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族史写社会变迁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080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个人都有一口气,一口气后面是家族关系的盘根错节,是生活中的密密麻麻。
  读邵丽的小说总能感受到她丰沛的情感,在她小说的叙述中你能够体味出复杂的“人味”,这种“人味”是一种特殊的气味,它代表着微小的尘埃世界。
  她的新作《黄河故事》叙写的是一个家族的秘史,而这个秘史在追溯父亲死亡真相的过程中渐次清晰。这是一个关于逃离和回归的故事,是一个残忍和温暖的故事,也是一个弥合伤疤和精神溯游的故事。
  在这样一个故事中,“我们家人”不仅仅是“我们家人”,同时也是生活在黄河岸边的“小人物”,每一个“小人物”都有着像黄河水一样浑浊而奔腾的一生。作家通过叙述姚水芹、李轩、泥鳅(赵伟峰)、乔大桥等以及“我”的家族的“人物志”,揭示生活表象下面的真相。他們就是我们身边普普通通的人,就像黄河中的一滴滴水,每一滴水都是一张碎片,一张张碎片的拼凑便成了我们的“黄河”。他们倔强、努力、痛苦、悲伤、幸福,每一个人都有着独特的经历,而每一个人都不是非好即坏,而是痛苦中含着幸福,悲伤中含着愤怒,倔强中含着梦想。每一个人都有一口气,一口气后面是家族关系的盘根错节,是生活中的密密麻麻。
  邵丽以极具耐心的笔力勾勒出琐屑的家长里短,只有对生活具有深刻的洞察方能将妯娌之间那种微妙的关系拆解呈现,通过人物的不同视角还原生活的真相,还原父亲死亡的真相。正如作家在代后记中所言:“其实当我们置身其中,能够深深地感受到的是爱不起来、恨不彻底、痛不完全的无奈。”黄河自古不仅是一条灾难之河,也是一条灌溉之河,它承受苦难,创造苦难,同时也克服苦难,这种复杂精神在每一个生活在黄河两岸的人身上都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小说中的每一个人,母亲、父亲、我、大姐、二姐、弟弟、妹妹等都有这样的烙印,他们身上的复杂性、永恒性便是人性。
  与此同时,小说通过“我”的创业历程,两位姐姐、一位妹妹的婚姻变动,泥鳅在大城市的打拼史,呈现出了一幅改革开放后横跨几十年的社会变迁画卷。在这幅画卷中,我们能够看到,尽管短短的几十年,社会变迁却是巨大的,观念的更新、物质的丰盈、生活的变化在作家笔下的细节中一一展开。我们置身巨大的漩涡,每天要迎接的不仅仅是生活的挑战,更是精神的挑战,我们身处信息的迷宫,努力校正自身的位置。身份的焦虑使得我们不断地寻找和回归,循环往复,就像黄河水一样奔腾不息。
  《黄河故事》写的不仅仅是黄河,更是黄河岸边的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我们从小说中能够读到熟悉的父亲母亲,熟悉的兄弟姐妹,熟悉的痛苦和悲伤,熟悉的欢乐和眼泪。
其他文献
这几个月,新冠肺炎疫情让所有人徒增不少烦恼,而河南滑县四间房镇花堤口村村民张基堂却感觉生活特别踏实、舒心。  “以前我一个人生活,要是有病有难了,连个问的人都没有。如今有侄子一家陪伴在身边,把我照顾得妥妥帖帖。没想到我这个孤老头子还能享受到这天伦之乐。”张基堂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张基堂无儿无女,以前一个人生活时,身边没有人照料,无依无靠,非常孤单。如今,他与侄子张士伟同吃同住,生活有滋有味。  
期刊
“一部黄河史,半部河南史。”几千年来,浩浩荡荡的黄河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黄河是华夏文明之源,中原是黄河文化之魂。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中原发展的“黄河时代”再次被开启。在这条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搜寻着遗失的黄河记忆,去印证最璀璨的黄河文明,去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  在中原大地这条母亲河畔,河南文艺界名家的笔触点润着万物四季、风土人情。  就在2021年
期刊
题目原先想叫《后半场的邵丽》,后来一想,不对,后半场有美人迟暮之嫌,而对邵丽而言,这时间轴上的后半场恰恰得分率最高,是重要的半场。邵丽创作的前半场当然也精彩,但近十年的作品,包括小说的各种类型,几乎篇篇落地有声。创作主体的艺术追求更加鲜明主动,题材和角度变化迅捷,经验和思考以一种令人意外的姿态呈现。后半场的邵丽,不再只是一个中原作家——虽然她依然在故乡的天花板下写作,不再只是一个女作家——虽然才貌
期刊
母亲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我一辈子都记得,“吃得亏、受得气就有好日子过”,她用一辈子诠释着这句话的真谛。  我的母亲是一个“嫂娘”,所谓“嫂娘”就是既当嫂子也当娘。当年,爷爷病重,按照农村里流行的“冲喜”习俗,母亲18岁时与父亲结婚,婚后第三天,爷爷就去世了。随后,奶奶改嫁他乡,留下家中三个还未成年的叔叔,后来家中又陆续添了我的五个哥哥姐姐,我是家中最小的孩子,这么多口人几乎都是母亲带大的。赤裸裸的生
期刊
一  一个冬阳向暖的上午,在鲁山一家酒店,我见到了歌唱艺术家曹怡然。  她是应鲁山县电视台的邀请,匆忙从京城赶来,参加县电视台春晚演出的。她在鲁山扶贫九年,这是她的第二故乡,她是鲁山县的荣誉市民。  她刚洗漱完毕,着一身浅青色的闲适长裙,素颜淡雅,清澈的双眸里,流动着中年女性成熟的气韵。寒暄中,她温婉亲切,脸上充溢着真诚,举止言谈,大方得体,没有丝毫光环笼罩下的虚假。她善良慈爱,质朴静美,极似一位
期刊
“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城。无径荒草狐兔跑,泽国芦苇蛤蟆鸣。”黄泛区人对这首无题诗可谓是耳熟能详。在需要描述黄泛区当年灾难情景的时候,无论是基层领导的讲话稿,还是中学生的演讲词;无论是新闻媒体的记者,还是文学爱好者,都喜欢引用这几句诗。笔者作为黄泛区的一个文史工作者,也曾多次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引用此诗。但这首诗的原作者是谁,却一直不甚清楚。  201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
期刊
无题诗  百里不见炊烟起,  唯有黄沙扑空城,  无径荒草狐兔跑,  泽国芦苇蛤蟆鸣。  ——写于1978年秋  黄泛区的历史背景  1938年6月9日,蒋介石国民党部队为保卫大武汉阻挡日军南下,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混浊的河水向东南方向迅猛推进,在黄淮平原随性肆虐,最终形成了跨越豫、皖、苏三省44个县的黄泛区。  当时直接淹死和饿死的群众多达八十九万人,造成了历史上人为的一次大灾难。黄河水下泄后,
期刊
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这一工作思路为共产党人锻造了锐利的武器,关键时刻成为解决问题的善策良方。共产党人办事是求真务实的,真正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思动破茧  黄堂,在20世纪80年代是国家级优质“泡桐种植基地”,河南省典型的“苹果种植基地”“银杏茶产业基地”,是睢县第一处实现自来水户户通、家家用沼气,县域内第一个拥有拖拉机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村庄……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
期刊
“郭书记真是我们的贴心人,没有郭书记我们哪能过上这么幸福的生活啊。”2020年6月30日,记者走进罗山县孙岗村贫困户包胜安的家中,在这遇见了正在入户走访的驻村第一书记郭东兴。  2017年11月,45岁的河南省地质环境勘查院总工程师、副院长郭东兴来到省级贫困村——罗山县孙岗村任第一书记。  用真心精准扶贫  孙岗村位于罗山县青山镇东南部,总面积约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70亩。全村共有21个村
期刊
从1938年黄河决堤到1946年黄河封堤,这条大河在54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泛滥了8年。8年间,黄河不再拍岸、平岸、涨岸或裂岸,而是成了一条无岸的河。  “黄泛区”,这个苦难的名词让人们不忍提起。提起,豫东大地那黄沙弥漫、连年饥荒与饿殍遍野的情景,仿佛又重现眼前。但是,明明满目惨象,却无处可话凄凉。对此,作家南豫见有诗为证:“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城。无径荒草狐兔跑,泽国芦苇蛤蟆鸣。”这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