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严如璧

来源 :古典文学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ji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诗派中的诗僧如璧,是个半路出家的僧人。如璧(1065—1129),抚州临川人,俗名饶节,字德操,一字次守。业儒起家,饱学多才,早年有大志,游于太学,以诗文鸣,丞相曾布延为门客。性刚峻,与曾布议论不合,弃之而去。崇宁二年(1103),前往邓州,听香严寺海印智月禅师说法,忽尔觉悟,身心泰然,于是削发出家,法名如璧,为海印智月法嗣,属云门宗青原下十四世。曾住持襄州天宁、邓州香严。因為喜欢禅门古德“闲持经卷倚松立,笑问客从何处来”之句,故自号倚松道人。有《倚松诗集》二卷存世。
  如璧平生与江西派诗人陈师道、吕本中、王直方、夏倪、潘大临、谢逸、汪革、李彭、徐俯、善权等皆有交往唱酬。他早年之诗气势豪迈,尤善为七言长歌。他曾谈及自己的写作经验:“作长诗须有次第本末,方成文字。譬如做客见主人,须先入大门,见主人,升阶就坐,说话乃退。今人作文字,都无本末次第,缘不知此理也。”(王正德《余师录》卷三引)这个观点跟黄庭坚、范温等人的看法大体相同。比如黄庭坚《论作诗文》说:“始学诗,要须每作一篇辄须立一大意,长篇须曲折三致焉,乃为成章耳。”(《山谷别集》卷十一)范温《潜溪诗眼》论诗,推崇“布置最得正体,如官府甲第,厅堂房室,各有定处,不可乱也”。吕本中把如璧列入《江西宗派图》,应该说是有充分依据的。
  如璧自己作长诗,就按“次第本末”来结构文字,如《李太白画歌》:
  先生之气盖天下,当时流辈退百舍。醉中咳唾落珠琲,身后声名满华夏。青山木拱三百年,今晨乃拜先生画。乌纱之巾白纻袍,岸巾攘臂方出遨。神游八极气自稳,冰壶玉斗霜风高。呜呼先生泰绝伦,仙风道骨语甚真。肃然可望不可亲,悬知野鹤非鸡群。天宝之初天子逸,先生醉去不肯屈。采石江头明月出,鼓酣歌志愿毕。只今遗像粉墨间,尚有英风爽毛骨。宣州长史粉黛工,谁令写此人中龙。细看笔意有俯仰,妙处果在阿堵中。人云此画世莫比,吴侯得之喜不寐。意侯所爱岂徒尔,亦惜真才死泥滓。先生朽骨如可起,谁为猎之奉天子。作为文章文圣世,千秋万古诵盛美。再拜先生泪如洗,振衣濯足吾往矣。
  此诗作于徽宗建中靖国年间(见袁文《瓮牖闲评》卷五)诗的前半部分,极力铺叙李白神游八极的英风豪气,穿插“今晨乃拜先生画”“肃然可望不可亲”“只今遗像粉墨间”等句以扣咏画像写真之题。后半部分称赞周昉画之妙处以及收藏者吴侯的趣味,最后表达怀才不遇的情感。长歌的写法完全符合他自己所强调“须有次第本末”的要求。陈师道《和饶节咏周昉画李白真》称“江西胜士与长吟”,对之颇为赞赏。陆游曾记其事曰:“饶德操诗为近时僧中之冠。早有大志,既不遇,纵酒自晦,或数日不醒。醉时往往登屋危坐,浩歌恸哭,达旦乃下。又尝醉赴汴水,适遇客舟,救之获免。”(《老学庵笔记》卷二)此诗所称扬李白的豪情壮志及其醉后酣歌的行为,多少有几分夫子自道。
  如璧为僧后,吕本中作《寄璧公道友》诗问候,如璧作《次韵答吕居仁》回赠,表明自己由儒入佛的态度和志向:
  向来相许济时功,大似频伽饷远空。我已定交木上座,君犹求旧管城公。文章不疗百年老,世事能排双颊红。好贷夜窗三十刻,胡床趺坐究幡风。
  首联谓向来期许济时立功的壮志,皆已成空。“频伽饷远空”用佛典,《楞严经》卷二:“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意为皆是虚空。颔联“木上座”代指木制禅杖,语出《景德传灯录》卷二十杭州佛日和尚:“夹山又问:‘阇梨与什么人为同行?’师曰:‘木上座。’”“管城公”代指文人所用翰墨,语本韩愈《毛颖传》。两句是说自己和吕本中儒佛不同,将分道扬镳。颈联则表达了对文章和世事的失望。尾联“究幡风”用六祖慧能“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的公案,表明夜窗胡床参禅的决心。方回评曰:“此三四老杜句法,晚唐人不肯下。五六亦出于老杜,决不肯拈花贴叶,如界画画,如甃砌墙也。”(《瀛奎律髓》卷四十七)是说其不肯像晚唐诗那样锱铢必较,媲青对白,讲究形式工整,而不管意义表达。如璧又作《再次前韵》赠吕本中:
  曾将千古较穷通,芥孔能容几许空。借问折腰辞五斗,何如折臂取三公。四时但觉风雨过,一饭何须刀几红。要识坏魔三昧力,更培根橃待春风。
  这首诗同样解释由儒入佛的理由。首联谓比较千古以来人生的穷通情况,不过如芥子孔中容纳的虚空而已,何必介意。这如同《维摩诘经·不思议品》所说:“以须弥之高,内芥子中,无所增减。”颔联上句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下句用羊祜堕马折臂而至三公的典故,谓辞五斗之穷,未必不如取三公之通。颈联谓四季如同一阵风雨过往,来去匆匆,而一餐食素即可,何必定要血染刀俎。尾联说需要识得何为坏魔三昧力,战胜邪魔,就要培植佛的根性。整首诗无景语,用典说理,流水对和宽对的句法,都是典型的“江西体”。纪昀评此诗“次句粗,七句亦鄙”(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卷四十七),大约是指其直接用佛书的术语,未经锤炼。查慎行指出“三、四两‘折’字,未妥”(同上),“折腰”“折臂”之“折”字在对仗中重用,失之粗豪。
  《倚松诗集》中的诗大半为僧后所作,吕本中称如璧诗风“萧散”,这大约是指其山居诗之类的作品,试看《山居杂颂》中的几首:
  石楠子熟雪微干,曾向人家画里看。觌面似君君未领,问君何处有遮阑。
  禅堂茶散卷残经,竹杖芒鞋信脚行。山尽路回人迹绝,竹鸡时作两三声。
  溪边小立听溪声,日到溪心衮衮明。独木自横人不渡,隔溪黄犊转头鸣。
  数日春晴退水痕,落花如抱拥藤根。过尽游人浑不见,又随波浪过前村。
  第一首以今时真景与昔时画景的比较,暗示禅宗“觌面相呈”的当下性和直接性,山居生活中蕴藏的禅意不再像“画里看”那样有遮拦阻隔。第二首写禅堂吃茶读经,山间信步经行。“山尽路回人迹绝”,固然是写实,似乎又暗示“心行路绝,言语道断”的境界,竹鸡啼鸣则有触动禅机的味道,如香严智闲禅师的击竹出声而悟。第三首写溪边的所闻所见,然而人渡木桥和黄犊转头又暗示参禅的境界,因为禅门里的牧牛诗就有“转头”的描写。最后写无人见的落花,随波逐浪,也具有某种象征性。   宣和元年正月,徽宗从道士林灵素之请,诏佛改号大觉金仙,改僧为德士,易服饰,使加冠巾,称姓氏。如璧本为儒生,削发为僧,又遇改德士,则一生便有儒释道三个身份。面对这场引起佛门震动的大变故,如璧作《改德士颂五首》来自我安慰,试看其后三首:
  德士旧来称进士,黃冠初不异儒冠。种种是名名是假,世人谁不被名谩?
  衲子纷纷恼不禁,倚松传与法安心。瓶盘钗钏形虽异,还我从来一色金。
  少年曾着书生帽,老大当簪德士冠。此身无我亦无物,三教空名何处安?
  诗不算佳作,却表明了他超越名相、直契真理的深刻见解,儒释道三教外在的不同装束和称呼,丝毫不会影响到一个得道僧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此身既然已知无我无物,还有什么必要为僧改德士而愤怒呢?从这一点来说,这位半路出家的如璧,比那些地道的僧人对禅旨的理解更为透脱通达。
  如璧好以蜜蜂喻禅,曾写过《蜜蜂颂》四首,另有《蜜蜂》一首,后者最能体现出他透脱通达的禅观:
  风雨萧萧早晚天,放衙时节也随缘。晨参暮请真丛席,不似痴人更说禅。
  据陆佃《埤雅·释虫》,“蜂有两衙应朝”,即蜂群早晚两次簇拥蜂王,如衙卫。这首诗将蜜蜂的早晚两衙比作僧人晨参暮请,相同处在于随缘而动,不必纠缠于是否说禅,而其禅机已体现在早晚参请之中。换言之,蜂群的随缘而动正是丛席(禅林)参请的真谛所在。
  如璧为僧后,喜好石菖蒲,这是受苏轼影响的缘故,正如惠洪《菖蒲斋记》所言:“天下以公(苏轼)所玩从而玩之。”(《石门文字禅》卷二十二)僧人尤其如此。如璧诗集中有《戏乞石菖蒲》《次韵湛老菖蒲二首》《乞石菖蒲》《谢人送石菖蒲》等多首,这在宋代禅林里颇有代表性。其中《乞石菖蒲》诗曰:
  香绿茸茸一寸根,清泉白石共寒温。道人好事能分我,留取斓斑旧藓痕。
  前两句即苏轼《石菖蒲赞》所称“苍然于几案间”“忍寒苦,安澹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的品质,这正是参禅的“道人”所追求的品质。其诗可谓道出了僧人玩石菖蒲的原因所在。
  据张邦基所说:“世画骨观,作美人而头颅白骨者,饶德操题其上。”(《墨庄漫录》卷十)饶德操即如璧。其诗如下:
  白骨纤纤巧画眉,髑髅楚楚被罗衣。手持纨扇空相对,笑杀傍人自不知。
  黄庭坚曾写过《髑髅颂》,前四句是:“黄沙枯髑髅,本是桃李面。而今不忍看,当时恨不见。”而《骨观图》将两个场景合并到一幅画中,巧画蛾眉、身着罗衣的不是红颜,直接就是骷髅。“风月宝鉴”的正面和背面合到一起,变成一个既恐怖又可笑的形象。如璧的题画诗将黄庭坚颂中的如今髑髅和当时红颜的历时性对举,变为“白骨巧画眉”“髑髅被罗衣”的共时性组合。原画应是佛教的劝世教化图的一种,十分生动地用红颜即是白骨的形象表现了“色即是空”的佛理。题画诗却加进了几分调侃的口吻,那个被“笑杀”的“傍人”就是诗人自己,他如同一个冷峻超越的哲人,笑看那些沉溺于爱恋贪欲的灵魂在六道轮回中随波逐流。这是如璧诗中最富有文学趣味的宗教作品,不知为何《倚松诗集》会漏收。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本草》:“菖蒲,味辛温,无毒。开心,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久服轻身不忘,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注云:“生石碛上穊节者,良。生下湿地大根者,乃是昌阳,不可服。”韩退之《进学解》云:“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不知退之即以昌阳为菖蒲耶,抑谓其似是而非不可以引年也?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须微土以附其根。如石韦、石斛之类,虽不待土,然去其本处,辄槁死。惟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之所能及。至于忍寒苦,安澹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岂昌阳之所能仿佛哉?余游慈湖山中,得数本,以石盆养之,置舟中。间以文石,石英,璀璨芬郁,意甚爱焉。顾恐陆行不能致也,乃以遗九江道士胡洞微,使善视之。余复过此,将问其安否。赞曰:
  清且泚,惟石与水。托于一器,养非其地。瘠而不死,夫孰知其理?不如此,何以辅五藏而坚发齿?(苏轼《石菖蒲赞[并叙]》)
其他文献
在众多唐传奇作品中,《东阳夜怪录》是引人注目的一篇。其融精怪、科举、梦境等题材于一炉,是谐隐精怪类小说之典型;其中的“谐隐”成分,主要通过诗歌加以表现。全篇包含近体诗凡14首,占据文本约十分之一的篇幅。整体而言,这些诗作是同题共作的产物——化为人形的精怪在同一时间和现场赋咏品评,所咏内容皆含传记性质。由于这种“传记”具有自述与咏物两种内涵,因而对应两套不同的理解体系:“人”的层面,关乎形象塑造,如
期刊
牛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几种大型哺乳动物之一,其驯化历史在一万年以上。驯化后的牛保留了野牛庞大的体形和巨大的力气,但性情更加温顺,也更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成为人类忠诚的伙伴和亲密的朋友,在人们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耕田种地的好帮手,是农民饲养的最主要的家畜。二是交通运输的好工具。牛本身虽不适用于长途骑行,但牛车和马车一样,在古代社会都曾得到普遍运用。三
期刊
唐末诗人韩偓有一首《重游曲江》律诗,诗如下:  追寻前事立江汀,渔者应闻太息声。  避客野鸥如有感,损花微雪似无情。  疏林自觉长堤在,春水空连古岸平。  惆怅引人还到夜,鞭鞘风冷柳烟轻。  韩偓这一首七律的词语、诗句,在字面上并沒有什么难于解释的,而且诗人通过渔者、野鸥以及景物等的叙述描写,以展现其重游曲江时的“惆怅”,乃至伤叹之情,也是读者能心领神会的。但要准确清楚地阐释,诗人为何在重游曲江时
期刊
徐清泉先生在谈及“隐逸文化”时曾指出:“隐逸文化所呵护的一批士人及士大夫,相对于封建政统现实,成了边缘人,相对于文艺审美实践,则成了主角和旗手。”这句话概括了中国古代绝大部分隐逸之士的状态,但也并不全面。元代初期的耶律楚材就是一个特例。  耶律楚材是金末元初人,蒙古灭金后仕蒙古三十年,身居高位。按照常理来说,政治上受到重视的耶律楚材在心态上即使不是“春风得意马蹄疾”,那至少也应该是安然闲适的。但是
期刊
苏轼文學作品中所透露的人生智慧既受庄子、陶渊明、白居易等人的深刻影响,也对谪居在西江流域的南宋迁岭文人解脱精神苦闷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尤其是苏轼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那种面对人生苦难的心灵解脱模式更令南宋迁岭文人敬佩与效仿。  一  苏轼一贬黄州,再贬惠州,三贬儋州,在贬谪儋州时,他取道广西经雷州半岛再前往海南,在这途中,他沿着西江流域南行,在西江流域的藤县与其弟苏
期刊
2014年辽宁省公务员考试  面试和录用如何进行  每年这个时候都开始招考公务员,我报考了今年辽宁省各级机关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公务员(工作人员)录用考试,但我对面试和录用都走哪些程序以及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不甚清楚。请指点迷津。  【鞍山】 王晓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和《辽宁省公务员录用实施办法(试行)》的规定,辽宁省2014年各级机关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
期刊
宋人梅尧臣云:“诗家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见欧阳修《六一诗话》)什么样的景物算是“难写之景”呢?对于唐人而言,润州的金山寺多半名列其中。金山是长江中流的一座小山,因四面环水,就像鲍照笔下的瓜步山一样,“因迥为高,据绝作雄,而凌清瞰远,擅奇含秀,是亦居势使之然也。”(《瓜步山揭文》)东晋明帝时建寺于山,初
期刊
二十世纪之初在中国兴起的国学思潮,逐步形成历时约半个世纪的国学运动,现在当我们回顾这一运动对中国现代学术界所产生的影响时,则不能不追溯到国学保存会主办的《国粹学报》,其众多的作者属于文化保守主义者,结为一个强大的国粹学派。1919年胡适发表《新思潮的意义》,此后北京大学研究所创办《国学季刊》,东南大学成立国学院,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新文化的学者们以新的文化观念和科学的方法研究国学,于1925年
期刊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起传主“好读书,不求甚解”,前人或以为其中隐含着对汉代经学流于繁琐支离的批评。元人李治诠说此语“谓得意忘言,不若老生腐儒为章句细碎耳”(《敬斋古今黈》卷七),已经揭出此旨而稍欠明晰。清人方宗诚称这是“嫌汉儒章句训诂之多穿凿附会”(《柏堂读书笔记·陶诗真诠》),说得就更为直截显豁。今人袁行霈认为“此与汉儒章句之学大异其趣,而符合魏晋玄学家之风气”(《陶渊明集笺注》),便承袭
期刊
姜夔和辛弃疾的关系是词学史上的一个饶有兴味的话题,清人精研词学,不少学者都指出姜夔学辛,如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白石脱胎稼轩,变雄健为清刚,变驰骤为疏宕。”谭献《复堂词话》:“白石、稼轩,同音笙磬,但清脆与镗鞳异响。”指出姜学辛,最为明显的证据是姜夔曾有两首次韵词,分别是《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和《汉宫春·次稼轩韵》,被认为是效稼轩之体。如刘熙载《艺概·词概》“辛姜气味相通”条:“张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