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祖涛
他规划设计了中国汽车工业的雏形,中国汽车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厂都留有这位老人的心血
1928年1月,一汽“第一名职工”陈祖涛,出生在湖北省汉阳县蔡甸高至山,其父为原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1939年,11岁的陈祖涛从延安送往苏联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莫斯科鲍曼最高技术学院机械系。
1951年2月,在苏联生活了12年的陈祖涛提前4个月从大学毕业。回到中国后,周总理问他:“毕业后准备干什么工作?”他回答说:“我在苏联学的是机械,主攻方向是汽车,回国想搞汽车。”周总理说:“那好极了,你再回苏联去,我国正在和苏联洽谈建设第一汽车厂。你就以第一汽车厂代表的身份去参加他们的谈判,顺便再到苏联的汽车厂去实习。”
1951年9月,陈祖涛再次回到苏联,成为一汽的第一名职工,从此开始了他为之奋斗终生的汽车生涯。
陈祖涛一边学习,一边作为中国一汽的代表和苏联接触,和苏联专家一起筹备在中国建汽车厂的事情。从工厂设计、总体布置、技术设计、施工图纸、设备供应,一直到确定专家和实习生的名单,为建成一汽做出了重大贡献。
1953年7月,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隆重奠基。苏联专家和中方代表、中国实习生纷纷投身到一汽的建设中。而陈祖涛因为其出色的俄语被留在莫斯科,担任驻苏大使张闻天的特殊翻译,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回一汽从事自己专业的梦想。
1955年2月,27岁的陈祖涛随到莫斯科实习的一汽厂长饶斌一起回到长春。饶斌问他:“你想到哪里工作?”陈祖涛立刻回答:“我想到基层去充实自己。”当时投产前的准备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饶斌任命陈祖涛为生产设备处的副处长。
1956年初,陈祖涛再次找到饶斌,提出要到基层去。饶斌任命陈祖涛为发动机车间技术主任,希望能在最关键的岗位上锻炼他。几个月后,陈祖涛又随饶斌再次来到苏联,为一汽采购所需的设备。他甚至从当时与我国未建立外交关系的西德购买到苏联没有的紧缺材料,开辟了我国新的贸易渠道。
1958年,陈祖涛受命组建一机部汽车工厂设计处,任处长兼总工程师。在组建设计队伍过程中,他想把冲压车间的工程师吴庆时调上来,分厂厂长却不同意,饶斌做工作也不行。他急了:“我非要这个人不可,搞全国的汽车工厂设计和一个分厂的工作,哪个是大局?”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吴庆时在后来的工作中非常出色。
1960年代,苏联专家撤走之后,作为中国自己的专家,陈祖涛主持设计并组建了一汽红旗轿车、军用越野车两个生产基地,之后又帮助古巴建立生产美国汽车配件的工厂。为解决我国军队装备急需的大型载重越野车,他又在四川大足主持设计了年产1050辆的重庆重型越野车厂。
1965年,国家决定组建二汽,陈祖涛作为当时五人筹备小组的成员之一,在饶斌的统率下,来到二汽任总工程师。当时,由于备战,中央指定二汽要建在“三线”的群山之中。在选择厂址的日子里,他跑遍了全国5个省23个县,突破了前苏联集中建综合厂的模式。在汽车专家孟少农的启发下,在十堰设计和建成以总装厂为核心,蛛网分布的27个专业工厂。
1962年到1965年间,陈祖涛跑遍大江南北,参加了川汽、北汽、南汽、济汽、沈汽、北内、长拖等大型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
1981年,陈祖涛担任中国汽车工业公司筹备人,1982年担任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总工程师,1985年出任总经理,为改变中国汽车业单一生产中型货车的局面,实现以轿车为主的生产体系多方奔走。
1987年,陈祖涛会同中国汽车工业联合会的副理事长薄熙永等人一起奔赴北戴河会议,找中央领导为轿车工业争取政策,很快便得到了中央的支持。
1988年,60岁的陈祖涛退休。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奠基人物之一,他口述历史《我的汽车生涯》。
斯 隆
斯隆作为管理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所做的工作,是美国在二战中表现优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1875年5月23日,斯隆出生在康涅狄格州纽黑文一个古老而受人尊敬的家族。老斯隆曾经是一所私立学校的校长,斯隆夫人曾经担任卫理公会教的牧师。当小斯隆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已经是一名经营茶叶、雪茄、咖啡的成功商人。
艾尔弗莱德· 斯隆对于做一个孩子并不感任何兴趣,少年时期的他很急切盼望长大,以便把童年甩到背后。斯隆决定成为一名工程师,这一职业在当时还刚刚兴起。17岁时,他试图进入哥伦比亚大学采矿学院,尽管他很轻松地通过了入学考试,但却因为年龄太小而未被录取。1892年,在父亲的资助下,他来到了遥远的位于剑桥的麻省理工学院。
在这里,斯隆把上大学看作职业生涯的训练场,而不是自我发现的探索或者玩耍的乐园。他很早就下定决心,要应对学校课程的挑战,最后他用三年时间修完了四年的课程。在这里,斯隆获得了电学的理学士学位,这在当时的麻省理工是最受欢迎的课程;但是,他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准备倾其一生去实现创造性的唯一天才,他更愿意成为一名解决问题的技师,并准备通过协作来解决实际问题。
1895年,年满20岁的斯隆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正踌躇满志地去实现他的工程师的梦想。彼时,美国经济仍然处在自1893年以来最严重衰退的阴影中,这对斯隆意味着工作无着落。为了获得一个稳定工作,他不停地应聘,但都遭到了拒绝。
大学毕业的第一年,对他来说是人生最惨淡、黑暗的时刻,他也自问:“在美国经济中我适合什么位置,我应当怎样去做?”
在斯隆看来,发现一个人的天分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样工作将成为一种乐趣而不是苦差事。他最喜欢的一句格言是:“我们每一个人在一个特定的方面都有一定的天分,而在其它方面则完全缺乏任何天分。”斯隆的天分在麻省理工学院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实,那就是掌握甚至超越制度结构的需求,这在他以后在通用不知疲倦地工作中得到了明证。
在度过了噩梦般的求职经历后,在父亲老斯隆人际关系的帮助下,小斯隆在“海厄特滚珠轴承公司”开始了其职业生涯。值得强调,第一份工作对斯隆后来的职业生涯是不可或缺的 ,这也是他和汽车结缘的开始。在当时,海厄特滚珠轴承的灵活性使它成为当时优良产品。尽管第一份工作是做一个职位低微的制图员,但他很快意识到这个公司管理不善,无法充分利用机遇。
1897年,斯隆离开了海厄特公司,他把赌注全部押在一项前途未卜的发明上——麦克尔·伍德发明的电冰箱,但没有获得成功。
1898年,在电冰箱公司破产后不久,在斯隆游说下,老斯隆购买了海厄特滚珠轴承公司,小斯隆被委派管理滚珠轴承公司。在之后的18年里,公司在斯隆的管理下,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1916年,斯隆把海厄特公司以好价钱卖给了杜兰特(通用汽车帝国的缔造者),并成为了杜兰特旗下联合汽车公司的管理者。1918年,联合汽车被兼并到了杜兰特的通用汽车,斯隆成为了通用汽车的副总裁,开始制定管理计划,规范整个通用汽车的运转。后来,斯隆担任了通用汽车的CEO。这成为了成就斯隆一生的事业高峰。
在斯隆的带领下,通用汽车走出了破产的边缘,并超越了福特汽车公司。他将组织的概念付诸通用汽车的成长中,采用分权管理的模式成为行业的经典。斯隆是通用汽车的CEO,更是一位管理大师。他被誉为20世纪美国自由市场天才的标志性人物。
1966年,斯隆抛弃了看电视的爱好,抛弃了热心的公益事业,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程。
他规划设计了中国汽车工业的雏形,中国汽车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厂都留有这位老人的心血
1928年1月,一汽“第一名职工”陈祖涛,出生在湖北省汉阳县蔡甸高至山,其父为原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1939年,11岁的陈祖涛从延安送往苏联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莫斯科鲍曼最高技术学院机械系。
1951年2月,在苏联生活了12年的陈祖涛提前4个月从大学毕业。回到中国后,周总理问他:“毕业后准备干什么工作?”他回答说:“我在苏联学的是机械,主攻方向是汽车,回国想搞汽车。”周总理说:“那好极了,你再回苏联去,我国正在和苏联洽谈建设第一汽车厂。你就以第一汽车厂代表的身份去参加他们的谈判,顺便再到苏联的汽车厂去实习。”
1951年9月,陈祖涛再次回到苏联,成为一汽的第一名职工,从此开始了他为之奋斗终生的汽车生涯。
陈祖涛一边学习,一边作为中国一汽的代表和苏联接触,和苏联专家一起筹备在中国建汽车厂的事情。从工厂设计、总体布置、技术设计、施工图纸、设备供应,一直到确定专家和实习生的名单,为建成一汽做出了重大贡献。
1953年7月,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隆重奠基。苏联专家和中方代表、中国实习生纷纷投身到一汽的建设中。而陈祖涛因为其出色的俄语被留在莫斯科,担任驻苏大使张闻天的特殊翻译,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回一汽从事自己专业的梦想。
1955年2月,27岁的陈祖涛随到莫斯科实习的一汽厂长饶斌一起回到长春。饶斌问他:“你想到哪里工作?”陈祖涛立刻回答:“我想到基层去充实自己。”当时投产前的准备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饶斌任命陈祖涛为生产设备处的副处长。
1956年初,陈祖涛再次找到饶斌,提出要到基层去。饶斌任命陈祖涛为发动机车间技术主任,希望能在最关键的岗位上锻炼他。几个月后,陈祖涛又随饶斌再次来到苏联,为一汽采购所需的设备。他甚至从当时与我国未建立外交关系的西德购买到苏联没有的紧缺材料,开辟了我国新的贸易渠道。
1958年,陈祖涛受命组建一机部汽车工厂设计处,任处长兼总工程师。在组建设计队伍过程中,他想把冲压车间的工程师吴庆时调上来,分厂厂长却不同意,饶斌做工作也不行。他急了:“我非要这个人不可,搞全国的汽车工厂设计和一个分厂的工作,哪个是大局?”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吴庆时在后来的工作中非常出色。
1960年代,苏联专家撤走之后,作为中国自己的专家,陈祖涛主持设计并组建了一汽红旗轿车、军用越野车两个生产基地,之后又帮助古巴建立生产美国汽车配件的工厂。为解决我国军队装备急需的大型载重越野车,他又在四川大足主持设计了年产1050辆的重庆重型越野车厂。
1965年,国家决定组建二汽,陈祖涛作为当时五人筹备小组的成员之一,在饶斌的统率下,来到二汽任总工程师。当时,由于备战,中央指定二汽要建在“三线”的群山之中。在选择厂址的日子里,他跑遍了全国5个省23个县,突破了前苏联集中建综合厂的模式。在汽车专家孟少农的启发下,在十堰设计和建成以总装厂为核心,蛛网分布的27个专业工厂。
1962年到1965年间,陈祖涛跑遍大江南北,参加了川汽、北汽、南汽、济汽、沈汽、北内、长拖等大型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
1981年,陈祖涛担任中国汽车工业公司筹备人,1982年担任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总工程师,1985年出任总经理,为改变中国汽车业单一生产中型货车的局面,实现以轿车为主的生产体系多方奔走。
1987年,陈祖涛会同中国汽车工业联合会的副理事长薄熙永等人一起奔赴北戴河会议,找中央领导为轿车工业争取政策,很快便得到了中央的支持。
1988年,60岁的陈祖涛退休。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奠基人物之一,他口述历史《我的汽车生涯》。
斯 隆
斯隆作为管理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所做的工作,是美国在二战中表现优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1875年5月23日,斯隆出生在康涅狄格州纽黑文一个古老而受人尊敬的家族。老斯隆曾经是一所私立学校的校长,斯隆夫人曾经担任卫理公会教的牧师。当小斯隆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已经是一名经营茶叶、雪茄、咖啡的成功商人。
艾尔弗莱德· 斯隆对于做一个孩子并不感任何兴趣,少年时期的他很急切盼望长大,以便把童年甩到背后。斯隆决定成为一名工程师,这一职业在当时还刚刚兴起。17岁时,他试图进入哥伦比亚大学采矿学院,尽管他很轻松地通过了入学考试,但却因为年龄太小而未被录取。1892年,在父亲的资助下,他来到了遥远的位于剑桥的麻省理工学院。
在这里,斯隆把上大学看作职业生涯的训练场,而不是自我发现的探索或者玩耍的乐园。他很早就下定决心,要应对学校课程的挑战,最后他用三年时间修完了四年的课程。在这里,斯隆获得了电学的理学士学位,这在当时的麻省理工是最受欢迎的课程;但是,他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准备倾其一生去实现创造性的唯一天才,他更愿意成为一名解决问题的技师,并准备通过协作来解决实际问题。
1895年,年满20岁的斯隆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正踌躇满志地去实现他的工程师的梦想。彼时,美国经济仍然处在自1893年以来最严重衰退的阴影中,这对斯隆意味着工作无着落。为了获得一个稳定工作,他不停地应聘,但都遭到了拒绝。
大学毕业的第一年,对他来说是人生最惨淡、黑暗的时刻,他也自问:“在美国经济中我适合什么位置,我应当怎样去做?”
在斯隆看来,发现一个人的天分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样工作将成为一种乐趣而不是苦差事。他最喜欢的一句格言是:“我们每一个人在一个特定的方面都有一定的天分,而在其它方面则完全缺乏任何天分。”斯隆的天分在麻省理工学院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实,那就是掌握甚至超越制度结构的需求,这在他以后在通用不知疲倦地工作中得到了明证。
在度过了噩梦般的求职经历后,在父亲老斯隆人际关系的帮助下,小斯隆在“海厄特滚珠轴承公司”开始了其职业生涯。值得强调,第一份工作对斯隆后来的职业生涯是不可或缺的 ,这也是他和汽车结缘的开始。在当时,海厄特滚珠轴承的灵活性使它成为当时优良产品。尽管第一份工作是做一个职位低微的制图员,但他很快意识到这个公司管理不善,无法充分利用机遇。
1897年,斯隆离开了海厄特公司,他把赌注全部押在一项前途未卜的发明上——麦克尔·伍德发明的电冰箱,但没有获得成功。
1898年,在电冰箱公司破产后不久,在斯隆游说下,老斯隆购买了海厄特滚珠轴承公司,小斯隆被委派管理滚珠轴承公司。在之后的18年里,公司在斯隆的管理下,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1916年,斯隆把海厄特公司以好价钱卖给了杜兰特(通用汽车帝国的缔造者),并成为了杜兰特旗下联合汽车公司的管理者。1918年,联合汽车被兼并到了杜兰特的通用汽车,斯隆成为了通用汽车的副总裁,开始制定管理计划,规范整个通用汽车的运转。后来,斯隆担任了通用汽车的CEO。这成为了成就斯隆一生的事业高峰。
在斯隆的带领下,通用汽车走出了破产的边缘,并超越了福特汽车公司。他将组织的概念付诸通用汽车的成长中,采用分权管理的模式成为行业的经典。斯隆是通用汽车的CEO,更是一位管理大师。他被誉为20世纪美国自由市场天才的标志性人物。
1966年,斯隆抛弃了看电视的爱好,抛弃了热心的公益事业,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