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网络黑话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gyi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20年来,网络虚拟环境越来越成为除却现实社会之外的第二社交空间,并由此催生出了一种新型文化形态——网络青年亚文化。网络语言则是网络青年亚文化的表达形式和载体,其中网络黑话是当下网络青年亚文化群体的表征符号,意在首先通过语言与社会主流文化,甚至与其他青年亚文化区别开来。2018年,一句“小猪佩奇身上纹,掌声送给社会人”的网络黑话经过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二次包装后,以雷霆万钧之势占领了社交平台,成为了青年群体狂欢的噱头,于是被赋予了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属性。文章通过对小猪佩奇这个热点事件进行分析,以此对其中的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做出合理的阐释和探析。
  关键词  黑话;小猪佩奇;网络青年亚文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3-0074-02
  1  黑话:从旧时江湖用语到当今的网络身份标签
  1.1  传统黑话和网络黑话
  黑话,意为流通于某一特殊人群中不为局外人所了解的语言,即社群内部隐晦话语,又称行话、切口、隐语等,多数时候指旧时江湖用语。以前江湖是一个与主流公开社会相对的地下秘密社会,出于交际需要,从而创立了一套仅供内部使用的极具实用价值的话语体系,这就是黑话。比如我们经常在影视剧里看到的“打尖(路途中吃饭住宿)”就是惯用的黑话。
  如今伴随虚拟网络世界的成熟,这种特殊的语言用法正在崭露头角。网络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虚拟集体或社群,黑话在其中扮演着交际工具或者符号表征的角色,以青年人为主的网络原住民便成为了使用和扩散这些黑话的主体,语言的风格化是网络青年亚文化从社会主流文化中凸显自身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在网络中逐渐形成、信奉和推行的一种独特文化价值体系和自我认证的身份标签。
  1.2  爆款黑话:“小猪佩奇身上纹,掌声送给社会人”
  小猪佩奇原本是我国引进的英国动画片《粉红猪小妹》里的卡通人物,受众面向学龄前儿童。小猪佩奇已经不再单纯意指粉红小猪,而是在传播中衍生、流变出了新的意义和内涵——“社会佩奇”或是“粉红社会人”。小猪佩奇的演变之初,要从“社会摇”说起,“社会摇”是一种广受社会青年欢迎的舞蹈形式,最初传播范围仅仅局限于酒吧、歌厅。随着短视频自媒体的出现积累了大量的粉丝,其中一些青年无意之中把小猪佩奇纹在身上跳社会摇,呆萌可爱的粉红小猪与痞气十足的社会青年形成了极强的反差效果,让人看起来既好笑又觉得有趣,于是引起青年人不断效仿,才有了“小猪佩奇身上纹身,掌声送给社会人”这句流行语。随之产生的一系列流行语、表情包等也廣受青年群体的欢迎,这套话语被迅速抽离、概括、并且全方位应用,现在俨然已经成为网络青年交流的一套交际话语体系。
  2  寻求认同,标榜“社会人”
  2.1  社群共性追求:玩梗心态和情感共鸣
  文化扩散与传播的前提之一,是能够在群体中形成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小猪佩奇是青年群体有意识标榜自己与其他文化差异性的文化行为,小猪佩奇系列黑话成为了社群内部交流的“硬通货”,迅速成为社交媒体上活跃青年群体跟风使用的梗,人们通过玩梗表达认同,进而完成自己的身份认证。人人都以“社会人”自居,通过一整套佩奇黑话和佩奇装备融入到这个“文化社区”。
  小猪佩奇这个现象级事件之所以能将网络上分散的、隐藏的青年人召唤和集结起来,是因为“佩奇文化”的背后凸显了当下青年人的复杂心理,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处于边缘地位的青年群体面对纷繁错杂的大千世界无处安放自己脆弱的内心,于是他们便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小猪佩奇身上,一方面,他们渴求回到无忧无虑的纯真童年,粉红可爱的马卡龙色调就像是他们的保护色;另一方面,贴上“社会人”的标签,假装自己已经融入成人社会,尽量避免因被现实世界抛弃而产生的恐惧。“佩奇文化”折射出了当代青年人彷徨、焦虑和心智不成熟等内心活动。这与现在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令人望而却步的房价,巨大的工作压力,狭窄的晋升渠道等都是青年人移情外物的内在驱动力,他们需要一个释放情感的宣泄口和彼此认同、互相交流的圈子,“小猪佩奇”的自带属性则恰好满足了这个要求。
  2.2  建构身份:进行符号消费
  青年群体在融入主流社会过程中,会触碰到成人的复杂世界以及生存法则,之后不免心生困惑与焦虑,渴望在成为“社会人”的同时也能保留一颗童心,小猪佩奇就是他们建构的拥有双重身份的标签。他们通过消费“小猪佩奇”的各种衍生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让自己在这个圈子中体现出不落伍、赶时髦的时尚感,为自己塑造时尚达人的形象,以最容易的方式满足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虚荣心。这种消费需求出自社交需求,一方面需要证明自己是跟得上潮流的社会人,另一方面需要保持对热点话题的敏感度从而能轻松接住对方的梗。这些儿童化商品能够受到追捧的内在原因,无非是青年人对“社会人”这个符号的追逐与消费。青年群体购买这些商品不是为了实用价值,而是为了对其进行文化意义消费。
  2.3  仪式抵抗:让“社会人”不再“穿金戴银”
  小猪佩奇这一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体现了青年群体的跟风现象,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固有的青年社会人形象的嘲讽与排斥,而且是一次相对集中的、富有仪式性的抵抗。这里的抵抗并不是对主流文化的冲击,而是对传统观念的改造。传统观念中,原本的社会人文化属于更少数的一部分人:一条大金链子,花臂纹身,通黑大墨镜,走起路来俨然就是一个社会大哥。“社会人”文化被排斥的原因并不是它本身缺乏乐趣与群体认同感,而是它不能符合多数人的审美。所以青年人是通过用小猪佩奇来重新包装“社会人”的形象,使得整个“社会人”的受众范围扩大,变为更多青年人所能接受的样子。小猪佩奇身上纹,人人都是“社会人”,这样既能表现一种隐性的卖萌,也能为群体内部人际交往提供一个十分有趣的主题,还能用一种更加轻松有趣的行为表达对原先青年社会人形象的嘲讽,从而产生让一种大家认可的社会人形象。小猪佩奇事件作为一种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更多的是通过狂欢化的产品消费来抵制主流文化。这场旷日持久的狂欢活动中抵抗意识并不是那么明显,反而更多的是一种仪式的狂欢,它与主流价值观保持着微妙联系,在不逾矩的前提下,享受属于自身的独立空间。
  3  文化反哺:小佩奇成就大IP
  小猪佩奇现象作为一种网络青年亚文化,或多或少都会有抵抗色彩存在,处于支配地位的主流文化不可能对其置之不理,管制和收编随之即来。美国学者赫伯迪格认为主流文化对待亚文化的收编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商品的方式,把大量的亚文化符号变为文化产品;另一种是主流文化使用意识形态的方法对亚文化重新进行界定,适度对其进行引导和吸纳,使之对主流文化的对抗性降低到最少,转化为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可以解释的部分,达成更多文化共识。与其说是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的商业收编,倒不如说是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反哺。我认为亚文化是一个探索者、先锋队、试错人,不断去做各种尝试。其中,实验成功的部分就会被慢慢吸纳,成为主流文化维持自身活力的来源。
  网络青年亚文化所承载的巨大传播效能,往往会被商业行为所驾驭,从而引发大众心理膜拜与模仿,刺激消费。市面上出现了卖脱销的“佩奇手表”“佩奇纹身”“佩奇食品”等,甚至还上演了与大量品牌logo“联名”的恶搞现象,“小猪佩奇”成为新晋网红和带货之王。商家从不断创新的网络青年亚文化中提取个性化的消费符号来谋取利益,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亚文化和主流文化进行了有限度的合作。
  4  结束语
  以小猪佩奇事件为代表的大多数网络青年亚文化固然逃不过昙花一现、快速下沉的命运,但新媒介却为各种文化的存在提供了更加包容的空间。主流文化在任何时期都有必要对青年亚文化保持足够强力的关注,允许青年群体以自己的方式和主流文化对话,并且认可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宁.消解作为抵抗:“表情包大战”的青年亚文化解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9):126.
  [2]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M].陆道夫,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4.
  [3]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69.
  [4]王真.抵抗与收编:新媒体环境下青年亚文化群体的身份认同建构[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移动互联时代,意见领袖却拥有“金话筒”,是放大、推动、引导网络舆情的重要力量。“长春长生疫苗造假事件”是一起严重损害公众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其引发的舆情信息传播范围广、传播时间长、参与人数众多,且传播量在微博居首位。文章以此事件为例,以从中涌现出的微博意见领袖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其形成因素、主体构成、话语表达以及影响力,并针对网络意见领袖的培养和引导提出建议。
期刊
摘 要 当代女性主义高度关注“声音”,希望能够表达以女性为中心的观点,发出女性声音。而网络新媒体的诞生与发展,让女性获得了更多进行自我表达的渠道与空间,建构属于自己的话语权。文章以网络红人“papi酱”为例,从她发布于新媒体平台的原创短视频的主题选择、呈现形式、发布方式等角度,分析其在网络空间中的话语权建构的成功之处以及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 papi酱;网络时代;女性话语权;建构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 近两年,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愈演愈烈,传统党媒在转型过程中纷纷寻找新的出路。笔者以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近几年的改革发展瓶颈及路径为背景,结合本地新老媒体竞争案例,探索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党媒的新方向与新选择。事实证明,“到人到端”已经成为传统党媒突出重围的“杀手锏”。  关键词 党媒;新媒体;冲击;到人到端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
期刊
摘 要 网络新媒体的普及使用使人人都变成了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官媒从主动掌握舆论导向变成了被动等待事件发生。文章以范冰冰“阴阳合同”事件为例,分析自媒体时代网民诉求方式的变化,并探讨产生变化背后的原因并提出反思。  关键词 自媒体;网民诉求;诉求方式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3-0080-02  2018年5月末,崔永元在新浪微博中爆
期刊
摘 要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电竞文化与粉丝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的分支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逐渐打破其被边缘化的处境。在此背景下誕生的虚拟偶像团体KDA具有开创性地将电竞游戏角色转变为虚拟偶像,以女团歌手身份推出音乐作品,其背后所体现的电竞文化与粉丝文化的交融值得研究。由此,文章首先通过对虚拟偶像等概念的梳理明确KDA女团在不同文化领域下的角色定位,结合其出道以来的新闻、粉丝话语等分析其中所体现的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中国出现了文化IP的热潮。由中央电视台与故宫博物院等博物馆合作推出的文化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借助此大环境,一经播出,好评如潮,豆瓣等影视评论平台上均给出了9分以上的高分。随着第二季的播出,《国家宝藏》的播放量持续走高,在网络媒体上制造了积极浩大的声势。文章从节目的制作和宣传等角度出发,讨论扩大节目的影响力的几个要素。  关键词 国家宝藏;影响力;新媒体;线下;仪式感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 全球化时代,互联网的勃兴加速了媒介融合。网络及电视平台的跨媒介叙事和跨文化传播成为节目制作的新常态。《非正式会谈》作为跨文化交流的谈话节目为我们树立了良好典范,文章从跨文化传播角度分析《非正式会谈》,以寻求多元化国际合作,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跨文化冲突;非正式会议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3-0112-02
期刊
摘 要 在UGC时代下,Vlog作为新的视频形态,吸引大众目光的同时,也得到了国内年轻群体的广泛关注。但是Vlog在国内的发展却不温不火。文章首先对Vlog概念及国内发展现状进行梳理解釋,进而通过Vlog的传播特点及影响力两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微博社交平台上的10位知名Vlog博主的相关数据,得出初步结论的同时尝试为其在国内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Vlog视频;传播特点;影响力;发展建议 
期刊
摘 要 选取“南开大学团委”公众号的发布行为及受众为研究对象,从公众号发布内容的传播效果入手,研究用户群体特征以及有特点、有规律性的发布行为对用户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南开大学团委;用户;受众黏性;大学生群体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3-0055-02  “用户”又称使用者,汉语词典解释为某些设备、商品、服务的使用者或消费者。随着数媒
期刊
摘 要 网络时代,偶像生产主体以及生产过程都发生了改变,而网络流行语的生产则是青少年参与偶像生产、偶像商品消费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在参与过程中网络流行语也会成为某一群体性符号标志,以特定的语言交流、传递特定的价值观念,表达特定群体的情感倾向。网络流行语成为网络时代青少年偶像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生产要素,其出现及流行的背后是青少年个性心理和媒介生产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对青少年的语言规范使用观念造成冲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