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些学生的作文空洞无物,无病呻吟,究其原因是缺乏素材积累。笔者认为,只要学生能养成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习惯,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并有效地掌握阅读方法,再学会观察生活,就能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实现阅读与写作、生活与写作的完美结合,从而写出优秀的文章。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素材;积累方法
笔者在初中作文教学研究中,越来越发现,想让学生写出优秀的作文,不但要有写作方法的指导,更重要的是要有丰富的积累。有些学生在初写作文时可以写出优秀的文章,但随着接触到的作文题目越来越多,作文内容又需要不断扩展,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渐渐出现了内容重复、千篇一面、再不能写出新意的现象,有的只是无病呻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笔者通过深入调研发现,这是因为学生缺乏积累而导致的作文之源枯竭。学生要想每次作文都有内容可写,每篇文章都能写出新意,那就必须引出作文的源头活水,也就是必须学会积累。为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笔者不但注重作文写作方法的指导,而且专门探讨了幾种创新的有效的积累作文素材的方法,以确保学生能寻到作文之源。
一、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
在这个方面,笔者主要采取了课内阅读、课外阅读相辅相成的方式。课上45分钟,教学时间有限,笔者会带领学生专读一篇有代表性的文章,把各种阅读的方法细致地教给学生,为他们下一步展开大量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光靠课上这点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还是要靠课下阅读。所以,功夫还是在课下。课下,笔者会布置学生根据在课上学到的东西,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这里的阅读有更多的为作文服务的意味,所以我们更注重在阅读中学习那些与作文写作有关的东西,不同于一般的娱乐性阅读。
下面笔者介绍一下具体的做法。
笔者是在初一新生入学一个月以后(因这时教师已掌握每个学生的作文水平)开始对他们进行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培训的。笔者会特别针对一个月以来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千篇一律、没有创意的情况,提出笔者的解决方案,那便是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寻找答案。当然,要想说服学生,笔者还要举出一些问题作文的例子。在得到学生的一致认可后,笔者才会开始以阅读促写作的教学。
首先,笔者带领学生解决了阅读什么的问题。笔者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别人的文章为什么好?为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笔者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有的说文笔优美,有的说感情真挚,有的说有创意,有的说叙事具体细致,有的说结构严谨,有的说能紧扣中心叙事,有的说结尾点题到位,等等。只是解决这一个问题我们就用去了两节课的时间。在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以后,笔者告诉他们这就是在每次阅读中必须要注意的第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要知道人家的文章为什么好,而学生所表扬的如语言、情感、结构等正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二个重要问题,那就是阅读什么。在这方面,笔者也用了几节课的时间,带领学生从最基本的字、词、语句到内容、写作方法,对所阅读的文章进行了细致的解剖,终于让他们知道阅读一篇文章应该阅读什么了。
其次,有了前两个问题的铺垫,我们顺理成章地提出了最关键的问题,那便是怎样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的问题。笔者让学生都建立了自己的“读书笔记”,这样学生可以随时把他们在阅读中遇到的优美的语句、段落摘抄下来,可以随时把自己在阅读中看到的诸如别人的文章为什么感人,别人的文章为什么有新意,别人的文章是怎样扣题、点题等内容,以感想的形式写下来。就这样,阅读材料逐渐被积累起来,成为学生作文写作的宝贵财富。有一个学生在他的作文中写道:“真的很神奇,以前作文写得一塌糊涂的我竟也能写出受到老师表扬的文章了,阅读真的让我学到了许多。”
二、到生活中发现、积累,实现生活与写作的结合
要想写出真正有创意的文章,光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到作文的源泉——生活中去发现。这既需要有一双能看透生活的慧眼,又要有一颗能感悟生活的心。周敦颐从莲花身上见出君子的本色,鲁迅从车夫身上透视出自己的“小我”,茨威格从手指的活动中窥视到青年赌徒内在灵魂的剧烈的挣扎和搏斗。他们都以独特的眼力从别人熟视无睹的现象上察觉出蕴含其中的非凡意蕴。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这样具有发现能力的眼睛呢?平常要多看、多想、多体会。我们具体采取了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学会观察,这个任务主要放在初一完成。在一些学生的作文中,笔者发现他们还不会观察生活,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带领学生上了几堂课外观察课。从多角度观察到多感官感知,从定位观察到移步换景,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到了许多以前从来没有注意的东西,丰富了自己的作文内容。第二种是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给这个活动起了一个名字叫“作文与生活的对话”。方式是先布置好要做的专题名称,然后给他们一周的时间,利用课余时间到生活中采访、调查,当然要事先列好调查提纲。例如,我们在初二曾进行“与最亲近的人的对话”“人们对旅游的态度”“普通沾化人的一天”等社会调查,这些调查使学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一星期后,学生把自己调查的东西写成文章,各式各样,丰富多彩,再没有出现那种千人一面的现象了。通过这两种方法,我们实现了生活与作文的有效结合。当学生真正培养出一双能看透生活的慧眼的时候,他们的笔端便有股新鲜的清泉涌出,充满新意。
上面几种积累的方法确实起到了惊人的效果,短短的两年时间,笔者所教的学生,已有几十篇作文发表在市级、省级、国家级刊物上。创新是我们永恒的追求,相信在以后的数学中,笔者的这套方法会更完善、更有新意,更能展现出它的无穷魅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素材;积累方法
笔者在初中作文教学研究中,越来越发现,想让学生写出优秀的作文,不但要有写作方法的指导,更重要的是要有丰富的积累。有些学生在初写作文时可以写出优秀的文章,但随着接触到的作文题目越来越多,作文内容又需要不断扩展,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渐渐出现了内容重复、千篇一面、再不能写出新意的现象,有的只是无病呻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笔者通过深入调研发现,这是因为学生缺乏积累而导致的作文之源枯竭。学生要想每次作文都有内容可写,每篇文章都能写出新意,那就必须引出作文的源头活水,也就是必须学会积累。为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笔者不但注重作文写作方法的指导,而且专门探讨了幾种创新的有效的积累作文素材的方法,以确保学生能寻到作文之源。
一、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
在这个方面,笔者主要采取了课内阅读、课外阅读相辅相成的方式。课上45分钟,教学时间有限,笔者会带领学生专读一篇有代表性的文章,把各种阅读的方法细致地教给学生,为他们下一步展开大量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光靠课上这点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还是要靠课下阅读。所以,功夫还是在课下。课下,笔者会布置学生根据在课上学到的东西,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这里的阅读有更多的为作文服务的意味,所以我们更注重在阅读中学习那些与作文写作有关的东西,不同于一般的娱乐性阅读。
下面笔者介绍一下具体的做法。
笔者是在初一新生入学一个月以后(因这时教师已掌握每个学生的作文水平)开始对他们进行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培训的。笔者会特别针对一个月以来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千篇一律、没有创意的情况,提出笔者的解决方案,那便是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寻找答案。当然,要想说服学生,笔者还要举出一些问题作文的例子。在得到学生的一致认可后,笔者才会开始以阅读促写作的教学。
首先,笔者带领学生解决了阅读什么的问题。笔者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别人的文章为什么好?为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笔者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有的说文笔优美,有的说感情真挚,有的说有创意,有的说叙事具体细致,有的说结构严谨,有的说能紧扣中心叙事,有的说结尾点题到位,等等。只是解决这一个问题我们就用去了两节课的时间。在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以后,笔者告诉他们这就是在每次阅读中必须要注意的第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要知道人家的文章为什么好,而学生所表扬的如语言、情感、结构等正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二个重要问题,那就是阅读什么。在这方面,笔者也用了几节课的时间,带领学生从最基本的字、词、语句到内容、写作方法,对所阅读的文章进行了细致的解剖,终于让他们知道阅读一篇文章应该阅读什么了。
其次,有了前两个问题的铺垫,我们顺理成章地提出了最关键的问题,那便是怎样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的问题。笔者让学生都建立了自己的“读书笔记”,这样学生可以随时把他们在阅读中遇到的优美的语句、段落摘抄下来,可以随时把自己在阅读中看到的诸如别人的文章为什么感人,别人的文章为什么有新意,别人的文章是怎样扣题、点题等内容,以感想的形式写下来。就这样,阅读材料逐渐被积累起来,成为学生作文写作的宝贵财富。有一个学生在他的作文中写道:“真的很神奇,以前作文写得一塌糊涂的我竟也能写出受到老师表扬的文章了,阅读真的让我学到了许多。”
二、到生活中发现、积累,实现生活与写作的结合
要想写出真正有创意的文章,光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到作文的源泉——生活中去发现。这既需要有一双能看透生活的慧眼,又要有一颗能感悟生活的心。周敦颐从莲花身上见出君子的本色,鲁迅从车夫身上透视出自己的“小我”,茨威格从手指的活动中窥视到青年赌徒内在灵魂的剧烈的挣扎和搏斗。他们都以独特的眼力从别人熟视无睹的现象上察觉出蕴含其中的非凡意蕴。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这样具有发现能力的眼睛呢?平常要多看、多想、多体会。我们具体采取了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学会观察,这个任务主要放在初一完成。在一些学生的作文中,笔者发现他们还不会观察生活,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带领学生上了几堂课外观察课。从多角度观察到多感官感知,从定位观察到移步换景,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到了许多以前从来没有注意的东西,丰富了自己的作文内容。第二种是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给这个活动起了一个名字叫“作文与生活的对话”。方式是先布置好要做的专题名称,然后给他们一周的时间,利用课余时间到生活中采访、调查,当然要事先列好调查提纲。例如,我们在初二曾进行“与最亲近的人的对话”“人们对旅游的态度”“普通沾化人的一天”等社会调查,这些调查使学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一星期后,学生把自己调查的东西写成文章,各式各样,丰富多彩,再没有出现那种千人一面的现象了。通过这两种方法,我们实现了生活与作文的有效结合。当学生真正培养出一双能看透生活的慧眼的时候,他们的笔端便有股新鲜的清泉涌出,充满新意。
上面几种积累的方法确实起到了惊人的效果,短短的两年时间,笔者所教的学生,已有几十篇作文发表在市级、省级、国家级刊物上。创新是我们永恒的追求,相信在以后的数学中,笔者的这套方法会更完善、更有新意,更能展现出它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