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bok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尽量少的时间与精力,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学习效益的课堂教学,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所在。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故事,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因为故事的情节引人入胜,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二是故事里充满了令学生向望的美好生活,他们能从故事中的人物身上找到与自己心灵产生共鸣的情感体验,能从故事幽默风趣的言语中得到开心的一笑,能从故事的寓意里得到感悟和引发思考,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预设问题,启发引导。在新课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改革的浪潮下,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启发式原则,达到一种双边互动充分、课堂气氛热烈的效果,经常大量设问,于是不由自主地提一些不疼不痒的问题。“有疑而问”本是天经地义,但这种浅显的问题,往往问而无疑,学生对答如流,表面上互动得轰轰烈烈。但实际效果如何呢?学生从这些问题中得到了什么呢?这种设问除了在形式上给人一种热闹的感觉外,没有什么教学价值。
  有经验的老师设问能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提出的问题恰当、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能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一教师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让学生带好长度分别为3cm、4cm、7cm、10cm的小木条,预设以下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后思考讨论:(1)能拼成几个三角形,三角形的边长分别是什么?(2)哪三根不能拼成三角形?这三根的长度都有什么关系?(3)三根木条符合什么要求才能拼成三角形?教师层层设问、逐步推进,充分突出学生“做数学”的同时,启发引导了学生主动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让学生记忆“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小于第三边”的定理。
  很多教师不研究教材内容,不分析知识与问题之间的关联,预设的问题单一且不能揭示知识发生过程。一教师在上《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在探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教学环节时,教师是说:这个方程组的解是什么呢?我们利用一个表格来探求。
  接着学生就填写表格,找出了解。笔者却要反问:用表格来探求方程组的解,为什么表格中x只列举20、2l、22、23、24呢?教师没有预设其他问题,这就没有把握探求方程组的解的内在规律,没有正确引导学生探求方程组的解。
  其实,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刨根问底。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思维活动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他们的思维活动越来越具有独创性,并试图解决问题。高明的教师会利用这一心理特征,在预设的问题往往循循善诱、层层设疑、步步为营、节节出新,最后水到渠成,让人恍然大悟,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使大脑皮层出现“优势兴奋中心”,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一教师在教学“圆的定义”时,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都会回答:“这还用问,当然是圆的。”接着问:“为什么要造成圆形?难道不能造成别的形状,比如说三角形、四边形……”同学们就会兴奋起来,纷纷说:“不能!这样的轮子无法滚动。”教师接着再问:“那就造成鸭蛋的形状吧!行吗?”学生开始感觉茫然,继而大笑起来:“若是这样,车子会忽高忽低的。”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造成圆形不会忽高忽低呢?”学生又一次活跃起来,纷纷议论,最终找到了答案“因为原形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处处相等!”这样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圆的定义。教师在讲圆的定义时,根据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预设了四个逐步推进的问题,学生生成圆的定义非常自然且记忆深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余味无穷。
  3、营造民主化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评价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成就感,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在课堂上我们都会使用评价。从评价主体上看,分为师生、生生、生师;从评价手段上看有口头语言和称赞的目光、亲切的微笑等体态语言。如“你的想法很独特,大家可以来讨论一下。”假如学生提出的问题果真有价值,老师应该马上肯定:“你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很重视。”条件许可的话,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来探讨。有效的评价既能指明优缺点,又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力量。有时,我们会在课堂上听到“好的”、“不错”类似这样的评价。对教师来说简单了,可对于学生而言缺乏针对性,甚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习主动性减弱。为了引导学生评价他人,有些老师会说:“你认为他说的怎样?”……笔者认为学生的自我评价环节在课堂中比较单薄,老师可以让它厚实一些。如“你对自己的发现怎样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从而对自己在知识与技能、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及时发现并做出不断的调整。
其他文献
作为写作的主体,学生常常陷入有话说不出口地苦恼当中。这是因为学生的体验,表达即受语言限制,又受写作要求,评价机制的限制。表现出或隐或现得不自由状态。本文就高中作文教学如何正确审视和利用自由写作这个话题,浅谈自己观点。  1.还学生以话语权,保证学生的写作自由。在高考指挥棒下,中学作文教学中,课堂上讲的最多的是主题要求、写作技巧与写作规定。诚然,“主题”或“思想”的确是构成文章的主要因素,甚至是第一
期刊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字词句篇的训练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健全创新人格。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做好创新教育这篇全新的文章。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教学的民主性  民主性是创新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在特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给每位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当学生一时回
期刊
“个性化阅读”教学方式,倡导结合学生个体情感体验,多元化多角度地理解文本,这对打破传统语文课堂教师手捧教参讲到底,肢解文本,学生被动吸收的教学方式无疑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个性差异等新课程改革理念。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逐渐活跃,他们在课堂上充满了欢乐,也充满了机智与智慧,不同的体验、不同的解读让语文课堂再次充满生机,让不少语文教师深深体会到原来学生并非一无所知,他们有时
期刊
一、 掌握写作技能,知道该怎样动手  1.掌握各种体裁文章格式。  (1)记叙文(Narration)。这是最普遍、最基本的一种文体。写作中应遵循以下几点:①交待要素,即人、时、地、事。②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叙述完整、具体。③要重点突出,目的明确。记叙文所记的都是过去发生的事,原则上通常用过去时态写。  (2)说明文(Exposition)、描写文(Description)。这是英文常见的两种文体
期刊
所谓激励性评价,就是教育者着眼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寻找闪光点,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不断增强学生成功的愿望,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面对评价方式多元化来说,课堂教学之中的激励性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激励学生学习热情,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我的有效评价方式。因为它具有引导功能和激励功能,它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
期刊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两基”后教育工作的“重申之重”,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笔者认为,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重点在以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进一步落实政府责任,这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  近年来,各地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校舍安全工程、仪器设备配置、教育信息化建设等一系列工程的实施,大大改善了农
期刊
评价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老师在课堂中所采用的随机的、激励性的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性的重要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用下面几种方式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激励性的评价。  一、营造和谐的情境是进行激励性评价的前提  好的课堂氛围,令学生如沐春风,人人轻松,个个向往。这样的氛围,正是进行课堂口头评价所需求的。实践证明,鼓励可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
期刊
一、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运用  在注重教师评价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学生的自我评价形成立体反馈,来强化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应用性和可观测性。  学生的自我评价包括学生自己的自我表现评价,又包括集体的自我表现评价。评价可以充分地交流自己参与学习的体验、经验和教训,因而,可使学生获得较真实的自我认识。这种集体和个人的自我评价也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期刊
一、用细心去了解学生  细心是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所要具备的素质。当今社会是一个日新月异、千变万化的社会。受其影响,我们所面对的也是思想意识、性格行为、兴趣爱好不同的孩子。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要用细心的眼光,观察和了解每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使每位孩子都能和谐健康的发展。  学习上要细心了解学生。孩子们的学习教育过程是一个漫长而细致的过程,班主任平时要细心观察,了解他们的学习
期刊
一、构建德育管理体系,建立长效体制轴心  在当前的大教育格局下,进行学校德育管理,必须构建德育管理体系。首先需要健全的组织机构。建立校、处、班三级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的职责。上下联动,信息畅通,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其次是建立一个长效的体制轴心。以校长作为德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实施国家规定的德育目标。在校长的带领下,在学校,确立人人都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