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飘在乡村的打铁声

来源 :农家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ng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8岁刘爱和是安徽省庐江县泥河镇的一位铁匠,与铁锤铁砧打了几十年的交道,为周边的农户锻造了无数的铁制农具。1982年开始,他发挥打铁的技术特长,制造流动脱粒机和山芋粉碎机。两个月后,取得成功。他一边打铁,一边用两件新产品为乡亲们加工粮食,收效显著。1999年又成功研制了“水田轧滚耙”,与老式耙相比效率提高十多倍,且揉力强,耙过的田地无稻桩,获得国家专利。
  一个乡村铁匠,成了庐江县泥河镇农机具厂厂长,从一个制造者成为一个发明者。
  无独有偶,吉林桦甸市桦树村,56岁的铁匠王章聚,将犁头制成两面翻土的。拉一次犁能做二个垅,适合旱田保墒,土盖得厚,不烧籽儿,苗出得齐,也获得国家专利。
  身为铁匠,学起机械制造来,灵性十足,往往无师自通。他们对农机具构造和制作了如指掌,只要脑子有想法,付诸行动,很容易成功,成为创造发明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关于铁匠的文学怀想
  在铁匠身上,笔者明白了“锻炼”一词的真正意义。
  百炼成钢。用铁锤锤打,叫做锻,把铁放炉中烧红,叫做炼。锻炼可称锤炼,打铁也叫锻造。一块铁在炉里反复烧红,反复敲打,反复淬火,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人的成才也如此。
  笔者小时候曾经猜过这样的谜语:
  东风急急赶西风,老虎沿山拖大虫,甲鱼落水摸鳖吃,丈夫回来打老公。
  雷公一轰满天星,牛肉煮熟又翻生,一条青蛇来咬倒,两个小鬼争不清。
  谜面大同小异,谜底都是打铁。“东风急急赶西风”和“雷公一轰满天星”,都是指拉风箱;“老虎沿山拖大虫”和“一条青蛇来咬倒”,形象地描述了用火钳子夹铁块的情景,“甲鱼落水摸鳖吃”和“牛肉煮熟又翻生”,指的是淬火,烧红的铁器遇冷重又变得坚硬;“丈夫回来打老公”和“两个小鬼争不清”,则暗喻铁锤敲打。形象的文学启蒙教育,铁匠的精神和打铁的过程却全部蕴含其中。
  在一些老课本中,读过许多描写打铁的篇目,富有童趣与生活气息:“朝打铁,晚打铁,天天在家学打铁,打把锄头送姐夫,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夫陪我玩,姐姐陪我歇,我不玩,我不歇,我要回家学打铁”, “老铁匠,勤工作,自生火,自开炉,刀锯钉锥出货多,铁锤打来当当响,风箱拉出披披颇,黑暗里,大好光阴不错过,火光照着,简直是神圣生活。”同样,刘半农也写过铁匠的诗:“叮当!叮当!/清脆的打铁声,/激动夜间沉默的空气。/小门里时时闪出红光,/愈显得外间黑漆漆地。//我从门前经过,/看见门里的铁匠。/叮当!叮当!/他锤子一下一上。/砧上的铁,/闪作血也似的光,/照见他额上淋淋的汗,/和他裸着的,/宽阔的胸膛。”刘半农写《铁匠》,体现了对底层民生的关怀,与《相隔一层纸》旨趣相同。民国时期,沈心工创作的学堂乐歌《铁匠》,流传甚广,直到现在,人们记忆犹新。
  铁匠往往成为音乐创作的题材,因为在音乐家听来,打铁的叮当声,是最自然的打击乐。
  山村铁匠
  打铁老师火勿乖,铁炉起火用炭生,师徒两个拼命打,只见相打不见争。
  这是笔者家乡流传的关于铁匠的民歌。曾经听过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故事。嵇康也喜欢打铁,他锻造的铁器质量上乘,极受欢迎。他和向秀一起挥锤打铁,挥汗如雨,酣畅淋漓,不亦乐乎。
  笔者生长在江南与嵇康出生地相邻的山区小村。我十几岁的那一年,村里来了流动的铁匠。这位铁匠师傅五十几岁,身板壮实,带着一个二十几岁的徒弟,两人都是腰圆膀粗,铁匠的工具最笨重,挑着一人高的风箱,一个铁砧,几把大锤,几个小锤,就让那个身背结实的徒弟累得呲牙咧嘴。他们在村里一户人家的空房子里住了下来,向主人要了两条破长凳,将风箱搁上去,然后去屋后挖了一些石头泥巴,砌起一个炉子,炉子旁边用铁管与风箱连起来。只要放上木炭和火种,一拉风箱,炭火就红亮起来,火星乱冒。村里人纷纷把损坏了的铁制农具拿过来,让他放在炉中,重新锻炼锤打成新的器物。打铁所用的木炭,农户自己解决,最好的是硬木炭,如青栎柴烧成的,火力大。他们事先会在木炭中混涂湿泥浆,木炭不仅耐用,而且发热量高。“不怕铁不红,只怕炭无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铁匠制造,地(铁)、火、水、风,一应俱全,真的是“四大合成”。铁虽然坚硬,但在铁匠手中,随手拿捏,自成方圆。师傅左手拿着大钳子,夹住铁块,在炉火中翻动,使铁块均匀受热,右手有节奏地拉风箱,就如一呼一吸。然后停下风箱,将颜色发白的铁块从炉火中夹起来,放在铁砧上。师傅开第一锤,轻轻搭在铁砧上,让徒弟做好准备。师傅又举起锤,在铁块某个部位或重敲几下,或轻笃一下,徒弟心神领会,抡起大锤用力地砸下去,铁的颜色从白到红,然后暗黑下去,师傅再把它夹进炉里,重新拉起风箱,不一会,被炭火炼得雪白的铁又夹到铁砧上,迎来新一轮锤打。
  铁匠挥锤,有讲究,“一锤弯,二锤平,三锤当当声,四锤五锤落力打,六锤出人命”,“一锤软、二锤稔,三锤应到心”,“打铁莫使过头锤,过头打落无回尾”,打铁要锤锤打到点上,力度恰到好处。一块铁就在锤子敲打的富有弹性、力度和节奏的当当声中,不停地回炉烧炼和锻打,逐渐成型,变成农具。铁器成型后,比如柴刀和锄头,要弯出一个环来,与器身合而为一,便于装木柄,如果是草削草耙,还得在装柄的环后,再弯出一个合适的角度;如果是剪刀股,要弯成相应的弧度;四齿耙,要打出四个长齿。这更是粗中见细的活了。
  铁匠是重气力活,练得好手劲儿,左手用钳子夹住铁块儿,不让它打滑,也不让它在敲打时弹飞出去。但是打大锤也不是纯粹的粗活儿,而是要打得好、打得准、打得巧、打得狠。“我刚学打铁的时候,手臂弹得生疼,酸痛得端不起饭碗,连一杯茶都送不到嘴边。”铁匠师傅这样感叹道。
  因为太热,师傅和徒弟脱掉上衣,露出通红的流淌着汗液的胸膛,火热的铁星子不断溅落在他们身上,但他们似乎已经习以为常。
  在不断敲打成型的过程中,把烧红的铁浸到冷水里,加速它成型、变硬,这叫淬火,是三国时蜀国的一个名叫蒲元的铁匠发明的。
  就拿打刀来说吧。刀打得好不好、快不快,关键在淬火上,淬火到位与否,用钢铲铲刀口就能看出来。如果是厨房用的菜刀,打制时厚薄要适当,太薄了,切菜时要飘,轻重还要适当,这样既可切肉又可砍骨。在戗刀锋的时候,要保证刀面平直、厚度均匀,磨出锋口。另外装柄的护手要包完整,装好的柄不能松动,要有良好的手感。要让人感到拿着刀也是一种享受。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刀具成型后,要在刀口嵌钢,再反复锤打,将钢镶嵌进去后,钢与铁浑然一体,钢是生铁再炼而成的,比熟铁坚硬,适合用于刀口上。开锋时,要用比刀口钢更硬的钢铲子,戗出刀锋。刀刃所用的钢,太硬了要缺口,太软了,要剜锋。铁匠打刀口的时候,硬的用砂轮,软的用钢铲子戗,最后用磨石磨。过去经常有人走街串巷,喊着:“磨剪子来戗菜刀”,大概也是铁匠的流风遗韵了。
  铁匠打好铁器后,会郑重其事地在上面敲个钢印,表明这铁器是他们打造的,算是对质量负责。
  那对铁匠师徒在我们村丁丁当当了三四个月,几乎成了村里的一员,大家有好吃的,或遇上村里娶亲,杀猪设宴什么的,都请他入席。邻居们也经常把铜罐茶壶放在打铁的炉子上,烧茶煮饭,利用火炉的热量,节约柴火。附近村里的一个姑娘,看上了那铁匠的徒弟,觉得他忠厚踏实,表里如一,如铁一样,最重要的是,铁匠是手艺人,硬本事,不管什么时候都有饭吃,所以那姑娘一心要嫁小铁匠。
  有好几年,那对铁匠师徒一直在各个村庄巡回打铁,生意很不错。
  永续不断的锤声
  铁匠应该算是乡村工匠之本。民间有五匠八作之说法,在沿海,所谓的“五匠”指的是泥匠、木匠、漆匠、船匠和铜匠,山区没有船,铁匠更显重要。传统的“八作”为金匠、银匠、铜匠、铁匠、锡匠、木匠、瓦匠和石匠,前五种可合成为五金匠。
  在乡村,铁匠很受尊重。铁匠的祖师是太上老君,传说老君曾经用丹炉烧炼“九转金丹”,民间的铁匠炉成了李老君炼丹炉的化身。老君的生日是二月十五日,铁匠都在前一天祭祀太上老君,奉上暖寿面,二月十五当天,家中的男人都要到老君堂举行祭祀仪式,除此,每年三十晚上到正月初五,早、中、晚要在炉内烧三次香,放一些钱在每件工具下面,称为“压钱”。乡村铁匠的地位要超过木匠,因为木匠也需要铁匠提供刀斧锯凿刨,所以,赴宴时铁匠可以当之无愧坐在上席。
  “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每个铁匠都有拜师的经历。拜师当学徒须在正月,请人介绍,如果没拜师自学打铁的,称为逃生师傅,乡亲们是不会请他们的。徒弟学三年才能出师,三年内没有工钱,不许在工作时候闲聊,要时时事事对师傅尊敬,不能抢在师傅前面吃饭。满师时,师傅送他半套打铁的工具。满师后,徒弟不能独立打铁,要跟随师傅一段时间,拿一半的工钱,这叫“半作”。铁匠徒弟跟定师傅,要明白规矩,师傅只要用锤子轻轻地敲几下,徒弟便急忙赶过来做事。
  铁匠忌说精、光等词语,铁砧和铁锤是神圣的,他们是不让人们坐铁砧,也不许别人胡乱敲锤子的,更不能打空锤。空锤意味着要受伤,一旦受伤要尽快把血迹擦掉,千万不要弄到锤子铁砧和其他的物件上。
  打铁出身的人都很讲义气,他们是名副其实的铁哥儿们,即使平时不熟悉,只要进到铁匠铺,拿起锤子就打起来,等帮助铁铺主人把烧红的铁打硬了,再叙其辈分年齿,主人热情招待。外来的铁匠不经过本地同行的许可私自开铺,是不讲义气的行为,可以没收工具,将其驱逐出境。
  北京电影制片厂原副厂长高汉先生告诉笔者,他喜欢老家小镇铁匠师傅手工打的菜刀,买了许多送给友人,让它们漂洋过海到国外。他写了一篇《买刀记》,文中记录的那位铁匠师傅祖孙三代打铁为生,在报上看到文章后,很高兴地注册了商标,甩膀大干起来,觉得打铁还是很有奔头的。
  如今的乡村小镇上,还可以见到一些打铁铺,只是铁匠师傅的技术改进了,不再用铁锤,用上了空气锤,风箱也被鼓风机代替了,但还是要用钳子将铁块从炉子上夹出来。打铁的人渐渐少了,会这门手艺的大多是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但是力气远不如年轻的时候。
  在中国漫长的农耕历史上,中国农业和手工业与铁匠并存。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人就已经开始制造铁器。铁器时代是继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后的文明史上的重大飞跃。《管子·轻重乙》中说:“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鎒、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一车必有一斤、一锯、一釭、一钻、一凿、一銶、一轲,然后成为车。一女必有一刀、一锥、一箴、一鉥,然后成为女”,足见铁匠在百工的地位非同一般,木工的斧头锯凿,金工的剪子锤子,渔猎的钩叉枪矛,农作的犁耙镰锄等,都得由铁匠锻造出来,有了铁器,农业手工业才如虎添翼。
  只要有农业存在,有农民存在,就有铁制农具的用武之地。河北唐山一带,每年的农历二月廿三都会举行“铁匠会”,铁匠们各自在集市中升起炉火,施展打铁锻造真功夫。附近农户纷纷前来,或修理或采购铁制农具,这些铁匠一天就能招揽足够干半年的打铁活儿。
  铁匠不过时,锤声依旧响亮,铁匠的精神也在继续。
其他文献
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余实在不敢苟同。按通常的说法,爱情是“男女相爱的感情”。一对男女,婚前有“相爱的感情”,婚后朝夕相处,反倒没有这种感情了吗?婚前咫尺天涯,婚后天涯咫尺,感情应该更深才对。  不过,环顾四周,却有婚后感情日淡者。此中原因甚多,每每各不相同。然在余看来,重要原因之一,是有些人对“爱情”二字的理解有异。不少年轻人,包括余等年轻时在内,认为爱情是男女间相互爱慕、依恋、追求。这
期刊
吕布是五原郡九原(山西忻县)人,字奉先,官拜执金吾。吕布身高一丈,腰粗十围,眉目清秀,骁勇善战,无人能敌,曾一人力战刘备、关羽、张飞而不惧。他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人称马中赤兔,人中吕布。  吕布自幼跟随并州刺史丁原,拜其为义父。董卓召集王公大臣行废立大事,唯有丁原敢挺身而出反对,因为他背后有勇猛无比的吕
期刊
近年来,都市农业蓬勃兴起,“社区菜园”、“阳台种菜”、“屋顶农业”、“都市农民”……这些新词悄悄融入我们的生活,让因为城镇化而逐渐远去的乡村再次走进我们的视野。但是我们逐渐发现田园风光可以复制,但乡村味道却无处可寻,因为每一段乡村记忆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时代,当新时代取而代之后,记忆中的那个乡村自然也悄然远去,只是那个时代留下的许多特定词语,有时会让人忍不住回忆过往。  1958年到1978年,在中国
期刊
“说刘洋,好姑娘,嫦娥飞天圆梦想……”看到刘洋飞天的报道后,河南林州市振林街道的五位老太太很快就编出了这段脍炙人口的方言快板。继上世纪60年代修筑的水利工程之后,“红旗渠畔的女儿”刘洋又让林州在全国火了一把,林州更因其多了一张耀眼的名片:中国第一女航天员故乡。  走进林州,可以感觉到,四处都涌动着一股“刘洋热”,在安林公路林州西街村的路口,有刘洋身着航天服的巨幅肖像,上面写着“刘洋,你是林州的骄傲
期刊
和以前的任何一次党代表大会报告一样,十八大报告中直接和间接涉及“三农”的论述可谓全面详尽、浓墨重彩。这是因为,不管在任何时候,解决好关乎13亿人口饭碗的“三农”问题,都不能不是执政者必须首先考虑的要务。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而民以食为天,是故,农业安则天下安。  “三农”的黄金十年  在总结过去五到十年的“三农”工作时,十八大报告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连年增产”。“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城
期刊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越来越多的城市问题暴露出来,空气污染、噪音污染、交通拥堵、食品安全、生活压力……难怪越来越多的都市人渴望回归自然,网络游戏开心农场的广泛流行就是很好的例证。  事实上,都市种菜已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这既满足了人们排压的心理需求,又促进了绿色生态环境的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还缓解了人们长期以来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忧虑。都市农业正在世界各地以各种姿态铺展开来。  德国:自助菜园凭良心
期刊
6月28日,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瑞芳在上海逝世。消息传到河南林州黄华村,76岁的农妇刘凤仙拿着一张黑白老照片,一遍遍地回看,脸上淌满了无声的泪水。照片上,两张笑脸凑在一起:张瑞芳穿着一件风衣,头发编成麻花绾起,笑容温婉,露出一排整齐的白牙;短发的刘凤仙戴着一枚发卡,圆领的对襟外衣上布满了大小圆圈,她的笑容看起来俏皮一些,眼睛眯成了线……  这是刘凤仙此生拍摄的第一张照片。1960年仲夏,张瑞芳拍摄电影
期刊
对艺术家们来说,探索和发现一个城市的最好办法是行走和偶遇,没有目标,也不用拿着旅行手册去寻找地标景点。纽约是个千面魔怪,动静两宜,走出五大道、六大道,整个世界会立刻沉寂下来,而这一切,在地理意义可能只相差数百米。
期刊
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用一个部分专门讲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他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
期刊
最美乡村之石头村  石头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上,一直都有着极其重要又极其平常的地位。它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远古时代的女娲采石补天、精卫衔石填海,到现代人收藏美玉美石;从古代帝王刻制印玺发文布政,到普通百姓舂米碾麦,修房筑墙,无不使用石头。几千年来,在岁月冲刷下,城市、乡村都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让我们回到那些古老村落里,重新感受石头的魅力。  河北·井陉县·于家石头村  位于河北省井陉县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