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理于景 赋象以形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i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迅的《春天的速度》寓理于景,以其深邃的哲理妙思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警示我们:不要沉迷于春天东风骀荡、繁花似锦的美丽妖娆的景象,要警惕春天的速度,珍惜美好的青春时光,不要让时光从我们身边白白流逝。
  除此之外,作者用灵活多变的表现手法绘声绘色、赋象以形的描写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就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谈谈《春天的速度》的特点。
  在内容上。寓理于景,提醒人们:要警惕春天的速度。
  苏叔阳在《春天的梦》里写道:“春天短促得犹如蜉蝣的生命,只一闪。就是烈日炎炎的夏天。”是啊,春天历时之短,让人回不过神来;春天脚步之快,让人局促不安。徐迅的这篇文章就是从春天的速度的角度写出了对春天的思考。
  春天,向来以“春日迟迟,卉木萋萋”的蓬勃生机和“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美好和畅为文人骚客所描摹和吟咏,春天的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也成了文人墨客喜悦情怀的寄托。而徐迅认为,这也正是人们可悲的地方——春天,看到了小麦的绿油油,而无心关注它拔节的速度;看到了繁花满地,而无心关注花开的速度;沉迷于“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的明净,而无心关注春水一泻千里、势不可当的速度。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一开始就运行在被生活的假象迷惑的错误轨道上。
  作者紧紧围绕着“春天的速度”铺开全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第一段写春天的到来,是携着新绿,绽着花蕾,驾着自然的辇车,雀跃着来的。第二至五段具体写春天到来的速度之快。其中第二段总起春天的速度。先说春天的到来出乎我们的意料,再说春天的速度之快。三、四、五段分别从春风、花草、鸟、春水等几个方面具体展现春天的速度之快。第六至七段承上启下写对春天速度的理性认识,深化主题。升华主旨。
  春天的繁华掩盖了春天的速度,繁华的假象蒙蔽了人们的双眼。在人们沉迷于春天的美丽与圆满时,春光就从我们凝视的目光中,从我们张开的手指问,悄悄地流逝了,不曾留下任何游丝样的痕迹。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春水落了,还有再涨的时候。但是,我们的青春能够去而复返吗?至此,作者的用意昭然,警示我们:不要沉醉于春天的美丽,更要注意春光的短暂,要珍惜时光,珍爱生命。
  本文从一场小雨落笔,让我们感知春天的到来;在和畅的春风中,让我们感受春天的美丽;在奔泻的春水中,让我们感悟时光的流逝。结尾又推出雪莱的诗“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且翻出新意,警醒人们:要提防时光的流逝。文章开阖自如,层次清晰,中心突出,不愧为一篇匠心独运的优秀散文。
  在形式上,绘声绘色,赋象以形。
  先说绘声。老杜虽说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但作者笔下的春雨却是随着“沙沙”声闪亮登场的,其中还夹杂着小草拔节的声音,花儿绽蕾的声音,溪流涨水的声音……
  应着雨的节拍,春天来了;和着春天的旋律,小鸟来了。岑寂了一个冬天的林子里,小鸟们雀跃在树枝上叽叽喳喳演奏着春天的大合唱。春水,涨起来了,在小溪中唱着潺潺的歌……
  春天孕育了生机,春天蓬勃出活力,在春天的大舞台上,人人是乐手,个个是歌唱家,大家共同渲染出一个鲜活的世界。
  再说绘色。春雨中,绽出了莹莹的新绿,绽出了粉红的桃蕾;春风中,“枯草衰叶,一下子就有了水灵灵的生机”,有了翠生生的绿,有了黄柔柔的芽,有了粉嫩嫩的蕾,很快就有了肆意疯长的青翠欲滴的绿叶,有了怒放的姹紫嫣红的鲜花。
  多么绚丽的一幅春光图呀!
  作者通过绘声绘色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生机,表现了春天催生的速度,“像是一位急不可耐的‘催生婆’,省却了‘十月怀胎’的过程,在一夜之间就分娩出鲜活的生命”,给“速度”以形象感。
  另外,在本文中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排比、对比的使用使文章语句整齐,尤其是对比的使用突出了春天的速度之快这一主题。
  总之,《春天的速度》既是一篇散文阅读的范本,也是散文写作的很好的借鉴。
其他文献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说:“喜欢哪个诗人,完全是由于哪一种癖好。我想李白更为崇高,而杜甫更为伟大”,“但是不必表示什么歉意,恕我直言,我偏爱的诗人是苏东坡”。读完女作家方方的《喜欢苏东坡》,我们又一次在热情洋溢的字里行间体会到了那种不加掩饰的喜爱。  历来抒发喜爱苏东坡的诗文不计其数,而这一篇《喜欢苏东坡》仍能在众多文章中彰显特色,给人以平易清新之感,这源于作者坦率热烈的情感、行云流水的文字和
期刊
渐近故乡,是什么感觉呢?是荣归故里的自豪,还是落魄返乡的情怯?要么这两种都不是,只是阔别已久的思念与怀想?  去年春节期间,“春运”爆涨,千百万民工北上返乡,加上南方冰’雪肆虐,车站臃滞,道路阻塞,返乡之路被席卷的冰雪无情地斩断。看来“春节文化”,不仅是饺子、春晚和庙会,还应包括浓得化解不开的“故乡情结”。人为什么要“返乡”,与人为什么要“离乡”一样,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离乡”,是为了生存;“返
期刊
在《烛之武退秦师》(见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烛之武劝说秦王的那段话,十分精彩。烛之武抓住秦穆公贪婪的个性特点,以“利”为诱饵,逐层推进,最后终于水到渠成地实现了让秦军退兵的目的。为帮助同学们欣赏这段话,下面我们逐句分层次进行分析。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这是第一层。烛之武在谈话一开始,就欲扬先抑,似乎把自己置身事外,站在第三者的立场说话。这不光是为了打消秦穆公的戒备之心,还因为话中
期刊
沈从文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什么时候怍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作为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边城》正是“贴”住人物来写的典范。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册选了《边城》第三章到第六章,翠翠丰富而复杂的情思感想,总借绣口传出来。    一、翠翠话语的话中之话    两年前的端午节,当祖父问翠翠明天一个人去城里看划船怕不怕时,翠翠说:“人多
期刊
《安妮日记》,这部震动了世界,触动了人心的伟大日记,让人们永远记住了生活在孤独和恐惧中的14岁少女那鲜活的形象,记住了她对生、对自由的渴盼和对和平的向往。而《安妮日记》的主人公,是“我想死后还能继续活下去”的安妮·弗兰克。诚如她自己所言:“没有日记,也就无我。”今天我们又读到了安妮的同龄人古德隆·希姆莱的战时日记。虽然两人出身不同,经历迥异,但她们的愿望却是惊人的相似——热切地渴望和平与自由。  
期刊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以一人杀三人的场面写得最精彩。一人对多人应是纷纭拿斗的场面,林冲却杀得忙而不乱,忙而不烈。因为对手人虽多,却非林冲的敌手,别说对抗,就连招架之力也没有,有的只是“逃”,林冲无须应付“斗”,只须全力以赴“追”,所以场面不激烈。但毕竟以一追三,林冲不是孙悟空,不能一变三,所以虽不激烈却较紧张。林冲的追杀忙而不乱,他交互时间,利用一敌倒地挣扎的空隙,追杀另一敌。暂纵挣扎负伤之敌
期刊
安妮日记(1943年10月29日)  “(密室中的气氛令人窒息、呆滞、沉重),我像只会唱歌的鸟,但被剪去了翅膀,不断用身子去撞那阴暗的笼子铁栏。‘放我出去,到有新鲜空气和笑声的地方去!’我心中有个声音在哭喊。”  古德隆日记(1943年11月1日)  “林登菲希特(希姆莱发迹后迁入与其身份相当的庄园)以后准归我所有,囚徒们已在周围安上了篱笆。”  安妮日记(1943年6月15日)  “收音机是我与
期刊
训练目标  文言文翻译是整张语文试卷中除作文之外分值最大的一道题,如何做好这道题已成为同学们普遍关注的焦点。笔者以为大家只要科学复习,在平时的训练中培养抓得分点的敏锐意识,就能突破这一瓶颈。  命题解读  1.分值:08年两套全国卷、山东卷、海南卷、江西卷、湖北卷、四川卷、安徽卷为10分,其他省市卷6分至9分不等,预计09年各省市都会向全国卷看齐,稳定在9分到10分之间;全国卷再加大分值也不太可能
期刊
有的同学总是很困惑:作文应写什么内容?对此,笔者认为,写小事、身边事、底层人的事,重视对生活原生态的描绘。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发现不少同学的作文内容在应试意识或者说在业已形成的应试潜意识的作祟下,有一种蹈虚的现象,作文内容大而空,泛泛而论的情况很严重。作文基本上脱离了自己真实的生活状态,脱离了围拥在我们身边丰富而多彩的现实生活,脱离了我们当下的思维所能达及的“生活”之域,在技巧、方式、方法里找出
期刊
一、大题小作    思路导航  1.小时空,集中体现大话题。时间跨度要小,空间转换要少,一旦选取了时空点,故事就有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就有可能窥一斑而见全豹,以典型事件集中反映大主题,从而成为佳作。  2.小角度,深刻反映大话题。从小角度人手,这个角度还需是这个命题的一个“子目录”,唯其如此,才能产生“断其一指”的效果。  3.小场景,烘托大话题。在写作时,有意识地以小场景来折射大题材,可使矛盾更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