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11-000-02
摘 要 随着我国现代教学水平的提高,先进的、科学的教学理论正被广泛的采纳,尤其在目前的中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学校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建设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我们在关注中学学生心理特征的时候,不能只停留在如何改善消极的心理上,更应该关注他们个性中积极的一面。作为探索普通大众的积极心理和内在潜能的新兴心理学学科,积极心理学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与学者的关注。而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归纳分析法,结合笔者本身的教学实践经验,试将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结合体育教学实践来改善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探索。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中学 学生 体育教学 运用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1]。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它是美国心理学界于20世纪末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此领域的研究,逐渐形成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一)积极的社会环境,如社会关系、文化规范、潜能发展的家庭影响等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及其经验是在环境中得到体现的,同时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一个人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实际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社会关系、文化规范、潜能发展的家庭影响等研究能够支持和发展人的能力及长处。其各种支持系统或组织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文化条件、语言环境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三者之间并不是相对孤立,而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共同发挥作用的。
二、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心理障碍
(一)中学生普遍心理特征
我国中学生正值身体发育高峰期,也是心理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心理表现趋于成人化,即更敏感、更复杂、更强烈。由于社会体制与教育制度的影响,人们对健康概念的片面理解以及心理健康知识的贫乏,加之学生学业负担过于沉重,就业压力加大等,造成中学生心理压力过大,中学生往往就会受到心理的困扰,反而会出现心理上的消极的影响,如焦虑紧张、自卑、偏执叛逆等。
1.学生的自身因素导致的自卑心理
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导致学生的自卑心理。学生的身体素质各种各样,学生素质好的具有特长的表现的就好,然而身体素质差的与其他好的学生相比会导致心灰意冷、萎靡不振、消极颓废,久而久之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
2.目标不明导致的失落心理
由于新的生活环境的改变,老师、同学的陌生,学习方法的变化,新的人际关系还没有确立起来,中学时期个人优势没有在新的群体中发挥出来,中学生常常出现许多不适应。同时由于没有及时为自己进行规划,没有给自己设定合理的奋斗目标,从而导致日常学习生活中也缺少详细的学习行动计划,同时他们的年龄特点也注定其易受周围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影响,容易随波逐流最终致使终日茫茫然碌碌无为,渐渐产生强烈的失落感,所以体育老师必须要对学生进行有条有理的计划。
3.成长习性导致的依赖心理
现今的中学生绝大部分为从小生活相对优越的九零后,其中又有大部分人为独生子女。中学阶段的学校强迫安排式学习,家长一直无微不至的关怀,使他们已逐渐形成在生活上对家长的依赖、学习上对老师的依赖。
4.恐惧、厌倦耐力跑
耐力跑教学中,产生恐惧、焦虑心理,占被调查人数的85.2%。其一是由于耐力跑多数是在跑道上进行练习,这样一圈接一圈周而复始地在跑道上进行单调动作的频繁练习,极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从而在心理上对耐力跑练习产生恐惧与厌烦情绪,由此而使运动兴趣下降。其二是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普遍娇生惯养,心理脆弱,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日趋减弱,对耐力跑这样一种枯燥的训练内容必然产生一种回避心理。
5.面对挫折时的脆弱心理
此阶段青少年原本表现欲望较为强烈,希望自身行为得到周围环境的肯定。但他们独立性较差,若一时的行为能力得不到肯定、遇到挫折时,部分学生的承受能力较为脆弱。
三、运动技能的个体差异导致的恐惧心理障碍
体育学习中的恐惧与胆怯,主要是指学生由于缺乏运动能力而产生的对某个动作或某个练习的害怕情绪。当学生认为自己的体能水平或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与技术要求相差较大,担心自己会出伤害事故,胆怯和恐惧就会产生[10]。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在体育领域里,也没有哪一个人是所有运动项目都十分优秀的。有的学生身材较健壮、协调能力较好,在体育教学中往往表现优异;有的学生相对矮小,或身形较为肥胖,力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相对较弱,在体育活动中则存在着一定的恐惧心理。缺少必要的体育训练又导致他们成绩提高慢,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这些学生参加体育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一般都较低,存在明显的心理障碍。另外项目本身的难易程度也对学生的参与有着影响。
四、关注个体积极的情绪体验,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体育练习兴趣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快乐和主观幸福感是“积极的情绪体验”理论两大主要关注点。快乐是影响人心理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人类的行为模式。
传统教育习惯于从学生的问题入手来进行工作,忘记了在寻找学生问题的同时也要去寻找学生的优点。体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过多关注学生为什么学不会某项运动技术,往往忽略了学生会什么、喜欢什么。长此以往,学生也纠结于不熟悉不喜爱的项目体验里,快乐的体验自然慢慢减少,也就没有成就感和主观幸福感。接踵而至的是,主动学习的兴趣渐渐减少,学习动机慢慢消失。
所以,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在注意学生的不良心理的同时,更应该去多关注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积极的情绪体验,然后利用这些积极的体验,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进行的活动中,使其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在继续的活动中得到延续……如此反复,学生对进行某项活动的兴趣便会慢慢增高,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关注积极的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及其经验是在环境中得到体现的,同时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一个人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实际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Williams等人的研究证实:当孩子们的周围环境和师友提供了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他们最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反之,这些孩子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模式。
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可以探求知识、参与竞争,既要与人交往与合作,又要在活动中承受挫折的磨练、克服困难,既有成功的体验又有经历失败的感受,磨练了意志品质,这对于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是一个很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的锻炼,可以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有效的调节心理情绪。
五、小结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和一般人相比,那些具有积极观念的人具有更良好的社会道德和更佳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能更轻松地面对压力、逆境和损失,即使面临最不利的社会环境,他们也能应付自如。教师应该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中学生的潜能和能力,发掘他们各方面的潜能,使学生可以获得积极地自我认同,产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在以后的体育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迁移,并最终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成为自由、完善、和谐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 周嶔,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2):129-132.
[2] 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28(2):402-405.
[3] 颜立,陈富国,刘艳梅.积极心理学研究现状与展望[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5(1):80-86.
[4] 耿源,崔炯.论体育心理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及其应用[J].科技信息.2007.
摘 要 随着我国现代教学水平的提高,先进的、科学的教学理论正被广泛的采纳,尤其在目前的中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学校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建设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我们在关注中学学生心理特征的时候,不能只停留在如何改善消极的心理上,更应该关注他们个性中积极的一面。作为探索普通大众的积极心理和内在潜能的新兴心理学学科,积极心理学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与学者的关注。而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归纳分析法,结合笔者本身的教学实践经验,试将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结合体育教学实践来改善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探索。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中学 学生 体育教学 运用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1]。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它是美国心理学界于20世纪末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此领域的研究,逐渐形成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一)积极的社会环境,如社会关系、文化规范、潜能发展的家庭影响等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及其经验是在环境中得到体现的,同时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一个人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实际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社会关系、文化规范、潜能发展的家庭影响等研究能够支持和发展人的能力及长处。其各种支持系统或组织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文化条件、语言环境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三者之间并不是相对孤立,而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共同发挥作用的。
二、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心理障碍
(一)中学生普遍心理特征
我国中学生正值身体发育高峰期,也是心理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心理表现趋于成人化,即更敏感、更复杂、更强烈。由于社会体制与教育制度的影响,人们对健康概念的片面理解以及心理健康知识的贫乏,加之学生学业负担过于沉重,就业压力加大等,造成中学生心理压力过大,中学生往往就会受到心理的困扰,反而会出现心理上的消极的影响,如焦虑紧张、自卑、偏执叛逆等。
1.学生的自身因素导致的自卑心理
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导致学生的自卑心理。学生的身体素质各种各样,学生素质好的具有特长的表现的就好,然而身体素质差的与其他好的学生相比会导致心灰意冷、萎靡不振、消极颓废,久而久之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
2.目标不明导致的失落心理
由于新的生活环境的改变,老师、同学的陌生,学习方法的变化,新的人际关系还没有确立起来,中学时期个人优势没有在新的群体中发挥出来,中学生常常出现许多不适应。同时由于没有及时为自己进行规划,没有给自己设定合理的奋斗目标,从而导致日常学习生活中也缺少详细的学习行动计划,同时他们的年龄特点也注定其易受周围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影响,容易随波逐流最终致使终日茫茫然碌碌无为,渐渐产生强烈的失落感,所以体育老师必须要对学生进行有条有理的计划。
3.成长习性导致的依赖心理
现今的中学生绝大部分为从小生活相对优越的九零后,其中又有大部分人为独生子女。中学阶段的学校强迫安排式学习,家长一直无微不至的关怀,使他们已逐渐形成在生活上对家长的依赖、学习上对老师的依赖。
4.恐惧、厌倦耐力跑
耐力跑教学中,产生恐惧、焦虑心理,占被调查人数的85.2%。其一是由于耐力跑多数是在跑道上进行练习,这样一圈接一圈周而复始地在跑道上进行单调动作的频繁练习,极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从而在心理上对耐力跑练习产生恐惧与厌烦情绪,由此而使运动兴趣下降。其二是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普遍娇生惯养,心理脆弱,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日趋减弱,对耐力跑这样一种枯燥的训练内容必然产生一种回避心理。
5.面对挫折时的脆弱心理
此阶段青少年原本表现欲望较为强烈,希望自身行为得到周围环境的肯定。但他们独立性较差,若一时的行为能力得不到肯定、遇到挫折时,部分学生的承受能力较为脆弱。
三、运动技能的个体差异导致的恐惧心理障碍
体育学习中的恐惧与胆怯,主要是指学生由于缺乏运动能力而产生的对某个动作或某个练习的害怕情绪。当学生认为自己的体能水平或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与技术要求相差较大,担心自己会出伤害事故,胆怯和恐惧就会产生[10]。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在体育领域里,也没有哪一个人是所有运动项目都十分优秀的。有的学生身材较健壮、协调能力较好,在体育教学中往往表现优异;有的学生相对矮小,或身形较为肥胖,力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相对较弱,在体育活动中则存在着一定的恐惧心理。缺少必要的体育训练又导致他们成绩提高慢,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这些学生参加体育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一般都较低,存在明显的心理障碍。另外项目本身的难易程度也对学生的参与有着影响。
四、关注个体积极的情绪体验,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体育练习兴趣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快乐和主观幸福感是“积极的情绪体验”理论两大主要关注点。快乐是影响人心理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人类的行为模式。
传统教育习惯于从学生的问题入手来进行工作,忘记了在寻找学生问题的同时也要去寻找学生的优点。体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过多关注学生为什么学不会某项运动技术,往往忽略了学生会什么、喜欢什么。长此以往,学生也纠结于不熟悉不喜爱的项目体验里,快乐的体验自然慢慢减少,也就没有成就感和主观幸福感。接踵而至的是,主动学习的兴趣渐渐减少,学习动机慢慢消失。
所以,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在注意学生的不良心理的同时,更应该去多关注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积极的情绪体验,然后利用这些积极的体验,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进行的活动中,使其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在继续的活动中得到延续……如此反复,学生对进行某项活动的兴趣便会慢慢增高,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关注积极的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及其经验是在环境中得到体现的,同时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一个人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实际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Williams等人的研究证实:当孩子们的周围环境和师友提供了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他们最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反之,这些孩子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模式。
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可以探求知识、参与竞争,既要与人交往与合作,又要在活动中承受挫折的磨练、克服困难,既有成功的体验又有经历失败的感受,磨练了意志品质,这对于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是一个很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的锻炼,可以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有效的调节心理情绪。
五、小结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和一般人相比,那些具有积极观念的人具有更良好的社会道德和更佳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能更轻松地面对压力、逆境和损失,即使面临最不利的社会环境,他们也能应付自如。教师应该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中学生的潜能和能力,发掘他们各方面的潜能,使学生可以获得积极地自我认同,产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在以后的体育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迁移,并最终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成为自由、完善、和谐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 周嶔,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2):129-132.
[2] 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28(2):402-405.
[3] 颜立,陈富国,刘艳梅.积极心理学研究现状与展望[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5(1):80-86.
[4] 耿源,崔炯.论体育心理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及其应用[J].科技信息.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