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令里小文人的小欢喜

来源 :中华瑰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awangh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邦彦是一个仕途极不得意的词人,他心怀政治抱负却无法施展,常年外放,以至于一次小小的调任都能让他满心欢喜,这份喜悦在他的《浣溪沙》中得到了藝术性的表达。
  日薄尘飞官路平,眼前喜见汴河倾,地遥人倦莫兼程。
  下马先寻题壁字,出门闲记榜村名,早收灯火梦倾城。
  —宋·周邦彦《浣溪沙》
  周邦彦(1056—1121年)是北宋著名词人,号清真居士,他的词作被称为“清真词”。周邦彦精通音律,词风典丽精工,格律谨严,宋徽宗时即名满天下,后世词坛奉之为“婉约词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更是盛赞其为“词中老杜”。然而与其文名极不相称的是,周邦彦一生大部分时间沉沦下僚,还多次被贬外放,从未进入政治权力的中心,以其政治作为来看,只能称之为“小文人”。
  周邦彦的小令《浣溪沙》,创作于宋绍圣四年(1097年)他被召回京任职之际。此时,自宋元祐四年(1089年)被外放担任庐州教授起,周邦彦已经阔别京城整整九年,对汴京的思念,对仕途的期待,都化作词人心里满满的小欢喜。这首短短六句的小令,因为这位“婉约词宗”深湛的艺术才华,表现出与其名重词坛的长调慢词一样极富层次变化的结构美,感情表达也深沉蕴藉,曲折回环,给人以无限的回味空间。
  上阕:“喜”见汴河景
  词的首句“日薄尘飞”,说的是从京城来的差役带着召词人还京任职的诏书,一骑红尘,飞奔而来。“尘飞”二字用得极为巧妙,词人不写马,不写人,更不写京城来了回京任职的好消息,只写了一个“尘飞”的意象,高明之处,恰似宋徽宗主持画院考试,命题“踏花归去马蹄香”,画工不画花,不画“香”,只画了一群蝴蝶追着马蹄飞舞。这一意象,便深得婉约词的含蓄委婉之妙,将原本世俗的功名利禄之事表现得颇为风雅飘逸。
  紧承而来的“官路平”,使用的是一语双关的手法。表面写的是北宋当时的官路,供差役策马的大道一马平川、平坦宽阔,实际上则寓意词人此时心情舒坦,也盼望着官路亨通,从此青云直上。在此时欢喜的词人看来,日暮时分那一望无际的官路,似乎也“平”得格外赏心悦目。
  词人的目光也随着这份心情,被欢喜拉得格外悠长。“汴河”其实远在千里之外,词人看着挟带着汴河烟水之气而来的差役,仿佛看见汴河正在向自己倾来,像汴河水一样倾泻的,是词人对汴京的思念,也是词人对汴京的无限憧憬。所以词人说“喜见”,“汴河倾”既是想象和虚写的景色,与上一句构成了虚实相生的意境美,又是移情于景的妙用,一个“倾”字写汴河仿佛有情,急切地远远相迎,实际上正表现词人雀跃的心情在这想象的汴河上荡漾。至此,“尘飞”“官路平”和“汴河倾”,三个意象之间又因紧紧扣住一个“喜”字而密切联系在了一起。一层层渲染之间,写出一片喜气洋洋。
  第三句“地遥人倦”,不动声色地表现出时空的挪移,前两句词人刚收到被召还京的喜讯,这一句已经在回京的途中了。这是一首流动的词,它虽然短小,却不局限于一个时空之内,时空的腾挪与延续,正是周邦彦词的本色之处。前两句表现得急切,这一句词人却说“莫兼程”,让急不可待的心情缓慢下来,也让这首小令如同一首歌谣一般从狂飙突进的进行曲突然变奏成舒缓从容的小调,节奏由快转慢,感情由热烈转向温和,真是独造乾坤。
  正是有了词的过片处“莫兼程”三个字,仿佛词人自我安慰与疏导—别着急,慢慢走啊,所以引出下阕的“下马”和“出门”来。词人不急于赶路,他下马去看驿站墙壁上的题字,又离开沿途暂住的旅馆,出门去细看自己行经之地的村名,这有一路考察风土人情的意思。“下马”与“出门”两个动词连用,这首词的流动之美进一步铺展开来。
  下阕:“闲”里赴汴京
  “题壁字”的背后,有北宋流传甚广的一则文人逸事:宰相吕蒙正进士及第之前家境贫寒,只能在寺庙混斋饭吃。庙里平时都是敲钟开饭,寺庙的和尚厌烦他,故意等吃完饭才敲钟,吕蒙正一气之下在寺庙墙壁题诗半首“男儿未遇气冲冲,懊恼和尚饭后钟”。后来吕蒙正状元及第归来,发现当年的诗句被和尚用碧纱笼住,珍藏起来,于是续题两句“十年前时尘土暗,今日始得碧纱笼”,感叹世态炎凉。这个故事后来还被元代著名戏曲作家、《西厢记》作者王实甫改写成了杂剧《破窑记》。
  吕蒙正的题诗故事,是古代不得志读书人的一个缩影。古代没有自媒体,文人也不是都有能力出版作品,除了庙堂之上的王侯将相,乡野之间寂寂无名的底层文人经常会通过“题壁诗”的方式,让自己的文字流传于众人之间。而题壁的作者一旦成名,又成为一段文坛佳话。周邦彦于众多的旅途见闻中,格外突出“题壁字”这个细节,既是词人“好奇”心理的体现,也是一种别致的文人风雅。更深层的一点是,周邦彦多年来沦为小官,或许对于这类故事也有一些亲近之感。
  词人对“榜村名”的关注,事实上当然不只是认识“村名”而已,在村名的背后隐含着沿途的风土人情、乡风民俗,更有对地方乡贤事迹的关注,这既是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也可以看出周邦彦对山川风物的盎然兴致。由此不难发现,这一路的旅程,词人走得如此优雅从容,恰如其分地紧紧扣住下阕两句的又一个关键词—“闲”。
  如此闲情,如此闲趣,极致地展示了一个北宋小文人优雅到灵魂里的生活日常。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单从周邦彦这一路行程的“闲”与“雅”,也可以窥见一两分气度与趣味。而结合上阕来读,又不得不佩服词人精巧的构思:正是有了上阕的“喜”,词人心情舒畅,才有了下阕的“闲”。上下阕之间,如同一个有生命的整体。
  词写到这里,欢喜或是悠然的心情似乎都写尽了,但高明的词人却又翻出来更出人意料的神来之笔—“早收灯火梦倾城”。从前两句看,词人到处闲逛,一路游山玩水,似乎一派悠然从容。可这里词人却说,我还是早早地熄了灯休息,既然路途遥远,一时不能到达,那就在梦里先梦到汴京去吧。“倾城”从汉代《李夫人歌》“一顾倾人城”之后,多用来借指美人,而从屈原《离骚》以来,古代文人又常用“美人”来比喻君主。这首词的“倾城”指的或许是君王,也自然可以是词人念念期待的皇城汴京,与上阕的“汴河”意象遥相照应。
  可见,词人其实内心压抑不住对京城的向往,巴不得早早到达京城。然而,词人却不用直白的描写或抒情,而是再次由实转虚,借助“梦”来穿越时空的限制,展现出更为天才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有李白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之妙 。结句的“梦倾城”,正好巧妙地对应了上阕结尾的“莫兼程”。虽然路途遥远,应缓缓而行,词人却已经先在梦中自由地放飞自我,富于浪漫主义的遐思又给整首小词更广阔的想象空间。爱做梦的词人,这种思念京城的天真与急切,也因此表述得格外婉转曲折,与众不同。
  整首小词,不过短短六句,却几乎一句一个层次,前后又文气贯通,感情跌宕,浑然一体。一首小令,却足以表现清真词的大家风范,在周邦彦《兰陵王·柳》《六丑·正单衣试酒》等长调慢词代表作中,曲折延宕、感情变化、虚实浑成的个性都熔铸在这首小词之中。世人常盛赞周邦彦的长调慢词经典,殊不知一篇小令之中也别有洞天。
  更可贵的是,这是一首从头到尾都洋溢着欢喜的词。唐代韩愈有言“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宋人欧阳修又说“诗穷而后工”。自古以来,文人写悲情名作十之八九,唐代诗人杜甫最为欢喜的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也是家国人民的大欢喜,有了忧国忧民的底色,仿佛才显出诗歌的厚重来。然而,单就词的艺术表现而言,这首小词依然显得格外可爱而可读。周邦彦文名极盛,但官名不显,对他而言,这个盼望了近十年的重回京城的机会,承载了他何其强烈的欣喜与期待!这是一个普通士人单纯的情感,却也是芸芸众生都可能自然生发的欢喜—一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份按捺不住的欢愉。这首小词显得如此接地气,它的小欢喜如此细腻,如此真实,又如此熨帖地贴近每个小人物的小世界,让无数的普通人在生命偶尔绚丽的光彩里也能生出强烈的共鸣来。
  这,就是最鲜活的、跳跃着生命活力的烟火人间。
  刘碧波,就读于南京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
其他文献
万里茶道,指从1689年清朝和沙皇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开始,以茶叶贸易为主,连接欧亚大陆的国际商贸古道。它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途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及现蒙古国境内,在当时的中俄边境贸易口岸恰克图进行交易,然后继续西行,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自圣彼得堡又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成为18世纪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  万里茶道的形成与蒙古草原和西伯利亚一带的游牧民族生活需求有直接
期刊
打开一扇门,可观大千境界;关闭一扇门,锁住满院风华。或质朴厚重,或灵秀奇巧,千姿百态的中国门不仅承载了历史的荣辱悲欢,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向世人展示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门是房屋建筑中重要的构建元素,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古代被视同头面,不仅体现出等级和品位,还承载着历史和文化。  中国门形制多变,多姿多彩,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处处彰显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打开一扇门,我
期刊
北方战乱 南方开发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为中国历史上的“皇权-吏民时代”,在政治模式上表现为皇权专制统治,在经济模式上表现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即自耕农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也不例外。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经济结构尽管发生了诸般变化,但这些变化都是在以小农经济为基本经济模式的前提下所发生的,并不足以改变“皇权-吏民”这一基本社会结构。  统一的东汉王朝崩溃之后,历史进入三国鼎立、南北分裂对立时期,其间各个
期刊
《孟子·告子上》有『杞柳为桮棬』之言,人注疏多有舛误,认为此『杞柳』即红皮柳,也不正确。无论是从周秦木胎漆器制作工艺,还是桮棬之功用,抑或是孟子的主张思想来看,孟子所谓的『杞柳』并非红皮柳,而是旱柳。  “杞柳为桮棬”经典注解的不确切性  《孟子·告子上》记有告子与孟子以“杞柳为桮棬”作喻,论辩“性”与“仁义”之事: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孟子曰:“子
期刊
在明清数个世纪间,晋商因何突然崛起,创造出一个堪称传奇的强大商业集团?他们在万里茶道的开辟与兴盛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一条绵延万余里的道路,一个汇集数十万人的群体,共同塑造了一段二百余年的中外商贸辉煌史。  17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方国家海外殖民扩张的兴起,使陆上丝绸之路趋于沉寂,而海上丝绸之路也因明代海禁政策的实施而时断时兴,中国辉煌了数个世纪的海外商贸之路正褪去光彩。此时,一条自南向北、连通中
期刊
陕北神话和民俗中蕴藏着许多人类社会早期的信息,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立体博物馆』。本文试图从中追溯先民们的生活—他们吃什么,怎么吃?他们怎样生活?有哪些困惑、希望和无奈?  瓜果梨枣 人人得到  陕北的居民特热情,很好客。有客人来到陕北高原上,无论走进哪一个窑洞,主人都会笑容满面招待你“快上炕!”赶上了吃饭,还会立即盛好了饭食,请你“快吃饭!”如果你客气推托说“吃过了”,而实际上“没吃过”,主
期刊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对人物的生动描摹及对抗争精神的赞扬,其不足之处在于欠缺对生命的观照和对人性的反思。  中国古代小说的四大名著中,就对于人物终极命运的思考而言,《红楼梦》最佳,而就人物面貌的多样性而言,《水浒传》则更为出色。梁山的一百零八位好汉,个个性格鲜明、面目生动,令人过目难忘,如林冲的纠结、武松的豪气、李逵的坦率天真和鲁智深的暴力莽撞……清代金圣叹对此极
期刊
茶,是中国最常见也最隽永的饮品,中国是茶的原产国,很早即有种植茶叶、饮用茶水的记载。在发展的过程中,茶由最初的药用功能逐渐向日常饮品转变,并不断融入性俭素雅、淡然和谐的人文意蕴,在中国掀起一股饮茶、品茶、咏茶之风。随着茶的制作技艺与审美内涵的日益改进与丰富,茶叶开始走出国门,于6世纪左右出口海外,人们沿着茶马古道、海陆丝绸之路、中俄万里茶道等商贸通道,将茶叶、饮茶习俗和广泛包容的茶文化传播到西域,
期刊
我国西北地区自古便是民族聚集地,丝绸之路贯穿于此,那些已消失于历史长河的少数民族或西方古国都曾在此留下遗物。  按史学界的划分,从甘肃靖远渡黄河至武威之间的一段路线被称为丝绸之路东段北线。这段路线里程虽短,但路途补给较为困难,因此,靖远成为一个重要的给养补充地点,堪称“丝路”重镇。  靖远环山临水,自古以来便是民族聚居地区,也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汇集了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等多元文
期刊
半个多甲子以来,从本硕博课堂到“喜马拉雅FM”,从中学师资培训到社会国学讲座,我说魏晋南北朝之历史线索、时代特征多矣,却也有线索越说越乱、特征越说越繁的感叹,乃至说出了一部《“胡”说六朝》。至于最近的概略说法,则见诸《回望魏晋南北朝:五条线索与七大特征》一文,大意是这样的:分裂的三国、统一的西晋、北方系统的十六国北朝、南方系统的东晋南朝、南北交争与三方鼎峙,是为五条线索;深层的分裂局面、复杂的民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