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方高校和区域经济建设是密不可分,地方经济为高校发展提供物质支持和人才培养规格导向,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二者必须实现互动协作,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关键词:高等教育;区域经济;动态对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2-000-02
当前,加快促进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优化和升级,把我国由经济大国变为经济强国,加快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是摆在国家战略地位的重要发展问题,关乎社会建设进程,关系民生,是我国能否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发展目标的关键问题。经济发展是目标,教育发展是保障,二者关系密切,不可偏废。就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而言,更是如此,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地方高校的举办与改革提供物质基础和人才培养规格导向,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二者互动协作,循环提升,相互推动,环环相扣。
一、区域经济:为地方高校发展支持和人才规格导向
地方高校的举办与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为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资基础。地方高等教育的举办需要相当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需要大量的持续投入。一般而言,一个地方经济越发达,教育也就越发达,教育的发展水平也就越高。从河南省来看,除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为省部共建高校外,其余近70余所高校均为地方高校,高等教育水平整体不高,属教育大省。相较于北京、上海、江苏、湖北等教育大省(市)、教育强省(市),无论在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上均欠发展,这一方固然是国家政策和教育发展历史影响,也主要的跟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从广东的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来看这种关系更为明显,经济先发展,教育后赶上,广东的高等教育虽说传统名校少,但是后起发展比较突出,广东在全国第一个建立大学城,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就当前国家对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当地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这是教育的外部发展规律。
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工作,人才培养也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引导。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育教学内容的更新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直接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的定位和教学内容。高等教育的职能是人才培养、科研和服务社会,三者是内在统一的,人才培养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科研是创新知识,为了更好的培养人才和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服务社会要通过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等途径实现。作为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高校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盲目发展,必须将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落实了人才培养工作中,落实到科研活动中,真正担负起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作用。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活动是受经济发展环境制约的,什么时候高校适应了地方经济的需求,人才培养工作就会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办学目的得到实现,什么时候高校偏离了地方經济发展的需求,高校的人才培养活动就会受到质疑,毕业生就会大量的找不到工作,造成结构性失业。
二、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知识和人才资源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和前提。地方高等教育的办学目的就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显示,东南沿海省市是我国经济发展快、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同时也是高等学校比较密集,人口综合素质高的地区。当地高校为他们培养了大量的各方面人才,高等教育也为其提供了技术支持,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更直接的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对地方经济的支持主要通过三个途径进行:
(一)人才培养
高校通过合理设置专业,不断改进教学内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大量合格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人力资源。由于经济的快发发展是社会各系统合力共进的一个结果,所以各方面、各系统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不但需要高精尖的科研人员和技术研发人员还需要大量的社会工作者,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因素。
(二)科研活动
高校聚集了大量高素质研究人员和大批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问题、社会制度改革等都需要专家学者的参与和支持。近年来,各地也都十分重视发挥高校的科研资源,吸收高校科研人员作为政府的参事和技术骨干。高校也通过技术成果转让和积极参与地方课题研究,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另外一个重要方式就是跟企业合作,校企联合,学校以技术入股的形式进行合作,这是目前学校和地方经济发展最直接的结合方式,也是最有效的结合方式。
(三)通过文化作用
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的文化氛围,当前招商引资和吸引外资都离不开环境的改善,环境中文化环境更为重要,一个地方的文化软实力上不去,经济发展就没有后劲,吸引投资的力量就不大。高校是产生知识和传播文明的摇篮和重要基地,一个地方高校越发达对当地的社会影响越大,地方经济发展就越有后劲,也越增加吸引力。高校通过自身的文化传承和知识创造、创新,来影响地方文化环境建设,影响社会制度改进,影响文明进程,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高校教育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直接现实的表现在学生消费力方面。我国1999年扩招就基于拉动内需,吸引教育消费的基本观点。地方经济的发展也需要高等教育的需求拉动。目前,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力逐步提升,据调查显示,一个内地经济水平一般地区的大学生生活费600元左右,加上电话费、网络、交通等各种消费,恐怕还有高。有研究表明,一个普通收入家庭(月收入3000元)资助一个大学生就举步维艰,生活成本不断提高,学生消费也不断提高。农村大学生几乎要花掉所有家庭收入。大量学生和大批教职工的消费能力也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三、互动与协作:教育和经济实现良性发展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加强教育与经济的结合,建立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协作关系,实现“互补”、“双赢”的基础,这一关系的实现无论是对深化高教领域的改革还是对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关系的建立和实现无缝对接,必须做好如下工作:
(一)政府将教育发展纳入经济发展规划
地方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高校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将高校的建设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要对经济发展进行预测,人才需求预测是重要方面,要充分考虑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结构的需求。社会整体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要有科学预测。要把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社会建设跟学校的学科发展结合起来,尤其是高新企业的发展要充分考虑高校的技术力量和研发能力。
(二)加大政策和财政支持
地方政府要切实认识到高校的地位和在经济增长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政策扶植和财政支持。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地方政府给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让学校自由有序的发展,让高校按教育规律办事办学。在投入上,地方政府应充分考虑到学校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让学校有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建设得到持续的提升。可以通过办学经费的拨付、专项建设项目的资助、科研项目资助等途径进行必要的资金投入。
(三)高校持续进行教学改革
高校要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在人才培养方面,作为地方高校要合理进行定位,明确人才培养工作的服务面向,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要深化改革,持续调整,不断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将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反映到教学工作中。高校首先要做好社会调研,对人才需求进行预测,保持教育的超前性。其次要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将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并保持一个动态调整。第三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持续进行课程改革,走素质教育之路,把学生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后,学校要建立严密的质量监控体系,将质量作为最根本保障,注重特色。高校在教学工作中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适时调整培养方向,不断推荐教育教学改革,为地方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有用人才。
(四)高校科研工作面向地方发展
高校的科研工作要针对地方经济发展,按照行业发展情况确定学科发展方向,引导科研人员在科研选题和项目申报方面更注重与地方政府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和课题。真正将科研面向社会实际问题和企业技术革新改造上,加强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对接。走产学研道路,推进校企合作,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地方政府或项目单位、个人建立企业,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五)建立地方和高校互动机制
高校和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要建立联动机制,以互通信息,协作互动,良性循环,共同发展。具体措施有:
1、高校建立毕业生联谊制度和跟踪制度,定期邀请毕业生到校座谈,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保持信息畅通,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掌握及时信息。
2、高校学生实习要进行改革,以采取定岗实习为主,特殊专业的要建立相应机制,让学生到生产一线,提高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
3、要建立教育质量发布制度,学校定期向社会发布消息,公布人才培养工作现状,接受社会监督。
4、学校在师资培养上要和地方经济结合,一方面吸引行业名人进课堂,一方面派教师进企业进一线,实现良性互动。
总之,高等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决定了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必不可分,偏废其一就会造成相互掣肘、相互羁绊的后果。只有加強互动联动,密切结合,相互促进,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和快速提升,才能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和人力资源的转化能力,才能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成长和成才。
参考文献:
[1]李君明.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功能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7).
[2]迟景明.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0,(1).
[3]毛盛勇.中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区域协调性[J].统计研究,2009,(5).
关键词:高等教育;区域经济;动态对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2-000-02
当前,加快促进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优化和升级,把我国由经济大国变为经济强国,加快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是摆在国家战略地位的重要发展问题,关乎社会建设进程,关系民生,是我国能否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发展目标的关键问题。经济发展是目标,教育发展是保障,二者关系密切,不可偏废。就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而言,更是如此,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地方高校的举办与改革提供物质基础和人才培养规格导向,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二者互动协作,循环提升,相互推动,环环相扣。
一、区域经济:为地方高校发展支持和人才规格导向
地方高校的举办与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为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资基础。地方高等教育的举办需要相当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需要大量的持续投入。一般而言,一个地方经济越发达,教育也就越发达,教育的发展水平也就越高。从河南省来看,除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为省部共建高校外,其余近70余所高校均为地方高校,高等教育水平整体不高,属教育大省。相较于北京、上海、江苏、湖北等教育大省(市)、教育强省(市),无论在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上均欠发展,这一方固然是国家政策和教育发展历史影响,也主要的跟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从广东的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来看这种关系更为明显,经济先发展,教育后赶上,广东的高等教育虽说传统名校少,但是后起发展比较突出,广东在全国第一个建立大学城,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就当前国家对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当地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这是教育的外部发展规律。
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工作,人才培养也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引导。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育教学内容的更新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直接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的定位和教学内容。高等教育的职能是人才培养、科研和服务社会,三者是内在统一的,人才培养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科研是创新知识,为了更好的培养人才和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服务社会要通过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等途径实现。作为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高校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盲目发展,必须将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落实了人才培养工作中,落实到科研活动中,真正担负起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作用。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活动是受经济发展环境制约的,什么时候高校适应了地方经济的需求,人才培养工作就会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办学目的得到实现,什么时候高校偏离了地方經济发展的需求,高校的人才培养活动就会受到质疑,毕业生就会大量的找不到工作,造成结构性失业。
二、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知识和人才资源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和前提。地方高等教育的办学目的就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显示,东南沿海省市是我国经济发展快、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同时也是高等学校比较密集,人口综合素质高的地区。当地高校为他们培养了大量的各方面人才,高等教育也为其提供了技术支持,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更直接的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对地方经济的支持主要通过三个途径进行:
(一)人才培养
高校通过合理设置专业,不断改进教学内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大量合格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人力资源。由于经济的快发发展是社会各系统合力共进的一个结果,所以各方面、各系统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不但需要高精尖的科研人员和技术研发人员还需要大量的社会工作者,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因素。
(二)科研活动
高校聚集了大量高素质研究人员和大批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问题、社会制度改革等都需要专家学者的参与和支持。近年来,各地也都十分重视发挥高校的科研资源,吸收高校科研人员作为政府的参事和技术骨干。高校也通过技术成果转让和积极参与地方课题研究,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另外一个重要方式就是跟企业合作,校企联合,学校以技术入股的形式进行合作,这是目前学校和地方经济发展最直接的结合方式,也是最有效的结合方式。
(三)通过文化作用
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的文化氛围,当前招商引资和吸引外资都离不开环境的改善,环境中文化环境更为重要,一个地方的文化软实力上不去,经济发展就没有后劲,吸引投资的力量就不大。高校是产生知识和传播文明的摇篮和重要基地,一个地方高校越发达对当地的社会影响越大,地方经济发展就越有后劲,也越增加吸引力。高校通过自身的文化传承和知识创造、创新,来影响地方文化环境建设,影响社会制度改进,影响文明进程,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高校教育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直接现实的表现在学生消费力方面。我国1999年扩招就基于拉动内需,吸引教育消费的基本观点。地方经济的发展也需要高等教育的需求拉动。目前,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力逐步提升,据调查显示,一个内地经济水平一般地区的大学生生活费600元左右,加上电话费、网络、交通等各种消费,恐怕还有高。有研究表明,一个普通收入家庭(月收入3000元)资助一个大学生就举步维艰,生活成本不断提高,学生消费也不断提高。农村大学生几乎要花掉所有家庭收入。大量学生和大批教职工的消费能力也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三、互动与协作:教育和经济实现良性发展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加强教育与经济的结合,建立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协作关系,实现“互补”、“双赢”的基础,这一关系的实现无论是对深化高教领域的改革还是对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关系的建立和实现无缝对接,必须做好如下工作:
(一)政府将教育发展纳入经济发展规划
地方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高校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将高校的建设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要对经济发展进行预测,人才需求预测是重要方面,要充分考虑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结构的需求。社会整体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要有科学预测。要把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社会建设跟学校的学科发展结合起来,尤其是高新企业的发展要充分考虑高校的技术力量和研发能力。
(二)加大政策和财政支持
地方政府要切实认识到高校的地位和在经济增长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政策扶植和财政支持。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地方政府给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让学校自由有序的发展,让高校按教育规律办事办学。在投入上,地方政府应充分考虑到学校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让学校有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建设得到持续的提升。可以通过办学经费的拨付、专项建设项目的资助、科研项目资助等途径进行必要的资金投入。
(三)高校持续进行教学改革
高校要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在人才培养方面,作为地方高校要合理进行定位,明确人才培养工作的服务面向,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要深化改革,持续调整,不断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将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反映到教学工作中。高校首先要做好社会调研,对人才需求进行预测,保持教育的超前性。其次要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将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并保持一个动态调整。第三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持续进行课程改革,走素质教育之路,把学生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后,学校要建立严密的质量监控体系,将质量作为最根本保障,注重特色。高校在教学工作中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适时调整培养方向,不断推荐教育教学改革,为地方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有用人才。
(四)高校科研工作面向地方发展
高校的科研工作要针对地方经济发展,按照行业发展情况确定学科发展方向,引导科研人员在科研选题和项目申报方面更注重与地方政府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和课题。真正将科研面向社会实际问题和企业技术革新改造上,加强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对接。走产学研道路,推进校企合作,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地方政府或项目单位、个人建立企业,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五)建立地方和高校互动机制
高校和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要建立联动机制,以互通信息,协作互动,良性循环,共同发展。具体措施有:
1、高校建立毕业生联谊制度和跟踪制度,定期邀请毕业生到校座谈,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保持信息畅通,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掌握及时信息。
2、高校学生实习要进行改革,以采取定岗实习为主,特殊专业的要建立相应机制,让学生到生产一线,提高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
3、要建立教育质量发布制度,学校定期向社会发布消息,公布人才培养工作现状,接受社会监督。
4、学校在师资培养上要和地方经济结合,一方面吸引行业名人进课堂,一方面派教师进企业进一线,实现良性互动。
总之,高等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决定了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必不可分,偏废其一就会造成相互掣肘、相互羁绊的后果。只有加強互动联动,密切结合,相互促进,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和快速提升,才能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和人力资源的转化能力,才能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成长和成才。
参考文献:
[1]李君明.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功能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7).
[2]迟景明.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0,(1).
[3]毛盛勇.中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区域协调性[J].统计研究,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