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喜欢将头发梳得溜光,说话时眉毛微微上翘,一副黑框眼镜掩饰不住那双深邃的眼睛,透过镜片,敏锐的眼光闪耀着一丝令人难以察觉的神韵。
他以成吉思汗开疆辟土的模式,以不问国籍种族,且愿意放权的蒙古远征军原则,经营广大的投资王国。他很相信自己的眼光,当欧美的投资家们还没有看到中国潜力的时候,他就已经在中国市场布阵,赚得盆满钵满,甚至正酝酿在中国成立自己的资产管理公司。
这就是朴炫柱,一个锐气儒雅并重的投资家,被韩国人称为自己的“巴菲特”。
在今年的新年致辞中,朴炫柱说:“得益于美国的缓慢复苏和中国、巴西的高增长,2010年金融市场将呈现稳定局面。”其旗下未来资产最新的资产运用报告也显示,未来资产Insight基金对中国的投资(含中国香港)同比也增持了12%至近67%。
他依旧一如既往地看多中国。
艰辛“投资路”
跟所有在20世纪呼啸而起的投资家一样,朴炫柱走过的也是一条从小到大、聚沙成塔的艰辛道路。在那个充满创业激情的岁月中,如果说巴菲特是美国价值投资的圣人,迈克尔?莫瑞茨是风险投资模式的代表,那么朴炫柱则堪称亚洲国家的资产管理典范。
但是,朴炫柱并不是含着金钥匙的世家子弟,而是韩国光州一个农民之子,父亲去世的时候,他才刚刚升入高中。失去了父爱的孩子总会觉得缺少些什么,那个时候,他甚至一度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而将大部分时间倾注于阅读诸如约翰?肯尼迪《当仁不让》之类的课外书籍,似乎在那些书里,才能找到生活的动力。
“这样下去就意味着将来不得不像父亲那样成为一个农民。”这大概是失去父亲之后,母亲对他最为严厉的训斥了。
从此,他戒骄戒躁,考入了高丽大学经济系。在那里,他迈入了理财的第一步,而背后伟大的推手正是他的母亲,如果母亲没有对他学业资金收取17%利息的打算,也许他便不会萌生炒股的念头;如果母亲没有一次性发给他一年的学习生活费,也许他便难以筹集投资股市的资金。
就这样,他开始学会理财,并借助股票市场,赚取些许生活补贴。1985年毕业之后,虽然顺利地进入了一家证券公司,但是在他骨子里,却一直有着创业的冲动。
与众不同的是,朴炫柱将创业定在了1997年,这一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韩国也难以独善其身。
但是这样的外部环境丝毫没有动摇朴炫柱的信念,他要创业,而且一定要在他即将步入不惑之年的时候。1997年7月18日,未来资产投资咨询公司(Mirae Asset Investment Advisory)诞生了,随后1998年,朴炫柱成立了韩国注册的第一家资产管理公司——未来资产环球投资公司,并于该年稍晚时候,发起了朴炫柱一号基金,这也是韩国第一只共同基金。
1999年,未来资产证券公司又以未来资产系基金销售者的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而朴炫柱一号基金更是一炮而红,超过100%的年回报顿时让韩国掀起一股基金热潮,未来资产旗下的基金首先成为众多投资者争相抢购的对象,那个时候,尚未成熟的投资者也是随着资产管理公司或者说是基金公司的成长一并成熟。
一时间,朴炫柱成为了“韩国巴菲特”的代名词。而在投资决策上,他和巴菲特也确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长期投资者没必要天天看股市行情”正是他投资理念的诠释,正因为此,甚至将分公司股票行情电子显示屏一并撤下,彪悍之余他更相信自己的眼光,也善于发现那些具有成长潜力的公司。
那个时候,Daum communications作为韩国一个普通网站正面临增资的压力,因为他们1995年开始提供网络搜索服务之后,又于1997年开始提供免费hanmail.net电子邮件服务。然而,它的前景却很难打动投资人的心,并纷纷以“前景不明朗”拒绝投资。最后,他们找到了朴炫柱,听罢介绍以及两天高密度的实地调研,朴炫柱决定砸下24亿韩元。
事实证明,他闪电般的决策是对的。Daum communications在6个月之后的互联网狂潮中股价暴涨,朴炫柱倒手就是1000亿韩元的净利,而这笔巨资后来也成了未来资产的种子基金。至于现在的Daum communications,已经成长为拥有3700万名会员的韩国最大门户网站。
可以说,在那个投资意识尚未成熟,投资尚未形成规模的时候,这种闪电般的决策往往成为了最具艺术性的战术。
开创“金融出口”
2007年,朴炫柱已经将未来资产打造成市值超过三星的公司,一跃成为韩国的龙头企业。当未来资产周身也散发出像朴炫柱一般的彪悍时,他却开始琢磨着未来资产的“转型”,此转型非彼转型,并不是说要开辟另一个领域,而是转换市场方向。由此,他打出了“金融出口”旗号。
在他看来,“这是一个靠金融和资本出口挣钱的时代,过去只是将金融产业看作基础产业,现在应看作为提高竞争力而增长的产业。(金融)一边倒很危险,走出去反而有好处,就像全球的制造业企业一样。”甚至在接受众多媒体的采访中,他曾反问,“金融为何不能成为出口产业?”
带着这样的理念,2003年朴炫柱率先开发了中国基金、印度基金等一系列海外基金,韩国顿时涌起了一股购买海外基金的热潮。
就在他重视新兴市场投资的时候,中国和印度的股票市场先后迎来了牛市喷发期,Independence基金和Discovery基金5年投资收益率超过了300%至500%,而中国基金1年收益率为60%至100%。也许其中有运气的成分,但是朴炫柱对于新兴市场的了解远远胜过欧美投资人,那个时候,一年中几乎有一半的时间他都在海外调研,然后对新兴市场进行投资,而当欧美资金随之前来拉升股价之时,也就是韩国获利之机。此番如意算盘,朴炫柱心中大概已经酝酿好久了。
而这就是所谓的“金融出口”,看似乱仗,却起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功效,也许在某些进程中,迷茫、躁动、反复甚至混乱均在所难免,而走出这一转型期的唯一出路就是一往无前的发展,在前进中摸索,在前进中重构格局,而绝不是在旁人言论的干扰中踟蹰不前。
未来资产之胜,也许在朴炫柱决定“金融出口”的那一刻起便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此时,新兴市场之战并为结束,而是刚刚开始。2007年四季度,未来资产推出可以直接购买中国等外国企业股票“Insight”基金,并且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卖出了4亿韩元,其火热程度可想而知。
曾经在中资股上取得的辉煌战绩已经惹红了眼球,而他仍旧一如既往地青睐中资股,甚至一度将“Insight基金混合型投资信托1号Class-A”的中资股仓位提升至60%。
2007年10月22日以每股19.068港元股买入664.8万股中海油服;11月9日以每股19.083港元买进22.1万股招金矿业;11月12日以每股11.142港元增持1226.8万股中国国航;11月13日以每股5.597港元买入2490.8万股香港中旅……
遗憾的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随着中国市场在2008年的大幅回落,朴炫柱也引来了割肉、套现的滑铁卢,截至2008年6月,Insight基金持有人已蒙受了21.9%的损失,就连未来资产的股价也连连失利,一年来下跌了48.2%,超过同期市场平均40.4%的跌幅。
但是,他并不承认投资中国的失误,他知道,“运气不会一直眷顾于你”,转而将视线向内需股转移,李宁、中国铁建、中国建材、蒙牛乳业、中国南车……都曾收归其基金麾下,而且在中国南车上,还以5.51港元买入,并在7.675港元卖出,打了一场漂亮的短线仗。
更爱中资股
如今,朴炫柱所掌舵的未来资产金融集团已经运营着448只基金,其中许多只大型基金都投资于海外市场。他不仅在2007年3月设立了未来资产环球投资(英国)公司(Mirae Asset Global Investments U.K.),又在2008年10月创办未来资产证券(英国)公司(Mirae Asset Securities U.K.),并在巴西、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扩大着自己的势力范围。
他感谢曾经的牛市为未来资产所带来的第一桶金,更感谢那些肩并肩奋斗在一线的基金经理们,他们工作日不喝酒,晚上不应酬,恪守着严格的内部规矩,为了就是以百倍的精神状态确保客户资产的万无一失。这样的公司文化,不仅给未来资产带来了良好的口碑,也是未来资产能在十几年时间迅速壮大的企业基因。
带着这样的企业基金,朴炫柱选择了亚洲,选择了中国。他相信,“金融出口”可以造福,中国可以造福。
近日,未来资产Insight基金更是扩大了在中国的投资,其发布的《2009年第四季度资产运用报告》显示,Insight基金对中国的投资(包括香港)比重为65.73%,比前一季度增加了12个百分点;对巴西的投资比重也从10.79%,增加到16.94%。当然,也有减持的国家,比如对韩国的投资则从19.34%降至10.99%,对俄罗斯的投资从10.04%降至4.87%,投资份额减少了一半左右,而对印度的投资比重则从3.82%变为零。
这些也得益于他自己的眼光,对朴炫柱而言,当其他人还将眼光停留在欧美市场的时候,就“应该走向中国”,甚至不惜采取“集中攻占中国市场”的战略。他也正酝酿着在中国成立资产管理公司。
而实际上,在2008年年初,朴炫柱就曾预测,并不是中国、巴西等国家的经济基础发生问题,经历这次局面,这些国家的重要性反而更加凸显。也就在当年举行的中韩论坛上,他表示出对中国股市的信心,“15-20年之内中国GDP预计会超过美国的规模,从企业的成长速度来看,如果可以放眼未来的话,中国股市的前景非常好。”
他坚信,“长期是优先的”,也就是说“不要被短期的损失所困扰”,之前在韩国,投资一度被等同于短期的买卖,而现在长远与全局更为世人所认同。
正如悬挂在韩国首尔金融区汝矣岛(Yeouido)未来资产总部外墙上的挂钟一样,没有秒针,没有分针,甚至没有时针,有的只是在时间价值上散发出的投资哲学。
他以成吉思汗开疆辟土的模式,以不问国籍种族,且愿意放权的蒙古远征军原则,经营广大的投资王国。他很相信自己的眼光,当欧美的投资家们还没有看到中国潜力的时候,他就已经在中国市场布阵,赚得盆满钵满,甚至正酝酿在中国成立自己的资产管理公司。
这就是朴炫柱,一个锐气儒雅并重的投资家,被韩国人称为自己的“巴菲特”。
在今年的新年致辞中,朴炫柱说:“得益于美国的缓慢复苏和中国、巴西的高增长,2010年金融市场将呈现稳定局面。”其旗下未来资产最新的资产运用报告也显示,未来资产Insight基金对中国的投资(含中国香港)同比也增持了12%至近67%。
他依旧一如既往地看多中国。
艰辛“投资路”
跟所有在20世纪呼啸而起的投资家一样,朴炫柱走过的也是一条从小到大、聚沙成塔的艰辛道路。在那个充满创业激情的岁月中,如果说巴菲特是美国价值投资的圣人,迈克尔?莫瑞茨是风险投资模式的代表,那么朴炫柱则堪称亚洲国家的资产管理典范。
但是,朴炫柱并不是含着金钥匙的世家子弟,而是韩国光州一个农民之子,父亲去世的时候,他才刚刚升入高中。失去了父爱的孩子总会觉得缺少些什么,那个时候,他甚至一度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而将大部分时间倾注于阅读诸如约翰?肯尼迪《当仁不让》之类的课外书籍,似乎在那些书里,才能找到生活的动力。
“这样下去就意味着将来不得不像父亲那样成为一个农民。”这大概是失去父亲之后,母亲对他最为严厉的训斥了。
从此,他戒骄戒躁,考入了高丽大学经济系。在那里,他迈入了理财的第一步,而背后伟大的推手正是他的母亲,如果母亲没有对他学业资金收取17%利息的打算,也许他便不会萌生炒股的念头;如果母亲没有一次性发给他一年的学习生活费,也许他便难以筹集投资股市的资金。
就这样,他开始学会理财,并借助股票市场,赚取些许生活补贴。1985年毕业之后,虽然顺利地进入了一家证券公司,但是在他骨子里,却一直有着创业的冲动。
与众不同的是,朴炫柱将创业定在了1997年,这一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韩国也难以独善其身。
但是这样的外部环境丝毫没有动摇朴炫柱的信念,他要创业,而且一定要在他即将步入不惑之年的时候。1997年7月18日,未来资产投资咨询公司(Mirae Asset Investment Advisory)诞生了,随后1998年,朴炫柱成立了韩国注册的第一家资产管理公司——未来资产环球投资公司,并于该年稍晚时候,发起了朴炫柱一号基金,这也是韩国第一只共同基金。
1999年,未来资产证券公司又以未来资产系基金销售者的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而朴炫柱一号基金更是一炮而红,超过100%的年回报顿时让韩国掀起一股基金热潮,未来资产旗下的基金首先成为众多投资者争相抢购的对象,那个时候,尚未成熟的投资者也是随着资产管理公司或者说是基金公司的成长一并成熟。
一时间,朴炫柱成为了“韩国巴菲特”的代名词。而在投资决策上,他和巴菲特也确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长期投资者没必要天天看股市行情”正是他投资理念的诠释,正因为此,甚至将分公司股票行情电子显示屏一并撤下,彪悍之余他更相信自己的眼光,也善于发现那些具有成长潜力的公司。
那个时候,Daum communications作为韩国一个普通网站正面临增资的压力,因为他们1995年开始提供网络搜索服务之后,又于1997年开始提供免费hanmail.net电子邮件服务。然而,它的前景却很难打动投资人的心,并纷纷以“前景不明朗”拒绝投资。最后,他们找到了朴炫柱,听罢介绍以及两天高密度的实地调研,朴炫柱决定砸下24亿韩元。
事实证明,他闪电般的决策是对的。Daum communications在6个月之后的互联网狂潮中股价暴涨,朴炫柱倒手就是1000亿韩元的净利,而这笔巨资后来也成了未来资产的种子基金。至于现在的Daum communications,已经成长为拥有3700万名会员的韩国最大门户网站。
可以说,在那个投资意识尚未成熟,投资尚未形成规模的时候,这种闪电般的决策往往成为了最具艺术性的战术。
开创“金融出口”
2007年,朴炫柱已经将未来资产打造成市值超过三星的公司,一跃成为韩国的龙头企业。当未来资产周身也散发出像朴炫柱一般的彪悍时,他却开始琢磨着未来资产的“转型”,此转型非彼转型,并不是说要开辟另一个领域,而是转换市场方向。由此,他打出了“金融出口”旗号。
在他看来,“这是一个靠金融和资本出口挣钱的时代,过去只是将金融产业看作基础产业,现在应看作为提高竞争力而增长的产业。(金融)一边倒很危险,走出去反而有好处,就像全球的制造业企业一样。”甚至在接受众多媒体的采访中,他曾反问,“金融为何不能成为出口产业?”
带着这样的理念,2003年朴炫柱率先开发了中国基金、印度基金等一系列海外基金,韩国顿时涌起了一股购买海外基金的热潮。
就在他重视新兴市场投资的时候,中国和印度的股票市场先后迎来了牛市喷发期,Independence基金和Discovery基金5年投资收益率超过了300%至500%,而中国基金1年收益率为60%至100%。也许其中有运气的成分,但是朴炫柱对于新兴市场的了解远远胜过欧美投资人,那个时候,一年中几乎有一半的时间他都在海外调研,然后对新兴市场进行投资,而当欧美资金随之前来拉升股价之时,也就是韩国获利之机。此番如意算盘,朴炫柱心中大概已经酝酿好久了。
而这就是所谓的“金融出口”,看似乱仗,却起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功效,也许在某些进程中,迷茫、躁动、反复甚至混乱均在所难免,而走出这一转型期的唯一出路就是一往无前的发展,在前进中摸索,在前进中重构格局,而绝不是在旁人言论的干扰中踟蹰不前。
未来资产之胜,也许在朴炫柱决定“金融出口”的那一刻起便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此时,新兴市场之战并为结束,而是刚刚开始。2007年四季度,未来资产推出可以直接购买中国等外国企业股票“Insight”基金,并且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卖出了4亿韩元,其火热程度可想而知。
曾经在中资股上取得的辉煌战绩已经惹红了眼球,而他仍旧一如既往地青睐中资股,甚至一度将“Insight基金混合型投资信托1号Class-A”的中资股仓位提升至60%。
2007年10月22日以每股19.068港元股买入664.8万股中海油服;11月9日以每股19.083港元买进22.1万股招金矿业;11月12日以每股11.142港元增持1226.8万股中国国航;11月13日以每股5.597港元买入2490.8万股香港中旅……
遗憾的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随着中国市场在2008年的大幅回落,朴炫柱也引来了割肉、套现的滑铁卢,截至2008年6月,Insight基金持有人已蒙受了21.9%的损失,就连未来资产的股价也连连失利,一年来下跌了48.2%,超过同期市场平均40.4%的跌幅。
但是,他并不承认投资中国的失误,他知道,“运气不会一直眷顾于你”,转而将视线向内需股转移,李宁、中国铁建、中国建材、蒙牛乳业、中国南车……都曾收归其基金麾下,而且在中国南车上,还以5.51港元买入,并在7.675港元卖出,打了一场漂亮的短线仗。
更爱中资股
如今,朴炫柱所掌舵的未来资产金融集团已经运营着448只基金,其中许多只大型基金都投资于海外市场。他不仅在2007年3月设立了未来资产环球投资(英国)公司(Mirae Asset Global Investments U.K.),又在2008年10月创办未来资产证券(英国)公司(Mirae Asset Securities U.K.),并在巴西、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扩大着自己的势力范围。
他感谢曾经的牛市为未来资产所带来的第一桶金,更感谢那些肩并肩奋斗在一线的基金经理们,他们工作日不喝酒,晚上不应酬,恪守着严格的内部规矩,为了就是以百倍的精神状态确保客户资产的万无一失。这样的公司文化,不仅给未来资产带来了良好的口碑,也是未来资产能在十几年时间迅速壮大的企业基因。
带着这样的企业基金,朴炫柱选择了亚洲,选择了中国。他相信,“金融出口”可以造福,中国可以造福。
近日,未来资产Insight基金更是扩大了在中国的投资,其发布的《2009年第四季度资产运用报告》显示,Insight基金对中国的投资(包括香港)比重为65.73%,比前一季度增加了12个百分点;对巴西的投资比重也从10.79%,增加到16.94%。当然,也有减持的国家,比如对韩国的投资则从19.34%降至10.99%,对俄罗斯的投资从10.04%降至4.87%,投资份额减少了一半左右,而对印度的投资比重则从3.82%变为零。
这些也得益于他自己的眼光,对朴炫柱而言,当其他人还将眼光停留在欧美市场的时候,就“应该走向中国”,甚至不惜采取“集中攻占中国市场”的战略。他也正酝酿着在中国成立资产管理公司。
而实际上,在2008年年初,朴炫柱就曾预测,并不是中国、巴西等国家的经济基础发生问题,经历这次局面,这些国家的重要性反而更加凸显。也就在当年举行的中韩论坛上,他表示出对中国股市的信心,“15-20年之内中国GDP预计会超过美国的规模,从企业的成长速度来看,如果可以放眼未来的话,中国股市的前景非常好。”
他坚信,“长期是优先的”,也就是说“不要被短期的损失所困扰”,之前在韩国,投资一度被等同于短期的买卖,而现在长远与全局更为世人所认同。
正如悬挂在韩国首尔金融区汝矣岛(Yeouido)未来资产总部外墙上的挂钟一样,没有秒针,没有分针,甚至没有时针,有的只是在时间价值上散发出的投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