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教为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ong04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具体阐述问题解决时提出“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而“变教为学”的主旨也在于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发明”。本着这样的理念,我们在执教人教版“数学广角——鸡兔同笼”问题时,产生了新的想法。
  一、放手——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
  【例题】笼子里有鸡、兔共8只,腿有26条,鸡、兔各几只?
  在基本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答,在交流汇报中梳理、归纳、提炼。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交流时间,从学生最朴实的“猜测”的方法基础上,引出列表法,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变和不变的规律;同时,渗透优化的思想,让学生认识到列表方法的局限,引出“极端假设”的方法。
  1.猜测(列表)法
  生:我是猜的。我猜有5只鸡、3只兔,这样算出来腿只有22条。
  师:那不符合原题的信息,怎么办呢?
  生:我发现腿数少了,因为兔是4条腿,鸡只有2条腿,应该是兔的只数猜少了。
  师:哦,看来你的猜测和推理是有根有据的,接着你又怎么办?
  生:我就减少1只鸡,增加1只兔,变成4只鸡4只兔,这样算出来腿就是24条了。但是腿数还是少了2条,我又减少1只鸡,增加1只兔:变成3只鸡5只兔,这样算出来腿就是26条了。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表格的填写,并引导学生及时观察、分析表格:有什么变化?什么没变?
  (1)鸡和兔的只数有变化,腿数有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引出:每把1只鸡换成1只兔,都会增加2条腿;反之,每把1只兔换成1只鸡,就会减少2条腿)
  (2)鸡和兔的总只数没有变化,合起来都是8只。
  师:这个猜测列表然后一步一步调整的方法真是好,居然解决了一道千年趣题。那以后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解决类似的问题,如何?(引出:不断调整很麻烦,从而引出画图法)
  2.画图法
  师:说说你画的是什么意思。
  生:我先画了8只鸡,共有16条腿,发现少了10条腿。因为1只鸡比1只兔少2条腿,我就2条2条地加腿,把鸡1只1只变成兔。要增加10条腿,就要把5只鸡换成兔。
  生:我和她画的相反,我先画了8只兔,共有32条腿,发现多了6条腿。因为1只兔比1只鸡多2条腿,我就2条2条地减腿,要减少6条腿,把3只兔换成鸡就可以了。
  师:这样画图似乎比猜测调整来调整去的方法要快捷些。那以后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解决类似的问题,又如何?(引出:画图也比较麻烦,从而引出用算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进一步完善表格,提炼为:假设的思想)
  3.算式法
  (1)假设全是鸡。
  8×2=16条(一共应该有多少条腿)
  26-16=10条(比实际少了的腿,因为其中的兔也被假设成了鸡,所以腿就会少一些)
  4-2=2条(1只兔被假设成1只鸡会少几条腿)
  10÷2=5只(兔)
  8-5=3只(鸡)
  (2)假设全是兔(解题过程略)。
  师小结(如下图):无论猜测列表法、画图法、算式法,其实都是用假设的思想来解决问题。
  二、推进——培养学生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
  至此,学生的思维基本上就局限在假设的层面,很多教师也就此打住,用学生想到的上述方法练习深化。但如果教师再往前推进一步,创设一定的情境,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体验解题的快乐,在解题的过程中发展创新意识。更可贵的是,就此而打破了传统的“鸡兔同笼”用假设法、方程法解答的瓶颈,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创新思考
  草地上有一群鸡兔在玩耍,突然,鸡对兔说:“我们的本领可大了,可以做金鸡独立。”说着每只鸡就抬起1只脚,只用1只脚站着。兔子们见了,也不甘示弱:“这有什么了不起,看看我们兔子作揖。”说完,每只兔就把2只前脚提起来,只留下2只后脚站着。这个故事实际上就是“鸡兔同笼问题”中的“抬脚法”。
  教师可以激励学生:由此,你们还能想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其他方法吗?
  (二)理解“多一原理”,巧妙解决问题
  关于鸡兔同笼的问题,在解答的过程中,一般都用假设法解答(含列表法、画图法),或列方程解答,实际上如果理解了抬脚法,用抬脚法来解答更为简单。解法如下:
  26÷2=13条(都抬起一半的腿后,还剩下多少条)
  13-8=5只(兔)
  8-5=3只(鸡)
  实际上,如果鸡和兔都抬起了一半的腿,腿的总数就变成了原来的一半。这时产生了一个结果:对于鸡来讲,1只鸡还余1条腿,即鸡腿的条数和鸡头的只数就一一对应了;但1只兔还余下了2条腿,兔余下的腿数比兔的只数 “多1”。因为鸡腿的条数和鸡的只数是一一对应的,有兔才会出现多腿的情况,有1只兔就会多1条腿,有几只兔就会多几条腿。反之,如果多了几条腿,就有几只兔。这个原理我们可以称之为“多一原理”。所谓“多一”,指两种事物相比较,一种事物某个方面的数量和这种事物的个数相等,另一种事物这个方面的数量刚好比它的个数多一。在这种特殊情况下,用这两种事物这个方面的总数量减去两种事物的总个数,结果就刚好是“多一”的那种事物的个数。
  三、变通——提升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符合这种条件的事物实际上比较少,但是,如果我们想办法变通,使它们产生“多一”特性,就能比较简单地解答一些实际问题。
  【例题】30名同学共植树80棵,男同学每人植3棵,女同学每人植2棵,男、女同学各几人?   初一看,这道题没有“多一”特性。细分析:如果用总棵数除以2,女同学的人数和棵数就一一对应了,男同学每人对应的就不是2棵,而是1.5棵,多出了半棵,即每0.5棵对应就有一个男同学了。解答方法如下:
  80÷2=40棵
  40-30=10棵
  10÷0.5=20个(男同学)
  30-20=10个(女同学)
  实际上还可以再变通一下,第一步不除以2,而把每个同学植树的棵数都减去1,解答会更简单。把每个同学植树的棵数减少1后,女同学每个人就只植树1棵,出现了棵数和人数一一对应;男同学每个人则植树2棵,植树棵数刚好比人数多1,多了几棵,就有几个男同学。解答方法如下:
  80-30=50棵
  50-30=20个(男同学)
  30-20=10个(女同学)
  【例题】小明用同样长的80根小棒摆正方形和正五边形共18个。正方形和正五边形各摆了几个?
  在这道题中,由于正方形用的是4根小棒,正五边形用的是5根小棒,因此,不管除以2,还是减去1,都不可能得到“多一”的特性。但如果进一步思考就会发现,有以下两种变通方法。
  变通一:用总根数除以4,正方形的个数和小棒根数就一一对应了,每个正五边形对应的小棒就不是2根,而是5÷4=1.25(根),多出了0.25根,即每0.25根对应就有一个正五边形了。解答方法如下:
  80÷4=20根
  20-18=2根
  5÷4-1=0.25根
  2÷0.25=8个(正五边形)
  18-8=10个(正方形)
  变通二:把正方形和正五边形都减去三条边,就得到正五边形“多一”这个特性。这时正方形个数和边数一一对应,正五边形剩下的边数刚好比正五边形的个数多1。解答方法如下:
  3×18=54根(一共要减去的根数)
  80-54=26根(还剩下的根数)
  26-18=8个(正五边形)
  18-8=10个(正方形)
  由此可见,“多一原理”实际上运用的范围还是比较广的。不管怎样,解决问题才是硬道理。只要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结合实际灵活去思考问题,不害怕困难,敢于去挑战困难,许多题的解法可以说是“殊途同归”的。
  总之,创新无处不在,解题奥妙无穷!在“变教为学”的课堂上,教师永远不要低估学生的力量!
  (四川省乐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614000
  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土门小学 614000)
其他文献
【摘要】本研究选取沈阳市3所幼儿园进行保育员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园保育员主观幸福感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不同年龄、月收入、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的幼儿园保育员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建议从社会、幼儿园、保育员自身等方面采取措施来提高幼儿园保育员的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幼儿园保育员;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
肖像描写:就是给人物画像,即把人物的外部特征——身材、容貌、服飾、姿态、神情、气质、风度等,像静物写真那样的写出来。  肖像描写的目的:以“形”传“神”在写作过程中,准确的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加以描画,对于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精神世界有着重要作用。   1.粗描细摩。  肖像描写最常用的笔法是写实,有蜻蜓点水的粗描淡写,有细致入微的工笔描绘。示例: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愣帽
【摘 要】一些教师在教学“打电话”时,把它当作一种应用型问题来教学,而忽视了其作为“综合与实践”课的特点,导致“打电话”教学对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未能发挥出来。根据课程标准对“综合与实践”以及“打电话”教学的要求,确定教学时需要注意的四个关键问题,具体从情境问题的设置、方案的提出与优化、方案的表征、教学价值四个方面进行教学研究,并提出了教学建议。  【关键词】综合实践,打电话,关键问题  人教
有些书只需浅尝,有些书可以狼吞,有些书要细嚼慢咽,慢慢消化。对于教师来说,专业期刊正是需要“细嚼慢咽”的那一类书。如此阅读,方能将书中精华吸收为自己所用。《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9年第12期导读,笔者以“基于学生立场,发展学生思维”为线索,以“读异寻同,阅文思己”为主题,和大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感悟。  一、在思考中阅读,读出文章观点背后的思想  读书不是为了要辩驳,也不是要盲目信从,
【摘 要】生长课堂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自己生长、自然生长、自由生长。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准确掌握学生认知水平和活动经验,把握生长的“原点”;通过核心问题的设计与解决,撬动生长的“支点”;通过机智引导,点化生长的“助力点”;通过当下课堂学习中获得的生长,着眼于生长的“远点”。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长课堂   生长课堂关注生命、联结生活、注重生成,是激发学生不断萌生想法,创生智慧,共生发展
【课程内容】  奇妙的斐波那契数列  1.数史呈现  意大利的数学家列昂那多·斐波那契(约1175—1250)在《计算之书》中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兔子问题:假设一对小兔子要一个月成熟,一对成熟兔子每月会生一对小兔子。那么,由一对小兔子开始,12个月后会有多少对兔子?  讓我们来推算一下在第6个月结束时兔子的总数。  第1个月:只有1对小兔子;  第2个月:1对小兔子长成1对大兔子;  第3个月:这对兔
数学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同时也要让学生在特定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发展思维,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有操作的经验、合作的经验、思维的经验等。而数学思维经验只有在学生真正参与、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才能不断积累。思维经验是一种感悟和体验,是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基石,是学生数学思维品质提升的源动力。笔者将以“图形的分割”一课为例,来试谈如何让学生积累数学思维经验。  一、在互动中探究路径 
教学应该有的放矢,但是知易行难!如何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真正做到因需而教,为困而导?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多地走进学生内心、了解真实学情,准确地知晓学生“现在在哪里”,从而为学生“到哪里”找到方向感,“如何到那里”设定线路图。问卷调查是学情调研的一种方式,它虽然设计技术要求较高,量化统计也费时费力,但是对于教师专业成长非常有益,值得尝试。  问卷设计时教师应该考虑不同类型的知识特点。就数学概念学
【摘要】浙江宁波市J区幼儿园2005~2010年间在省、市、区三级立项的课题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内容偏重教学,研究主体是公办幼儿园,研究方法以经验总结为主。本研究认为,幼儿园及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努力拓展课题研究范围,努力扩大研究队伍,规范合理地运用研究方法。  【关键词】幼儿园;课题研究;调查;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通过阅读专业期刊提升专业水平,毋庸置疑是一个很重要的成长方式。那么如何处理好深读与内化的关系?《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9年第10期导读,围绕“深读”是前提,“内化”是重点,为大家呈现作者的思考和读者的点滴感悟。  一、深读中成长:挖掘文章的精神价值  深读文章,我们要树立“从粗到细”的意识,读懂文章的基本观点;要有“从远及近”的聚焦,读透文章的精神实质,为研究改进教学行为打好基础。笔者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