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视野下儿童美术教学中民间艺术的渗透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g5fc1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2011版)》规定美术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目的就是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然而,在儿童美术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造型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忽略情感的培养和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在常规的美术基础技法和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美术教师也必须将民间艺术渗透到儿童美术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具有儿童美术基础技法及理论,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审美、创作意识。
  一、民间文化的传承、交流状态与儿童美术教学环境的创设
  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儿童的形象思维经过了学龄前期的涂鸦期(1.5~3.5岁)、象征期(3.5~5岁)及图式期(5~7岁)与学龄初期的写实期(7~12岁)这四个阶段。学龄前期的幼儿由于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其美术活动表现出比较鲜明的游戏性、模仿性、求全性及稚拙性等特点。[1]儿童对于艺术作品的创作,仅仅停留在直观的形象思维层面,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对于事物的认识,也处在“对”与“不对”的简单判断阶段。儿童对自己作品的判断永远是“对的”、“好看的”和自以为是的。
  在创作的过程中,民间艺术家进行的是全方位的艺术创作,画、塑、剪、糊等要样样精通,通常进行创作时不是事先拟定草稿,而是信手拈来且一次成型。“目识心记”是民间艺术家学习的过程,通过“目识”师傅“信手拈来”的创作过程,“心记”师傅的创作规律,再通过个人循序渐进的实践,才能达到“得心应手”的创作效果。这种经验性的、直观传递性的传授方式,积淀着不知多少代人对某种技术性创作的经验总结。基于此,接受者能够直观地认识事物并达到再创造的目的。[2]
  节庆、庙会、祭祀、红白喜事等都是民间艺术家创作和展示其艺术作品的时机,无论是炸响的鞭炮、喧天的锣鼓、嘹亮的唢呐,还是孝子的哀嚎、和尚的诵经,这些民间活动与文化氛围营造了民间艺术不同的创作环境。民间艺术家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创作,并将其作品通过一系列活动给予展示。无论是创作还是展示,学生(徒弟)都要全程参与。全面感知艺术的方法,这是我国民间艺术传承和交流最典型的特征。
  美术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美术教育学科本位的倾向,进而建立文化美术和生活美术。民间艺术家将传统文化与生活十分紧密地结合起来,用满腔的热情创造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儿童美术教学中,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构成了美术学习能力的基本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借助书籍、图片、实物、音像等工具,让儿童进入到一种艺术体验的环境中,感悟美术作品、分析美术形象、聆听美术故事、创作美术形象,从而激发他们对艺术的热情。
  民间艺术家必须在特定的环境,如民间节庆、祭祀、婚俗丧葬礼仪等中创作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作品。儿童也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在游戏、亲情、友情和自然现象中感知世界。因而,在儿童美术教学中,从感知能力到形象思维能力,从临摹到创作,文化情境创设都是至关重要的。民间有一则《画匠画佛》的故事是这样讲的:徒画弥勒佛,其笑容总不尽如人意,问多次,其师笑而不答。一日再问,其师笑而举手,做逗儿状,徒弟不解。过数日,师抱其胖儿,徒举手逗儿,儿乐呵呵笑容满面,徒见之遂喜,原来如此也。一尊身形胖大、光头大耳、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佛像立挥而就。这种“笑”是无法用文字描述的。因而,教师要在文化情境中,将民间美术与节日习俗相结合,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悟”其“真”,培养儿童对民族故事、传说及艺术传统的兴趣,也要引导儿童自我感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树立科学、平等的文化价值观念,在美术学习中感受美术,从而使学习更具娱乐性和趣味性。
  二、民间艺术的造型理念与儿童审美意识的培养
  程式化、意向造型是民间艺术造型的核心理念。由于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造型理念和审美意识。民间美术承载了更多民族地域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形态中的文化符号和艺术形象。民间美术的实用性、概括性、随意性、象征性及完美性等特征,是民间艺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形象理解,并以符号化、程式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中国戏曲当中的动作、脸谱、服装,民间美术中的构图、色彩、造型等皆为高度程式化的理念。
  受地域性、民族心理与民族文化的影响,各个民族都有本民族自身的审美特质和造型语言。儿童审美意识受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其造型理念带有强烈的民间意趣。超时空的构图、主观性的色彩、稚拙的线条,这些是民间美术和儿童美术所共同拥有的特征。例如,X光机的透视构图意趣,大红大绿、对比强烈的色彩观念等。
  在儿童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用成年人的审美意识来指导和品评儿童课堂。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现代信息技术获得较大进步,人们逐渐忽略了民间艺术,导致民间艺术迅速衰落。在这种状态下,中小学教师不愿也不会将民间美术引入课堂。在小学一至六年级的美术课堂中,能够直接涉及中国民间美术文化的课堂占比不到20%,而以自然物象为观察对象的课堂占比是50%,美术基础知识课堂占比是30%。儿童美术教学中,人文社科知识的内容较少,民间艺术知识涉及不多,因而,儿童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十分有限。
  儿童对基础美术知识的了解,不应仅仅局限于春天是嫩绿的、嫩黄的、粉红的,夏天是深绿的、火红的,秋天是金黄的、橘红的……,也就是说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自然物象的细致观察和表现上。中国民间艺术的造型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和概括,以民间美术色彩为例:红色、黄色代表着喜庆,代表着皇权;丧葬仪式中所用的蓝色、白色、黑色象征着凄凉、惨淡、悲痛。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运用,深受传统阴阳五行学的影响,形成了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色——青、黄、赤、白、黑,五时——春、夏、季夏、秋、冬,五方——东、南、中、西、北等因素的象征关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将这些民间文化的基础知识穿插于小学美术教学当中,儿童就无法欣赏中国传统艺术,更无法理解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造型与色彩观念。   感性、直观、抽象、完美是民间艺术与儿童美术创作的共性。民间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以感性的、直观的视觉去审视世界,以夸张的、抽象的、尽可能完美的画面去表现世界。儿童也是一样,“所有的儿童创造都不是对物体原物的模仿,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正是由于这种儿童先天认知的思维混淆,使他们自身原创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释放,足以支配自己的世界,所有对外界的感知都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的。”[3]
  无论是民间艺术家的有意,还是儿童的无意,其造型理念中均表现出一种超自然、超物类、超科学、超逻辑的自由思维状态。在这种思维状态之下,其画面显得充实、饱满、自由与奔放。所以,在儿童的眼里,小草可以歌唱,大海能够呼吸,树木可以和云彩聊天,马儿可以长上飞翔的翅膀,小朋友也可以在月球上荡秋千。因而,教师在儿童美术教学中,将中国民间美术的审美元素与造型理念融入其中,有益于儿童民族文化情感的形成,更有益于儿童审美意识和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民间艺术的创作技艺与儿童造型能力的形成
  民间艺术家的创作技艺是全方位的,眼、手、脑共同协作,绘、雕、剪、绣、塑等各种技法综合运用。而这种全方位的动手实践能力恰恰是今天电脑时代所缺乏的,却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对儿童群体的传统文化认知和文化情感的启蒙具有重要意义。民间艺术家通过用心观察去写生的作品,以自身的表现需要为出发点,非常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和释放,所造之形不是对视觉形象的直接复制,而是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对印象本身进行能动性的改造、修饰、规范、取舍和提炼,使其造型特征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与典型,将其融于剪纸、年画、刺绣等形式中。[4]
  民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在长期的工艺创作实践过程中,民间艺术家在选材、布局造型及设色等方面有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民间艺术家造型的稚拙化、完美化、平面化和程式化,构图的规整化、秩序化,对称性、均衡性、多样统一性,色彩的象征性、对比性、民俗性和质朴、真挚、热烈的情怀,对于儿童美术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民间艺术家在各类民间作品创作中,有其独特的创作规律和创作技艺。在具体实践中,民间艺术家以谚语、歌谣等形式进行技艺交流,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作品创作。民间艺术家坐在暖暖的炕头上,唱着信天游,剪着窗花,与文人雅士或专业艺术家在宁静典雅的环境里进行专业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处。专业艺术家以系统的理论和技艺进行传承;民间艺术家以歌谣、顺口溜形象地总结民间艺术的技艺特征。这些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技艺经验,成为民间艺术创作朴素理论和创作实践的依据。
  民间技艺口诀对形式的总结体现在形象造型、色彩、纹饰、结构等方面,其中最为普遍的是造型艺诀和设色艺诀。民间技艺口诀内容丰富多样,包含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玩具艺人总结的塑造口诀“从下而上,由里到外;分段组合,一气呵成”,上色口诀“从上到下,先淡后浓,先白后黑,头发靴子最后”、“落笔如飞,厚薄均匀,头色不过四,身色勿过三”。[5]这些朗朗上口的画诀不仅仅是民间艺术家技艺的总结,也是中国传统绘画技艺的精髓。
  民间艺术不但具有重大的理论研究价值和教育意义,而且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在今天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民间艺术的生存空间在逐步缩小,如何在这种尴尬的状态下,保护、拯救、传承民间美术文化是值得所有美术教育工作者重视的议题。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条件的完善以及应试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儿童美术教学更多地依赖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逐步向西方美术教育模式看齐。但遗憾的是西方美术教育模式缺失了美术教育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民族化。民间文化是广大群众自己创造的文化,是源头,是根,是一个民族情感和理想的载体,是和生活融为一体的。美术教学特别是儿童美术教学,必须强调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否则在我国特定的社会形态转型时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会面临被中断的危险。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以课堂教学、兴趣小组、采风考察、民俗实践等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儿童在欣赏与实践的过程中接受历史与人文的教化,提高审美能力、创作技能和求知欲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民间美术视野下师范院校艺术类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编号:GS[2013]GHB084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武葵英.美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63.
  [2]刘吉平.陇南民间美术创作状态与文化传承[J].文艺评论,2009(4).
  [3]徐青青.民间美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58.
  [4]谢子静.让民间艺术融入儿童美术教育[J].文艺争鸣,2010(7).
  [5]潘鲁生.民艺学论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327.
  (作者单位:1.甘肃省成县支旗小学 2.甘肃省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孙建辉)
其他文献
1949年6月21日,厦门大学教授涂序瑄致信国民政府教育部,控告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使用暴力妨害自由”、“指派职员抢 On June 21, 1949, a professor from Xiamen Universit
一、问题的提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计算教学内容。根据“标准”安排,这部分内容是第一学段学生要学习的最为复杂的计算知识,其教学目标之
情景教学是一种以建立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在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的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认真书写数学作业,是数学这门课程自身特点的需要。小学数学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作业做得是否正确,还应该重视他们的书写是否认真,格式是否规范。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书写格式和
体育教学开设不仅是为了教会学生体育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具有强健的体魄,才能支撑自己
Severe water erosion is notorious for its harmful effects on land-water resources as well as local societies. The scale effects of water erosion, however, great
2007年,内蒙古宁城县明德学校由一所初中和一所小学整合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当时,由于来自两所学校,教师的价值取向、教育方法等存在不小差异,另外,由于学生间年龄差距、 In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逐步深化与改革,中专体育教学将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指出了体育游戏在中专体育教学中的特点,分析了体育游戏在中专体育教学中的注意事项,论述了体
1978年前后,为了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全国掀起了一股出国考察热潮。经党中央批准的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有四个,分别赴西欧、东欧、日本和中国港澳地区访问。在四个考察团中,西欧五国团最引人注目,这也是建国后中国首次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派出的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西方经济的自动化、现代化、高效率,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之大,给中央决策层以很大震动。正是这次“睁眼看世界”,促成了中国实行
1935年11月13日,天上下着小雨,路上有了不少积水。一辆马车驶来,停在天津南开区东马路清修院胡同的“居士林”前。车上下来一人,这人中等身材,短发,白净脸,两道短眉毛,一双三角眼,蒜头鼻子,小薄片儿嘴,颏下无髯,别看这位长的貌不出众,来头可不小,这就是军阀孙传芳。  孙传芳是山东历城人,北洋时期曾经担任过陆军第二师的师长,还是长江上游警备总司令、浙闽巡阅使、浙江军务督理和苏、皖、浙、赣、闽五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