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茶道文物拾遗

来源 :中华瑰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ananq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人想要了解万里茶道,莫过于参观与万里茶道相关的文物。那么,万里茶道留下了哪些特色文物呢?
  在古代中国与欧亚大陆的贸易史中,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后的又一条重要的陆路交通线路。然而,随着近代欧亚铁路的开通,这条曾发挥重要作用的通道逐渐式微,终至断绝。现代人重提万里茶道,不仅是在回顾一段历史,也是为了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与内涵,而说到这些,还有比文物更好的载体吗?
  作为一条主要运输茶的贸易路线,万里茶道的物质遗存必然与茶有关。比如砖茶(茶砖),它曾是独见于万里茶道的大宗商品,它的创造和发展也最能体现出中国人的茶叶加工技艺和商业智慧。又比如揉茶机,它是爱国心在茶工业中的结晶,也能反映中国茶工业发展状况的一个方面。再比如茶具,从中国蒙古族人的“温都鲁”到俄罗斯人的多功能茶炊,展现了万里茶道的最大特点—纵贯万里,连接中国、蒙古国、俄罗斯三地,最根本的使命就是让居住于北方高寒地区的人们喝上醇香的中国茶。
  不是每块青砖茶都叫“川”字牌
  如今,在一些茶博物馆中,人们多半能看到一块印着“川”字的绿色砖茶。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该砖茶产自四川。若是如此,那可就大错特错了。这里的“川”确实代表了砖茶的生产者,但不是省份,而是厂家,换言之,此“川”其实是个商标。印有“川”字的砖茶曾是万里茶道上的常见客,它的出现是万里茶道繁荣的见证。
  众所周知,蒙古国和俄罗斯等高寒地区居民的饮食结构以肉食为主,茶不仅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消化肉食,还可为他们提供身体所需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故中国茶成了这些地区的香饽饽,这让中国人觑到了商机。
  明清时期,在商业需求的刺激下,中国茶商们组建商队,开辟商道,将盛产于中国南方的茶叶运往北方地区和国家,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于中国盛行的晒制茶叶,重量虽轻,体积却过大,着实不利于驼运(万里茶道以驼运为主)。那怎么办?中国商人们从唐代陆羽的《茶经》中获得了灵感。
  《茶经》曾记载唐代茶饼之事。茶饼就是压制成饼状的茶,饮用这样的茶,需先用茶碾碾碎茶饼,一小块就能冲泡一大壶茶水。陆羽的描述让茶商们不禁思考:若能将茶叶制成如茶饼那样坚硬的块状物,岂不是既能减小体积,又能有效提升茶的保存率和使用率?
  于是,在古代茶饼的基础上,茶商们先制作出了帽盒茶,即砖茶的前身。明永乐年间,湖北羊楼洞茶区出产的茶为了降低运费、减少损耗和便于长途运输,采用了新的制作方法:先将茶叶拣筛干净,再用蒸汽加热,然后用脚踩制成圆柱状,因其形如帽盒故名“帽盒茶”。自此,帽盒茶成为万里茶道的主要商品,直至清乾隆年间,帽盒茶的制造还相当兴旺。
  清代中叶,茶商们开始使用由杠杆原理制造的牛皮筋架壓制茶叶,形成一块块如方砖样的茶块,故名“砖茶”。因最初制造砖茶的商家是湖北羊楼洞“长盛川”茶庄,故砖茶上印有“川”字,且其制作原料主要为青茶,因此,“川”字牌砖茶一度成为青砖茶的代名词。
  比起帽盒茶,砖茶更轻便美观,易于运输,故而成为万里茶道上极为重要的贸易品。值得一提的是,因砖茶可刻印商标,茶商们纷纷以此来树立品牌,如“火车头”牌米砖茶(一种红砖茶,因其以红茶片末为原料,形似米粒,故称“米砖茶”)。19世纪中叶,俄商将废弃的蒸汽机火车头带到我国湖南赵李桥茶厂进行拆卸拼装,又将蒸汽机部分改装用于蒸茶和烘茶,动力设备改装用于压制砖茶,“火车头”商标的设计由此而来。
  砖茶的可久藏特性使其能保存百年,故很多茶博物馆都将其作为文物收藏。它是万里茶道的见证者。
  改变喝“洗脚水”的历史
  进入19世纪,俄国市场对茶的需求激增,砖茶的出口量急速增加,这是中国茶叶贸易迎来大繁荣的时代,但有一个史实无法忽略: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砖茶制作以人力为主,其中又涉及用脚揉茶这道工序。由此,后人得出一句调侃语:“就算你是皇亲国戚,也曾喝过别人的洗脚水。”调侃背后隐含着无奈。
  近代,很多西方人带着好奇之心来到中国产茶区参观,却看到一群留着长辫、裸着上身的中国人正挽着裤腿用脚揉制茶叶的场景。本来,这样的现象在中国已经持续了几百年,人们早已习以为常。但当西方人拍下如此画面并将照片发表在报纸上时,这些画面就变成了赤裸裸的嘲笑:中国太落后了!当时,这些照片确曾刺激到一位爱国青年张天福。
  1910年张天福出生于上海,后随父母迁回故乡福建。张家是医学世家,故张天福幼承家学,从小学医。然而,在看到家乡落后的茶叶生产状况后,张天福毅然决定弃医从农,改学农业,专研茶事。在日本报纸上看到中国茶工用脚揉茶的照片后,张天福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刺激,他誓言改变中国制茶业落后的生产方式。1932年,张天福终于成功设计出中国第一台木制手推揉茶机。由于他开始构想和设计揉茶机时正值“九一八”事变发生,便将此机命名为“9·18揉茶机”。
  其实,在“9·18揉茶机”面世之前,即1928年,作为万里茶道上重要产茶地点的湖南安化地区已使用制茶机械,开始告别中国单纯依靠人工制茶的历史。1932年后,木制揉茶机在制茶行业得到广泛使用,使得各茶区的制茶效率大大提高。
  从技术上说,最初的木制揉茶机制作简单:四棱方形底座,其上支撑着一个两柱的架子,中间夹着一把木槌,造型类似于古代处决罪犯的铡刀;其下是一个圆柱形木桶,用来盛放茶叶。揉茶机的问世,结束了中国茶农千百年来用脚揉茶的历史,这些机械化尝试也为后来江南茶叶厂的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不同的饮茶文化
  茶叶的机械化生产提高了制茶效率,从而降低了砖茶的生产成本,对于消费者而言确实是一件喜事,因为当砖茶成为一些人的生活必需品时,无论价格高低,他们都是买单者。在万里茶道几百年的发展中,随着砖茶的普及,高寒地区的居民早已离不开砖茶,甚至形成了以砖茶为核心各具特色的饮茶文化,最直接的体现就在于茶具的不同。   以居住于我国北部地区的蒙古族为例,他们的茶具主要包括搅茶臼、木槌、茶碗和高筒茶壶。搅茶臼和木槌为木制,常用来从茶砖上取茶末。茶碗多为木制,多用桦树根旋挖成碗形,再包镶以银片,也有纯银茶碗。高筒茶壶也叫东布壶,蒙古语称为“温都鲁”,意为“高的”,一般为桦木制成,亦有铜制,多用来盛奶茶和酒。东布壶的形制源于中亚的多穆壶,便于游牧携带,我国内蒙古和西藏地区一直沿用。如内蒙古博物院收藏有一件清代蒙古族如意形单柄红铜东布壶,为圆柱形,上窄下宽,錾如意莲,四黄铜箍。
  除高筒茶壶外,我国的蒙古族还有其他铜制或铝制茶壶,其外表锃光发亮,结实耐用,造型各异,大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内蒙古博物院收藏有不少此类铜制茶具,可供一看。
  与我国蒙古族的茶具一样,俄国茶具也以铜制为主,外形较大,多镀镍外壳,如阿色茶壶;即便有陶瓷制品,也镶金嵌银,装饰丰富。最有特色的是他们的茶炊,可直接置于炉灶上或下方能放置木炭以便燃火。在俄国,一只好的茶炊可以让家人共享愉快的饮茶时光,故有“千金不换”的美名,俄国人还素来有“无茶炊便不能算饮茶”的说法,可见他们对茶炊的重视。
  俄国茶炊出現于18世纪,流行于19世纪,这与万里茶道的兴盛几乎“同频同轨”,这是因为万里茶道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俄国人能够喝得起中国茶。至19世纪中期,俄国茶炊基本定型为三种:茶壶型(也称咖啡壶型)茶炊、炉灶型茶炊和烧水型茶炊(只用来烧开水的茶炊)。其中,茶壶型茶炊的主要功能是煮茶,原理在于茶炊中部为空心直筒,用来盛放木炭,茶水环绕在直筒周围,得以加热或保温。炉灶型茶炊的内部除了竖直筒外,还被隔成几个小的部分,用途更加广泛,烧水、煮茶可同时进行,如同一个“微型厨房”。
  在饮茶方面,蒙古国和俄罗斯等高寒地区居民所喝的茶并非中国人常见的茶水,而是以茶为主要配料的饮料,其中往往会添加牛奶、盐或蜂蜜等物;喝时,也与中国只喝茶水的习惯不同,他们通常是连茶带水一起喝,这也许是这些地区茶具或茶炊体积较大、功能复杂的原因之一。总之,诸如此类的种种差异孕育出的是不同的饮茶文化。
  万里茶道所遗留的文物是静止的,但其背后的故事和文化是具有生命力的。几百年前,一群又一群中国商人牵着骆驼跋山涉水,冒着寒风,走过雪地,将一箱箱中国砖茶运往北方高寒地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高寒地区的人们才能喝上热乎的中国茶。贸易路途遥远而艰辛,支撑那些中国商人走下去的已不仅仅是商品利润,还有商人的信誉,以及对于祖国盛产茶叶和拥有几千年茶文化的骄傲。
其他文献
陕北神话和民俗中蕴藏着许多人类社会早期的信息,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立体博物馆』。本文试图从中追溯先民们的生活—他们吃什么,怎么吃?他们怎样生活?有哪些困惑、希望和无奈?  瓜果梨枣 人人得到  陕北的居民特热情,很好客。有客人来到陕北高原上,无论走进哪一个窑洞,主人都会笑容满面招待你“快上炕!”赶上了吃饭,还会立即盛好了饭食,请你“快吃饭!”如果你客气推托说“吃过了”,而实际上“没吃过”,主
期刊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对人物的生动描摹及对抗争精神的赞扬,其不足之处在于欠缺对生命的观照和对人性的反思。  中国古代小说的四大名著中,就对于人物终极命运的思考而言,《红楼梦》最佳,而就人物面貌的多样性而言,《水浒传》则更为出色。梁山的一百零八位好汉,个个性格鲜明、面目生动,令人过目难忘,如林冲的纠结、武松的豪气、李逵的坦率天真和鲁智深的暴力莽撞……清代金圣叹对此极
期刊
茶,是中国最常见也最隽永的饮品,中国是茶的原产国,很早即有种植茶叶、饮用茶水的记载。在发展的过程中,茶由最初的药用功能逐渐向日常饮品转变,并不断融入性俭素雅、淡然和谐的人文意蕴,在中国掀起一股饮茶、品茶、咏茶之风。随着茶的制作技艺与审美内涵的日益改进与丰富,茶叶开始走出国门,于6世纪左右出口海外,人们沿着茶马古道、海陆丝绸之路、中俄万里茶道等商贸通道,将茶叶、饮茶习俗和广泛包容的茶文化传播到西域,
期刊
我国西北地区自古便是民族聚集地,丝绸之路贯穿于此,那些已消失于历史长河的少数民族或西方古国都曾在此留下遗物。  按史学界的划分,从甘肃靖远渡黄河至武威之间的一段路线被称为丝绸之路东段北线。这段路线里程虽短,但路途补给较为困难,因此,靖远成为一个重要的给养补充地点,堪称“丝路”重镇。  靖远环山临水,自古以来便是民族聚居地区,也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汇集了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等多元文
期刊
半个多甲子以来,从本硕博课堂到“喜马拉雅FM”,从中学师资培训到社会国学讲座,我说魏晋南北朝之历史线索、时代特征多矣,却也有线索越说越乱、特征越说越繁的感叹,乃至说出了一部《“胡”说六朝》。至于最近的概略说法,则见诸《回望魏晋南北朝:五条线索与七大特征》一文,大意是这样的:分裂的三国、统一的西晋、北方系统的十六国北朝、南方系统的东晋南朝、南北交争与三方鼎峙,是为五条线索;深层的分裂局面、复杂的民族
期刊
周邦彦是一个仕途极不得意的词人,他心怀政治抱负却无法施展,常年外放,以至于一次小小的调任都能让他满心欢喜,这份喜悦在他的《浣溪沙》中得到了藝术性的表达。  日薄尘飞官路平,眼前喜见汴河倾,地遥人倦莫兼程。  下马先寻题壁字,出门闲记榜村名,早收灯火梦倾城。  —宋·周邦彦《浣溪沙》  周邦彦(1056—1121年)是北宋著名词人,号清真居士,他的词作被称为“清真词”。周邦彦精通音律,词风典丽精工,
期刊
虞集是『元诗四家』之一,也是奎章阁代表书法家,不仅学问博洽,而且人品高尚。他继承赵孟頫的复古书风,真、行、草、篆皆有法度,古隸被推为『当代第一』。  元天历二年(1329年),一向精通汉学、喜好书画的元文宗仿前朝体例在大都(今北京)创立“奎章阁学士院”,召集近臣名儒商讨“古今治乱得失”,编修《经世大典》,整理和保存了大量元代及前朝典籍;同时,奎章阁还会集了当时有造诣的书画名家,对珍藏的历代书画进行
期刊
川剧丑角扮演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尤其活灵活现地展示底层小人物的命运和民间智慧。其行当齐备,细类丰富。其中的袍带丑、褶子丑、襟襟丑、婆子丑最富有川剧丑行的特色,具有独特的巴蜀民众日常生活印记和地域文化特征。  川丑门类与扮演人物  角色行当是戏曲舞台上众多人物形象的类别归属,也是戏曲班社中演出人员的行业分工。行当是基于对戏中角色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的高度综合而逐步形成的一种表演体制。清中后期,川剧角色行
期刊
春暖花开,一头耕牛在田野里犁开一片绿色,一头水牛在岸边草坡悠闲漫步,两个牧童赶着两头牛风雨中挣扎回家,一位老者骑牛正欲隐遁山林……一帧帧画面定格,是安谧的美感,也是诗意的栖居。  牛是最常见的家畜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农耕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劳动力来源。旧俗立春时,鞭打象征农事的春牛意味着催耕迎春。民俗文化中,牛被赋予了许多积极的道德意涵,具有敦厚、忠勇、勤劳等美好品质。作为“六畜”之首,历代画家笔下的牛
期刊
她是地图里中、俄、蒙边境线上极小的一个点,也是草原深处绚烂的童话小镇,她是迷人又寂寞、热闹又孤独的满洲里。  打开中国版图,在雄鸡后脑勺的位置有一个明显的凸起,满洲里就坐落在凸起顶端的一条直角边上。这是一座因贸易而生的城市,它的北面是俄罗斯,西面是蒙古国,它虽地处边陲,却是我国最大的陆路通商口岸。  乘飞机和火车都可抵达满洲里,但我更乐意驾车前往,因为途中要穿越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初夏时节,阳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