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见证者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lang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刚接手鲁山县脱贫攻坚的写作任务时,一时真觉得无从下手,如此恢弘的大场景,涉及地域之广,领域之多,人员之众,我一时不知从何下手。
  在一次采访梁洼镇易地搬迁安置时,路上偶遇一名叫杨长水的老人,得知他住上了新房,便和他攀谈起来,言语中,听得出他掩饰不住的欢喜。我很能理解一辈子都在深山老林,守着通风漏顶老宅的老人,他今天能住上这样的新房,心中那份感恩。由此,我也更加深刻感受到打赢脱贫攻坚所面临的诸多困难和挑战。那么,我就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作为一名作家,特别是报告文学作家,作为时代的见证者、记录人,始终要扎实细腻地捕捉生活点滴,记录扶贫发展的现实话题,讲好脱贫故事,传播好鲁山县扶贫的信息,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在伟大时代背景下,在伟大脱贫事业面前,鲁山扶贫人是以怎样的“战斗姿态”去迎接这场不得不打胜的硬仗。著书的思路,也在一次次访谈中逐渐清晰起来。
  报告文学作品是行走间的记忆,要把一个县的每一个角落都踏出足迹,还得从老百姓嘴里采访到最真实的心底感受。走遍鲁山县5镇15乡,我的采访总是随机选取对象,走在路上遇上能搭话的人就随机提问并记录。8个月的集中采访下来,手写的笔记摞了20多本,录音文件400多条,整理出来的文字素材120余万字。初稿形成80余万字的长篇作品,分为20个章节,用一个个真实、朴实的故事描绘中国脱贫攻坚战役的一角——鲁山县。把扶贫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把“鲁山扶贫人”勤劳、顽强、砥砺前行的姿态真实地跃然笔端。
  采访过程中,我们顶过风,冒过雨,下过阴暗潮湿的生姜地窖,曾徒步翻山开路到十几公里外的偏遠贫困村落,也曾经历过因大雪封山采访车险些滑落山崖的危险。但是我觉得,我们创作的过程,跟扶贫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难度、艰苦奋斗、忍辱负重的扶贫精神相比,显得微不足道。“扶贫人”才是主角,是执行者,又是落实人。
  2020年2月28日,鲁山县高质量脱贫摘帽的喜讯传来,我的眼睛跟着这群可爱的“扶贫人”一起湿润了。那是种幸福的味道,畅快的释放,深沉的感动,无尽的回味……
  鲁山县是革命老区,到处渗透着红色文化,重走红军路,听着革命先烈动人的故事,望着岭岭埋忠骨、村村有烈士的鲁阳大地,我深深地领略到了革命先辈的高尚道德情操,也更深刻体会到了他们身上不怕牺牲、勇于奉献、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采访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鲁山县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所展现出来的“鲁山扶贫精神”。他们积极响应,主动参与,勇于担当,攻坚克难、无私奉献,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敬的典型代表:
  海关总署选派的驻鲁山县上竹园寺村第一书记王镝;
  市中级法院驻村第一书记王全胜;
  市疾控中心驻村干部李河新;
  原市安监局驻村干部张现会;
  鲁山县科协驻村干部南红;
  鲁山县教体局驻村干部姬中三;
  还有杜先斌、崔永剑、张长欣、闫春阳、袁海军、张志伟等众多优秀的基层扶贫干部,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身为一名普通“鲁山扶贫人”的责任和担当。
  特别是鲁山县扶贫干部周大浩,自1986年参加工作,便投身进鲁山县熊背乡的发展建设之中,直至2018年10月9日,周大浩把生命留在了脱贫一线,用自己的奉献之火、生命之光,点燃了苦寒贫穷的土地,温暖了群众的心灵。
  鲁山县二高派驻尧山镇马公店村的扶贫干部郭文峰,在生命中最后的一个月,他仍有28天奔波在扶贫第一线。2019年3月5日夜,郭文峰在整理扶贫资料时,突然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年仅41岁。
  他们是真正的“扶贫英雄”,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拥有坚毅的品质、赤诚的初心、崇高的信念,用一腔热血铸就了鲁山县脱贫事业的丰碑,用“不负韶华,只争朝夕”的精神激励着“鲁山扶贫人”的不断前行。
  我非常荣幸能够成为这本书的执笔者,并以此投身于伟大的中国脱贫时代洪流之中,以拙笔去参与这场举世瞩目的脱贫战役。以一名文艺工作者的眼光去重新审视鲁山县扶贫的过程,并用文字的方式去展示给更多人。
  (责任编辑:碧澎)
其他文献
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这一工作思路为共产党人锻造了锐利的武器,关键时刻成为解决问题的善策良方。共产党人办事是求真务实的,真正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思动破茧  黄堂,在20世纪80年代是国家级优质“泡桐种植基地”,河南省典型的“苹果种植基地”“银杏茶产业基地”,是睢县第一处实现自来水户户通、家家用沼气,县域内第一个拥有拖拉机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村庄……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
期刊
“郭书记真是我们的贴心人,没有郭书记我们哪能过上这么幸福的生活啊。”2020年6月30日,记者走进罗山县孙岗村贫困户包胜安的家中,在这遇见了正在入户走访的驻村第一书记郭东兴。  2017年11月,45岁的河南省地质环境勘查院总工程师、副院长郭东兴来到省级贫困村——罗山县孙岗村任第一书记。  用真心精准扶贫  孙岗村位于罗山县青山镇东南部,总面积约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70亩。全村共有21个村
期刊
从1938年黄河决堤到1946年黄河封堤,这条大河在54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泛滥了8年。8年间,黄河不再拍岸、平岸、涨岸或裂岸,而是成了一条无岸的河。  “黄泛区”,这个苦难的名词让人们不忍提起。提起,豫东大地那黄沙弥漫、连年饥荒与饿殍遍野的情景,仿佛又重现眼前。但是,明明满目惨象,却无处可话凄凉。对此,作家南豫见有诗为证:“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城。无径荒草狐兔跑,泽国芦苇蛤蟆鸣。”这首
期刊
每一个人都有一口气,一口气后面是家族关系的盘根错节,是生活中的密密麻麻。  读邵丽的小说总能感受到她丰沛的情感,在她小说的叙述中你能够体味出复杂的“人味”,这种“人味”是一种特殊的气味,它代表着微小的尘埃世界。  她的新作《黄河故事》叙写的是一个家族的秘史,而这个秘史在追溯父亲死亡真相的过程中渐次清晰。这是一个关于逃离和回归的故事,是一个残忍和温暖的故事,也是一个弥合伤疤和精神溯游的故事。  在这
期刊
“我一生的追求,就是培育良种、生产良种、推广良种,让更多农民致富增收。”2020年12月6日,曾先后连续三年被国务院授予 “全国种粮售粮大户”荣誉称号,多次受到农业部、省政府表彰,领航河南杞县20多年粮食育种生产行业发展的杞县裴村店乡农民许国志饱含深情地说。  国无农不稳,农以种为先,育良种、提质量、创品牌,不断培育高产、优质、广适的新品种是种业的发展基础。好的品种、好的技术推广需要有文化的年轻人
期刊
近年来,作家秦勇创作了大量以自然为书写对象的生态散文,这些散文分别被收入了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留在心中的时光》《岁月细语》两部散文集中,还有他近期发表在《绿叶》《散文选刊》《中国报告文学》《西部散文选刊》《黑龙江日报》等报纸期刊上的作品。  我读了他生态散文最鲜明的印象是,这个作家之所以在生态散文的写作上表现优异,主要应该归因于他与自然生态有着牵系很深的根脉,可以说这就是一个从生态中走出来的作家
期刊
他将艺术根植于乡土,用诗歌记录农民工的生活百态;他情深义重,秉持一颗孝贤之心行走中原。“九曲银泓天上落,回肠化作母亲河”表达了他对中原大地的北风之恋,“赏心唯有诗书画,闲把金樽对月明”反映了他几十年来走过的艺术历程。《农民工之歌》是他对劳苦大众的关怀备至,《与娘荡秋千》是他对父母双亲的乌鸟私情。他,就是北京东方中国诗书画院院长,被誉为“中原孝贤士,百姓艺术家”的刘迅甫。  刘迅甫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
期刊
2020年11月28日,我从平顶山专程赶往许昌“荷韵文学社”,去聆听大禹故事传承人刘月霞的历史文化名人讲座。  她款款登上讲台的那一刹那,我突然觉得像一片彩霞飘落在讲堂上。细看刘月霞的衣着,一身黑灰色基调套装,朴素淡雅,一条红色的纱巾有点抢眼。散发的强大气场,吸引了满堂嘉宾的眼球。  刘月霞对历史人物非常熟,且有独到见解。她在讲堂上从不看稿,自上台伊始,就口若悬河,侃侃而谈,像说评书一样,声情并茂
期刊
气势辉宏的科技殿堂  如果你有机会,一定要陪同家人和孩子到河北正定科技馆参观,去那里感受它的宏大,体验它的神奇,领悟科学的真谛,接受科学的启迪,洞悉科技的奥秘,探索科技的力量,还可以仰望浩瀚无垠的星空。否则,你也许会遗憾终生。  这是一个气势恢宏的科技馆,它占地18000平方米,展览面积11000万平方米;这是一个展品数不胜数的科技馆,其馆藏展品达到3万余件;这是一个样样俱全的科技馆,集科技、影视
期刊
一  岁末年初,我的又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光明的道路:弯柳树村奔小康纪实》,正式由中国出版集团研究出版社向全国出版发行。  本书是中国出版集团研究出版社新时代中国乡村题材报告文学创作推荐作品,是中国出版集团研究出版社致敬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图书。  此时此刻,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脱贫奔小康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一个作家若有幸参与并融入其中,为之抒写,为之讴歌,当是文学与人生之幸事。  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