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策略及学习策略的变革为着眼点,重点阐述了师生以提高信息技术素养为前提,合理整合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将实现语文学习的师生共赢。
关键词:信息技术 共赢 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b)-0172-02
21世纪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对教育者而言,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学习和教学的工具,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的变革。对学生而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课堂将学习材料、教学材料演绎得声形并茂,出神入化,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的信息量成倍的增加;不仅使学生接受了教育并掌握了知识、发展了智力、锻炼了能力。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无疑让师生共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渐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只有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整合,才能真正实现师生共赢。
1 掌握信息技术,提高师生信息技术素养
(1)教师要先转变观念和态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以其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日趋成为语文课堂的助动力。因此教师必须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教育技术意识。新的教育技术为教师施展才华提供了契机,如果不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观念指导行动,教师只有符合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的信息观才能在教育的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2)进行多种方式、多种途径的语文教师信息素养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信息素养。积极参加学校及上级单位组织的信息技术的培训,同时参阅一些期刊杂志、学科论文、网络作品等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3)积极投身教育科研,不断将信息技术有效手段结合于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在探索与实践中完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学实效。
(4)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同样重要
为了加强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采用“中心带动,两翼加强”的教育措施。“中心带动”是以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育为中心,传授学生以信息技术理论和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两翼”是指开展第二课堂信息技术活动和定期举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的相关竞赛,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 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地进行整合,以达到优化教学资源,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目标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的普及和新课程理念的更新,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开放式的空间,构建了新型的交互式教学平台。《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把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进行有效的整合,即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整合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必要前提,也是我们思考与实践的起点,为此我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2.1 让多媒体走进课堂,服务于学科的内在需求和具体的任务
2.1.1 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的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使语言文字兼备了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可以将学生带入到各种生活场景之中,使其身临其境,具体感悟到语言文字所描摹的图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启发学生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的方法,直接从视觉上给学生以冲击力,学生可从图片中感知。如《黄山奇石》《赵州桥》《长城》《桂林山水》《五彩池》这类文章适时地出现图片课件会让学生很容易进入情境。像《狼牙山五壮士》《飞夺泸定桥》《开国大典》《鸟的天堂》《观潮》等等,这些课文都有适合的视频资料,如果能使用好,对学生理解文章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2 利用多媒体制作动画创设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中低年级的学生对动画有较强的敏感度,因此制作简单易懂,切合课文教学动画对接近学生同文本的距离起到较好推动作用。如三年级下册《画杨桃》一文中,可以制作一个卡通杨桃形象,并给她配上音:“我这样可爱(课件出示杨桃的图片),一天,老师让一些同学给我画像,原本我还挺高兴的,可是一看有位同学给我画的像,把我的肺都气炸了—— 他竟然把我画成一个五角星(课件出示学生画图),这不是对我的侮辱吗?今天,我就是来请大家给我评评理的。”接着就以杨桃请“同学评理”“请作者给说法”“请老师评理”和“杨桃的道歉”作为贯穿教学的线索,学生就像在置身于动画片,在趣味盎然中快乐学习。
2.1.3 教师要做工作和生活中的有心人,捕捉拍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制作成辅助教材的视频
一般来说,人对身边的事、真实的事都比较感兴趣,对那些遥不可及的事物是没什么感觉的。摄像机、手机拍摄一些真实的画面,会极大的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如:场面描写的作文教学中,把之前摄录的军训中许多感人的视频、运动会中班级拔河的视频、以及班级嘉年华的才艺表演的视频播放给孩子们看。这种亲身经历的再现会让学生会很容易有写作的欲望,写出的内容也更真实生动。再如在教《回声》这一课时,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课文中水波传递与声波传递是相同的这一现象,可设计一个实验,即在装满清水的水槽中,从上方滴一滴红色的墨水,红色的波纹会一圈一圈向外散去。将这一现象提前在课前录制好,课上播放。这么直观的演示让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声波传递的方式了。
2.2 借信息技术之力,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强调能力的培养也是我国新课改的重中之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
2.2.1 学会输入查找所需,丰富知识,培养探索精神
语文学习经常会涉及到一些课本外的知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查找是最便捷有效的方法。如对于中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把学生需要的资料收集整理好,集中在本地局域网上,供学生参考使用。如:在讲《鲸》这课,就可以将各种鲸的图片、视频及捕食、生育等生活习性的资料一并放到网上,让学生有很容易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通过“百度、雅虎”等搜索引擎直接上网查找。对学生来说,网络中资源丰富,接触到方方面面的信息,丰富更多的语文知识。通过查找,教给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语文的能力。
2.2.2 分工合作,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网络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容量非常丰富,速度也非常迅捷,对某种资料的查询、整合,只有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有时由于时间的紧迫性,必须需要小组精诚合作,才能更好的完成任务。具有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合作搜集、筛选的过程中,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彩色的非洲》教学为例。有关非洲的资料繁多,这些资料中与本节课教学内容不都有密切联系,如果学生自己去找,无异于大海捞针,不利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为了指导帮助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课前给学生进行了分组:彩色的植物、彩色的动物、彩色的生活、彩色的艺术等小组。要求每小组要完成搜集体现非洲彩色的资料这一任务。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任务,如彩色的生活这组,组员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分工查找非洲人的穿着图片,非洲人食物的图片文字,以及课文未描述的体现非洲人彩色生活的其它图片和文字。组员们将利用各种方式,如Q群、E-mail进行资源共享,并进行协商讨论,由一名同学将资料整理制作成PPT,再由一个表达能力较好的同学展示搜集制作的作品,其它小组可对此做以评价。这一过程不仅学生体会了合作过程,更体会了合作的成果。
2.2.3 借助各种方式展示自我,互相交流,实现课外学习的延伸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展示自我的方式种类繁多,如在QQ空间写日志、博客发表作文、将自己集合的信息和想法形成文章上传到学校的网站或论坛上等等,学生们在浏览别人的信息的同时增加了自己的信息量,实现了资源共享。如再进行评论,则达到与之互动共同探究。这些展示交流的方式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对信息的收集技能、组织技能、创造技能、操作技能、传达技能都得到了较好的提高。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语文,教师因“学”施“策”,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效整合,
3 处理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它已经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但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有度,不能过分依赖。课堂上教师过度地使用、依赖多媒体。如使用“抄袭”别人的课件或是自己制作的课件,与自己的授课内容不符,为了展示多媒体而展示,失去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作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必然会减少。而语文课是以“言”传“情”的,需要有个学习语言,感悟语言,内化语言的过程。只有适当地使用信息技术,才有利于促进师生情感交流,思维碰撞。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和学习效益的提高,只有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做到合理有效地整合,并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其它教学手段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赵必华.建立教育目的导引机制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
[3] 郭法奇.灌输式教育从怀疑、批判到否定—— 20世纪西方教育的最大变化[J].比较教育研究,2004(11).
关键词:信息技术 共赢 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b)-0172-02
21世纪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对教育者而言,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学习和教学的工具,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的变革。对学生而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课堂将学习材料、教学材料演绎得声形并茂,出神入化,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的信息量成倍的增加;不仅使学生接受了教育并掌握了知识、发展了智力、锻炼了能力。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无疑让师生共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渐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只有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整合,才能真正实现师生共赢。
1 掌握信息技术,提高师生信息技术素养
(1)教师要先转变观念和态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以其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日趋成为语文课堂的助动力。因此教师必须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教育技术意识。新的教育技术为教师施展才华提供了契机,如果不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观念指导行动,教师只有符合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的信息观才能在教育的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2)进行多种方式、多种途径的语文教师信息素养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信息素养。积极参加学校及上级单位组织的信息技术的培训,同时参阅一些期刊杂志、学科论文、网络作品等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3)积极投身教育科研,不断将信息技术有效手段结合于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在探索与实践中完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学实效。
(4)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同样重要
为了加强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采用“中心带动,两翼加强”的教育措施。“中心带动”是以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育为中心,传授学生以信息技术理论和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两翼”是指开展第二课堂信息技术活动和定期举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的相关竞赛,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 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地进行整合,以达到优化教学资源,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目标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的普及和新课程理念的更新,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开放式的空间,构建了新型的交互式教学平台。《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把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进行有效的整合,即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整合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必要前提,也是我们思考与实践的起点,为此我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2.1 让多媒体走进课堂,服务于学科的内在需求和具体的任务
2.1.1 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的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使语言文字兼备了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可以将学生带入到各种生活场景之中,使其身临其境,具体感悟到语言文字所描摹的图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启发学生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的方法,直接从视觉上给学生以冲击力,学生可从图片中感知。如《黄山奇石》《赵州桥》《长城》《桂林山水》《五彩池》这类文章适时地出现图片课件会让学生很容易进入情境。像《狼牙山五壮士》《飞夺泸定桥》《开国大典》《鸟的天堂》《观潮》等等,这些课文都有适合的视频资料,如果能使用好,对学生理解文章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2 利用多媒体制作动画创设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中低年级的学生对动画有较强的敏感度,因此制作简单易懂,切合课文教学动画对接近学生同文本的距离起到较好推动作用。如三年级下册《画杨桃》一文中,可以制作一个卡通杨桃形象,并给她配上音:“我这样可爱(课件出示杨桃的图片),一天,老师让一些同学给我画像,原本我还挺高兴的,可是一看有位同学给我画的像,把我的肺都气炸了—— 他竟然把我画成一个五角星(课件出示学生画图),这不是对我的侮辱吗?今天,我就是来请大家给我评评理的。”接着就以杨桃请“同学评理”“请作者给说法”“请老师评理”和“杨桃的道歉”作为贯穿教学的线索,学生就像在置身于动画片,在趣味盎然中快乐学习。
2.1.3 教师要做工作和生活中的有心人,捕捉拍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制作成辅助教材的视频
一般来说,人对身边的事、真实的事都比较感兴趣,对那些遥不可及的事物是没什么感觉的。摄像机、手机拍摄一些真实的画面,会极大的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如:场面描写的作文教学中,把之前摄录的军训中许多感人的视频、运动会中班级拔河的视频、以及班级嘉年华的才艺表演的视频播放给孩子们看。这种亲身经历的再现会让学生会很容易有写作的欲望,写出的内容也更真实生动。再如在教《回声》这一课时,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课文中水波传递与声波传递是相同的这一现象,可设计一个实验,即在装满清水的水槽中,从上方滴一滴红色的墨水,红色的波纹会一圈一圈向外散去。将这一现象提前在课前录制好,课上播放。这么直观的演示让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声波传递的方式了。
2.2 借信息技术之力,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强调能力的培养也是我国新课改的重中之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
2.2.1 学会输入查找所需,丰富知识,培养探索精神
语文学习经常会涉及到一些课本外的知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查找是最便捷有效的方法。如对于中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把学生需要的资料收集整理好,集中在本地局域网上,供学生参考使用。如:在讲《鲸》这课,就可以将各种鲸的图片、视频及捕食、生育等生活习性的资料一并放到网上,让学生有很容易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通过“百度、雅虎”等搜索引擎直接上网查找。对学生来说,网络中资源丰富,接触到方方面面的信息,丰富更多的语文知识。通过查找,教给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语文的能力。
2.2.2 分工合作,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网络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容量非常丰富,速度也非常迅捷,对某种资料的查询、整合,只有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有时由于时间的紧迫性,必须需要小组精诚合作,才能更好的完成任务。具有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合作搜集、筛选的过程中,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彩色的非洲》教学为例。有关非洲的资料繁多,这些资料中与本节课教学内容不都有密切联系,如果学生自己去找,无异于大海捞针,不利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为了指导帮助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课前给学生进行了分组:彩色的植物、彩色的动物、彩色的生活、彩色的艺术等小组。要求每小组要完成搜集体现非洲彩色的资料这一任务。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任务,如彩色的生活这组,组员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分工查找非洲人的穿着图片,非洲人食物的图片文字,以及课文未描述的体现非洲人彩色生活的其它图片和文字。组员们将利用各种方式,如Q群、E-mail进行资源共享,并进行协商讨论,由一名同学将资料整理制作成PPT,再由一个表达能力较好的同学展示搜集制作的作品,其它小组可对此做以评价。这一过程不仅学生体会了合作过程,更体会了合作的成果。
2.2.3 借助各种方式展示自我,互相交流,实现课外学习的延伸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展示自我的方式种类繁多,如在QQ空间写日志、博客发表作文、将自己集合的信息和想法形成文章上传到学校的网站或论坛上等等,学生们在浏览别人的信息的同时增加了自己的信息量,实现了资源共享。如再进行评论,则达到与之互动共同探究。这些展示交流的方式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对信息的收集技能、组织技能、创造技能、操作技能、传达技能都得到了较好的提高。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语文,教师因“学”施“策”,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效整合,
3 处理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它已经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但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有度,不能过分依赖。课堂上教师过度地使用、依赖多媒体。如使用“抄袭”别人的课件或是自己制作的课件,与自己的授课内容不符,为了展示多媒体而展示,失去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作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必然会减少。而语文课是以“言”传“情”的,需要有个学习语言,感悟语言,内化语言的过程。只有适当地使用信息技术,才有利于促进师生情感交流,思维碰撞。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和学习效益的提高,只有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做到合理有效地整合,并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其它教学手段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赵必华.建立教育目的导引机制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
[3] 郭法奇.灌输式教育从怀疑、批判到否定—— 20世纪西方教育的最大变化[J].比较教育研究,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