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阅读是语文综合知识的载体,它包含听、说、读、写等语言教学的基本要素,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其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涉及的面是非常广泛的,本文仅就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提供一些有效的借鉴。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模式
阅读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是涉及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高效活跃的阅读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若恒久坚持,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则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大提高。怎么使阅读课高效呢?我摸索出了一套关于初中现代文阅读课教学的基本模式,现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注重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划分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面对课文众多的知识点,教师很难面面俱到,这就需要将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有机地综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如复述课文主要内容,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能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还可以在复述过程中理解作者的写作情感,这样就能实现教学目标。在上《社戏》一课时,我对照三个维度设置了这样三个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所写的美好的童年往事,体现劳动人民的淳朴可爱。2.体会文章的思路和叙事详略的合理安排。3.体会语言的生动性、优美性。在学生充分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复述文章内容,通过对文章主要内容的复述,可以让学生初步理解。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对看社戏、偷吃罗汉豆等美好童年往事的详略叙述,体现出童年的美好和故乡劳动人民的淳朴可爱,这样就将三个教学目标有机综合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理解现代文的效率。
二、注重课堂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本前都设计一些精美的导语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仅这一点激趣还远远不够,初中生的注意力很难持久。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需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要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等。总之,教师要能调控课堂节奏和情绪,力求让学生在亢奋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在学习《苏州园林》这一课时,结合我校地处苏州市这样的地理优势,我让学生针对课文中所提到的关于苏州园林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的特点,收集关于苏州园林的图片、影像的资料,制作成PPT,每讲到一个特点,都让学生展示收集的材料,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在亢奋的状态下参与了整节课。
三、注重朗读
阅读教学离不开朗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精彩的文章,如果只是默不作声地看,就很难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只有反复朗读,才能体会书本上的思想和情感,语言才能真正鲜活起来。阅读教学的读,除了集体诵读外,还有多种方式,可以有默读、老师范读、学生跟读、分角色读、自由读等。在《乡愁》这课的教学中,组织学生用各种方式将这首诗阅读了九遍,一方面可以真正体会作者对故乡深厚的情感,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融入作者,融入作品。
四、唤起情感体验
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文章是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是学生认识中国文化精神,吸取知识养料的重要渠道,也是学生构建人生观、世界观,增强个人思想深度的基础。教师首先要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即在学生阅读文本前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如学习《故乡》时让学生谈谈离愁别绪,积累古诗文中离别的佳句;学习《春》时让学生回味春天,用语言和画面描绘春天,等等。如在《端午日》一文中,教师可以把文章中的关于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作为阅读重点,让学生从文章中发散思维,对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因子进行适当探讨,以此拓宽学生知识面,扩展学生思想宽度。
五、立足整体,细化局部
课文选文都是完整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因此阅读教学过程应该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即按“整体—局部—整体”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和训练。具体教学时,要求学生阅读文章首先必须把握全文大意,在此基础之上才可能了解文字的思想核心,才能把握作者的本意,才能真正进入文本语境。但是,整体的掌握,不代表细节的了解,古人讲求“微言大义”,现代人在文章写作时,通常会借助细节,或者说局部表达个人情感。因此,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关键词、议论句、抒情句等有针对性地分析理解点,并以点带面,深化阅读。如学生学习《紫藤萝瀑布》时,原文中有这样的描写: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时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教师引导探讨:这些描写语言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通过探讨发现这段语言很生动,主要采用了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这样写一是抓住了紫藤萝的形象特点,二是烘托了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六、开展创造性阅读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时,即使是学生的认识有偏颇之处,教师也不能轻易说“错”,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评价。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激情才不会破坏,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在学习《愚公移山》时,从选材的目的及各类教参的角度看来,《愚公移山》主要是要说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的道理,但是学生在学习中也提出这样的质疑:与其移山,不如搬家来得更方便,为什么不搬家,效果不是一样吗?面对这样的认识,我同样予以了肯定。
阅读教学模式可探讨的问题很多,其实没有固定死板的教学模式,我认为只是有一些规律可以把握。总之,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在符合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制定适合学生认知的阅读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能力。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模式
阅读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是涉及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高效活跃的阅读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若恒久坚持,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则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大提高。怎么使阅读课高效呢?我摸索出了一套关于初中现代文阅读课教学的基本模式,现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注重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划分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面对课文众多的知识点,教师很难面面俱到,这就需要将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有机地综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如复述课文主要内容,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能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还可以在复述过程中理解作者的写作情感,这样就能实现教学目标。在上《社戏》一课时,我对照三个维度设置了这样三个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所写的美好的童年往事,体现劳动人民的淳朴可爱。2.体会文章的思路和叙事详略的合理安排。3.体会语言的生动性、优美性。在学生充分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复述文章内容,通过对文章主要内容的复述,可以让学生初步理解。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对看社戏、偷吃罗汉豆等美好童年往事的详略叙述,体现出童年的美好和故乡劳动人民的淳朴可爱,这样就将三个教学目标有机综合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理解现代文的效率。
二、注重课堂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本前都设计一些精美的导语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仅这一点激趣还远远不够,初中生的注意力很难持久。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需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要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等。总之,教师要能调控课堂节奏和情绪,力求让学生在亢奋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在学习《苏州园林》这一课时,结合我校地处苏州市这样的地理优势,我让学生针对课文中所提到的关于苏州园林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的特点,收集关于苏州园林的图片、影像的资料,制作成PPT,每讲到一个特点,都让学生展示收集的材料,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在亢奋的状态下参与了整节课。
三、注重朗读
阅读教学离不开朗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精彩的文章,如果只是默不作声地看,就很难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只有反复朗读,才能体会书本上的思想和情感,语言才能真正鲜活起来。阅读教学的读,除了集体诵读外,还有多种方式,可以有默读、老师范读、学生跟读、分角色读、自由读等。在《乡愁》这课的教学中,组织学生用各种方式将这首诗阅读了九遍,一方面可以真正体会作者对故乡深厚的情感,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融入作者,融入作品。
四、唤起情感体验
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文章是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是学生认识中国文化精神,吸取知识养料的重要渠道,也是学生构建人生观、世界观,增强个人思想深度的基础。教师首先要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即在学生阅读文本前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如学习《故乡》时让学生谈谈离愁别绪,积累古诗文中离别的佳句;学习《春》时让学生回味春天,用语言和画面描绘春天,等等。如在《端午日》一文中,教师可以把文章中的关于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作为阅读重点,让学生从文章中发散思维,对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因子进行适当探讨,以此拓宽学生知识面,扩展学生思想宽度。
五、立足整体,细化局部
课文选文都是完整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因此阅读教学过程应该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即按“整体—局部—整体”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和训练。具体教学时,要求学生阅读文章首先必须把握全文大意,在此基础之上才可能了解文字的思想核心,才能把握作者的本意,才能真正进入文本语境。但是,整体的掌握,不代表细节的了解,古人讲求“微言大义”,现代人在文章写作时,通常会借助细节,或者说局部表达个人情感。因此,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关键词、议论句、抒情句等有针对性地分析理解点,并以点带面,深化阅读。如学生学习《紫藤萝瀑布》时,原文中有这样的描写: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时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教师引导探讨:这些描写语言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通过探讨发现这段语言很生动,主要采用了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这样写一是抓住了紫藤萝的形象特点,二是烘托了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六、开展创造性阅读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时,即使是学生的认识有偏颇之处,教师也不能轻易说“错”,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评价。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激情才不会破坏,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在学习《愚公移山》时,从选材的目的及各类教参的角度看来,《愚公移山》主要是要说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的道理,但是学生在学习中也提出这样的质疑:与其移山,不如搬家来得更方便,为什么不搬家,效果不是一样吗?面对这样的认识,我同样予以了肯定。
阅读教学模式可探讨的问题很多,其实没有固定死板的教学模式,我认为只是有一些规律可以把握。总之,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在符合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制定适合学生认知的阅读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