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医教协同改革大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探索适合新形势下研究生培养路径,切实贯彻落实“5 + 3”培养模式是当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工作。培养单位、研究生导师及带教老师应改变观念,调整培养思路,充分合理地发挥资源优势,全面培养临床实践能力与学术资质兼备的高等复合型医学人才。
关键词:医教协同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 “5 + 3” 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1.昆明医科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创新重点项目 2015G02
2.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 2015HB041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的进步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社会大众对医疗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医学院校的招生比例逐年扩大,成为教学医院研究生的主体[1][2]。2014年11月,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开启了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有机衔接的标准化、规范化的“5 + 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5 + 3” 培养模式实现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机结合(即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硕士阶段将同时以住院医师的身份在临床进行33个月的规范化轮训),最终实现“四证合一”(即考核合格的研究生毕业时可同时获得4本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其职业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生[3])。
作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及云南省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教学附属医院,如何在有限的三年时间内,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规范的临床技能培训?在提高其临床能力的同时,如何培养其科学思维方式及科研能力,是并轨培养衔接过程中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集中精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找准并轨培养的“切入点”,聚力“突破点”
医教协同培养临床医师是医学高等教育改革的最重要着力点和改革发展趋势,以此为起点掀开了以“5+3”培养模式为基本路径、临床技能培训与职业素养并重的医学教育改革新篇章。我院在全面总结研究生培养工作经验和成效的基础上,多部门联动系统谋划、顶层设计,逐步推进临床优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体系构建,聚力两个“突破点”:一是在确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以及有机衔接等,是推进“5 + 3”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点之一。二是提升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研究生除了掌握常见病的诊治,还应具备诊治复杂病症和攻克疑难病症的能力,是突破点之二。
2 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教学激励机制
为了能切实贯彻落实“5 + 3”一体化培养模式,我院近年来在国家、云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加大了教学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投资2千余万元建成了目前云南省省级各大医院中建设规模最大、培训学科最全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医院建有面积约1010平方米中心实验室,拥有先进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可为研究生提供开展科研的实验平台。同时医院重视临床师资队伍建设,在临床医师方面,医院分层次、分批对临床带教老师进行专业培训,或外送至上海等地接受先进技能培训。在科研方面,医院培养了一支专业的科研技能指导队伍,保障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人员不同阶段学习的顺利实施。
为了激励临床医师带教热情,保障带教质量,医院各部门积极协调、密切配合,制定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研究生评优办法(试行)》,并将临床教学工作纳入医院、科室年度绩效考核:如把教学工作纳入科室目标管理,实施年终考核制,考核结果作为奖惩依据之一,直接与科室奖金级别挂钩;实行带教老师、学员评优制度,成立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位研究生教育专家督导委员会”,制作了“督导手册”,定期或不定期对各临床专业基地施教质量进行督查,并将督查结果作为优秀基地、优秀带教老师重要的评价指标。通过政策引导本院各个科室、教师积极投入到临床教学工作中,提高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培训教学质量。
3 院内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加强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文和职业素养的教育,探索、设置了区别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除了医科大学统一开设的课程以外,我院在院内开设了“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前者针对所有专业学位研究生讲授公共临床医学知识,由各临床医技科室教师以大课形式授课;后者主要在各临床三级学科开展,例如“内科学”、“外科学”、“皮肤病学”、“神经内科”等学科。学习形式多样,大班授课与小班讨论相结合。特别在小班讨论课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PBL、CBL、案例式等,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了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这些多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与记忆,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果。我院两种形式课程的开展,对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水平,确保培养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管理模式转变—— “分段、统一”管理模式
2015年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大调整,以及2016年昆明医科大学对住培学员申请研究生同等学力制定的全新政策,都对我院科教管理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如何在政策变化的过渡期较好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及住培学员做好管理、服务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为了适应新形势,我院科技教育处及时调整工作模式,从原来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分开管理,及时转变为分段、统一管理。所谓分段,就是分为两个阶段,即 “研究生学位培养阶段”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统一管理就是不论学员身份如何,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实行统一管理(即研究生与住培学员的临床轮转安排、日常考核、出科考核、年度考核等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对研究生学位培养阶段实行统一管理(即研究生及申请同等学力的住培生在报名、研究生学位课程培训、申请学位答辩、学位论文评审等方面实行统一管理)。医教协同以来,我院科技教育处采取的这个管理模式在实际运行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5 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设立是为了有效地改善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临床能力训练不足及临床能力较差的状况,但这并不意味着忽略科研训练。而科研已经成为医学领域,不论基础医学还是临床医学工作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临床技能一样,其已经成为临床医生的左膀右臂[4]。
在现行并轨培养模式中,研究生没有完整的时间去做科研,只能利用轮转间隙时间去进行一些较为简单的科研课题。我院在对导师提出培养要求的同时,鼓励研究生在理论学习阶段或利用业余时间,通过自主学习与虚心求教,完成科研思维、动手能力的一系列训练;在临床科室实习阶段,从病床上获取科研资源,将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手段。在与导师的不断学习交流中,以科研加深对临床的认识,借临床发现科研上亟须解决的问题,尽量参与一些转化医学领域相关的研究课题,从而提升自己的临床科研能力。
医教协同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医院层面必须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作为医院核心任务,实现医疗、教学、科研同步发展,从而培养出更加优秀、全面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于大治,石昌远,徐长文等.专业型研究生教育模式探究[J].文教资料,2012(16):119-120。
[2] 胡光丽,李海燕.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3,26(11):1196-1197.
[3] 汪玲,贾金忠,段丽萍. 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27(3):3-6.
[4] 朱小平,徐茜.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 西北医学教育,2009,17(4):689-690.
◇责任编辑 刘晓露◇
关键词:医教协同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 “5 + 3” 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1.昆明医科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创新重点项目 2015G02
2.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 2015HB041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的进步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社会大众对医疗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医学院校的招生比例逐年扩大,成为教学医院研究生的主体[1][2]。2014年11月,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开启了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有机衔接的标准化、规范化的“5 + 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5 + 3” 培养模式实现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机结合(即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硕士阶段将同时以住院医师的身份在临床进行33个月的规范化轮训),最终实现“四证合一”(即考核合格的研究生毕业时可同时获得4本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其职业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生[3])。
作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及云南省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教学附属医院,如何在有限的三年时间内,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规范的临床技能培训?在提高其临床能力的同时,如何培养其科学思维方式及科研能力,是并轨培养衔接过程中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集中精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找准并轨培养的“切入点”,聚力“突破点”
医教协同培养临床医师是医学高等教育改革的最重要着力点和改革发展趋势,以此为起点掀开了以“5+3”培养模式为基本路径、临床技能培训与职业素养并重的医学教育改革新篇章。我院在全面总结研究生培养工作经验和成效的基础上,多部门联动系统谋划、顶层设计,逐步推进临床优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体系构建,聚力两个“突破点”:一是在确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以及有机衔接等,是推进“5 + 3”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点之一。二是提升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研究生除了掌握常见病的诊治,还应具备诊治复杂病症和攻克疑难病症的能力,是突破点之二。
2 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教学激励机制
为了能切实贯彻落实“5 + 3”一体化培养模式,我院近年来在国家、云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加大了教学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投资2千余万元建成了目前云南省省级各大医院中建设规模最大、培训学科最全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医院建有面积约1010平方米中心实验室,拥有先进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可为研究生提供开展科研的实验平台。同时医院重视临床师资队伍建设,在临床医师方面,医院分层次、分批对临床带教老师进行专业培训,或外送至上海等地接受先进技能培训。在科研方面,医院培养了一支专业的科研技能指导队伍,保障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人员不同阶段学习的顺利实施。
为了激励临床医师带教热情,保障带教质量,医院各部门积极协调、密切配合,制定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研究生评优办法(试行)》,并将临床教学工作纳入医院、科室年度绩效考核:如把教学工作纳入科室目标管理,实施年终考核制,考核结果作为奖惩依据之一,直接与科室奖金级别挂钩;实行带教老师、学员评优制度,成立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位研究生教育专家督导委员会”,制作了“督导手册”,定期或不定期对各临床专业基地施教质量进行督查,并将督查结果作为优秀基地、优秀带教老师重要的评价指标。通过政策引导本院各个科室、教师积极投入到临床教学工作中,提高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培训教学质量。
3 院内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加强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文和职业素养的教育,探索、设置了区别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除了医科大学统一开设的课程以外,我院在院内开设了“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前者针对所有专业学位研究生讲授公共临床医学知识,由各临床医技科室教师以大课形式授课;后者主要在各临床三级学科开展,例如“内科学”、“外科学”、“皮肤病学”、“神经内科”等学科。学习形式多样,大班授课与小班讨论相结合。特别在小班讨论课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PBL、CBL、案例式等,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了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这些多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与记忆,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果。我院两种形式课程的开展,对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水平,确保培养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管理模式转变—— “分段、统一”管理模式
2015年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大调整,以及2016年昆明医科大学对住培学员申请研究生同等学力制定的全新政策,都对我院科教管理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如何在政策变化的过渡期较好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及住培学员做好管理、服务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为了适应新形势,我院科技教育处及时调整工作模式,从原来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分开管理,及时转变为分段、统一管理。所谓分段,就是分为两个阶段,即 “研究生学位培养阶段”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统一管理就是不论学员身份如何,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实行统一管理(即研究生与住培学员的临床轮转安排、日常考核、出科考核、年度考核等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对研究生学位培养阶段实行统一管理(即研究生及申请同等学力的住培生在报名、研究生学位课程培训、申请学位答辩、学位论文评审等方面实行统一管理)。医教协同以来,我院科技教育处采取的这个管理模式在实际运行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5 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设立是为了有效地改善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临床能力训练不足及临床能力较差的状况,但这并不意味着忽略科研训练。而科研已经成为医学领域,不论基础医学还是临床医学工作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临床技能一样,其已经成为临床医生的左膀右臂[4]。
在现行并轨培养模式中,研究生没有完整的时间去做科研,只能利用轮转间隙时间去进行一些较为简单的科研课题。我院在对导师提出培养要求的同时,鼓励研究生在理论学习阶段或利用业余时间,通过自主学习与虚心求教,完成科研思维、动手能力的一系列训练;在临床科室实习阶段,从病床上获取科研资源,将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手段。在与导师的不断学习交流中,以科研加深对临床的认识,借临床发现科研上亟须解决的问题,尽量参与一些转化医学领域相关的研究课题,从而提升自己的临床科研能力。
医教协同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医院层面必须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作为医院核心任务,实现医疗、教学、科研同步发展,从而培养出更加优秀、全面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于大治,石昌远,徐长文等.专业型研究生教育模式探究[J].文教资料,2012(16):119-120。
[2] 胡光丽,李海燕.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3,26(11):1196-1197.
[3] 汪玲,贾金忠,段丽萍. 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27(3):3-6.
[4] 朱小平,徐茜.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 西北医学教育,2009,17(4):689-690.
◇责任编辑 刘晓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