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壮族小伙儿“献血续命”的爱情

来源 :畅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l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次献完血,邓杰鹏的手臂都要疼上两天,谈起输血带来的疼痛,他说:“我所受的苦远远不及妻子的万分之一,献血是我唯一能为她做的,我吃这点苦根本不算什么。”
  如果不是因为妻子张晓晓患上再生障碍性贫血,28岁的壮族小伙儿邓杰鹏原本会像他家人所规划和设想的那样,按部就班地打工、结婚、生子,过上平静而幸福的生活。短短几年间,为妻子治病让这个年轻人背上了难以承受的重担——65万元治疗费。
  “钱可以再赚,人命不可以再来”是这个壮族家庭成员间相互鼓励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在这样的信念下,哪怕张晓晓的病情再严重,这家人都没想过放弃。
  得知无偿献血者的直系亲属可按实际献血量等量免费用血后,从2011年8月至今,邓杰鹏累计献血26次,献血量相当于3.8万毫升,他用不计回报的付出书写着“献血续命”的爱情。
  “他是我遇到的第一个对我这么好的人”
  邓杰鹏出生在广西南宁市上林县明亮镇九龙村,初中毕业后,在南宁一所中职学校读模具专业。2006年毕业后,邓杰鹏在广东惠州打工时,认识了来自河南商丘的张晓晓。在小邓的眼中,晓晓是一个热情、善良却不懂得照顾自己的女孩,而他就是那个想要照顾她的人。
  “谈恋爱的时候,我有什么要求他都能做到。感觉除了我爸妈,他是我生命中遇到的第一个对我这么好的人。”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张晓晓言语中透出几分甜蜜。
  当晓晓提起想要嫁到广西时,她母亲第一个站出来表示反对:“隔几千里那么远,想见你一面都难!”
  家里给她安排了好几次相亲,晓晓都没有答应,她对母亲说分手了,暗地里还是在跟他交往。父母拗不过女儿,最终同意了这门婚事。
  2011年6月,邓杰鹏陪晓晓孕检时,发现她的血液化验结果中有的指标出现异常。随着预产期临近,晓晓的病情日渐加重,连爬楼梯、上厕所都觉得累。在进行检查后,医生怀疑晓晓得了白血病,邓杰鹏怎么也不相信。他请假送妻子到武汉一家大医院做骨髓穿刺检查后确认,妻子造血功能低下,是因为患上了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在医院生产时,晓晓一度发高烧到39度多,剖腹产后在ICU治疗时,晓晓一天的治疗费就需要1万多元。生产后住院的两个月,就花了20多万元治疗费。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急,常伴有严重感染或出血倾向。随着病程发展,会导致严重的内脏出血和败血症,不经有效治疗多在6~12个月内死亡。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邓杰鹏想尽了办法。尽管办了新农合医保,但一年的报销上限是15万元。不断增加的诊疗费用,对这个农村家庭而言是一个难以承受的负担。
  每次钱不够了,不用邓杰鹏开口,他的父亲就会主动问他还需要钱吗,家人总会东拼西凑想办法把钱交到他手中。
  当时,在深圳富士康工作的邓杰鹏从一名流水线上的工人升为初级管理人员,月收入达到5000元,要照顾在南宁治疗的妻子却分身乏术。
  2011年年底,在公司人力部门的安排下,邓杰鹏调到了富士康南宁科技园,一边上班,一边抽出时间照料卧床的妻子。
  “那是老公的血”
  患病后,为了维持身体机能,每个星期张晓晓要输一次血小板和“去白细胞红细胞”。由于各大医院的血液供应都比较紧张,病人用血需要排队,不能及时输血,病人常常会出现险情,而且一个星期输一次血小板和“去白细胞红细胞”的费用要2300元。
  了解到无偿献血后直系亲属可按实际献血量等量免费用血,而且还能优先用血,邓杰鹏决定为妻子“献血续命”。
  2011年8月26日,邓杰鹏第一次走进南宁中心血站。小邓还记得,献完血当天晚上,医院就给晓晓安排了输血。
  从2011年至今,除了第一次献出400毫升全血,每隔一段时间邓杰鹏就去血站捐献“1人份”或者“2人份”血小板。靠着丈夫的无偿献血,张晓晓得以长期免费用血,几年来从血站报销的输血费用已达8.3万多元。邓杰鹏累计无偿献血量相当于3.8万毫升。两本鲜红封面的献血证,填得满满的。
  “这些年来,我的身体里不知流着多少人的血,但我总觉得,那是老公的血。”张晓晓说。
  每次献完血,邓杰鹏的手臂都要疼上两天,谈起输血带来的疼痛,他说:“我所受的苦远远不及妻子的万分之一,献血是我唯一能为她做的,我吃这点苦根本不算什么。”
  输血只是维持身体机能,并不能从根本上治疗,病情的反复不断煎熬着这对年轻人。
  2015年6月1日,邓杰鹏带妻子去医院做造影。报告出来那天医生悄悄地把他从病房叫了出去,告诉他检测报告显示晓晓的盆腔部位有一个巴掌大的肿块,怀疑是卵巢癌。
  “别治了,回家吧,就算治好了也会复发。”考虑到邓杰鹏家里的情况,医生劝他放弃治疗。邓杰鹏当即表示,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他也不会放弃救治妻子的希望。医生被邓杰鹏的“固执”感动了,决定为晓晓进行手术。术后发现,晓晓盆腔部位的脓肿只是良性病变,不是恶性肿瘤。术后晓晓知道这件事后,含着泪说,是丈夫给了她第二次生命。
  “等我病好了,就给你做一桌好吃的菜”
  2015年6月,由于腹腔严重感染,晓晓每天都会发高烧,冷的时候盖两床被子还打冷颤,热的时候浑身汗湿。肠管破裂导致吸收功能急剧下降,这个原本清秀的姑娘消瘦得体重还不到35公斤,胳膊细得找不到血管。出院回家,她看见镜子里的自己,忍不住哭起来,“怎么变得像骷髅一样?”
  破损肠管的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晓晓在家养病期间,每天都要更换好多次造瘘袋,想到丈夫白天很早就要起床上班,夜里还经常要把他叫醒帮自己更换、冲洗造瘘袋,晓晓很不忍心。邓杰鹏宽慰她说:“那有什么,你没事就好啦。”
  2015年1月,张晓晓22岁的大弟张向博从河南老家来到南宁,和邓杰鹏轮班照料她。幸运的是,晓晓和弟弟做“HLA高分辨检测”时,报告显示她和大弟的配型完全一致,符合骨髓移植的要求。
  邓杰鹏有些后悔,应该早几年去给妻子和内弟做配型检测的,不该选择保守治疗,结果几年下来花去了65万元,现在已经不可能再借到30多万元做骨髓移植了。
  邓杰鹏为妻子“献血续命”的事迹被当地媒体报道后,感动了不少网友,大家纷纷伸出援手。
  几年前,新疆兵团农三师职工白先生的女儿不幸被血液病夺去生命。看到邓杰鹏的故事后,他和妻子以及一起种枣的叔叔商量,把今年地里收获的6吨上好的和田大枣免费运到南宁,捐给这对夫妇用于治疗。
  在媒体的帮助下,南宁市民发起了帮邓杰鹏义卖红枣的行动。通过网络等多方渠道,社会各界为他们募捐到的善款已达42万元,虽然后续治疗的资金缺口还是很大,但爱心人士的帮助,给了他俩很大的信心。
  “等晓晓好了,我一定要带她多出去玩玩、转转,因为这几年妻子对外面世界的印象已经有点模糊了。”邓杰鹏说着望向躺在床上的妻子。
  张晓晓一面不停地抹眼泪,一面轻声地对邓杰鹏说:“我在手机里看了好多个菜谱,等我病好了,一定给你做一桌好吃的菜……”(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
其他文献
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在陈吉宁的领导下,一个已经“装上牙齿”,运作亦更加清晰透明的环保部逐渐显现。  3月11日上午两会新闻中心,履新一年的环保部部长陈吉宁举行记者会,总结一年的环境治理,依然不吝金句。  2015年初,原清华校长陈吉宁上任环保部部长,专家从政、临危受命,被公众报以极大期待。今年两会,陈吉宁的出场也是最受关注的发布会之一。  清华十几年来最“激进”校长、最年轻部长、环保专家、首次从政
期刊
人机围棋大战高调亮相的背后,是谷歌的新商业野心——人工智能竞赛真的开始了  对于此次引来全世界关注的人机大战,谷歌董事长施密特称不管输赢都是人类的胜利。而实际上,此次人机围棋大战,不管输赢都是谷歌的胜利。中国科技企业搜狗的董事长王小川表示,谷歌不是莽撞地进行了一场比赛,而是进行了精心的布局和策划,是一次成功的商业运作。  而在这次高调亮相的背后,是谷歌的新商业野心——人工智能竞赛真的开始了。  人
期刊
这个用普通话和英语拍摄的节目,线上播出,被世界各地的中国人热切观看。它记录了6个年轻女孩的生活,炫目的名牌和尖锐的白眼在令人迷惑的快节奏剪辑里展开。  过去十年,中国新贵席卷纽约、伦敦、洛杉矶之类的城市,抢购房地产,引发了关于不公平和全球化财富的焦虑。富裕的中国人成为公众想象力的常客,正如20世纪90年代的俄罗斯富人,以及在此之前几十年里海湾国家的富人们。华人在温哥华的存在特别明显,多亏了在环太平
期刊
宋仲基的全能优质、乔妹的高颜值以及两人间的“战地恋”,让《太阳的后裔》开播以来热度急升,掀起新一轮的“韩流热风”。  近日,韩剧《太阳的后裔》在网络上成为“爆款”,剧集刚播出了几集,“刷屏”热度就持续不退,不少看过该剧的人都已自觉成为“自来水”,给身边的朋友推荐该剧。对中国观众来说,《太阳的后裔》无论是选角、画风还是故事都完美符合偶像剧唯美、浪漫的属性,加上成功的营销,大幅度击中观众的心。  《太
期刊
在男权至上的古代社会,中外女性想获取更高的社会地位,只能依附于男性,所以才以牺牲健康为代价强行束腰。而在追求性别平等的今天,姑娘们自然不用为了讨好谁而刻意束腰。  流行的风向和流感一样难以把握。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忽然冒出一个流行词,比如人鱼线,或者A4腰……  大部分人类文明,都对女性纤细的腰部有偏好。不过,在18世纪到19世纪的欧洲,人类对细腰的追逐终于达到了变态的地步。今天被夸耀的A4腰,在
期刊
沉寂一段时间之后,诗人余秀华又火了。当然不是因为她的诗歌新作,而是因为她跟丈夫离婚了。据余秀华称,这段婚姻自始至终都没有感情基础。因此,它最终以离婚收场,完全称得上情理之中,本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然而,看看媒体上的热闹劲吧——女诗人余秀华的离婚,蕴含了多少话题爆点,简直就是一座八卦新闻的富矿啊。  余秀华成名当然是因为她的诗歌。以《诗刊》为代表的诗歌界和文艺评论界,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余秀华的
期刊
彭云松终身未娶,他用自己的肩膀为6个孤儿撑起了一片天,他带着他们走过了那个艰难的时代,走进了美好的未来。  饿了好几天的小男孩,沿着铁路漫无目的地走着,他已经记不清上次吃饱饭是什么时候了。正当他两眼发黑快要撑不住时,眼前伸过来了一只手,手上有个热乎乎的白馒头。  “拿去吃吧。”面前的男人轻声说。  男孩抢过馒头,几口就塞进了胃里,他感觉自己又活了过来。  “多大了?”“8岁。”  男人眼带怜悯,叹
期刊
是时候吃药了,与鸡汤、养生、点赞、红包保持距离。是时候回归生活了,“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和人身上”。  晒出你的开心,让我不开心一下。  朋友圈里每个人都过得比你好。生活中所有的猥琐、逼仄、尴尬都在这里被裁剪了,所剩下的,是生活局部的真相。  朋友圈越来越大,你的世界越来越小。  敬而远之的领导、点头之交的同事、久不联络的亲戚、一面之缘的朋友、话不投机的同学,再加上钟点工、送货大叔、快递小哥
期刊
确实很久不太关注作为艺人的张信哲了,直到他在《我是歌手》中翻唱《平凡之路》成为搜索热点。那些铭刻在歌迷记忆中的歌,成为他存在的主要方式——平缓、悠长。这或许也是一种独特的幸运。重看张信哲在《我是歌手》中的表现,再分场对照每一回的变化,不难会意他在选歌方面的把握:从一个专注于情歌的歌手,慢慢撑开经验中更多方面的认识和领悟,时间感层层推移,年轻时纯净清亮的嗓音有了颗粒感,曾被歌迷抱怨的“演唱会做得太像
期刊
贺友直,著名连环画家,从事连环画创作50多年,其创作的连环画《山乡巨变》被誉为中国连环画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代表作有《连升三级》《十五贯》《小二黑结婚》等。2009年,贺友直荣获首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上海巨鹿路这间不到30平方米的老房子,推开老旧的赭红色木门,上16级木扶梯,是传说中“一室四厅”的贺府——所谓四厅,画画、见客、饮食、起居都在这里。老头在这住了有60年了。3月16日,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