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数学教学中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对初中生数学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的功利化、教育观念落后,模式单一及学生个体的对自己缺乏正确认识、有畏难情绪、观念障碍和思维定势造成的。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
培养初中生的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初中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师生教与学中的值得肯定之处和发现的问题。问题主要是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学习的主动性不够、思维能力不强、教师教育观念不新和教师的教学方法不丰富。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的功利化、实用化、简单化和单一化及学生个体的对自己缺乏正确认识、有畏难情绪、观念障碍和思维定势造成的。
1.功利化
在“应试教育”的笼罩下,教学的目的成了为让学生取得更高的分数,因为这分数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学成绩。主要表现在考什么教什么。一些实践性的活动因与考试没有多大的关系,很多教师几乎不上。目前考核教师的工作成绩虽然不是唯学生分数论,但学生考绩在其中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实质上是“新瓶装旧酒”。数学讲考试内容时,教师就认认真真的教,不是考试内容时,要么敷衍塞责,要么索性不讲,久而久之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学生也养成了一种习惯,考试分数成了学习数学的动力,不考的知识便觉得无用而不学,哪里还会去探究考题以外的数学问题呢?数学是主课,每周一个班有8节课,占用的时间较多,有时甚至以牺牲其他学科为代价。其中桑代克的“练习率”、“效果效”;斯金纳的“强化说”是这种教学方式的依据,事实证明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是多数教师仍然奉行题海战术。特别是临近考试时,学生的作业量特别多。有的学生说,腿都坐麻了,屁股都坐疼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受到很大的损伤,完全是杀鸡取卵。二是在传统教师权威观念的引导下,强制学生学习。表现在学习成绩上,多数教师认为一些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是自觉性差,贪玩,需要强迫学习。有些教师在多次辅导无效的情况下,从不耐烦逐渐转向嘲弄、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这更适得其反,一些学生表现出厌学、逃学、抗学倾向、甚至与老师产生对抗情绪。三是施加精神压力。经常性地开展学习竞赛活动,大小考试一律排名,班级公布,家长签字,人为地制造过度压力。为了提高学习成绩,逼着你做题,无视学生的感受,忽视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教育,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严重违背了“人文社会,和谐发展”的宗旨,把学生当作“备考的机器刀”。高压政策之下,如此简单的教学方式,学生哪还有特立独行的思想和汪洋态肆的创新力呢?
2.教育观念落后,模式单一
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不够丰富。“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三个一的教学方式仍然是普遍现象。省时、省力,让学生“小组合作”的探究式发现学习比较少,这样的教学方式,需要设计教学、准备教学、组织教学,通常要花费不少时间和力气,学生探究一节课下来可能也得不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势必会影响课时进度。教育不能过于考虑社会本位,而忽视学生本位。比如:学习时间过长,睡眠不足,学生上课打磕睡,教师可能要求学生调整生物钟去适应学校的作息时间。学生学习不好,一个用得最多的理由就是——没用功,接着很可能就会加大练习力度。有教师反思过自己或者学校的问题吗?可以说较普遍,都知道教学方法不完善,需要改进,但都无可奈何,问题有其存在的社会基础,不是一朝一夕能改正的,需要一个长期的磨砺过程,确实难度很大。但是,如果教师都不愿意创新,学生的创新能力又从何而来呢。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育管理部门不允许学校为学生订教辅资料,但是教师一方面为学生印发大量的试题,另一方面让学生反复地做课本上的所谓的重点题。有的学生说,“代数都记得,我都做厌了”但是还得做,这是任务。同时,教师对学生并不区别对待,一视同仁,做一样的题。为了使每位学生的解答从内容到形式和所谓的“标准答案”一致,教師总是不厌其烦地反复地讲,反复地强调“标准解法”,学生只要等着教师把模模嚼碎、嚼烂喂给学生,根本不需主动去学习。长此以往会养成学生的学习惰性。学生在长期的模式化训练中,思维能力可以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思维能力将停滞在一定水平,不容易提高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质疑感、批判精神等慢慢会被埋没,创新这一绿色能力的发展自然就受到阻碍。
3.学生个体的原因
初中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不尽理想,有初中生自身的内部原因。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缺乏正确认识。不少学生认为数学创新应是数学家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有的认为目前谈数学创新有点为时过早;有的则认为自己数学不行,不是搞数学创新的料;有畏难情绪;有的学生认为数学太抽象、太难懂,学还学不来,还谈什么创新。有的学生则认为数学创新需要付出许多艰辛,怕吃苦,对数学学习上的创新信心不足。不少学生认为只要读好书,考出好成考上好学校就是成功。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不注重思维过程的分析,认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对自己考高分没有帮助,浪费时间。思维定势对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一定的负面效应。思维定势容易影响人对刺激情境以某种习惯性方式进行反应,它常常表现为思维主体在思维活动中按自己业已形成的某种经验、模式、习惯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部分学生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存在过于严谨、尊崇权威的倾向,不敢大胆突破,进行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自觉性不够。
参考文献
[1] 黄学波,思维定势负效应成因浅析与教学对策[J]
[2] 孙继中,对初中数学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J]
[3] 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
[4] 阳荣成,创新思维障碍及突破[J]
[5] 候建军,初中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调查和培养对策研究[D]
[6] 曾淑英,基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研究[D]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
培养初中生的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初中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师生教与学中的值得肯定之处和发现的问题。问题主要是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学习的主动性不够、思维能力不强、教师教育观念不新和教师的教学方法不丰富。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的功利化、实用化、简单化和单一化及学生个体的对自己缺乏正确认识、有畏难情绪、观念障碍和思维定势造成的。
1.功利化
在“应试教育”的笼罩下,教学的目的成了为让学生取得更高的分数,因为这分数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学成绩。主要表现在考什么教什么。一些实践性的活动因与考试没有多大的关系,很多教师几乎不上。目前考核教师的工作成绩虽然不是唯学生分数论,但学生考绩在其中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实质上是“新瓶装旧酒”。数学讲考试内容时,教师就认认真真的教,不是考试内容时,要么敷衍塞责,要么索性不讲,久而久之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学生也养成了一种习惯,考试分数成了学习数学的动力,不考的知识便觉得无用而不学,哪里还会去探究考题以外的数学问题呢?数学是主课,每周一个班有8节课,占用的时间较多,有时甚至以牺牲其他学科为代价。其中桑代克的“练习率”、“效果效”;斯金纳的“强化说”是这种教学方式的依据,事实证明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是多数教师仍然奉行题海战术。特别是临近考试时,学生的作业量特别多。有的学生说,腿都坐麻了,屁股都坐疼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受到很大的损伤,完全是杀鸡取卵。二是在传统教师权威观念的引导下,强制学生学习。表现在学习成绩上,多数教师认为一些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是自觉性差,贪玩,需要强迫学习。有些教师在多次辅导无效的情况下,从不耐烦逐渐转向嘲弄、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这更适得其反,一些学生表现出厌学、逃学、抗学倾向、甚至与老师产生对抗情绪。三是施加精神压力。经常性地开展学习竞赛活动,大小考试一律排名,班级公布,家长签字,人为地制造过度压力。为了提高学习成绩,逼着你做题,无视学生的感受,忽视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教育,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严重违背了“人文社会,和谐发展”的宗旨,把学生当作“备考的机器刀”。高压政策之下,如此简单的教学方式,学生哪还有特立独行的思想和汪洋态肆的创新力呢?
2.教育观念落后,模式单一
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不够丰富。“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三个一的教学方式仍然是普遍现象。省时、省力,让学生“小组合作”的探究式发现学习比较少,这样的教学方式,需要设计教学、准备教学、组织教学,通常要花费不少时间和力气,学生探究一节课下来可能也得不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势必会影响课时进度。教育不能过于考虑社会本位,而忽视学生本位。比如:学习时间过长,睡眠不足,学生上课打磕睡,教师可能要求学生调整生物钟去适应学校的作息时间。学生学习不好,一个用得最多的理由就是——没用功,接着很可能就会加大练习力度。有教师反思过自己或者学校的问题吗?可以说较普遍,都知道教学方法不完善,需要改进,但都无可奈何,问题有其存在的社会基础,不是一朝一夕能改正的,需要一个长期的磨砺过程,确实难度很大。但是,如果教师都不愿意创新,学生的创新能力又从何而来呢。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育管理部门不允许学校为学生订教辅资料,但是教师一方面为学生印发大量的试题,另一方面让学生反复地做课本上的所谓的重点题。有的学生说,“代数都记得,我都做厌了”但是还得做,这是任务。同时,教师对学生并不区别对待,一视同仁,做一样的题。为了使每位学生的解答从内容到形式和所谓的“标准答案”一致,教師总是不厌其烦地反复地讲,反复地强调“标准解法”,学生只要等着教师把模模嚼碎、嚼烂喂给学生,根本不需主动去学习。长此以往会养成学生的学习惰性。学生在长期的模式化训练中,思维能力可以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思维能力将停滞在一定水平,不容易提高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质疑感、批判精神等慢慢会被埋没,创新这一绿色能力的发展自然就受到阻碍。
3.学生个体的原因
初中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不尽理想,有初中生自身的内部原因。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缺乏正确认识。不少学生认为数学创新应是数学家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有的认为目前谈数学创新有点为时过早;有的则认为自己数学不行,不是搞数学创新的料;有畏难情绪;有的学生认为数学太抽象、太难懂,学还学不来,还谈什么创新。有的学生则认为数学创新需要付出许多艰辛,怕吃苦,对数学学习上的创新信心不足。不少学生认为只要读好书,考出好成考上好学校就是成功。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不注重思维过程的分析,认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对自己考高分没有帮助,浪费时间。思维定势对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一定的负面效应。思维定势容易影响人对刺激情境以某种习惯性方式进行反应,它常常表现为思维主体在思维活动中按自己业已形成的某种经验、模式、习惯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部分学生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存在过于严谨、尊崇权威的倾向,不敢大胆突破,进行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自觉性不够。
参考文献
[1] 黄学波,思维定势负效应成因浅析与教学对策[J]
[2] 孙继中,对初中数学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J]
[3] 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
[4] 阳荣成,创新思维障碍及突破[J]
[5] 候建军,初中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调查和培养对策研究[D]
[6] 曾淑英,基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研究[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