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来源 :当代教学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ina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美术教学也是门主要的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是使学生认识美术学科规律,规律掌握了,兴趣才能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也将跟着提高,对美术感到兴趣。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始终处于愤悱状态,根据我们学生的认识规律和他们的情趣爱好,把学生对美术学习分为几个程序,在各程序过程中不断激发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规律,认识自己,兴趣就更加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一、激发学生的感性认识兴趣
  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本身是一种认识,这种认识活动具有一定的心理特征,即人们在欣赏过程中常常表现出一种不同心态状况下的"求新、求异、求奇''的心理,也就是说总爱看那些新鲜的或根本就未曾见过的东西,总爱看一些奇怪、异样、超凡脱俗的东西,即具有特殊意识的东西。这些往往改变了欣赏视觉原来注意指向,引起强烈的无意注意,引起视觉兴奋,促进美的兴趣增加,而兴趣增加则审美的欲望就递进发展。审美情趣发展了,兴趣就激发起来了,根据这一审美认识的心理特征,教者在美术教育教学实践中,无论是绘画或欣赏课,工艺设计制作等都尽量出示好的作品,首先抓住学生心理调动情绪,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例:绘画课出示范画、过程图或用电教设备、投影再配以美妙的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当学生进入欣赏活动之中时,其视不仅仅只停留在一个知觉水平上,往往表现出对未知世界的探求欲望,这种欲望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知觉深度的探求,如欣赏一幅风景画不仅要看近景、中景,还要向透视的深远方向看去,寻找更吸引入的东西;二是对未知深度的探求,即不仅看画面上的东西,也要寻控被画面挡住的东西,更想这幅画是怎样画出来的,此时,引而不发,根据学生急于想知道为什么的心理状态,及时提高加以启示。
  二、开展阅读讨论,激发学生理性认识的兴趣
  通过阅读与思考,学生自己已经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对有些问题处于一知半解的阶段,而且他们对于自己是似信非信,还有些问题有待于解惑。结合这时的心理状态,教师及时诱导,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们各抒己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各种问题,发表不同见解。在讨论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要穿针引线,更要结合教材,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予以纠正,归纳、总结,使学生得出明析的结论,这种讨论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辩明是非,掌握知识,技法、学习绘画语言的运用,并使课堂气氛活跃,激起学习兴趣。
  三、注重练习,激发学生认识的兴趣
  在组织讨论的活动中,学生已获得了大量的理性认识,明辨了是非,了解了技法,这时的学生不满足于观察与欣赏,他们跃跃欲试企图通过自己的实践来验证自己的理性认识,要求自己能动手画,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借以表现自我。因势利导,及时组织他们练习,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情绪,老师可在练习过程中放一些轻音乐,使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尽情发挥。也能激发联想,促进形象思维的展开,逐渐使学生渐入佳境,深入到最大的艺术境界中去,在
  练习过程中,教师辅导要着眼于全班学生掌握绘画方法步骤,使学生有序地操作练习。要善于发现学生作业中的问题,予以随时纠正,并及时发现正确的作业,以其作为示范展示给学生,使错误的学生及时改正,正确的学生继续进行。当全班同学置身于绘画艺术的过程时,也是教师个别辅导的时候。在辅导的过程中发现共性问题时,找一幅典型的作业为例,学生暂停操作,进行针对性的评讲,以供学生借鉴、参考,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评讲示范,启发学生的综合认识兴趣
  通过操作练习,学生满足了自我表现的愿望,但是学生们作业完成后的效果是否符合要求,自己的画法是否正确,自己画的到底怎样.是他们急于想知道的问题。此时教师要及时地把课堂习作的情况反馈给学生,并选出有不同代表性的作业。俗话讲:“百闻不如一见”,教师讲评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尤其是有一些技法问题,只讲是无法讲清楚的,必须加以示范才能使学生获得直观信息。通过直观感受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教师乐于示范过程的表象,并自觉地把自己的画法与教师的比较,找出同与不同,借鉴中寻求调整方法,示范时再以简洁的"画龙点睛"式的讲解,使学生在一目了然的直观情景中主动接受知识、学会技法,从而获得综合的认知,并为美术学习打下浓厚的兴趣。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抓住学生在学习各阶段的心理状态,把美术教学贯穿始终,形成四程序,感情认识一理性认识--操作实践--综合认知。通过上面的程序,充分体现了认识规律且始终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的全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形象表达能力,实际操作等能力,从而得到良好的效果。
其他文献
【摘要】区域活动是以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满足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幼儿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开设区域活动是为了向幼儿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幼儿依靠自身的能力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操作去感知、思考、寻找答案。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能力按规则自行选择各区域活动,自由结伴、自由选择、自由操作,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促进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相应的发展。而教师对区域游戏的
期刊
日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中的新问题、新概念、新理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教师断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水平,进一步树立新型的人才观、教学观、评价观和课程资源观。我认为,新形式下要创新教育理念,做创新型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正确的创新教育思想。  教师的教育思想应开放,树立主体教育、创新教育的新理念。教师必须通过多方面的学习,了解国内外教育的新动向,掌握最新的教育观念,走在
期刊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领导者,对于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促成教育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觉得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不断被思考被理解而结晶出来,给人以启示。  1 让“知识的化身”转变为“求知的榜样”  “学高为师”,在课改教学丰富的“三维目标” 背景下,“知识”更像动词——一种“探究的活动”,教师的“学高”则应是“博学”与“会学”的统一,“教学”则更像“育学”,班主任更需要用亲身
期刊
【摘要】广大农村教师队伍现状不容乐观,教师年龄严重老化、学科极不配套、教师数量不足、教法过度陈旧,所有这些都影响到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素质教育、完成基础教育改革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目标的实现。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本文通过一个小区域的农村教师队伍的调查分析、根源探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五条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解决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教师队伍建设 现状分析 根源探讨
期刊
阅读是“终身教育”。不会阅读的人谈不上高效率的吸收,更谈不上学以致用。“读”是学生知识内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传统的数学教学“讲多于读”、“满堂灌”、“以练为主,练重于读”,完全把学生禁锢于“讲——听——练”这单一流向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死气沉沉,这种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学生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高。所以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培养阅读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
期刊
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促进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因此,如何进一步做好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使教育成果落到实处,从而杜绝犯罪,是学校法制教育工作必须认真探讨的问题。我校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改变传统的说教方式,不是单纯向学生宣讲法律知识,而是从学校管理机制层面上来把握其实质,并探讨相应的实施办法。针对此特点,我们学校确立了以
期刊
下午,阳光有点强烈,晒得人有点慵懒。正当我想昏昏欲睡的时候,进来一位长相温婉,脸上总漾着甜甜笑容的老师,听凌老师介绍,她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和资深的心灵疏导者。说心里话,我一直在农村中学任教,虽然领导很器重我,多次派我出外参加各种培训,但对于这种老师接触得还是很少的,且对教师有关心理方面的调适所知也甚少,抱着试着了解的目的,我开始认真听了起来。只是心理还是有些疑惑,不知她讲得怎样。  她的声
期刊
一、在课堂作文指导中诱发写作兴趣,培养作文能力  小学课堂作文指导的过程是师生互动、互促,教学相长的过程,是激发师生的生命潜力、焕发生命激情的过程。课堂作文指导最有效的方式是积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写作的活动中。我们应该积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做到作文材料情趣化,教学策略情趣化,教学活动情趣化,使课堂作文的情趣指导成为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
期刊
【摘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本质和核心,体现了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推进郁山中学的快速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广大郁山人民的心声和期盼。建立科学规范的教育管理体制是确保教学质量逐步提升的前提。西部边远山区的教育教学工作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推进郁山中学教育教学快速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创新;教育教学;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期刊
【论文摘要】  近年来,教师专业素质倍受关注。如何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教师队伍、实现教师专业化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梳理得出:教师专业化就是指教师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全面提升,是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活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技能,实施专业自主,体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本文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及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实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