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 整合 利用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panda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资源就是与课程相关的一切资源,具体说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有机整合与有效利用是课程目标达成的必要条件。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对于课程资源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对于切实贯彻新课程理念,实现素质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海纳百川——课程资源库的扩容
  
  传统课程资源观认为,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活动的全过程都围绕教材展开,教材成为课程资源库中的唯一素材。基于这种课程资源观,教材被视为“圣经”,必须原原本本被师生“接受”,不得“越雷池半步”,所谓“以本为本”即是此理。资源的局限性决定传统教学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必然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使“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不切实际的要求和理想中的空中楼阁。
  《基础教育改革(试行)》明确指出:课程改革“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新型公民。”毫无疑问,这一目标的达成仅仅依靠一本教材、几本教参是不够的。只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发一切课程资源的教育功能,为我所用,新课程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作为资源开发主体的学校和教师,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尽可能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不论以什么类型、形式存在的课程资源;不论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城市的还是农村的,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只要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拓展和教育目标的实现,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教学服务。即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坚持开放性原则。
  为了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课程资源开发主体必须针对不同的分科课程目标和学习主体(即学生)的特征,开发与之相应的课程资源。在高中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必须始终把握“为终生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这一主线,结合课程分类目标和教材内容目标要求,充分关注高中阶段青少年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能力、情感、态度的现状和价值观的取向,有的放矢,开发能切实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课程资源。
  尽管课程资源多种多样,但是对于不同的地区、学校、学科、教师和学生而言,可开发的课程资源具有极大的差异性。课程资源的开发本身就是一项极具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没有个性,也就失去了创造性,就会流于机械主义和形式主义。因此,不应强求一律,而应从实际出发,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学校特色,区分学科特性,展示教师风格,扬长避短,扬长补短,突出个性。
  近来,课程资源开发单位和教师常反映经费和精力的不足,其实这个问题的出现一点也不奇怪,一方面新课程实施所要求的课程资源的开发确实需要更多的经费和精力支出;另一方面,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必须坚持经济性原则,即用最节省的经费开支和精力支出取得最佳效果。这就要求尽可能开发那些不需要多少经费开支的课程资源,不应借口开发课程资源而大兴土木,不计高昂的经济代价,同时尽可能就地取材,不舍近求远、好高骛远,校内有的不求诸于校外,本地有的不求诸于外地。
  总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只有充分体现开放性、经济性、针对性和个性化特征,极大丰富课程资源库的素材,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转化为切实可用的课程资源,才能为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和有效利用奠定基础。
  
  二、有机整合——课程资源的重构
  
  课程资源的整合就是对各种类型、各种形式的课程资源进行主动建构,以形成适合于教育教学的课程资源体系。只有对课程资源库的各种素材进行有机整合,课程资源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才能实现资源的教育价值和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面对大量形式多样的课程资源,首先必须对这些资源重新审视,考察资源的有效性和教育价值,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只有将这些课程资源放到素质教育和学科背景下考察,分析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对课程资源的要求,才能对资源的教育价值作出正确的评估。在对各种课程资源的教育资源进行价值评估的基础上,还必须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整合不是简单相加,而是一个重构以形成全新整体的过程,整合主要通过学科内整合、学科间整合两种方式进行。
  所谓学科内整合即在学科教学的范围内,根据学科教学的目标要求,以教材为中心建立学科课程资源体系。进行学科内课程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1. 促进学科教学目标实现的原则。学科教学目标是素质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落实学科教学目标是贯彻素质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不仅是评价教育教学绩效的重要依据,而且是学科内课程资源整合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2. 以教材为中心的原则。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材虽然不再是“圣经”,但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实现学科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媒介和载体。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应力求实现教材内资源与教材外资源的有机结合,为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创造条件;3. 学生主动参与构建的原则。学生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受益者,而且必须主动参与学科课程资源的整合,因为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构建,才能使课程资源真正体现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和不同的发展需求,才能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4. 发展性原则。学科内课程资源整合的目的不是造就一个完善而封闭的教材解说资料库,而是要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教育功能,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服务。因此,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必须体现学科教学的发展性和学生素质的发展性,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资源学科内整合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以教材为中心,教材内资源和教材外资源有机结合,各种资源类型相得益彰,充分体现发展性和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科资源体系。
  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整体性,决定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追求学科整合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资源的构建中必须进行资源的学科间整合。课程资源的学科间整合,目的在于弥补现代学科教学的弊端,解决学科教学的专业性与社会生活的整体性之间的矛盾,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在实施学科间课程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社会性原则。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为社会服务。生动而多变的社会生活,不仅为教育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而且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某校组织高二学生开展“太湖水质调查”,在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动员学生运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研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合作研究中,师生深刻体会到,太湖水质的变化,既是一个物理、化学和地理变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人与自然交互作用的过程,更是一个堪称苏南历史缩影的政治历史过程。“透过一滴水,可以折射整个太阳。”
  学科间课程资源的整合是相关学科有机结合、协调统一、共同发展的过程。整合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科特点及与研究对象的相关性,区分主次,采用不同研究方法,通过信息共享和合作探究,实现各学科知识在研究过程中的有机结合。在整合过程中,学科间不再横亘不可跨越的鸿沟,而是相互渗透、融会贯通。
  
  三、物尽其能——课程资源的利用
  
  课程资源只有进入教学过程,在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觉悟的发展中发生作用,才能实现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但并非将课程资源直接纳入教学过程就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探讨如何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探讨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是“谁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这一主体性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新课程理念能否得到贯彻落实。“以学为本”作为新课程的理论基础,要求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利用资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应该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引导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在解决了主体性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必须进一步解决“如何利用,通过什么方式利用”的问题。
  课程资源类型和存在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创造性,只要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形成健康人格和良好品德的方式都可以采用,而不能拘泥于课堂和学科的局限性。
  近年来,广大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研究,提出了体验式、探究式和陶冶式等基本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体验式
  教师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觉地把间接的理论知识与直接的感受和体验结合起来,这不但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其学习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二)探究式
  教师组织学生围绕一定问题,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操作、实验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培养合作精神。问题既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也可以通过教师设置一定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当然也可以由教师直接提供;既可以来自学科,也可以源自家庭和社区;可以针对某一具体学科,也可以是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这样,教育教学活动就打破了固定教材的藩篱,可以走出书本、走出课堂和学校,在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根本上扭转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
  
  (三)陶冶式
  教师利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传统、场所布置以及榜样、楷模的人格魅力等课程资源,创设一定的教育教学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品质。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心智感受和体验情境中的美感,从而真正成为审美的主体。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育教学而言,既是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作为教师,只有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大胆开发、有机整合、有效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为教育服务,才能在国际教育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作为学生,只有转变学习方式,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的全过程,并从中受益,才能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依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新的初中化学教材一改旧教材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过于注重知识系统性的倾向,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努力创设问题情景,突出内容的思考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化学知识,这就对教师从教学理念、课程教授方式等方面发起了新的挑战。教师只有不断强化自身素质,转变观念,逐步适应新教材的理念,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适应学生发展需要,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    一、做好新的教学
期刊
平面解析几何的特点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几何性质,体现着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在数形结合的紧密程度上,是中学数学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在平面解析几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将几何问题代数化,用代数的语言描述几何要素及其关系,进而将几何问题化为代数问题,处理代数问题;分析代数结果的几何含义,最终解决几何问题。这种思想要贯穿平面解析几何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因此,
期刊
在原电池学习中大多数学生感觉到原理好掌握,但在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和习题时,却又束手无策。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在使学生完全掌握原电池原理及构成条件的基础上,又讲了五个未必,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仅供参考。
期刊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就知识本身来说对学生的要求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各个学生之间在智力发展和学习方法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难免会出错,这样就要求老师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认真系统的分析,通过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种种错误来发现他们在哪方面存在着问题,从而采取一些补救的措施。错误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了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错对学生来说是不可避免的,是学生学习新知识
期刊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手段日趋现代化,音像多媒体等多种媒体介入学校教育,为以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为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随着中学校园建设的进一步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数量和种类逐步增多且应用越来越广泛,这对于多媒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无疑具有极大的帮助。本人在多媒体教学中,颇有些感触,写下来与诸君共同探讨。   首先,课件要有整体性、层次感。任何科目,一堂课
期刊
一、寓科学素质培养于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教学之中     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应从物理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出发。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结构的基础,它来自于客观物理事实,是客观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概括和抽象的反映。因此,物理概念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科学素质的基础。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认为学生是否能建立新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的前概念。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
期刊
省级课程实验区已在2002年秋季正式启动,这标志着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由点向面过渡的关键阶段。地处西北地区经济文化欠发达的甘肃省有19个省级新课程实验区进入了实验,实验启动工作是否良好?进展是否顺利?各实验区的问题和困难是什么?后续的实验工作如何推进?应采取何种策略解决存在的问题?这些都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  笔者同省课程改革专家组和教育部西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成员深入到省
期刊
社会学家做过一个试验,将两辆外形完全相同的汽车分别停放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和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停了一个星期也完好无损;而另一辆,被摘掉车牌,打开引擎盖和车窗,结果不到一天车就被人偷走了。这时候,实验人员在剩下的这辆车的窗户上打了一个洞,只一天工夫,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人打破,内部的东西也全部丢失。   这就是著名的“破窗理论”。其结论是:既然是破的东西,比它更破一
期刊
来的世界是高科技的时代,是知识挑战的时代,是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其核心即:教育是基础。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基础在教师。一个有希望的教师,当务之急是:抓好师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育观,以人为本,增强育人的使命感、责任感。   师爱,是教师德育中一泓温泉,一颗明珠;师爱是一种美好而奇特的感情。它在教育中始终对学生的认知、行为以至身心的健康发展起着调节、组织、导向的作用
期刊
所谓教案是课堂教学前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是教师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分析学生情况后,在头脑里形成的教学目标要求、重点难点、教学思路、教学环节和策略的表现形式。现实中长期僵化的管理制度对教师教学方案设计和检查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不少学校还根据教师撰写的教案质量来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其初衷无非是督促教师做好教学前的准备工作,促进教师快速成长。但在过于细化,极具“刚性”的常规禁锢下,在“与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