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现象学”视角观察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促成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64061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自身的学习和教学经历,提炼出“教育现象学”中所提倡的观点之一:教师用写作的方法、反思的形式锻炼教学智慧,形成教育机智,从而在课堂上促进良好心理环境的形成,这是符合目前中职学生现状,提升中职学校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办法。
  [关 键 词] 中职;教育现象学;课堂心理环境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2-0104-02
  自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来,职业教育受到空前广泛的重视,业内人士称“职教的春天来了”。教育部及各省市教育厅出台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推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例如,由国家出资对省级骨干教师和国家级骨干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各级省政府向职业院校投资,进行教学和实践场所条件的改善等等。这些措施不仅让职业院校从软硬件方面获得了教学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增强了职业教师的使命感和职业意识,提升了职业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但是,教师在把这些所学知识用在教学上时,仍旧时常感到困难重重。
  一、职教理论发展空前繁荣
  笔者翻阅了近三年职业教育核心期刊,包括《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研究》《职教论坛》等,并在研究纸媒的基础上,查阅了同类电子媒介,发现职教领域呈现出这样一种趋势:(1)以他山之石攻玉的想法颇受青睐,吸收国内外先进职教理念改变我国职教现状深入人心,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台湾乃至民国时期的教育精髓被反复研究;(2)职业教育体系以及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讨更为深入,相继出现了较为热门的模块化教学、项目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等。可以说,职教领域教育理念空前繁荣,各种范式、方法、模式不断推陈出新。
  二、中职教育教学的困惑
  我国中职毕业生就业的占80%以上,继续深造的不到两成。学生工作后的知识及技能迁移性差,提升空间小,往往把自己定位为最底层的技术工人,缺乏人生规划,对未来缺少梦想。
  他们在校期间,厌学情绪很普遍。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或者发呆,不关心学习成绩,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消极反馈让教师深感无奈。为了能让学生顺利毕业,教师不得已降低教学难度。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底子薄、素质差、习惯差,教师在课堂上常常是自说自话,教师“教”得机械,“活”得倦怠,职业匮乏感强烈。
  究其原因,职业教育虽然传授的是技能,但学习技能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教育理论、方式、方法等大原则下,通过高度概括、抽象而得到的模式化动作,无法调动那些鲜活的生命,无法适应那些复杂多样的、开放的、动态的、不可预估的教学情境,无法让他们找到蕴藏在学习中的教育意义。
  三、“教育现象学”研究什么
  “教育现象学”是一门研究成人与儿童如何相处的学问。这项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马克斯·范梅南,他的研究成果《生活体验研究》《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儿童的秘密》等提倡教育要“回到人本身,回到具体情境中的具体的人”,“以此时此地的方式认识教育现象”,他指出教育是一种“关系”,要保持好奇和敏感,他反对“李子干”式的教育研究,他认为教育现象学就是要呈现一个“鲜李子”。
  项目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等,关注于教师如何把一项技能通过分解形成若干环节、流程,让学生一步步掌握,从而完成整个项目。从根本上讲,它没有什么错误,也是我国长期以来师傅带徒弟的普遍做法。但这里存在几个问题:一是教学对象差异大,目前的中职生不同于以前的徒弟,他们在价值观、生活压力、年龄特征及自我期待和控制等方面迥然不同;二是现在的教师与学生情感卷入较少,不同于以前师徒如父子的亲密情感;三是因为这些模式的表达方式通常比较呆板、机械化,造成教师在理解上容易存在偏差,以为这样按部就班地做就是先进的教学模式了,却忽视了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他们需要在良好的兴趣和动机下,在良好的课堂环境中才能有效地掌握每一个环节或流程,才能够融会贯通地将所学内容内化成为某项技能,才能够激发他们对未来的想象和期待。
  四、教师对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的正确认识
  中职学生课堂参与程度普遍不高。学生如果对教师讲的内容感兴趣,能维持一时的注意力,但很少会积极主动思考或者提出问题,常常以消极、冷漠、沉闷为特点,被我们定义为“消极的课堂心理环境”。
  创设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对中职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又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为了创设积极的教学情境,教师不仅仅要重视教学内容、知识点,更要重视培养积极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他的个人观点、兴趣,感受到师生尊重,自己的努力和成功能够得到认可,愿意共享和参与,能够自治和独立,乐于接受有意义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从而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乐趣。
  五、“教育現象学”对促成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启示
  (一)教师要培养教学智慧
  1.培植责任意识与职业情感
  教师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情感,欲达到智慧峰巅将会是遥遥无期。沿这一途径探索和摸索教学智慧的人们,就必须具有一种对自己、对学生、对社会和对人类的高度责任感,不应把教学实践活动仅仅视为一种职业行为、一种纯粹谋生的手段,而应将其视为一种事业、一种人性完满的现实活动。
  2.灵活运用教育现象学方法
  教育问题的敏感意识和教师的问题反思能力对于教师教学实践智慧养成至关重要。李树英曾把教育现象学概括为四个步骤:(1)生活化选题;(2)对话式访谈;(3)描述性写作;(4)现象学反思。
  3.用随笔的形式做教育教学研究
  笔者认为写作是一种很好的思考方式。这里所说的写作不是为了职称晋升而发表的学术论文,而是教育随笔或日记,苏霍姆林斯基和叶圣陶都曾提倡这种做法。当教师把实践与探索、感动与喜悦、收获与困惑、领悟与思考记录下来时,不但写作能力会提高,同时,通过不断思考,某些具体事件和自己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就会凸显出来;检验某些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是否具有普适性,内心世界也会慢慢地变得纯净与澄明,细腻和丰富;研究水平也会不断随之提升,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这样教学实践智慧就会来敲门。   (二)正确理解教育机智
  赫尔巴特曾说:“关于你究竟是一名优秀的教育者还是拙劣的教育者,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你是否发展了一种机智感呢?”乌申斯基也指出:“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了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
  教育机智离不开具体的教育情境,离不开具体情境中对教育时机的把握,离不开巧妙的随机应变,这一应变可能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也可能是什么都不做,但是,已将学生引向“好”的方面。
  这样“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似乎虚无缥缈,玄而又玄,颇具神秘色彩,一度被认为是教师的天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无从培养。但王萍在她的《教育现象学》中给出了养成路径:一是融入教育生活,二是积累教育理论,三是反思教育实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反思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反思个人的教育故事和他人的教育经验,考虑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体验究竟是怎么样的,教师的行为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否能引导学生向善。
  下面是一位老师记录的案例:
  李老师是一位中年女教师,个性和善,与学生关系不错。下课时会和学生聊聊天,并谈论一些大家关心的话题。有一次专业课上她让我们上网,了解目前网络上能够实现的铁路货运功能。课堂安排在铁路运输实训机房,但由于网速过慢,很难打开铁路网页,李老师便请学生关闭部分电脑,进行小组查询。
  天气很热,几台电风扇嗡嗡地转着,扩音器坏了,没有声音。李老师希望学生查询的内容一直没办法做到。当她从讲台上走下来时,发现学生纷纷打开游戏界面或购物界面。她火冒三丈,一边数落学生缺乏合作学习的习惯,一边顺手关掉几台电脑。她靠近我时,我正在上QQ,她突然厉声吼道:“你是班长,就这么带头吗?不想上课就出去。”并且在我的脖子上抽了一巴掌。我被这一掌打懵了,脸涨得通红,拉开椅子就出去了。
  我一直在犹豫,她下次上课,我是不是要逃课。
  恰巧第二天,我和几个同学向校外走,迎面碰上李老师。李老师叫住了我,向我道歉说自己没控制住脾气,并且说我顽皮的样子让她没有意识到我已经是小伙子了,我脱口而出“没事,是我不对”。她在同学们面前让我丢了面子,她的一句道歉同样让我找回了面子。
  而后,她的课我都去上,即使不想听,也会安静地看看书或者小说。
  (三)教学智慧与教育机智促成良好课堂心理环境
  上述案例是一位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记录的一个事件,教师在记录中真切地感受到了学生的愤怒(离开,想逃课)、羞愧、善意和成长,对教师来说,这样的反思是深刻有益的,不但会让教师在未来的课堂上引以为戒,并且会促进教师思考一旦发生错误时如何挽回师生的信任关系,从而产生教学智慧和教育机智。
  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是很多的,这些或大或小的偶发事件往往意味着教育时机的出现。一位具备教学智慧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并能恰当地运用教育机智将学生引向“好”的方面,这必然有助于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提升教学效率和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耿学华.大道与小道:教育机智穿梭行走的智慧[J].高等理科教育,2012(1):17-24.
  [2]王萍.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缺失与培养[J].当代教育科学,2012(4):41-43.
  [3]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康·德·烏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M].郑文樾,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5]王萍.教育现象学视域中的教育机智[J].教育科学研究,2012(4):71-75.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教学已逐渐深入日常教学活动。在连年举办的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是其中一个重要赛项。以参赛获奖项目为例,从大赛要求、课程选择、课程设计、教學效果几方面探讨如何展开信息化课堂教学。  [关 键 词] 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大赛;信息化课堂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
期刊
[摘 要] 首先简单介绍了雅思口语考试,然后以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海本班级英语课为例,介绍了口语课堂和课后的教学设置。课程围绕学生的一天设置了八大主题,根据雅思口语考试的三个板块,以不同的互动形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培训,对创设主题·互动的口语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关 键 词] 主题;互动;雅思口语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
期刊
[摘 要] 以南昌师范高等專科学校2011、2012级学生参加国培计划顶岗置换项目为研究对象,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参加国培计划顶岗置换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从学校、实地基地、学生自身三方面提出提高顶岗置换实效性的策略。  [关 键 词] 幼师国培计划;顶岗置换;实效性;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2-00
期刊
[摘 要] 石河子大学药学院中药系开设集中实践教学改革已经有9个年头,主要进行中药鉴定学和中药炮制学两个方向的实验。为期四周的实践教学让学生经过从验证实验结果到主动探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文献搜索、论文写作、实验思维的能力。  [关 键 词] 小学期;实践;创新;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2-0036-01  中药专业有着
期刊
[摘 要] 社区教育经费保障与评价机制的建立直接关系到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社区教育经费保障与评价机制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保障不足、渠道单一、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简单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财政投入为主导,市场创收为主体,社会捐助为补充”的“三位一体”模式和“三评三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  [关 键 词] 社区教育;经费保障;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期刊
[摘 要] 教学设计理念、课堂教学改革、课程管理、课程开发建设、课程资源建设等内容是高校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它们相辅相成,环环相扣,理念是行为的指南,课程是教学的载体,课程资源是课程得以顺利实现的途径。理念既要有理论的高度,又要有实践的厚度。  [关 键 词] 教学设计;教学改革;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2-0042-
期刊
[摘 要] 浅析中职升本(3+4分段培养)现状与发展趋势,并以淮安地区的中职果蔬花卉生产与本科园艺专业分段培养为例作了相关的探究分析,得出贯通实施一体化课程体系是实现中职与本科有效衔接的关键,提出要形成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职业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以有效保障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贯通和实施。  [关 键 词] 3+4;中职本科分段培养;一体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 以海门中专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对接南京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为例,在“3+4”试点项目下,对其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探索,并对该模式教育课程设计思路与设计构想做出了分析,为其今后实施奠定理论基础。  [关 键 词] “3+4”模式;校企合作;中职教育;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2-0069-01  一、“3+4”试点
期刊
[摘 要] 主要基于新时期高职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不断深化变革的形势,阐述了技能竞赛对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正面促进作用。结合实际,以“水利工程专业CAD”实践项目为例,深刻剖析了促进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挖掘问题、分析原因、找寻规律、规划路径。  [关 键 词] 职业技能竞赛; 改革; CAD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2-0070
期刊
[摘 要] 经过多年的翻转课堂实践教学,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摸索出适合高职日语教学的新模式,并验证了针对语言零起点的学生实行翻转课堂教学的可行性。通过实践,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的实践应用能力、自信心都得到了提高。  [关 键 词] 翻转课堂;日语教学;自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2-0084-0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源于西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