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语哲思 墨写春华

来源 :中华瑰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006633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挂在厅堂或者是贴在廊柱,无论是迎春接福,或者是书法展览。一副好的楹联书法作品总是让人赏心悦目,彰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其文辞内容更具有勉学励志、修身治世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教化意义。
  每年春节,不论南方北方,人们大多有在门上贴春联的习俗。虽然现在手写春联越来越少,但是个人觉得还是手写的更有传统文化的味道。春联始于何时,与书法又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楹联书法能够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亡国之君与第一副春联
  春联源于汉代的桃符,与两位守门的神仙有关。相传黄帝手下有两名大将,一名“神荼”,一名“郁垒”,人们相信用他们可以驱鬼辟邪。桃木在古代也被认为有趋吉避凶的作用,所以便用桃木做成各长六寸、宽三寸的两块木板,在上面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或画像,挂在门两侧用来辟邪,这就是“桃符”。后来,桃符的内容发生了变化:一种以神荼、郁垒画像为基础演化成了门神,其形象逐渐为秦叔宝、尉迟恭、钟馗等所代替;另一种以对仗吉语为文字表现形式,发展成春联。春联内容由敬神辟邪向书写生活愿望转化,文辞也朝着文学化方向发展,随着书写形式与书法广泛结合,成为楹联书法艺术的源头。
  通常认为,最早的一副春联是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所撰。孟昶颇有文采,每到年末除夕,便命令学士在桃符上题词,挂在他的寝宫门口。964年,他觉得学士辛寅逊所撰不工,便亲自命笔在桃符上题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以取吉祥迎春之意,第一副春联由此诞生,书写桃符这种形式也可看作是楹联书法的雏形。孟昶题完此联后,未出正月,后蜀便为宋所灭。巧合的是,他投降的那天恰好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生日,即所谓“长春节”,而赵匡胤派来接管成都府的官员名叫吕余庆。或许是感于天意难违,加上亡国之痛,四十七岁的孟昶虽然在投降后得到了封赏,但七天之后便郁郁而终。他所留下的这副春联却流传千年,成为春节广泛流传的对联佳作。
  第二副春联与最早的对联实物
  孟昶的春联如昙花一现,在其去世之后百余年,鲜有新的春联产生。虽然宋元时期民间依然有写“春帖子”的习俗,但多是神祇画像和祈福的祝语,也有一部分摘用诗中现成的对偶句题于桃符,自撰春联的比例非常小。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被贬至黄州,一年春节,他为朋友王文甫题写了一副春联“门大要容千驷入,堂深不觉百男欢”,这是继孟昶之后第二副春联,也是北宋唯一一副可信的春联,可惜没有书法作品流传下来。
  早期的对联并非主流文体,多以实用应酬为主,因而更少有实物留存下来。1986年8月,在福建省福州市茶园山发现了一座宋代墓葬,墓中出土了几件特殊的随葬品—帛幡,上面写有挽联。据考证,这些帛幡写于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墓主人是一位抗击蒙古军的宋军将佐。其中三副挽联内容分别为“铜竹昔时膺凤诏,风云他日趣鳌头”“军民上下咸思德,赏罚分明善用人”“正直忠良摩万姓,宽仁骨鲠劳三军”,对联落款分别有“城南某某拜上字样”。这三副挽联,对仗工稳,平仄协调,说明当时的人已经掌握了对联的创作技巧。挽联用楷书写就,风格古雅,端庄肃穆,虽然不是出自名家之手,但已具有楹联书法的味道。这些帛幡现收藏于福州市博物馆,被视为迄今发现最早的对联实物,对楹联书法研究极具参考价值。
  对联天子与楹联书法
  宋代之后,一直到明代中期,随着社会发展,对联进一步淡化实用功能,艺术性和欣赏性渐渐加强。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对联发展史上有过特殊贡献,因而被称为“对联天子”。他把桃符定义为“春联”,并大力提倡,亲自推广。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现,以为笑乐。”此后春联便由宫廷官府、王公士卿普及到了寻常百姓家,并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朱元璋一纸圣旨推动了春联的普及,也留下了不少联坛佳话。他不仅微服出城,与民同乐,还亲自督查对联落实情况,公卿黎庶一视同仁。一次,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张贴春联,一打听,原来这是一家阉猪的,自以为地位卑微,不好意思题写张贴。朱元璋便提笔为其撰写了一副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联意贴切、词语幽默、对仗工整,后来此联便成为阉猪业的行业联。
  关于朱元璋对句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他与军师刘伯温对弈时的“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为南京莫愁湖胜棋楼题联“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秋业。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给戏班写的“日月灯,云霞帐,风雷鼓板,天地间一场大戏。汤武净,文武生,桓文丑末,古今人俱是角色”,为秦淮河题写的“佳水佳山佳风佳月,千秋佳地。痴声痴色痴梦痴情,几辈痴人”,等等。这些都堪称佳联绝对,也成为后人书法创作的绝佳素材。
  在朱元璋的推动下,一些文人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对联创作。有资料可以佐证明代中期楹联书法就已兴盛,如清光绪年间吴隐摹集拓印的《古今楹联汇刻》一书,收录有众多明代书家的楹联书法作品,包括方孝孺、李东阳、杨继盛、吴宽、王守仁、倪元璐、史可法、沈周、祝允明、唐寅、文徵明、王鏊、吴伟业等数十家,但这些作品的实物都没有留存下来。
  明代中晚期,随着对联文体的成熟和大型纸张的出现,书法也摆脱了宋元之前的手卷和书札形式,开始像绘画一样成为厅堂陈设的时尚装饰。为适应这种厅堂陈设的审美形态,当时产生了供张挂欣赏的条幅、屏条、中堂、楹联、匾额等新的书法表现形式,书写也不再限于春联,而是融入了日常创作,楹联与书法的结合度进一步提高。明代晚期,严格意义上的楹联书法才得以正式进入厅堂,成为厅堂书室装饰的重要内容,楹联书法开始以一门独立的书法艺术形式焕发光彩。
  群星璀璨的清代楹聯书法
  清代是我国书法艺术的高峰,楹联书法可谓群星璀璨,涌现出了众多的楹联高手和书法名家,上至帝王官员,下至民间学者,无不以对联为趣,在文人雅士之间以联语互赠唱和蔚然成风。楹联书法已成为一种文人社交手段,不会吟诗答对、写一副对联,甚至都不好意思混迹文人圈子。   清代从康熙到宣统九位帝王都有楹联书法传世,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康熙、雍正和乾隆。例如康熙御书赐予文华殿大学士张玉书的一副对联“君子温其如玉,大雅卓尔不群”,表达了对其赞赏之意,此联用笔肥厚丰满,有苏轼笔意,结字雍容中正,极具帝王气象。与之相比,雍正的书法则呈现出清宛挺秀的面貌,如其御书对联“德惠旁流,畅芳远布。雅度宏绰,广学甄微”,雍容中更多了几分清雅刚健,体现出其励精图治的性格。乾隆则在追随父亲和爷爷的风格基础上,融合“二王”和赵孟頫书风,保留富雅气度,体现探索精神,加上精致的装裱,把皇家贵气发挥到了极致,如其御书对联“共看延喜联双珏,恰称先春贮五辛”。其后,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基本上延续了丰腴笔触,倒是光绪帝书风为之一变,喜欢草书,如其草书联“卷里有詩皆锦绣,人间无价是文章”,虽然笔画绵厚,缺少灵动意趣,但是骨子里浸透着他渴求变化图新的追求。末代皇帝宣统(溥仪)则学欧阳询、虞世南,颇能得其神髓,但是山河倾颓,气势终究不够,笔力靡弱单薄,已经不复祖上风神气度。
  在帝王的表率和引领下臣子当然也不例外,官员不只诗文要写得好,对联书法也要工稳,能迎合时尚,这样在“以书取士”的大环境中才不会落伍,其中最为人熟知当属刘墉和纪晓岚。刘墉号称“浓墨宰相”,其书法上追魏晋,浓墨透纸,貌丰骨劲,味厚神藏,超然独出,自成一家。其对联书法字距舒朗,彰显宽博大度之气,内容更透着哲思与智慧,如“学观天人宁有伴,文如风水本无心”“白酒酿来因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纪晓岚比刘墉小五岁,虽然容貌丑陋,却以多才善书闻名。他在山东曲阜参拜孔子墓时曾为孔府大门题写一副对联“与国成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此联对仗工稳,寓意非凡,书写流畅自然,内容与形式达到了高度统一。特别是“富”字头上省去一点,“章”字竖画上下直通,有“富贵无头,文章通天”之说,更显示了其超凡的智慧。有趣的是,清代这两位才子不仅高寿且于同一年去世,他们的妙语佳联也流传至今,同为后人所赞叹。
  清之一代善联书者不胜枚举,为官者如曾国藩、左宗棠、翁同龢、铁保,状元如于敏中、刘春霖,书法家如伊秉绶、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等等,都有精彩的楹联书法作品传世。楹联书法已不仅是一种书法形式,而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联语哲思,墨写春华,简短的对联包含了人生哲理,承载了生活智慧,也凝聚了他们的文化风骨。
  当今,楹联书法依旧是书法创作的重要形式,只不过像古人那样能够自己作联、书写,以通达境界彰显艺术高度的书法家越来越少了。或许,我们应该回头看看古人那些联语,在墨香中找到一丝春天的气息。
其他文献
半个多甲子以来,从本硕博课堂到“喜马拉雅FM”,从中学师资培训到社会国学讲座,我说魏晋南北朝之历史线索、时代特征多矣,却也有线索越说越乱、特征越说越繁的感叹,乃至说出了一部《“胡”说六朝》。至于最近的概略说法,则见诸《回望魏晋南北朝:五条线索与七大特征》一文,大意是这样的:分裂的三国、统一的西晋、北方系统的十六国北朝、南方系统的东晋南朝、南北交争与三方鼎峙,是为五条线索;深层的分裂局面、复杂的民族
期刊
周邦彦是一个仕途极不得意的词人,他心怀政治抱负却无法施展,常年外放,以至于一次小小的调任都能让他满心欢喜,这份喜悦在他的《浣溪沙》中得到了藝术性的表达。  日薄尘飞官路平,眼前喜见汴河倾,地遥人倦莫兼程。  下马先寻题壁字,出门闲记榜村名,早收灯火梦倾城。  —宋·周邦彦《浣溪沙》  周邦彦(1056—1121年)是北宋著名词人,号清真居士,他的词作被称为“清真词”。周邦彦精通音律,词风典丽精工,
期刊
虞集是『元诗四家』之一,也是奎章阁代表书法家,不仅学问博洽,而且人品高尚。他继承赵孟頫的复古书风,真、行、草、篆皆有法度,古隸被推为『当代第一』。  元天历二年(1329年),一向精通汉学、喜好书画的元文宗仿前朝体例在大都(今北京)创立“奎章阁学士院”,召集近臣名儒商讨“古今治乱得失”,编修《经世大典》,整理和保存了大量元代及前朝典籍;同时,奎章阁还会集了当时有造诣的书画名家,对珍藏的历代书画进行
期刊
川剧丑角扮演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尤其活灵活现地展示底层小人物的命运和民间智慧。其行当齐备,细类丰富。其中的袍带丑、褶子丑、襟襟丑、婆子丑最富有川剧丑行的特色,具有独特的巴蜀民众日常生活印记和地域文化特征。  川丑门类与扮演人物  角色行当是戏曲舞台上众多人物形象的类别归属,也是戏曲班社中演出人员的行业分工。行当是基于对戏中角色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的高度综合而逐步形成的一种表演体制。清中后期,川剧角色行
期刊
春暖花开,一头耕牛在田野里犁开一片绿色,一头水牛在岸边草坡悠闲漫步,两个牧童赶着两头牛风雨中挣扎回家,一位老者骑牛正欲隐遁山林……一帧帧画面定格,是安谧的美感,也是诗意的栖居。  牛是最常见的家畜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农耕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劳动力来源。旧俗立春时,鞭打象征农事的春牛意味着催耕迎春。民俗文化中,牛被赋予了许多积极的道德意涵,具有敦厚、忠勇、勤劳等美好品质。作为“六畜”之首,历代画家笔下的牛
期刊
她是地图里中、俄、蒙边境线上极小的一个点,也是草原深处绚烂的童话小镇,她是迷人又寂寞、热闹又孤独的满洲里。  打开中国版图,在雄鸡后脑勺的位置有一个明显的凸起,满洲里就坐落在凸起顶端的一条直角边上。这是一座因贸易而生的城市,它的北面是俄罗斯,西面是蒙古国,它虽地处边陲,却是我国最大的陆路通商口岸。  乘飞机和火车都可抵达满洲里,但我更乐意驾车前往,因为途中要穿越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初夏时节,阳光
期刊
今人想要了解万里茶道,莫过于参观与万里茶道相关的文物。那么,万里茶道留下了哪些特色文物呢?  在古代中国与欧亚大陆的贸易史中,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后的又一条重要的陆路交通线路。然而,随着近代欧亚铁路的开通,这条曾发挥重要作用的通道逐渐式微,终至断绝。现代人重提万里茶道,不仅是在回顾一段历史,也是为了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与内涵,而说到这些,还有比文物更好的载体吗?  作为一条主要运输茶的贸易路线
期刊
民以居为安。作为建筑内外空间分隔的关键所在,门在中国人从古至今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释名》曰:“门,幕障卫也。”防卫与障目是门的基本功能。而伴随着人们永无止境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门逐渐被赋予愈来愈多的美学装饰与文化内涵。门也从一个实體,衍化为一种象征。  门,成为建筑装饰艺术的集合。沉稳穆重的城门、富丽堂皇的宫门、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居之门,牌楼门、垂花门、格扇门、洞门……以中国传统建筑技术建造
期刊
中国古代关于梦的文学作品和故事不在少数,但多以男性为主角,梦的内容也离不开男性们渴望的事情:才子佳人,金榜题名,功名利禄。大抵在现实中求而不得,便只能诉诸梦境。清代才女江峰青也做了一个古代男性常做的梦,她的梦却道出了古代女性的心声。  《天才梦》是民国才女张爱玲的成名散文作,说的是她自己的文学天才和成长故事。古往今来,才女们对“天才”的憧憬大多相似,表现却各不相同。张爱玲的梦是醒着时做的。大约三百
期刊
『巨丽』是司马相如《上林赋》所着重突出的特征。《子虚赋》和《上林赋》合成的《天子游猎赋》,在汉史记载中是作者司马相如的封郎之资,也是一篇今人同样认可的汉赋经典作品。  《天子游猎赋》在汉史记载中是作者司马相如的封郎之资,也是一篇今人同样认可的汉赋经典作品。《史记》所载司马相如得汉武帝召见后称自己以前的作品《子虚赋》只是“未足观”的“诸侯之事”,并“请为《天子游猎赋》”。那么司马相如在写《天子游猎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