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焦虑是人格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与学生的学习密切相关。焦虑是指自尊心受到威胁或预计可能受到威胁所产生的一种类似担忧的反应。本文将谈一谈中学生焦虑心理的教育应对。
[关键词]中学生 焦虑心理 教育应对
焦虑是人格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与学生的学习密切相关。焦虑是指自尊心受到威胁或预计可能受到威胁所产生的一种类似担忧的反应。焦虑对学习既有促进也有抑制,是促进还是抑制,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包括学习者焦虑水平的差异,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以及学习者本身的能力水平。对于机械的学习或不太困难的有意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焦虑会激起个体力求达到目标,对学习有促进作用。但当学生遇到新的学习情境,尤其是遇到难度较大,无现成答案的问题时,高度的焦虑往往对解决新的问题有破坏作用。处在高度焦虑状态下的学生自述经常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头痛、失眠、疲劳等症状。中学生由于不能及时排解心中的烦恼和郁闷,便以身体症状进行逃避。学习焦虑:他们害怕考试、害怕学校、害怕老师、甚至讨厌学习。学习焦虑在开始时是怕学习成绩不好受父母和老师批评,被同学瞧不起。如果真的学习成绩不好,受到了斥责、批评和歧视,久而久之,便会产生过强的学习焦虑和考试焦虑。另外,成绩排队、中高考压力等也是产生学习焦虑的原因。对人焦虑:他们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表现出退缩、提心吊胆、拘谨老实、不敢讲话等特点。对人焦虑大多是经验不足造成的,或者因家长娇惯,或者是受到过大孩子的欺负不敢到外边玩,家长过于严厉的管教也是学生怕人的原因。
考试焦虑是焦虑心理的典型表现,担心老师家长、同学对自己成绩的评价,担心成绩不好会对自己的形象带来损害,也担心个人未来的前途等。考试焦虑往往受三方影响:家长、老师的期待,这是导致焦虑的外因;自信心不足是内因,它或许是家长教师期望过高或过严与自己能力不足的直接产物,但更重要的是其本身的自卑感;其三是怀疑自己的能力和准备,实际上是学生为自己找“退路”。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形成“考试恐慌症”。于是焦虑心理就转为了恐惧心理。后进生由于品德不良或学习成绩低下,经常遭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备、同学的挖苦和旁人的冷眼,产生一种焦虑、紧张的“恐学”、“恐考”、“恐校”心理。表现在学习上有困难不敢向老师、同学请教;考试怯场,等方面。这种心理尤以性格内向的后进生更为明显。
应对:在教学中,应注重对试卷科学性的探讨。在组织测验考试时,要从知识的基本点出发,兼顾各层次的学生的水平,让他们都得到正确的评价,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通过考试看到希望,增强信心。同时,要做好家长的工作,沉重的家庭压力已成为学生严重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老师应及时加强对家长的联系,使学生从家庭的压力中得到解放。
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有主客观两个方面。从客观上说,试题太难,要求过高;从主观上讲,学生自认为应试没有把握或者压力过大,认为考试结果会对自己产生重大后果。
考试焦虑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适度的焦虑可以形成一种动力,使自己考前努力学习,在考试中集中精力,从而取得理想成绩。而考试过度焦虑的同学往往产生紧张、忧虑、神经过敏和情绪冲动,从而干扰考试,导致考试失败。多次失败则容易引起怀疑自己的能力。因而,作为教师应该掌握学生的心理,平时注意培养学生对考试心理的自我调控能力,考前动员把握住分寸,恰到好处地使之形成适当的焦虑,对考试失败后心理失衡者则要作好心理疏导工作。对学生考试焦虑的心理疏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正视挫折的能力。现在的学生因一次考试失利而导致严重心理失衡现象的很多,关键在于他们经不起挫折。这与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和教育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独生子女家庭在中国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从小娇生惯养、倍受呵护,往往受不起哪怕是轻微的打击。有人称他们的心理为“蛋壳型”心理。所以,得让他们正确对待挫折,了解挫折是人生道路上常会遇到的,是十分正常的。挫折会给人带来打击、痛苦,但也能使人奋起、成熟,从中得到锻炼。挫折可能导致一个人奋发图强,也可能导致一个人丧失斗志。强者之所以为强者,获得巨大成功,关键在于他们在遇到挫折时能战胜自我。可以经常给他们讲古今中外学者从挫折中奋起,不屈不挠,终获成功的故事,以此激励学生,培养他们不回避挫折,正视挫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性格。研究表明,影响一个人挫折承受力的最重要因素是人的性格特征。一个人的性格影响着他对挫折的态度和适应性。性格开朗、乐观的人,对挫折的承受力较强;因而,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性格。心中感到焦虑时,要会释放,会转移,以遣散心中的不快。当然,教师也要创造条件,让有考试焦虑症的学生尝试一下成功的喜悦,对其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3.培养学生调整自己目标的能力。俗话说:知人容易知己难,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往往就不能确定适度的目标,这是导致考试失败的原因之一。因而,培养学生有自知之明的能力,充分了解自我,坦然接受自我,既不过高估计自己,也不自欺欺人,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确定适度的目标,这是获得机遇与成功,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前提。偶尔的一次考试失利,一般不能归结为目标不当,而要寻找其他多方面原因。若考试始终达不到预定的目标,教师就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确立新的合适的目标。
4.矫正学生的认知方式。心理学家爱丽思曾说:“人的认识直接影响情绪,错误的或不现实的认识会导致异常的情绪反应,进而产生各种身体和心理病症,如果矫正了认识,就能改善情绪反应并消除焦虑症状。”因此,必须让学生对自我和外界事物有正确的认知方式。认知方式的矫正可以通过下面的途径来实现:首先,让学生检查自己的担忧,即将与考试相关的担忧事项排列出来。然后,帮助学生对各种担忧进行合理性分析,剔除不合理不必要的担忧,再从反面作危害性分析。最后,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反应。
5.让学生学会有意识调控自己的情绪。心理学家在这方面提出了很多原则和方法,可帮助学生掌握以下比较简易、实用的调控方法。“超觉静坐法”,即让学生通过凝视窗外单调景色以达到一种恍惚的清醒状态,产生精神的大放松。“深呼吸法”,让焦虑者通过深呼吸,降低其血压,减慢心跳,从而平静下来。“自我教导法”,即让学生通过内心对话实现自我沟通,以确立正确反应。例如,考试前可让学生对自己反复说:“我知道我能应付这个考试!”或“考试成绩并不重要,我考前已努力了,这才是最重要的”等话语。
焦虑情绪在学生中非常普遍,也正是因为普遍,才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其实它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关注这一点。班主任不仅要管理班级,更要关心学生的心理;不但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教会学生处理各种问题,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顺利完成学业。
[关键词]中学生 焦虑心理 教育应对
焦虑是人格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与学生的学习密切相关。焦虑是指自尊心受到威胁或预计可能受到威胁所产生的一种类似担忧的反应。焦虑对学习既有促进也有抑制,是促进还是抑制,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包括学习者焦虑水平的差异,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以及学习者本身的能力水平。对于机械的学习或不太困难的有意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焦虑会激起个体力求达到目标,对学习有促进作用。但当学生遇到新的学习情境,尤其是遇到难度较大,无现成答案的问题时,高度的焦虑往往对解决新的问题有破坏作用。处在高度焦虑状态下的学生自述经常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头痛、失眠、疲劳等症状。中学生由于不能及时排解心中的烦恼和郁闷,便以身体症状进行逃避。学习焦虑:他们害怕考试、害怕学校、害怕老师、甚至讨厌学习。学习焦虑在开始时是怕学习成绩不好受父母和老师批评,被同学瞧不起。如果真的学习成绩不好,受到了斥责、批评和歧视,久而久之,便会产生过强的学习焦虑和考试焦虑。另外,成绩排队、中高考压力等也是产生学习焦虑的原因。对人焦虑:他们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表现出退缩、提心吊胆、拘谨老实、不敢讲话等特点。对人焦虑大多是经验不足造成的,或者因家长娇惯,或者是受到过大孩子的欺负不敢到外边玩,家长过于严厉的管教也是学生怕人的原因。
考试焦虑是焦虑心理的典型表现,担心老师家长、同学对自己成绩的评价,担心成绩不好会对自己的形象带来损害,也担心个人未来的前途等。考试焦虑往往受三方影响:家长、老师的期待,这是导致焦虑的外因;自信心不足是内因,它或许是家长教师期望过高或过严与自己能力不足的直接产物,但更重要的是其本身的自卑感;其三是怀疑自己的能力和准备,实际上是学生为自己找“退路”。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形成“考试恐慌症”。于是焦虑心理就转为了恐惧心理。后进生由于品德不良或学习成绩低下,经常遭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备、同学的挖苦和旁人的冷眼,产生一种焦虑、紧张的“恐学”、“恐考”、“恐校”心理。表现在学习上有困难不敢向老师、同学请教;考试怯场,等方面。这种心理尤以性格内向的后进生更为明显。
应对:在教学中,应注重对试卷科学性的探讨。在组织测验考试时,要从知识的基本点出发,兼顾各层次的学生的水平,让他们都得到正确的评价,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通过考试看到希望,增强信心。同时,要做好家长的工作,沉重的家庭压力已成为学生严重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老师应及时加强对家长的联系,使学生从家庭的压力中得到解放。
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有主客观两个方面。从客观上说,试题太难,要求过高;从主观上讲,学生自认为应试没有把握或者压力过大,认为考试结果会对自己产生重大后果。
考试焦虑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适度的焦虑可以形成一种动力,使自己考前努力学习,在考试中集中精力,从而取得理想成绩。而考试过度焦虑的同学往往产生紧张、忧虑、神经过敏和情绪冲动,从而干扰考试,导致考试失败。多次失败则容易引起怀疑自己的能力。因而,作为教师应该掌握学生的心理,平时注意培养学生对考试心理的自我调控能力,考前动员把握住分寸,恰到好处地使之形成适当的焦虑,对考试失败后心理失衡者则要作好心理疏导工作。对学生考试焦虑的心理疏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正视挫折的能力。现在的学生因一次考试失利而导致严重心理失衡现象的很多,关键在于他们经不起挫折。这与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和教育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独生子女家庭在中国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从小娇生惯养、倍受呵护,往往受不起哪怕是轻微的打击。有人称他们的心理为“蛋壳型”心理。所以,得让他们正确对待挫折,了解挫折是人生道路上常会遇到的,是十分正常的。挫折会给人带来打击、痛苦,但也能使人奋起、成熟,从中得到锻炼。挫折可能导致一个人奋发图强,也可能导致一个人丧失斗志。强者之所以为强者,获得巨大成功,关键在于他们在遇到挫折时能战胜自我。可以经常给他们讲古今中外学者从挫折中奋起,不屈不挠,终获成功的故事,以此激励学生,培养他们不回避挫折,正视挫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性格。研究表明,影响一个人挫折承受力的最重要因素是人的性格特征。一个人的性格影响着他对挫折的态度和适应性。性格开朗、乐观的人,对挫折的承受力较强;因而,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性格。心中感到焦虑时,要会释放,会转移,以遣散心中的不快。当然,教师也要创造条件,让有考试焦虑症的学生尝试一下成功的喜悦,对其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3.培养学生调整自己目标的能力。俗话说:知人容易知己难,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往往就不能确定适度的目标,这是导致考试失败的原因之一。因而,培养学生有自知之明的能力,充分了解自我,坦然接受自我,既不过高估计自己,也不自欺欺人,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确定适度的目标,这是获得机遇与成功,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前提。偶尔的一次考试失利,一般不能归结为目标不当,而要寻找其他多方面原因。若考试始终达不到预定的目标,教师就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确立新的合适的目标。
4.矫正学生的认知方式。心理学家爱丽思曾说:“人的认识直接影响情绪,错误的或不现实的认识会导致异常的情绪反应,进而产生各种身体和心理病症,如果矫正了认识,就能改善情绪反应并消除焦虑症状。”因此,必须让学生对自我和外界事物有正确的认知方式。认知方式的矫正可以通过下面的途径来实现:首先,让学生检查自己的担忧,即将与考试相关的担忧事项排列出来。然后,帮助学生对各种担忧进行合理性分析,剔除不合理不必要的担忧,再从反面作危害性分析。最后,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反应。
5.让学生学会有意识调控自己的情绪。心理学家在这方面提出了很多原则和方法,可帮助学生掌握以下比较简易、实用的调控方法。“超觉静坐法”,即让学生通过凝视窗外单调景色以达到一种恍惚的清醒状态,产生精神的大放松。“深呼吸法”,让焦虑者通过深呼吸,降低其血压,减慢心跳,从而平静下来。“自我教导法”,即让学生通过内心对话实现自我沟通,以确立正确反应。例如,考试前可让学生对自己反复说:“我知道我能应付这个考试!”或“考试成绩并不重要,我考前已努力了,这才是最重要的”等话语。
焦虑情绪在学生中非常普遍,也正是因为普遍,才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其实它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关注这一点。班主任不仅要管理班级,更要关心学生的心理;不但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教会学生处理各种问题,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顺利完成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