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双”五十年

来源 :农家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iujykyu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28日,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瑞芳在上海逝世。消息传到河南林州黄华村,76岁的农妇刘凤仙拿着一张黑白老照片,一遍遍地回看,脸上淌满了无声的泪水。照片上,两张笑脸凑在一起:张瑞芳穿着一件风衣,头发编成麻花绾起,笑容温婉,露出一排整齐的白牙;短发的刘凤仙戴着一枚发卡,圆领的对襟外衣上布满了大小圆圈,她的笑容看起来俏皮一些,眼睛眯成了线……
  这是刘凤仙此生拍摄的第一张照片。1960年仲夏,张瑞芳拍摄电影《李双双》前特意来到当时的河南林县体验生活,每天和李双双的原型刘凤仙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一年多的朝夕相处中,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姊妹情。拍摄期间,张瑞芳主动要求合影,才有了这张珍贵的老照片。
  山坳里的妇女干部
  正值七月暑期,好不容易盼来了在大学读书的孙女,刘凤仙带着换洗衣服,离开位于黄华山脚下黄华村的农院,来到儿子李长增安在林州市区的家。吃完午饭,坐在沙发上的刘凤仙看完小品《打工奇遇》,便开始拿着遥控器换台,听到新闻里播放“学习红旗渠精神”,刘凤仙立马起身从沙发前的玻璃柜下拿出老花眼镜戴好,搬个塑料小凳,坐到电视机前一米开外处,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视机。
  开会,曾是刘凤仙年轻时最主要的活动。16岁就担任林县黄华乡(现在的黄华村)妇幼保健站站长一职的刘凤仙,每天要去大队参加三次会议,有时甚至开会到半夜才能回家。即便婚后有了女儿,还在哺乳期,她也从未耽误过开会,每次都步行三五里绕道把幼子托付给母亲照顾,然后再急匆匆赶回去开会,傍晚会议结束后再把孩子接回来。
  那时候,刘凤仙在会议上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学大寨改造农田。“我们这里到处都是山包子,土层薄,才三四寸,下面都是石头,种不了庄稼,身强力壮的男女都去石岸上搬石头,运土造田地,看天吃饭。”计出勤时,刘凤仙每天都拿满8个工分,队里的男人一天最多也就拿10个工分。为了造农田,各家将小孩交给妇幼站一并管理。“那时还没有计划生育,全乡有上千个孩子,工作量很大。”刘凤仙说,“各地选一个老婆子看小孩,要是有哺乳期的孩子,就多留一个奶妈。”刘凤仙的儿子李长增生于1968年,他对学大寨修田的印象停留在为劳作的父亲送午饭的记忆上,他依稀记得,去田头为父亲送饭的日子,直到1975年前后才结束。
  1958年,黄华乡撤乡,刘凤仙随之成为林县城关公社宋家庄大队妇女队长。隔年,毛主席主持召开第二次郑州会议后不久,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大锅饭”,评工记分,按劳分配,刘凤仙积极响应号召,带领大队的300多位妇女参加劳动,修渠抗旱、植树防风,干得有声有色。那三年里,刘凤仙和大伙儿每天都“累得不想动,日子过得跟打仗似的”,尽管如此,山里的女人们硬是让岩石低下了头,把光秃秃的山头变成了山林,造林面积达几千公顷。
  刘凤仙最早居住的黄华生产队所在地离宋家庄有五里多地,隔三差五,她得到林县宋家庄、郭家庄、北关西、王家庙等地检查接生站、学前班的情况。“那时没有自行车,全靠步行,光是走遍整个黄华乡,就得两天。”频繁的大队会议,让刘凤仙错过了识字的机会。在民校,每天中午有一个小时可以认字以及学习土地和农业方面的知识,但仅上了几天民校,刘凤仙便因忙于开会耽搁了。
  1958年初,在刘凤仙家里的墙上和窗子上,作家李准见到了很多他从没有见过的话:“水库的库字,就是裤子的裤去掉一边的衣字”;“如今兴握手,真好,用右手握”,这些朴实得发亮的语言一度让李准激动不已。
  渴望新生活的“刘双双”
  刘凤仙的婚姻,曾是村里议论的焦点。1956年农历6月16,20岁的刘凤仙和丈夫冲破世俗,以当时颇为“离经叛道”的自由恋爱方式结婚了。就在这天早上,刘凤仙还忙于参加大队会议,连衣服都没有换,下午,两人就领了结婚证。
  那时候结婚,大多新媳妇还保留着坐轿的传统,既有礼金也有聘礼,礼金为一块钱、两块钱不等,聘礼一两百块钱、十丈布匹、五六斤棉花等。妇女队长刘凤仙什么都不要,说:“我结婚不要聘礼,不坐轿子,也不请人吃饭,领了证就算结婚了。”
  因为女儿的干部身份,刘凤仙的老父亲也没有多言。但这件事在偏僻的乡村轰动一时,在那个“主动跟男人说话就是风雅(风流)”的年代,周边的村民记住了这个敢作敢为、泼辣能干的妇女队长。为了表彰刘凤仙,林县政府做了大大小小20多张画报,绘上她的画像,附上标语,赞其“自由结婚好”、“不支大锅不浪费”、“新事新办”。
  那个年代农村依然奉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许多女孩子为此断送了自己一生的幸福,刘凤仙却敢于冲破世俗,自己的命运自己做主,不仅如此村里碰上谁家干涉子女婚姻,她还要站出来管一管。有一年村上有一户人家想把女儿嫁到城里,女儿不愿意,刘凤仙知道后就在他们相亲时前来阻止。邻居张妮子说,那时的刘凤仙快人快语、爽朗火辣,没有她不敢说的,没有她不敢做的,和电影中的“李双双”性格如出一辙,大家都喜欢和她诉说烦恼。
  在刘凤仙心里集体最重,即便结婚,刘凤仙也仅仅因为看中对方“心中有集体、有生产队”,而毅然托付一生。村里曾有一个孤老太太名叫王二妞,老太太临走前的3年里,一直是刘凤仙帮她洗脸、洗脚、洗澡,村人夸说“比亲闺女都好”。
  对那些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刘凤仙总是能够勇敢地站出来进行揭发,所以得罪了不少人。因为闲事管得太多了,刘凤仙的丈夫还曾离家出走。
  李长增七八岁时,村中有一片大麦场,常晒着公家的芝麻、小麦等,那时,村中几个淘气的孩子经常溜进麦场,蹲下来,瞅着四下无人,便把集体的麦子偷偷藏进鞋子里,“一小捧麦子能换一根2分钱的冰棍”。当时有一个小孩偷麦子被刘凤仙看到了,为了保护集体的财产,她硬是追了一路,追到了那个孩子的家里。“现在想想,她做得挺过分啊。”即便面对着的人是自己母亲,李长增也无法完全理解那个年代里人们的这种执着。
  两个“李双双”的半世情缘
  宋家庄妇女干部刘凤仙一心为集体的热情,给当时的林县县委书记杨贵留下了好印象。1958年,作家李凖来到林县体验生活,杨贵想都没想就推荐了宋家庄和刘凤仙。在刘凤仙家住了一个多月,李凖以刘凤仙为原型,写下了短篇小说《李双双小传》。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导演鲁韧看完小说后喜出望外,马上联系李凖。很快,李凖写出了剧本《李双双》。   1960年春的一天,公社妇联主任领着40多岁的张瑞芳住在了刘凤仙家。那时,张瑞芳已经是很有名气的演员了,刘凤仙还记得两人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瑞芳绾着头发,身上一件蓝底白花的衣服,配蓝裤子,脚上穿着一双农村很少见的有带扣的方口皮鞋。”熬了几天夜,刘凤仙很快为张瑞芳纳了一双农村人常穿的尖口布鞋,也是此后大家在电影《李双双》中看到的那双鞋;每天她还为张瑞芳梳头,编出农村女人喜欢的辫子。白天,两人一起参加劳动,锄地、浇水、施肥、点种;晚上,她们促膝谈心,纳鞋底儿、缝被子、擀面条。
  村里一座最好的房子成了电影中“李双双”和“孙喜旺”的家。如今,建筑基本保持着当年的样子。回想起张瑞芳跟着去开会的情景,刘凤仙笑了,“瑞芳每天跟着我走五六里路去开会,几天后她跑不动了,往炕上一倒说‘你老这么跑,我受不了了’,我就让她在屋里歇着了。”毕竟不懂农活,在地里跟着薅苗(择谷苗子)时,张瑞芳闹了笑话,“应该竖着薅,她二话没说,下了地,动作很快,却横着薅。”
  因为是县里交代的工作任务,“道具师”刘凤仙每天跟着剧组跑前跑后,找群众演员,准备马匹、马车。“剧组啥道具都没有,8点要拍摘棉花的镜头,我8点前就必须得找好棉花地,有时天气一变突然来了一块云彩,换拍另一个镜头,我得马上再准备。”刘凤仙乐滋滋地说,那时农民去地里干活一天赚2毛、4毛,当群众演员一天拿1块5毛,大家争着要当群众演员。还有一次,乡亲们听说张瑞芳同另一个女演员吵架,并且吵得很凶,纷纷跑过来劝架。到了现场才知道,原来她们在排戏。
  村里缺水,平常饮的水,都是村民去五六里地外的邻村高家庄挑的,那时候有一条小沟叫吃水沟,人多时,挑水需要排队等候。一担水挑到家里,得省着用,早晨起来,全家人共用一盆水洗脸,挨个儿洗,到后来,水都黑了。当时正值红旗渠工程开工建设第二年,即便如此,刘凤仙还是想办法尽力保证摄制组每人每天都有一茶缸水用。
  在宋家庄,农村女人有爱美之心,却买不到漂亮的东西。刘凤仙回忆说,拍电影时有位女演员穿了裙子,这在当时的农村可是件稀罕事,大伙都来看。这位漂亮的女演员被看得不好意思,只得脱下裙子穿上对襟的花布衫和村民们打成一片。合影中,刘凤仙戴的那枚发卡是托人捎来的。“那时候农村兴(流行)这个,有人去外头了,就让人往回捎,一个塑料发卡几分钱。”拍完电影后,回到上海的张瑞芳给刘凤仙寄来了漂亮的发卡。1975年,刘凤仙去河南信阳开会参观,看到穿着高跟鞋、烫着头发的城里女人,还很稀罕,“那高跟鞋,穿着要倒下了似的,烫着头发的女人看起来很洋气。”
  看到张瑞芳和刘凤仙合影,导演鲁韧也想同刘凤仙拍一张。刘凤仙想,两口子才合影,单独同一个外地男人照相会不会招来闲话?犹豫中她还是合影了。等剧组走后,刘凤仙把这张合影偷偷撕了。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刘凤仙仰头大笑说:“那会子,好多人看见我俩拍照片了,当时的思想还是保守,就怕人说闲话,时刻得注意影响。”
  电影《李双双》在全国放映后鼓舞了全国人民的精神,全国很快掀起了一股“李双双热”。在修建红旗渠的工地上,女民工还成立了“李双双突击队”,与男青年展开劳动竞赛。李长增评价这部电影说:“仲星火演的孙喜旺,我觉得完完全全把我父亲性格比较懦弱的特点表现出来了,非常像,但张瑞芳老师的表演,像,可也不那么像,有一丝艺术夸张吧。”可刘凤仙谈到张瑞芳的表演,就一个字:像。
  1961年分别后,身处两地的两个“李双双”友情不减。1988年,收到张瑞芳的来信后,刘凤仙给张瑞芳打了电话,说了半小时还觉得话没有说完。2000年,张瑞芳的作品集《瑞草芳华》出版后,特意给刘凤仙寄来一本,并在扉页上亲笔题写了“凤仙老友留念”。2003年,张瑞芳给刘凤仙寄来眼镜、丝巾等,刘凤仙亲手给张瑞芳做了两双绣花鞋垫,只是张瑞芳舍不得用,当成工艺品珍藏起来。
  “我和张大姐的情谊一辈子都难忘。”刘凤仙的眼里噙满了泪花。
其他文献
在餐厅吃饭,你不需要大声招呼服务员,只要在IPAD或手机上动动手指就能下单;等餐太无聊?那就在餐桌上玩个折扣游戏,顺便看看田园乡村景象安抚情绪;倘若担心吃得不够卫生,你甚至可以通过摄像头看到厨师现场做菜过程……7月6日,于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2012年国际餐饮博览会上,“未来餐厅”中首度亮相的机器人服务员、虚拟迎宾、心情点餐、百变环境、菜品追溯等体验,让众多参观者提前感受了一把未来餐厅的模样。 
期刊
因为上学的事儿,何巧丽再次和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母亲提议她上家政培训学校,她觉得不可理喻。  “去伺候人?她怎么想的,我还是她亲生的吗?”提到这件事,何巧丽气就不打一处来,精心修过的弯弯眉毛蹙在一起。  相比母亲的提议,她更想去学美容,“轻松,自由,有上下班时间,来钱也快。我们班好几个女同学都打算去学呢。”  何巧丽,17岁,今年刚初中毕业。  对于大多数农村女孩来说,初中文凭已经到头,摆在
期刊
位于浙江省奉化城北6公里的滕头村,土地不足千亩,却拥有“全球生态500佳”、“世界十佳和谐乡村”、“中国十大名村”、“中国生态第一村”等诸多光环,而且是全球唯一入选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乡村。2011年,全村343户844人在两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竟然创造了近50亿的总产值。  走在时代前列的小村子  23岁的导游陈迪穿着白色工作服,站在一个犹如酒店大堂般的大厅前,这里是游客服务中心,而穿过它
期刊
王允,并州太原郡人(今山西太原),他官至司徒兼尚书令。在董卓专权时,他很受重用,尽管在《三国演义》中,他着墨不多,但因他巧设连环计,除去大恶董卓,因此,在三国人物中,占有重要一席。  王允巧设连环计,先以金冠送吕布,后又设家宴请吕布,席间故意唤出绝代美女貂蝉为吕布把盏。吕布一见貂蝉神魂颠倒,如坠云雾,王允趁此机会把貂蝉许给吕布。  第二天,王允又瞅准吕布不在董卓身边的空,设宴请董卓驾临。席间,王允
期刊
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余实在不敢苟同。按通常的说法,爱情是“男女相爱的感情”。一对男女,婚前有“相爱的感情”,婚后朝夕相处,反倒没有这种感情了吗?婚前咫尺天涯,婚后天涯咫尺,感情应该更深才对。  不过,环顾四周,却有婚后感情日淡者。此中原因甚多,每每各不相同。然在余看来,重要原因之一,是有些人对“爱情”二字的理解有异。不少年轻人,包括余等年轻时在内,认为爱情是男女间相互爱慕、依恋、追求。这
期刊
吕布是五原郡九原(山西忻县)人,字奉先,官拜执金吾。吕布身高一丈,腰粗十围,眉目清秀,骁勇善战,无人能敌,曾一人力战刘备、关羽、张飞而不惧。他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人称马中赤兔,人中吕布。  吕布自幼跟随并州刺史丁原,拜其为义父。董卓召集王公大臣行废立大事,唯有丁原敢挺身而出反对,因为他背后有勇猛无比的吕
期刊
近年来,都市农业蓬勃兴起,“社区菜园”、“阳台种菜”、“屋顶农业”、“都市农民”……这些新词悄悄融入我们的生活,让因为城镇化而逐渐远去的乡村再次走进我们的视野。但是我们逐渐发现田园风光可以复制,但乡村味道却无处可寻,因为每一段乡村记忆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时代,当新时代取而代之后,记忆中的那个乡村自然也悄然远去,只是那个时代留下的许多特定词语,有时会让人忍不住回忆过往。  1958年到1978年,在中国
期刊
“说刘洋,好姑娘,嫦娥飞天圆梦想……”看到刘洋飞天的报道后,河南林州市振林街道的五位老太太很快就编出了这段脍炙人口的方言快板。继上世纪60年代修筑的水利工程之后,“红旗渠畔的女儿”刘洋又让林州在全国火了一把,林州更因其多了一张耀眼的名片:中国第一女航天员故乡。  走进林州,可以感觉到,四处都涌动着一股“刘洋热”,在安林公路林州西街村的路口,有刘洋身着航天服的巨幅肖像,上面写着“刘洋,你是林州的骄傲
期刊
和以前的任何一次党代表大会报告一样,十八大报告中直接和间接涉及“三农”的论述可谓全面详尽、浓墨重彩。这是因为,不管在任何时候,解决好关乎13亿人口饭碗的“三农”问题,都不能不是执政者必须首先考虑的要务。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而民以食为天,是故,农业安则天下安。  “三农”的黄金十年  在总结过去五到十年的“三农”工作时,十八大报告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连年增产”。“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城
期刊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越来越多的城市问题暴露出来,空气污染、噪音污染、交通拥堵、食品安全、生活压力……难怪越来越多的都市人渴望回归自然,网络游戏开心农场的广泛流行就是很好的例证。  事实上,都市种菜已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这既满足了人们排压的心理需求,又促进了绿色生态环境的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还缓解了人们长期以来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忧虑。都市农业正在世界各地以各种姿态铺展开来。  德国:自助菜园凭良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