箬山:守望沧海六百年

来源 :先锋国家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guoqi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箬山,位于浙江省温岭市东南海滨,原为箬山镇,现已并入石塘镇。常住人口1.3万,面积1.68平方公里。大部分居民为闽南移民后裔,保存着较为完好的闽南风俗。
  
  600年迁徙路
  
   “我爸爸以前有支大船队”,说起往事,陈其文立刻挺直身板比划着双手。稀疏卷曲的头发紧贴在头皮上一动不动,额头上刀痕般的皱纹也舒展开来,酒红色的脸庞光泽熠熠。
   陈其文是惠安陈氏移民的后裔。从福建惠安到浙江箬山,旧式木船要走两天两夜。
   他说,福建老家以前很穷,地少人多,只好外迁。箬山三面环海,又有天然的避风港,地形和惠安海边也很相似,这或许是祖先们选择箬山定居的原因。《温岭县志》记载,明正统二年(1437年),福建惠安陈氏族人迁来箬山定居,此后迁徙绵延不断。
   清康熙癸亥年(1683年)解除沿海海禁后,许多外迁的惠安陈氏族人回到故土时已无屋可居,于是结伴出海大规模迁来箬山。与陈氏移民同来的还有朱、郭、胡、黄等姓渔民,自1437年始的迁徙至此达到一个高潮。
   600年来,箬山人一直在“讨海”中回访祖居,然后带动更多族人迁徙。这种迁徙模式一直绵延到上世纪50年代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后才停止。
   陈其文的祖父、父亲是一生辗转于箬山、惠安、台湾之间的“讨海”人。祖父终老箬山后自海路归葬惠安祖茔;父亲陈兆窟子承父业将家业光大,到晚年归隐箬山时,已拥有一支雇员达200人左右的船队。建国后陈兆窟定居箬山,1955年在箬山去世,享年72岁。那一年,陈其文16岁。
   陈其文的母亲林莲仔早年也在箬山和惠安之间辗转,人称“面饺阿太”。
   阿太生于箬山,5岁时被卖到惠安,20多岁时又随丈夫陈兆窟回箬山定居。阿太从惠安带回了一手接骨绝活和“全箬山最好吃的面饺”——面饺是一种闽南移植到箬山的特色小吃,类似两个饺子拼接成的一个圆环,里面装着各种馅。
   晚年的阿太喜欢坐在石屋门口抱着邻家小孩唱闽南童谣“月娘光光,建屋亮堂,大姑小姑,赶来梳妆(注:闽南方言称月亮为月娘,太阳为日公)。” 闽南童谣拖着长长的尾音,舒缓动听。
   阿太于1991年逝去,享年84岁。儿子陈其文是她医术的唯一传人。
   陈其文在上世纪90年代初去惠安会过本家兄弟、拜祭过祖坟,他说那时惠安还是很穷,比不上这边。
   陈其文的子女们没有走出渔镇,也没有学会父亲和奶奶的医术。
  
  浙江孤岛上的闽南之花
  
   陈其文的邻居、56岁的陈青宝说,直到50年前,箬山都还没有陆路直通内地,与陆隔绝。
   600余年来箬山人沿袭着祖辈的“讨海”生活,强调“因一本之亲,讲自强而互助”、“世代操闽南乡音,示不忘本”。
   箬山方言中,贪得无厌的人叫“普陀厕所”,形容人动作缓慢则会说“船都放到台湾港了”,胖乎乎的小孩叫“梅姑”,脸圆圆的人叫“荸荠”,傻乎乎的则是“蓝行”……
   箬山人就在这种闽南乡土气息浓郁的“闽南乡音”中被反复强调着族群文化意识,在信仰、服饰、饮食、建筑、民俗禁忌等各个方面都保持着祖先的惠安特色,并在600年的迁徙过程中代代血脉绵延。
   箬山渔民除信佛教之外,还与福建、台湾的渔民一样信仰妈祖。离箬山里箬村不远处的东海村有座天后宫,也称妈祖庙,供奉着妈祖娘娘。离箬村不远处有个“平水禹王庙”,供奉夏禹王,讨海人长年跟海打交道,相信水神能保护一方平安。
   每次出海前,渔民都要到妈祖庙、禹王庙焚香求神,请回护船符插在船尾。
   箬山的老年渔妇至今如惠安渔家女般戴斗笠,盘得高高的精致脑后髻插着簮子或彩线,遇喜庆日子还会在发髻上插鲜花。
   渔民出海则穿拷汁衣裤。这是一种在拷树皮或番薯块汁中染制的紫褐色土布衣裤,禁得起风吹日晒与咸水侵蚀,上衣截成左开襟,便于右手操作渔具,又防海水溅湿内衣。
   饮食上,箬山渔民吃蛏羹、鱼圆、敲鱼饼、炊生糕、黄鱼酒、山东面、索面、鱼饼……这也跟今天的闽南人相似。
  
  石屋:惠安祖居的完美克隆
  
   移民们初到箬山,首先按照惠安祖居的样式就地取材,建起层层叠叠依山望海的石屋,光滑可鉴绵延悠长的石街。
   石窗、石槛、石墙、石雕……除了木质的门和横梁,其他都由青石构建。石屋整体格局呈竖立的长方形,宛如碉楼,一排排整齐的石块镇在瓦上防止海风掀瓦。石屋门楣上的圆形雕花抬头可见,方寸大的雕花中,同时刻出好几种动物,线条简约形象逼真。
   旧时渔业资本家陈和隆在箬村的旧居,是箬山石屋中的经典之作。
   据《琅玝陈氏族谱·陈和隆传》记载,陈和隆生于同治初年,死于抗战之前,11世祖为自惠安迁到箬山里箬定居的陈英德。陈和隆早年以摇小船为生,后来攒钱造成大船,在台湾、惠安、箬山之间运货谋利。到清末民初间,陈和隆已拥有大钓鱼三艘、小钓鱼六七只,后来又造铁壳轮“泰顺”、“华升”,还买田置地开当铺、在温州参股银行,渐渐成为石塘、箬山一带首屈一指的巨富。陈和隆“依山作屋,架海为庐”,足足二十年工夫建成眼前这座大宅。
   陈宅掩映在石屋群中,现为温岭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宅门前,可远眺苍茫大海。两旁镌有青石门联“旧德溯东湖俭勤世守,新支衍箬岙义礼家传”,东湖即陈和隆祖上的发源地惠安东湖镇。正门周边青石上还有“孔雀开屏”、“双鹿交颈”等雕刻画。大宅地下有水门,涨潮时海水没过,船就可以从驶入水门中的地下仓库靠岸卸货。这一独特结构,使陈和隆旧居被专家们称为“东南沿海渔村住宅的典范”。
   如今宅院东边的主人住房“振声庐”,保存尚完好;西边生活用房则已墙倒梁断,杂草丛生。
  
  今非昨昔,箬山的改变和失去
  
   箬山依山傍海,不产柴米油盐,人们须到三十多里外的松门镇集市上购买那些生活必需品。一些本地商贩也进入箬山贩卖杂货,于是箬山人开始了与温岭本地人的最初交往,并渐渐学会了温岭方言。
   不过由于生活生产方式的不同,一直以来箬山人与温岭人的交往只停留在生活必需品买卖上。箬山人的婚配一直把温岭人排除在考虑范围,箬山女子最远只嫁到十几里外的石塘镇。
   箬山人习惯把常接触的人分成三类:“福建人”是包括他们自己在内说闽南话的惠安移民后裔;“石塘人”,与箬山人有着说不清的渊源;“本地人”是除“福建人”和“石塘人”外的所有温岭人,他有时也把“本地人”叫做“本地小伢”。
   通向内陆的公路修通后,箬山也开始加快了融入温岭的步伐。他们学会了附近渔民的造船技术,办起了造船厂、冷冻厂,告别了单一的近海捕捞作业。
   许多箬山年轻人走出箬山,融入温岭“本地人”的生活生产甚至走得更远,但他们仍然会讲闽南话,讲温岭话也始终带着独特的“箬山腔”。
   同时,箬山也在被外面的世界慢慢改变。
   旧时箬山人贴春联,大凡能贴的地方都贴:缸上贴个“满”,柜上贴个“福”,门窗贴“风调雨顺、和气生财”,如今也跟温岭人一样,只在门口贴一副。
   以前大年初一,箬山新媳妇要早起烧桂圆茶敬公婆,然后在公婆的陪同下,挨家挨户给亲戚长辈冲桂圆茶,现在新媳妇已不再敬茶……
   箬山大奏鼓也在政府的指导下走上了温岭乃至全国艺术舞台,然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箬山民间艺术人士认为,大奏鼓已经没有“箬山味”。这位民间艺术人士说,政府主导的民间艺术抢救本是功德无量的好事,然而过分强调正规化、艺术性,反而会损害民间艺术浓郁的生活气息,导致艺术变味。
   公路使传统箬山连接上了现代文明,水泥路渐渐掩盖了石板路,水泥砖瓦房在石屋间接连兴起。
   而另一头,来自惠安的迁徙潮终结后,箬山的闽南文化已经成了无源之水。
   箬山人已渐渐听不懂来自闽南方言区的“正宗闽南话”,因为闽南话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增加新词汇新俚语,而箬山方言却没有革新。
   午后,天后宫内响起了拖着悠扬尾音的诵经声,伴着阵阵铙钹,一群老人在妈祖娘娘塑像前分两排端坐,神情肃穆地高唱,时而转身颤巍巍地向妈祖娘娘叩拜。这里正在举行一次“水陆道场大会”。
   天后宫看门的老人陈其秋说,如今箬山信基督的人多,来拜妈祖的人少了很多。近几年,天后宫只有在举行水陆道场或者重大节日时才热闹些。
   官方统计资料显示,近20年来,信基督教的人占了箬山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停泊在渔港中的轮船机舱外到处贴着“以马内利”(意为“上帝与你同在”)。
   一走出天后宫,箬山东海村高处的基督教堂里就飘来了唱诗声。雕檐画栋的天后宫内,妈祖娘娘依旧静坐听涛。
其他文献
在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浪潮中,许多不同派别的杂志,包括《民国》、《甲寅》、《中华》等不约而同地倡导起联邦思想来,戴季陶、章士钊、张东荪、丁佛言等纷纷发表文章,表达类似的观点。这些声音随着袁在1916年6月的猝死而暂时停息,这一波对联邦制的呼唤还只是小范围的。  到了1920年后,“联省自治”论突然高涨,《时事新报》、《改造杂志》、《太平洋杂志》、《东方杂志》等报刊上发表的文章,从各个角度探讨了“联省自
期刊
在巧克力千年流变的历史长河里,这种“长在树上的银子”不仅为雄心勃勃的投资商赚取了高额利润,也让世人得享“天神的美食”。“你不能拒绝巧克力,就像你不能拒绝爱情”,正是凭借这样一种魔力,巧克力迅速而决定性地征服了全世界各个角落的各类人群。    它的名字在古阿兹特克(今墨西哥)语的意思是“快乐已然来临”。在这古美洲王国尊为王室饮料的千年历史中,它以热情火辣的口味悄然流行。  1519年,当它装在金制高
期刊
1931年7月中旬到9月,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等流域普降大雨,17省受灾,受灾居民达8000万至1亿,几占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这是20世纪世界上最具毁灭性的水灾。广大城乡庐舍荡然,疠疫丛生,人民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        1931年8月26日,台风袭过高邮湖,飓风掀起像海上那样高的波浪,在狂风暴浪的撞击下,土质的运河大堤最终溃塌了。高邮湖是个“悬湖”,也就是说,它的湖底高于临近城市的
期刊
军事强人苏哈托在印尼实行了32年的独裁统治,虽然他促进了印尼的经济发展,但由于军人长期执政和独裁统治,致使贪污腐化失去了有效的政治、法律和社会舆论的监督而一发不可收拾,在亚洲金融风暴中,在印尼人的愤怒中,他不可避免地下台。    近日,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又重新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长期执掌印尼政权的前总统苏哈托病故。苏哈托的上台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他依靠借助镇压政治上的反对派上台,实行独裁统治,虽然
期刊
一千多年来,这座城市再做皇城的梦想一直未曾泯灭,尽管这个梦想因现实阻隔而渐行渐远,但并不妨碍一代一代的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时时重温这个旧梦。    ONE WORD,ONE DREAM。  用这句话形容时下的中国城市,也许再贴切不过。西安、洛阳、郑州、开封,这些辉煌不再的北方城市都不断重复着一个皇城复兴的梦想。无论大城小埠,都试图从历史中寻找未来,西安首当其冲。  西安对于西安人从来都不缺自豪的
期刊
1928年6月14日,出生于阿根廷罗萨里奥市。  1947到1953年,就读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国立大学医学系,期间游历拉美大陆。  1953年3月,大学毕业,第二次漫游拉丁美洲各国。  1954年9月,因危地马拉局势激变而移居墨西哥。  1954到1956年,在墨西哥做过摄影师、记者、编辑、医生,继续着他流浪的革命。  1955年7月9日,墨西哥城思帕兰街49号,格瓦拉和卡斯特罗一见如故,成为革命战
期刊
1957年7月6日,17岁的约翰·列侬身着格子衬衣,率领他的“库瑞曼”乐队在伍尔顿教堂前演奏。在那一天之前,他是一个出生于二战期间的冬天(1940年10月)、父母离异、被寄养在姨妈家的、性格叛逆的男生,与50年代全世界荷尔蒙与自信心同样过剩的少年一样,学口琴和吉他,在演出现场勾引女孩。那一天之后,一切都改变了——因为他遇到了14岁的保罗·麦卡特尼。  多年之后,即便形同陌路,高傲而尖刻的列侬依然承
期刊
他提供了一个“生活在别处”的秘密通道。就这样,失去了具体革命内容的格瓦拉,却成为了这个庞大体制中的人们寄托反抗梦想的偶像,进而被这个庞大体制加以利用,而成为了消费的符号。    北京有一家叫做“A-che”的餐厅,就在使馆区附近。“A-che”不是别的,它在古巴指的就是切·格瓦拉。因此,在这个餐厅里,也处处可见切·格瓦拉的图片,大厨来自古巴,供应有正宗的拉丁食品、美酒。每到周末,餐厅变酒吧,正宗的
期刊
1996年,《中国可以说不》出版后迅速热销,全世界100多家新闻媒体给予关注和报道,成为当年最轰动西方世界的中国版图书。它被认为是中国民族主义情绪升温的标志。    “说不”的影响力    《国家历史》:当时你们为什么要做《中国可以说不》这本书呢?  宋强:在出版领域做事的人,对民间思潮的涌动有很强的感知力。这本书的策划是张小波(署名“张藏藏”)。在此之前一年,他就给我说,能不能写一本《中国可以说
期刊
这是一个改写了世界中古史的地方。与全国最有名的三大旧战场相比,你作为一个中国人,在钓鱼城就不会觉得窝囊。    所谓“上帝折鞭”的古战场,是指重庆市今之合川区(原合川县)东郊的“钓鱼城”。  据说,这是一个“改写”了世界中古史的地方。  中国人称之为“元宪宗”的蒙古帝国第三代大可汗蒙哥,御驾亲征,恨恨而死在久攻未克的钓鱼城下。于是,西征两河流域,已经洗劫了巴格达,占领了叙利亚,正拟进军北非的旭烈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