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的三大魅力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2314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石潭记》具有三大艺术魅力。首先,作为蛮荒之地的小石潭由于作者的热爱而呈现出优美的景色。再者,由于作者精深的庄禅思想修养而造就了《小石潭记》所写水景的空明之关。最后,由于作者运用古典诗歌意境美的描写方法,将人生哲理与写水的文字巧妙无间地融合在一起,故千百年来无人发现《小石潭记》中隐含的哲理。
  【关键词】《小石潭记》,大自然的知音,空明的水意,隐含的哲理
  长期以来,《小石潭记》一直以优美的写景引起人们的赞赏,但少有人注意到这种景物美背后的秘密。首先,小石潭并不是名山大川,对小石潭之美的发现有赖于作者独特的经历,只有作者成为大自然的知音,这种美的抒写才成为可能。再者,作者庄禅思想的精深修养,造就了对小石潭水景描写的空明。最后,由于作者采用了古典诗歌意境美的方法,将哲理与水景巧妙无间地融合在一起,造成千百年来一直无人注意其中隐含的哲理。以上三点形成了《小石潭记》的三大魅力,成为解读该文的关键。
  一、大自然的知音
  《小石潭記》以写景取胜。抒写自然美景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诗词、散文、戏曲乃至小说中不胜枚举,特别是中国古代的山水诗词和山水游记,对山水之美的刻画达到一个令人惊奇的程度。但是,众多的文人常常是被自然本身的美丽和神奇所吸引,这些自然大多是名山大川,本身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比如李白“一生好人名山游”,出现在他笔下的常常是长江、庐山、天姥山、黄山等海内闻名的山川,因为这些山川气象宏大,李白写起来也酣畅淋漓。
  《小石潭记》则不同,它抒写的不是名山大.川,不是风景名胜,相反却是蛮荒之地,只是大自然中不起眼的一个小角落。这个地方与它旁边的钴鉧潭西小丘一样,只是一块“弃地”,“农夫、渔夫过而陋之”。它记录的只是寻常景物,如野竹、小潭、树木、藤蔓、游鱼,这些都是荒野之景。为了看一眼小石潭,甚至还要“伐竹取道”,可见其荒僻。但是,这些荒僻之地的景象在柳宗元笔下却显示出少有的灵趣。《小石潭记》一开始就写道:“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作者隔着一片竹林听到了水声,觉得这水声就像人佩戴的玉佩和玉环相碰撞发出的悦耳声音,作者一听就“心乐之”,这说明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敏感和喜爱。接着写作者见到的小石潭“水尤清冽”,“冽”是寒冷之意,说明水清澈、凉爽,这只有在荒僻之地才可见的景象,使作者感到愉快。接着写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这里充满了发现的惊喜:小石潭的底面是一块完整的石头,这很少见;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部分翻卷,露出水面,形成种种形态,有坻(水中小块陆地)、有屿(小岛)、有堪(凹凸不平的山石)、有岩(高出水面较大而高耸的石头),四个短句形成排比,如数家珍,显示了作者对大自然千姿百态的喜爱。除了写水、写石,作者还留恋于小石潭周围的树蔓:“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意即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互相掩映缠绕,摇动连接,参差不齐,随风飘拂。同样,这里用整齐的四字句,表现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以上的描写还只是铺垫,作者重点描写的小石潭在第二段。这一段直接描写的对象是鱼,它们富有各种情态。有时,“皆若空游无所依”,停在空中好像什么都不依靠一样,这是一种神奇的感受,并且“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日光向下照射,鱼的影子印在水底的石头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也不动。有时,“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它们忽然游到远处,来来往往,轻快敏捷,似乎在与游人取乐。鱼的丰富情态无疑让作者感到一种生趣,使他暂时忘掉了被贬生活的种种不愉快。
  不光鱼在作者的眼中是一种生趣,就是小石潭的形状和岸的形状在他眼里也同样有趣。“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是说向小石潭的西南望去,溪流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游蛇般蜿蜒,忽而明晃晃看得见,忽而看不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是说两岸像狗的牙齿一样参差不齐,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可以看出,《小石潭记》所描写的只是寻常的景物,毫无名山大川的气势和雄丽,但是这些寻常的景物在柳宗元的笔下趣味横生,充满魅力。原因何在?答案就是一个词:热爱。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热爱有一个艰难的过程。由于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被贬邵州,还未到任,又被贬永州。在荒僻的永州,身挂闲职、实为朝廷囚犯的柳宗元连居处都没有,只得寄住在当地的一座寺庙——龙兴寺,一待就是十年。其中的五年问,四遭火灾,几葬身火海。到永州不到半年,母亲卢氏即病故于龙兴寺。亲朋故旧,断绝来往者有之,恣意诋毁者有之。流放之地,尚未十分开化,瘴气暑湿,弱体病甚,南蛮驮舌之语,难以自由交流,更增苦闷。次年,唐宪宗继位改元元和(公元806年),大赦天下,然下诏明言:柳宗元等不在其列,还要把王叔文处死。二十一岁就中了进士的柳宗元,此时才三十四岁,面对政治上几乎是死刑的局面,精神郁闷可想而知。政治乃至人生的几乎毫无希望,使得柳宗元将注意力转向自然和内心。《始得西山宴游记》记录了他在这里的生活状况:“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在与自然的长久亲近中,柳宗元对自然的观察和感受变得敏锐,这种敏锐一方面是对自然的发现,另一方面是个人性灵的彰显。因此我们看到,不光在《小石潭记》里,在整个“永州八记”里,柳宗元笔下都不过是寻常景物,但都充满了灵趣。也许这些自然万象在他人眼里不过尔尔,但在柳宗元眼里却是如此神奇,这是心灵的苏醒和发现的结果。柳宗元对这一点是有自觉的,他说过:“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之美,只因作为大自然知音的柳宗元的到来才成为可能。
  二、空明的水意
  《小石潭记》最值得欣赏的是写水的一段文字,但这段文字并未提及水,表面看只是在写鱼,直接写鱼在水里毫无遮拦的各种情态,问接则写出了水的极度清澈。因为只有水极度清澈,鱼在水里的活动才一目了然。这一段开始就写道“潭中鱼可百许头”,水中鱼的数量清清楚楚,可见水的清澈。接下来的一句更为神奇,“皆若空游无所依”,写得像水不存在一样,鱼都浮游在空中,什么都没有依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太阳光照下来,落在水里,也是清澈的,这也是通过日光在水里的澄澈间接写了水的清澈。更妙的是,这里写到鱼的影子映布在水底的石上,呆呆地一动也不动。此外,“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么清晰的活动映像,也正是水透明的结果。
其他文献
一、中国工作犬管理协会“犬籍管理数据库”的应用rn说到犬类信息智慧管理平台就不得不提到中国工作犬管理协会.中国工作犬管理协会作为国家一级协会,主要是由从事工作犬事业
期刊
期刊
针对阅读教学中存在整体感知缺漏、细读不深入及认知表面化等问题,本文提出:阅读教学的组织要根据阅读教学的阶段性特点,把问题转换为驱动性任务。驱动性任务具有学生自主探
“义理说”是姚鼐重要的创作主张,即创作坚持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合一,此说可作为解读《登泰山记》的重要依据。运用“考据”,梳理文章的游踪;依据“辞章”,品味文章的语言;
自读课文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在了解其编排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教材搭建的阅读支架引导学生自读,设计自主学习单,采用初读自测单、回读思考单和博读
一中国古典诗话对于唐人七绝何诗压卷之讨论,延续几百年,得出的结论大体相同,普遍被提到的大致是: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
期刊
从70年的时间轴上看,新中国中学语文教科书鲁迅选文呈中间高、两边低的“W”形,峰值分别在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80年代前后和当前“统编版”教材。其形成原因,是“政治”与
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评价,是以阅读活动的基本结构要素和学生阅读素养的进阶水平为依据的。阅读活动以认知加工为基础,经历了文本的表层加工、文本意义的心理表征和文本使用
阅读方法是阅读教学最核心的知识,辨析中西方阅读方法的共通性及相异性对本土阅读方法的升级具有重要启示。中西方阅读方法的共通性体现在其目的都是为了达到“理解”这个深
在群文阅读教学的前提下,群课是指呈结构化的三个及三个以上的单课构成的整体。单课作为构成群课的基本单元,也是群文阅读课。开掘群课计有六大路径:经由单篇阅读教学走向落实学习任务群教学;经由同一母题的议题群走向整本书阅读;经由复合型议题的单课走向独立型议题;经由生发议题的单个文本走向多元理解;经由类文定向使用走向多个学习任务群;基于大概念之下的群文阅读大单元教学。群课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是有效实现群文阅读课程化的基本保障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