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不動管柱微生物吞吐增产技术的原理是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能够乳化分散原油,降解原油中的部分直链和支链烷烃,使原油粘度降低;微生物产气溶于原油,降低原油粘度,并能有效驱动盲端剩余油,增加原油流动性;微生物可以主动向油水界面运移,扩大波及体积;微生物代谢产生的乙酸、丙酸等小分子有机酸具有酸化解堵作用,可以溶解碳酸钙等无机堵塞,醇等小分子有机溶剂可以溶解胶质沥青等有机污堵。在东胜公司潍北油田小断块油藏中应用了不动管柱微生物吞吐增产技术,目前昌76-斜1井日液3.0吨/天,日油1.9吨/天;昌25-斜8井日液1.8吨/天,日油1.4吨/天,两口井平均单井日增油0.7吨/天。
关键词: 潍北;高凝油;微生物;吞吐
【中图分类号】TE3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8)01-0193-01
东胜高凝油藏主要位于山东省潍坊市昌邑,构造位置处于潍北凹陷南斜坡东带,为柳疃大断层和柳疃南断层所夹持的鼻状构造,孔二上为主要含油层系。孔二上, 油藏类型为中孔、中渗、常温、常压、高凝、稀油、岩性+构造油藏,地质储量96×104t。由于埋藏较浅,地温低,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动用。疃3块2008年开始滚动建产,一直采用弹性开发方式,随着地层能量降低井组产量有所下降,区块开油井10口,水井5口,日油6.4吨,日液6.5吨。疃3块由于小层平均渗透率较低、油层泥质含量高且强水敏导致水井注水压力较高,而且由于埋藏浅油藏温度低,原油凝固点高油井产量低、结蜡严重。近几年针对该区块开发问题先后开展过油井化学解堵和酸化解堵等工艺措施,但均见效不大,例如疃3-斜5 井2010年2月实施化学解堵:用JN-02油溶性高效分散剂进行全油层化学解堵,处理近井地带蜡、胶质沥青质沉积物,恢复该井投产初期日产液量的要求但有效期不足一年。疃3-斜7井2011年7月实施化学复合型缓释酸乳化剂全油层化学解堵,处理近井地带蜡、胶质沥青质沉积物及无机沉淀物,措施后效果一般。上述工艺均有效期短、见效不明显,因此急需新的工艺措施提高该区块开发效率。
微生物单井吞吐技术高速发展,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该技术就已发展成为一项较成熟的单井增产技术。与微生物驱油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实施更加简单、投入少、见效快、可控性强等特点,所以在世界多个国家和油田都开展过现场试验和应用。美国、俄罗斯、罗马尼亚、日本、伊朗、印度及中国等许多国家的高校、研究机构及公司都对微生物单井吞吐技术进行了室内研究、矿场试验及现场应用,并取得了很多实质性的进展[1]。
在微生物吞吐机理方面,近些年在微生物解堵机制、生物表面活性剂在吞吐中作用机制、嗜烃功能菌作用以及在油藏厌氧条件微生物产气功能评价方面都取得了深入的研究进展。
在高含蜡油藏应用方面,近年国内在大庆油田和大港油田都有高凝油微生物单井吞吐现场应用成功的报道。大庆萨南东过渡带“350m”地区1970年投入开发,采用350米井距的四点法面积井网,原油物性差,含蜡量高(22.6%)、胶质含量高(17.5%)、凝固点高(31℃)、粘度高(31.8mPa.s),生产过程中易形成有机质堵塞,处理方式:应用外源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菌种解堵,1t菌液稀释到20m3后从油套环空挤入地层,顶替清水20~60m3,关井3~5d。实施49口井,有效率73.5%,单井日均增液5.3t,日均增油1.1t,累增油7251t,平均有效期191d,最长468d,投入产出比1:4.53 。大港油田试验区位于舍女寺油田的官69断块,1987年投入开发,属高凝高矿化度油藏,生产层主要由岩屑长石砂岩构成,油藏温度73℃,孔隙度26.9%,渗透率230mD,原油凝点高(38℃),含蜡量高(27.3%),含胶沥高(25.6%),总矿化度高(18154mg/L),施工68口井,有效率超过60%,日增油2t以上,原油蜡和胶质含量平均降低3-5个百分点。
不动管柱微生物吞吐增产技术的原理是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能够乳化分散原油,降解原油中的部分直链和支链烷烃,使原油粘度降低;微生物产气溶于原油,降低原油粘度,并能有效驱动盲端剩余油,增加原油流动性;微生物可以主动向油水界面运移,扩大波及体积;微生物代谢产生的乙酸、丙酸等小分子有机酸具有酸化解堵作用,可以溶解碳酸钙等无机堵塞,醇等小分子有机溶剂可以溶解胶质沥青等有机污堵[2]。
该技术不动管柱,用泵车将配好激活剂、外源菌经油套环空注入地层。解决了地层能量低,产量递减快的难题,在现场推广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自2016年9月起,在东胜公司潍北油田小断块油藏中应用了不动管柱微生物吞吐增产技术,目前昌76-斜1井日液3.0吨/天,日油1.9吨/天;昌25-斜8井日液1.8吨/天,日油1.4吨/天,两口井平均单井日增油0.7吨/天。微生物吞吐增产有效期内增产原油吨,增加经济效益47.3万元(按照吨油售价按1875元计算);单井措施作业次数2次,节约维护、措施作业费用125万元,因此推广不动管柱微生物吞吐增产技术在低能区块中的应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为47.3+125=172.3万元。同时该工艺技术不动管柱、套管注入、安全可靠,降低了作业风险;减少了作业频次,减少作业工人作业强度。
参考文献
[1]金威. 高凝油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与应用[D].辽宁:石油工业出版社东北石油大学,2017.
[2]陈定平等.微生物驱油技术在后续水驱阶段的可行性试验[M].化学工程与装备,2015,34(2):36-38.
关键词: 潍北;高凝油;微生物;吞吐
【中图分类号】TE3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8)01-0193-01
东胜高凝油藏主要位于山东省潍坊市昌邑,构造位置处于潍北凹陷南斜坡东带,为柳疃大断层和柳疃南断层所夹持的鼻状构造,孔二上为主要含油层系。孔二上, 油藏类型为中孔、中渗、常温、常压、高凝、稀油、岩性+构造油藏,地质储量96×104t。由于埋藏较浅,地温低,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动用。疃3块2008年开始滚动建产,一直采用弹性开发方式,随着地层能量降低井组产量有所下降,区块开油井10口,水井5口,日油6.4吨,日液6.5吨。疃3块由于小层平均渗透率较低、油层泥质含量高且强水敏导致水井注水压力较高,而且由于埋藏浅油藏温度低,原油凝固点高油井产量低、结蜡严重。近几年针对该区块开发问题先后开展过油井化学解堵和酸化解堵等工艺措施,但均见效不大,例如疃3-斜5 井2010年2月实施化学解堵:用JN-02油溶性高效分散剂进行全油层化学解堵,处理近井地带蜡、胶质沥青质沉积物,恢复该井投产初期日产液量的要求但有效期不足一年。疃3-斜7井2011年7月实施化学复合型缓释酸乳化剂全油层化学解堵,处理近井地带蜡、胶质沥青质沉积物及无机沉淀物,措施后效果一般。上述工艺均有效期短、见效不明显,因此急需新的工艺措施提高该区块开发效率。
微生物单井吞吐技术高速发展,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该技术就已发展成为一项较成熟的单井增产技术。与微生物驱油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实施更加简单、投入少、见效快、可控性强等特点,所以在世界多个国家和油田都开展过现场试验和应用。美国、俄罗斯、罗马尼亚、日本、伊朗、印度及中国等许多国家的高校、研究机构及公司都对微生物单井吞吐技术进行了室内研究、矿场试验及现场应用,并取得了很多实质性的进展[1]。
在微生物吞吐机理方面,近些年在微生物解堵机制、生物表面活性剂在吞吐中作用机制、嗜烃功能菌作用以及在油藏厌氧条件微生物产气功能评价方面都取得了深入的研究进展。
在高含蜡油藏应用方面,近年国内在大庆油田和大港油田都有高凝油微生物单井吞吐现场应用成功的报道。大庆萨南东过渡带“350m”地区1970年投入开发,采用350米井距的四点法面积井网,原油物性差,含蜡量高(22.6%)、胶质含量高(17.5%)、凝固点高(31℃)、粘度高(31.8mPa.s),生产过程中易形成有机质堵塞,处理方式:应用外源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菌种解堵,1t菌液稀释到20m3后从油套环空挤入地层,顶替清水20~60m3,关井3~5d。实施49口井,有效率73.5%,单井日均增液5.3t,日均增油1.1t,累增油7251t,平均有效期191d,最长468d,投入产出比1:4.53 。大港油田试验区位于舍女寺油田的官69断块,1987年投入开发,属高凝高矿化度油藏,生产层主要由岩屑长石砂岩构成,油藏温度73℃,孔隙度26.9%,渗透率230mD,原油凝点高(38℃),含蜡量高(27.3%),含胶沥高(25.6%),总矿化度高(18154mg/L),施工68口井,有效率超过60%,日增油2t以上,原油蜡和胶质含量平均降低3-5个百分点。
不动管柱微生物吞吐增产技术的原理是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能够乳化分散原油,降解原油中的部分直链和支链烷烃,使原油粘度降低;微生物产气溶于原油,降低原油粘度,并能有效驱动盲端剩余油,增加原油流动性;微生物可以主动向油水界面运移,扩大波及体积;微生物代谢产生的乙酸、丙酸等小分子有机酸具有酸化解堵作用,可以溶解碳酸钙等无机堵塞,醇等小分子有机溶剂可以溶解胶质沥青等有机污堵[2]。
该技术不动管柱,用泵车将配好激活剂、外源菌经油套环空注入地层。解决了地层能量低,产量递减快的难题,在现场推广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自2016年9月起,在东胜公司潍北油田小断块油藏中应用了不动管柱微生物吞吐增产技术,目前昌76-斜1井日液3.0吨/天,日油1.9吨/天;昌25-斜8井日液1.8吨/天,日油1.4吨/天,两口井平均单井日增油0.7吨/天。微生物吞吐增产有效期内增产原油吨,增加经济效益47.3万元(按照吨油售价按1875元计算);单井措施作业次数2次,节约维护、措施作业费用125万元,因此推广不动管柱微生物吞吐增产技术在低能区块中的应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为47.3+125=172.3万元。同时该工艺技术不动管柱、套管注入、安全可靠,降低了作业风险;减少了作业频次,减少作业工人作业强度。
参考文献
[1]金威. 高凝油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与应用[D].辽宁:石油工业出版社东北石油大学,2017.
[2]陈定平等.微生物驱油技术在后续水驱阶段的可行性试验[M].化学工程与装备,2015,34(2):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