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年前,我第三次来到美国,住在小儿子家。每天下午小孙女放学回家,校车把她送到离我家仅百把米的林荫道路口,我负责把她接回来,给她做点吃的,再教点中文,生活还有点内容。去年小孙女考入私立高中,学校很远,我不能接,从此我便“失业”了,深感寂寞。
偶然间得到一个信息:我居住的纽约州有个CCM老年健康中心(Comprehensive Care Management Corporation, 综合服务管理公司。)每天有免费车接送中心的人在一起活动,中心安排的各种活动都是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的。所以一般美国老年人都愿意去。来美国探亲的,只要有绿卡,也可以去。我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于是揭开了人生新的一页,开始了另一种生活。
在CCM中心,当然是美国人居多,但华人也不少,此外还有非洲人、马来西亚人、菲律宾人、朝鲜人……。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CCM似乎就是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要让这么多国籍的人聚集在一起活动,语言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就给工作人员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和挑战,但从未见他们烦躁,总是认真细致地尽可能把工作做得妥善,给这里的人带来了夕阳的温暖。
几个月前我回了一趟中国。返回美国后,当然我还要去CCM。并和中心约定每天早晨八点半来车接我。
这天是重回CCM的第一天。和CCM阔别了几个月,不知为什么,我竟像个孩子似的有些兴奋,早早地起床,收拾好了后,便坐在窗边,看着门前的小路,盼望着接我的车早点到。好不容易等到了八点半,车没有来。八点五十,九点,车,仍未见踪影。我开始有点怀疑是否我的手续没有办妥呢?我便打电话到中心,想确定一下。接电话的是一位美国小伙子的声音。我的话他不懂,他的话我也不懂。电话的两头都说了一大通,仍是一头雾水。但我感觉得到对方很耐心。怎么办呢?此时,家里会说英语的都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就我一人在家。幸亏我平日学了几个简单的英语词句,于是我试着说:
“I am Chinese!”(我是中国人)
“I want go to CCM,but van did not come”(我要去CCM,但车未来)
通常美国人说话很客气,但那些客气的词语我不会说,又不懂英语的语法,就只是把这几个词摆出去,又说得结结巴巴的。但从电话中,我感觉他懂了。他说了一通,我还是一句也不懂,于是我又说:
“Translator please”(请你找翻译),我感觉他又懂了。他又说一通,我仍听不懂。事后我才知道他说的是翻译病了,未上班。当时他担心我着急,正在想别的办法与我联系。他忽然说:“Hold on”(等着),这个词我懂了,于是我拿着电话等,等了两三分钟,电话那头是另一位中年男士的声音。他很亲切地用中文问我:
“请问你是从中国来的吗?”
“是的。”
“您是要去CCM健康中心吗?
“是的,您是谁?”
“您刚才打电话到CCM,说接您的车还未到。接您电话的是中心负责派车的一位美国青年,叫Eugene(约金)。您说的话,他懂了;车早已经派出去了,因开车的司机已经换了,这位新来的司机路不熟,就在您家附近找了个把钟头,快到了,别着急。”他又说:“我是约金的朋友,他怕您着急,翻译病了未上班,您听不懂他的话,约金找到我翻译给您听,免得您担心。他一再地说,很抱歉,第一天接您就要让您等这么久。”
“谢谢您,也谢谢约金,太麻烦你们了。您是在CCM工作吗?”
“不,我不在CCM工作,我在联合国工作。”
“什么?您在联合国工作?联合国设在曼哈顿,那么远,我的天啦,就为我这点区区芝麻小事惊动您吗?我怎么担得起,这叫我太不安了。”
“没关系。联合国有来自世界各国的工作人员,有很多翻译。约金跟我学过中文,后来他因工作太忙就没有继续学下去。约金今天找我来帮忙,我很乐意。约金是个很善良、真诚、热情的人,您不用客气。”
正说着,接我的车来了,我上了车,心情一直不能平静。
事后我才知道这位男士是联合国的资深翻译。同时他更是一位活跃的中华文化传播交流的领头人,蜚声美国的文化界。
美国的工作人员做事,责任感是这样的强烈,似乎真正地把服务对象看成上帝,几十年、上百年他们都是这样的。强烈的责任感已成为这个民族普遍的思想意识、自然品德,做事负责到底几乎是天经地义的、很自然的行为,而不是一句口号。没有号召,没有表扬。这件普普通通的小事,深深地感动着我。只是想把这次感动和我祖国的朋友分享,为此我记下了它。
陶逸民,教师,现居美国纽约。
偶然间得到一个信息:我居住的纽约州有个CCM老年健康中心(Comprehensive Care Management Corporation, 综合服务管理公司。)每天有免费车接送中心的人在一起活动,中心安排的各种活动都是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的。所以一般美国老年人都愿意去。来美国探亲的,只要有绿卡,也可以去。我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于是揭开了人生新的一页,开始了另一种生活。
在CCM中心,当然是美国人居多,但华人也不少,此外还有非洲人、马来西亚人、菲律宾人、朝鲜人……。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CCM似乎就是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要让这么多国籍的人聚集在一起活动,语言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就给工作人员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和挑战,但从未见他们烦躁,总是认真细致地尽可能把工作做得妥善,给这里的人带来了夕阳的温暖。
几个月前我回了一趟中国。返回美国后,当然我还要去CCM。并和中心约定每天早晨八点半来车接我。
这天是重回CCM的第一天。和CCM阔别了几个月,不知为什么,我竟像个孩子似的有些兴奋,早早地起床,收拾好了后,便坐在窗边,看着门前的小路,盼望着接我的车早点到。好不容易等到了八点半,车没有来。八点五十,九点,车,仍未见踪影。我开始有点怀疑是否我的手续没有办妥呢?我便打电话到中心,想确定一下。接电话的是一位美国小伙子的声音。我的话他不懂,他的话我也不懂。电话的两头都说了一大通,仍是一头雾水。但我感觉得到对方很耐心。怎么办呢?此时,家里会说英语的都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就我一人在家。幸亏我平日学了几个简单的英语词句,于是我试着说:
“I am Chinese!”(我是中国人)
“I want go to CCM,but van did not come”(我要去CCM,但车未来)
通常美国人说话很客气,但那些客气的词语我不会说,又不懂英语的语法,就只是把这几个词摆出去,又说得结结巴巴的。但从电话中,我感觉他懂了。他说了一通,我还是一句也不懂,于是我又说:
“Translator please”(请你找翻译),我感觉他又懂了。他又说一通,我仍听不懂。事后我才知道他说的是翻译病了,未上班。当时他担心我着急,正在想别的办法与我联系。他忽然说:“Hold on”(等着),这个词我懂了,于是我拿着电话等,等了两三分钟,电话那头是另一位中年男士的声音。他很亲切地用中文问我:
“请问你是从中国来的吗?”
“是的。”
“您是要去CCM健康中心吗?
“是的,您是谁?”
“您刚才打电话到CCM,说接您的车还未到。接您电话的是中心负责派车的一位美国青年,叫Eugene(约金)。您说的话,他懂了;车早已经派出去了,因开车的司机已经换了,这位新来的司机路不熟,就在您家附近找了个把钟头,快到了,别着急。”他又说:“我是约金的朋友,他怕您着急,翻译病了未上班,您听不懂他的话,约金找到我翻译给您听,免得您担心。他一再地说,很抱歉,第一天接您就要让您等这么久。”
“谢谢您,也谢谢约金,太麻烦你们了。您是在CCM工作吗?”
“不,我不在CCM工作,我在联合国工作。”
“什么?您在联合国工作?联合国设在曼哈顿,那么远,我的天啦,就为我这点区区芝麻小事惊动您吗?我怎么担得起,这叫我太不安了。”
“没关系。联合国有来自世界各国的工作人员,有很多翻译。约金跟我学过中文,后来他因工作太忙就没有继续学下去。约金今天找我来帮忙,我很乐意。约金是个很善良、真诚、热情的人,您不用客气。”
正说着,接我的车来了,我上了车,心情一直不能平静。
事后我才知道这位男士是联合国的资深翻译。同时他更是一位活跃的中华文化传播交流的领头人,蜚声美国的文化界。
美国的工作人员做事,责任感是这样的强烈,似乎真正地把服务对象看成上帝,几十年、上百年他们都是这样的。强烈的责任感已成为这个民族普遍的思想意识、自然品德,做事负责到底几乎是天经地义的、很自然的行为,而不是一句口号。没有号召,没有表扬。这件普普通通的小事,深深地感动着我。只是想把这次感动和我祖国的朋友分享,为此我记下了它。
陶逸民,教师,现居美国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