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语文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语文学科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与语文学科内容和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最终达到1+1>2的效果。
思考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师网络教学素质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来讲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真正要求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尤其是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它需要教师对知识进行再加工,并且融进教师的个性、思想、教育理念。这种教学对教师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运用信息技术提升网络教学意识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方面的应用日益深入,为我们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了现实。教学中由于学生存在差异,要求我们教师也要因材施教。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位教师要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只能是教师的理想罢了。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各取所需的过程,使得因材施教成为可能,个性化学习得以真正实现。教师也由过去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二)运用信息技术开发网络教学资源
网络技术的运用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由声音、文本、图像等构成的动态教材,丰富和拓展了书本知识。但网络中存在着大量无序的、无关信息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适当搜集、筛选,制作专题学习网页,同时通过超级链接与英特网相联系起来,以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要。
思考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清晰师生课堂中角色定位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尤其要注意防止“两个误区”——“人灌”与“机灌”。“人灌”就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花架子、摆设,教师在课上还是“满堂灌”,学生被动听讲。“机灌”就是教师完全放手,学生完全通过计算机学习,学习中缺乏教师有效的引导及帮助,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过程也不受监控。我认为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要清晰师生在学习中两者角色的定位,既要强调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不能忽视教师在学习中的主导性,两者不可偏颇。
(一)突出教师的主导性
网络时代的到来是对教师的严重挑战。网络使教师“绝对权威”的地位受到威胁;也使学生不再局限于仰视教师的三尺讲台。网络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和舞台,同时也要求教师像“导航员”似的服务于学生,让学生在网络中汲取知识。教师在课上所要做的就是“指明航线”,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我在这节课一开始,就明确告诉学生本课的学习目标:选择所感兴趣的黄山松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小课题研究。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
(二)突出学生主体性
网络环境下,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学生不再是装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网络环境下的所有学习活动的开展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上,学生围绕自己研究的小课题,或分头查询,或合作学习。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激起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他们或通过搜索引擎查找感兴趣的资料,或轻声朗读网上的文字介绍,又或在信息卡上做摘记,忙得不亦乐乎。面对网上大量的信息,需要学生进行筛选,这时合作学习就显得格外重要。在这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观点,甚至争论,把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整合并形成小组的观点。通过网上研究阅读、小组交流补充,把成果与大家共享。在汇报交流时,有的小组把自己找到的迎客松的精美图片“奉献”给了大家;有的小组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课文;还有的小组居然表演了迎客松的样子……整个研究过程完全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师只是支持者、帮助者。
思考三:運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活化教材资源
在平时学习中,学生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学习资源匮乏;而网络中海量的信息资源,及超越时空传递信息的能力,解决了学习资源的不足,有利于拓展教学内容,丰富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资源。
(一)运用信息技术,让教材中概括的内容具体化
苏教版教材的课文文质兼美,语言精炼概括,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感受,在学习中理解也较困难。网络却恰恰能弥补其不足,它以海量的信息资源,能极大地丰富教材。在上《黄山奇松》一课时,学生对于黄山松没有感性认识。于是我在课前制作了专题学习网页,分别有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奇松集、咏松诗词几个页面。通过搜集黄山松的资料来为学生提供与文本对话的资源。有的学生借助网页饶有兴趣地阅读了黑虎松的典故;有的学生利用网页生动地向大家介绍了美丽的孔雀松;还有的学生在黄山奇松图库中流连忘返……文中的寥寥数语,在网络的帮助下,变成了一段黄山松的介绍或一篇精彩的文章,“补白”了教材。
(二)运用信息技术,让教材中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课文语言抽象凝练之处既是耐人细细品味之处,也是学生难以一下子理解之处。网络则为我们带来了快捷方便,它海量的信息打破了时空限制,使得抽象的内容能形象化地再现于学生面前。如《黄山奇松》课上,学生对于“迎客松成为了黄山的象征”不太理解。当学生在网上了解到黄山最热销的旅游纪念品就是迎客松;黄山的车站、码头、宾馆到处都挂着迎客松的画;游览黄山的人,更少不了要在迎客松前合影留念,这下学生也就不再难理解迎客松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教材内容也就通过网页得到了生动再现。
(三)运用信息技术,让教材中静态的内容动态化
教材中一些静态的内容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限制,理解较肤浅,需要借助网络环境“动态化”。在《黄山奇松》课上,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呢?网络在这时又大显神通,学生通过百度搜索,了解到不少有关“盆景”的知识。学生也就真正理解了送客松枝干蟠曲,如同经过人为雕琢的盆景一样。借助网络,远在天涯的送客松仿佛近在咫尺。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声像并茂的教学资源,创设了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并为学生提供不同层面,不同难度的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并最终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
思考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师网络教学素质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来讲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真正要求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尤其是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它需要教师对知识进行再加工,并且融进教师的个性、思想、教育理念。这种教学对教师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运用信息技术提升网络教学意识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方面的应用日益深入,为我们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了现实。教学中由于学生存在差异,要求我们教师也要因材施教。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位教师要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只能是教师的理想罢了。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各取所需的过程,使得因材施教成为可能,个性化学习得以真正实现。教师也由过去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二)运用信息技术开发网络教学资源
网络技术的运用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由声音、文本、图像等构成的动态教材,丰富和拓展了书本知识。但网络中存在着大量无序的、无关信息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适当搜集、筛选,制作专题学习网页,同时通过超级链接与英特网相联系起来,以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要。
思考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清晰师生课堂中角色定位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尤其要注意防止“两个误区”——“人灌”与“机灌”。“人灌”就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花架子、摆设,教师在课上还是“满堂灌”,学生被动听讲。“机灌”就是教师完全放手,学生完全通过计算机学习,学习中缺乏教师有效的引导及帮助,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过程也不受监控。我认为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要清晰师生在学习中两者角色的定位,既要强调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不能忽视教师在学习中的主导性,两者不可偏颇。
(一)突出教师的主导性
网络时代的到来是对教师的严重挑战。网络使教师“绝对权威”的地位受到威胁;也使学生不再局限于仰视教师的三尺讲台。网络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和舞台,同时也要求教师像“导航员”似的服务于学生,让学生在网络中汲取知识。教师在课上所要做的就是“指明航线”,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我在这节课一开始,就明确告诉学生本课的学习目标:选择所感兴趣的黄山松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小课题研究。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
(二)突出学生主体性
网络环境下,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学生不再是装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网络环境下的所有学习活动的开展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上,学生围绕自己研究的小课题,或分头查询,或合作学习。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激起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他们或通过搜索引擎查找感兴趣的资料,或轻声朗读网上的文字介绍,又或在信息卡上做摘记,忙得不亦乐乎。面对网上大量的信息,需要学生进行筛选,这时合作学习就显得格外重要。在这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观点,甚至争论,把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整合并形成小组的观点。通过网上研究阅读、小组交流补充,把成果与大家共享。在汇报交流时,有的小组把自己找到的迎客松的精美图片“奉献”给了大家;有的小组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课文;还有的小组居然表演了迎客松的样子……整个研究过程完全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师只是支持者、帮助者。
思考三:運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活化教材资源
在平时学习中,学生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学习资源匮乏;而网络中海量的信息资源,及超越时空传递信息的能力,解决了学习资源的不足,有利于拓展教学内容,丰富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资源。
(一)运用信息技术,让教材中概括的内容具体化
苏教版教材的课文文质兼美,语言精炼概括,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感受,在学习中理解也较困难。网络却恰恰能弥补其不足,它以海量的信息资源,能极大地丰富教材。在上《黄山奇松》一课时,学生对于黄山松没有感性认识。于是我在课前制作了专题学习网页,分别有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奇松集、咏松诗词几个页面。通过搜集黄山松的资料来为学生提供与文本对话的资源。有的学生借助网页饶有兴趣地阅读了黑虎松的典故;有的学生利用网页生动地向大家介绍了美丽的孔雀松;还有的学生在黄山奇松图库中流连忘返……文中的寥寥数语,在网络的帮助下,变成了一段黄山松的介绍或一篇精彩的文章,“补白”了教材。
(二)运用信息技术,让教材中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课文语言抽象凝练之处既是耐人细细品味之处,也是学生难以一下子理解之处。网络则为我们带来了快捷方便,它海量的信息打破了时空限制,使得抽象的内容能形象化地再现于学生面前。如《黄山奇松》课上,学生对于“迎客松成为了黄山的象征”不太理解。当学生在网上了解到黄山最热销的旅游纪念品就是迎客松;黄山的车站、码头、宾馆到处都挂着迎客松的画;游览黄山的人,更少不了要在迎客松前合影留念,这下学生也就不再难理解迎客松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教材内容也就通过网页得到了生动再现。
(三)运用信息技术,让教材中静态的内容动态化
教材中一些静态的内容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限制,理解较肤浅,需要借助网络环境“动态化”。在《黄山奇松》课上,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呢?网络在这时又大显神通,学生通过百度搜索,了解到不少有关“盆景”的知识。学生也就真正理解了送客松枝干蟠曲,如同经过人为雕琢的盆景一样。借助网络,远在天涯的送客松仿佛近在咫尺。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声像并茂的教学资源,创设了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并为学生提供不同层面,不同难度的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并最终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