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归责原则的比较分析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md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交通事故日益增多的今天,采用何种归责原则才能达到既保护弱者,又能维护法律的价值目标、体现社会公平正义。本文对几个发达国家的归责原则进行了比较,以期能为我国归责的确立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归责;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
  
  一、归责原则的含义
  
  归责也叫法律责任的归结,它是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国家授权的机关依法对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进行判断和确认的活动;归责是对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归结,具体包括判断、认定、追究、归结以及减轻和免除法律责任的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责任判断过程。在我国,归责的原则主要可以概括为:责任法定、公正原则、效益原则和合理性原则。但侵权行为法上的归责原则,是指在损害事实已经发生之后,为确定侵权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害是否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原则。正如王利明教授指出的那样:“侵权法的归责原则,实际上是归责的归责,它是确定行为人的侵权民事责任的根据和标准,也是贯彻于整个侵权行为法之中,并对各个侵权法规范起着统帅作用的立法指导方针。一定的归责原则直接体现了统治阶级的侵权立法政策,同时又集中表现了侵权法的规范功能。”
  
  二、英美法系国家的归责原则
  
  (一)英国
  英国关于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采取的是普通法上的过错责任原则与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相结合的形式。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学者就提出,受害人或其财产因加害人高速公路上的行为遭到损害,如果加害人没有过错,那么受害人就不能获得任何赔偿。这种观点的理论基础是自愿风险承担理论,即高速公路上的人或将财物置于高速公路的人就自愿承担了不可避免的交通事故的风险。虽然这种理论得到了广泛传播。但是该理论被很多人认为是荒谬的。实际上,现在大多数交通事故采用了侵入理论,即原告必须承担被告过错的举证责任。但是。随着机动车的发展,在现代社会。对道路交通不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理论已经逐步受到批评。后来试验表明过错责任不足以解决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问题。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实际上体现了在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中元过错责任原则的确立。
  英国的强制制度责任保险始于1930年。机动车保险不是基于机动车使用者的个人责任或替代责任。责任保险时机动车年度注册的必要条件。英国1988年《道路交通法令》规定,没有进行责任保险的车辆不得在公路上或公共场合行驶,违反这一规定,机动车所有人可能被控告有罪i机动车保险范围包括机动车所有人和经其同意驾驶的人引起的事故:遭受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的机动车乘客和机动车以外的第三人都能获得保险赔偿。值得一提的是。在英国。机动车交通事故的受害人可以就其遭受的全部责任获得全部--保险赔偿。
  
  (二)、美国
  传统的侵权法认为,无过错无责任,“责任是过失的必然结果”。这就是过错责任的最直接表述。过错责任是侵权法的基本原则。在美国,关于汽车事故损害赔偿,采取的是普通法上的过错原则与强制责任保险相结合的规范模型,逐步过渡到无过错责任模式。
  在美国,普通法上对于机动车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害必须以加害人的过错为条件,即机动车交通事故的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理由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动车并不被认为是危险的交通工具,它已经受到完全的控制。事实上。传统的侵权法从试图对每一个受害的原告进行赔偿,它的主要作用是将多少有些无辜的原告的损失转移到被告身上,因为,侵权法为了确定被告的过错以及原告是否有权获得赔偿需要一种相当复杂精细的司法程序。但是,一直有人主张,交通事故是不可避免的,它的成本应当由投入到此项活动中的所有人来承担。许多入主张放弃把被告的过错作为赔偿原告的必要条件的做法,从而也就消除了经过这种复杂精细的司法程序来确定被告是否存在过错的必要。
  随着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数字直线上升,受害者得不到补偿的问题空前尖锐起来。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普通法的过错原则远远不足以保护当事人利益,要求建立无过错赔偿机制。现在,美国许多州已经采取强制责任保险制度作为从过错责任到无过错责任的一种转变机制。
  
  三、大陆法系国家的归责原则
  
  (一)德国
  德国人最早发明汽车。对于汽车所引起的道路交通事故也可其独特的严禁思维、深邃的法理思想率先立法确立无过错责任原则,各国的无过错责任均起源于德国的《道路交通法》。在德国的机动车损害赔偿的立法史上,最早由Kard Hilse教授于1899年的德国柏林提出以特别法的形式规定机动车损害赔偿问题,从而强化机动车保有者责任。1906年有关当局提出了《关于机动车运行之际所生损害的责任义务的法律草案》,而成为该法律草案之基础的正是有关危险的企业应负与过失无关系的损害赔偿责任的立法思想。1909年,德国公布了《汽车交通法》,1952年德国联邦颁布了《道路交通法》,其中第7条规定:“机动车驾驶过程中有人死亡、受伤或者损害他人的健康或财物时,由机动车所有者就其损害向受害人负赔偿责任,如果事故是由不可避免的事件所引起,而这种不可避免的事件既不是因机动车故障,也不是操作失灵而引起,则不负责任。”1987年,又将该法第7条修改为严格责任(无过错责任),规定车辆在驾驶中致人损害,由车辆所有人负赔偿责任,但困受害人或第三人或动物引起的除外。按照该条规定,道路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责任不依车辆所有人或驾驶人一方有过错为要件。所有人或驾驶人一方有过错为要件,所有人或驾驶人一方也不能通过证明自己无过错而获免责,因而属于无过错责任。但此无过错责任并非结果责任,法律明文规定以“不可避免的事件”为免责事由,被告如能证明自己一方已尽高度注意义务。且这样“不可避免的事件”非车辆机能障碍或操作失灵所致。而是由受害人或第三人的过错或动物所引起,则可以免责。
  
  (二)、法国
  法国对机动车交通事故的处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才倾向于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这应追溯到法国法院对埃伊尔案的处理。1925年4月里的一天,被告莱斯、加里公司的一名雇员驾驶卡车撞倒了一名穿插马路的名叫莉斯?让?爱伊尔的女孩。爱伊尔的母亲以她的名义在贝尔福民事法庭起诉。初审法院适用民法典第1384条第一款的规定做出判决。但是被告贝藏松上诉,法院更改了这一判决。理由是:交通工具正在被使用,原告对于这种情况必须证明驾驶员的行为有过错,应使用民法典1382条的规定,并作出判决。最高法院撤销了上诉法院的裁决,认为民法典第1384条没有区分两种行为造成的损害,该条文只涉及物件本身的危险性已经对他物造成的损害并需要控制的物件。案件几经反复,最后由最高法院做出判决。自这一判决后,民法典第1384条第一款适用于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害就没有疑问了。从此。法国的机动车交通事故领域的无过错责任就确立起来了。
  到了60年代,由于过失相抵归责的广泛运用,受害人 一方的“过失”成为减少赔偿金的共同原因,从而导致裁判的不一致和不公正。最高上诉法院表述了有利于受害人的见解,从使用无过错责任的诉讼中排除了过失相抵归责。但在刑事附带民事提起的赔偿诉讼中,因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过失相抵规则仍然有效,这就导致审判实践中出现更大的混乱。为了消除这种不公正和严重混乱。1985年7月5日,议会通过了《改善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地位并加速赔偿程序法》。按照本法,受害人的地位得到相当改善,其主要内容有:(1)不可抗力事件和第三人行为不得作为免责理由;(2)如果受害人是行人和骑自行车人。不得适用过失相抵规则:(3)唯一免责事由是受害人犯了“不可原谅的过错并构成事故唯一原因”,如果受害人未满16岁或在70岁以上,或持有永久性残疾程度在80%以上的证明,即使属于“不可原谅的过错并构成事故唯一原因”。也应获得全额赔偿。除非受害人是自杀:(4)在责任成立要件中。用牵连关系取代因果关系。值得注意的是,《改善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地位并加速赔偿程序法》只调整真正意义的交通事故,借助于机动车辆故意加害案件不属于正真意义上的事故。
  
  (二)、日本
  在《机动车损害赔偿保障法》制定之前,日本对机动车事故损害问题,是依照日本民法典债权关于侵权行为的一般归责原则对本民法典债权编关于侵权行为的一般归责原则(第709条和第715条)加以解决。20世纪以来,随着机动车事故的普遍出现,并且呈日益严重的趋势,日本民法典关于一般侵权行为归责原则规定,已经不足以事先对机动车交通事故中受害人利益的保护。为了使机动车事故的受害人获得充分的救济,为了机动车事业的健全发展,有必要制定一部特别法对民法的一般规定加以补充和修正。
  1955年7月,日本公布了《机动车损害赔偿保障法》,作为民法的特别法对机动车人身事故的损害赔偿作了如下规定:
  首先,对于机动车事故,可以分为物件损害和人身损害。如果属于单纯的无物件损害,仍然依照日本民法典第709条过错责任原则进行赔偿。对于机动车事故人身损害。根据危险责任和报偿责任原理,规定了机动车人身事故的无过错责任原则。《机动车损害赔偿保障法》第3条是该法最重要的规定。该条规定了损害赔偿责任主体、损害赔偿责任成立要件以及免责要件等法成立的若干基础性问题。依据该法,受害人要使加害人承担机动车损失赔偿原则,只需证明:(1)加害人具有机动车运行供用人的资格;(2)损害是由于机动车运行发生的;(3)必须是损害了“他人”的生命和身体,无须证明被告存在过错。同时依该法。因机动车事故的所有者、使用者等对机动车的运行有支配力因而享有运行利益的人。如果此机动车的运行供应者,不能证明下述三项事由时将不能免责;(1)自己及驾驶者对于之运行并未怠于注意;(2)受害人或驾驶人以外之第三人有故意或过失:(3)并无构造上的缺陷或机能上的障碍。从而实现了举证责任的转换。“由于其相当严格。加害人企图通过证明自己有免责条款之情事而获免责。显然非常困难”。
  日本《机动车损害赔偿保障法》的制定,着重参考了德国的《道路交通法》,其第3条与德国《道路交通法》第7条便是一脉相承。只是在免责事由上,如本法未将动物的原因计算在内。可见,日本法与德国法相比。责任更重。亦是一种无过错责任。日本的运行供用者责任的判定是从运行支配与运行利益两项基准上加以把握的,此二基准的实质是源于危险责任与报偿责任。而危险责任思想及报偿责任理论,正是各国对汽车事故损害赔偿采取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重要根据所在。基于以上分析可得:现行日本《机动车损害赔偿保障法》第3条的运行供用者责任,无论在形式上或实质上均属于无过错责任。
  其次,以法律形式制定了机动车人身事故赔偿的保障措施,即强制保险和政府的损害赔偿保障事业。强制保险制度规定,所供运行之用的机动车均在缔结责任保险合同的前提下方可使用;保险公司负有缔结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保险合同的义务:政府对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保险以60%的比例给与再保险。同时,确立了对于由于附保义务违反者、肇事后逃逸者所造成的人身损害由国家的机动车损害赔偿保险保障事业予以补偿。由此可见,日本通过国家机动车损害赔偿保障事业进一步深入实施无过错责任原则,尽力保证每个受害者得到赔偿。
  
  四、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归责原则之共性
  
  人类在19世纪末发明了汽车。进入了汽车时代,随之发生了道路交通事故致人伤亡的严重社会问题。虽然英、美、日、德、法各国对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采用何种归责原则,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发展过程,但是,如今各国均对其致人损害采用了无过错责任原则。在德国等大陆法国家,由于在这些国家制定民法典之时,机动车尚未存在或者机动车事故还很少,许多民法典都未对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适用何种归责原则做出规定。在这个时期,机动车交通事故一般被视为普通侵权行为,按照一般过程原则处理。
  随着机动车交通事故的不断发生,各国都逐渐认识到机动车交通事故的特殊性,也发现一般过程原则并不足以保护机动车受害人的利益。德国、法国和日本都先后制定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特别法,规定对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即不论机动车所有人或者驾驶人主观有无过错,只要其加害行为导致他人人身或财产遭受损害,就要承担赔偿责任,除非有法定的免责事由。在英、美、法国家,由于其传统侵权理论“无过错责任”的影响。英、美两国至今仍然在普通法上。对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英美法国家对机动车事故中的受害人保护力度较大陆法系国家要弱。相反,英美法国家普遍实行的机动车责任强制保险制定,在客观上实现了无过错责任所要达到的法律效果,受害人的利益同样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机动车责任保险实际上是以保险制度为一种中间步骤,在道路交通事故领域逐渐向无过错责任制度演变。
其他文献
摘 要: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如何打造一个城市的风貌、建设一个和谐、生动、合理的空间体系,是现在规划建设中十分热门的话题。本文分析了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对如何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如何做好生态城市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生态环境     城市个性是一个城市的特色,是独特魅力之所在,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千城一面、似曾相识的城市越
期刊
摘 要:党务公开是党内监督与党员权利保障的重要基础,这对于扩大党内民主、密切党群关系和构建党内和谐有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推进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使其更好地为发展党内民主、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服务,我们就必须在转变观念、宣传引导、完善制度、丰富形式和加强领导等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关键词:党组织;党务公开;路径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
期刊
摘 要: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等院校在为社会输送大量人才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相应的问题。高职院校作为为社会提供劳动力的重要阵地,如何处理好当前就业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需求与社会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成为高职思政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高职;就业;思政工作;辅导员;职业目标规划    一、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据国家
期刊
执行押解任务,是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的重要职责之一,是司法警察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强制押解到指定地点,接受羁押的过程。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脱逃、自残、自杀、遭劫持、外来袭击等暴力行为事件。此类事件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亲属不认罪服法、配合改造,抗拒刑事责任追究,时时寻机逃避法律制裁的表现,其结果是严重妨碍办案安全、刑事诉讼活动的进行。因此,研究此类突发性
期刊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我国以法治国理念在检察环节的重要体现,是对检察机关加强外部监督,提高办案质量和促进公正执法的重要措施。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下面笔者就此谈点粗浅看法。    一、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内涵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其自己承担着批捕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执行监督、民行行政审判监督等多项司法职权。从整体上,检察工作的外部监督有党的
期刊
摘 要:工程建设作为一个专业性强、劳动密集、竞争激烈的行业,其行业潜规则的存在促生了大量的职务犯罪。近年来,随着行业潜规则的普遍和盛行,其对职务犯罪的影响也日益扩大和加深,致使职务犯罪呈现出普遍性、连续性、长期性、公开性等一系列新的特点,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更为严重的危害。加强监督制约机制,规范市场运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大打击力度,成为遏制行业潜规则,预防和消除职务犯罪的治标治本之策。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政府绩效评价是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发展的产物。我国目前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的现实与挑战,更加凸现出了重振政府行政能力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个高效、精干、灵活、廉洁,并具能力的政府。要实现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提升和加强政府能力,开展政府绩效评价制度,必将有利于推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關键词:政府绩
期刊
摘 要:水库除险加固工作作为兴利除害、改善民生的一件大事,临沭县各级政府尤为重视,为推进工程建设的有效进展,从各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障。  关键词:水库除险;措施;质量监控     临沭县属淮河流域,境内除玉山镇镇武河38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属滨海水系外,其余均属沭河水系。辖12个乡镇,300个行政村,6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万人,共有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69座,其中小(一)型水库13座,小(
期刊
办案质量是反贪工作的生命线,是办案效果的有效载体。近年来,临沂市罗庄区人民检察院按照上级院的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公正、文明、高效的反贪工作理念,在保证办案数量的基础上,把办案质量作为主要矛盾来抓,以高质量的侦查工作,规范文明的执法行为,确保案件质量年年提高。2002年至2008年,罗庄区院共立案侦查各类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83件94人,由于规范了反贪干警的执法行为,所办案件的有罪判决率由200
期刊
摘 要:独立以来,印度在长期的内政外交中所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理念与行为方式,对提升印度的软国力和国际认同度发挥了重要作用。把握印度说“不”特征,不仅对全方位理解印度,正确处理与印度的关系有现实指导意义,而且对我们在国际关系中提高话语权具有借鉴价值。  关键词:印度;行为方式;与众不同    印度独立几十年来,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文明古国逐步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不仅在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国力建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