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情景创设的策略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00690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导向下,各门文化课教学中都有学生厌学的问题,甚至在体育课上同样有“厌学”的现象。从理论和实践上讲,小学生应该是最喜欢体育的人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体育游戏中小学生是那样情不自禁地全力投入。由此可见,学生并不是从内心讨厌体育活动或体育课,而是对一些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教的内容、教的方法感到枯燥厌倦甚至反感。必须调动学生的情感, 利用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引起共鸣, 通过学生自己的感官感受和对生活积累表象的联想, 由此产生强烈的体验感和浓郁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接受体育教育, 感受运动乐趣。
  一、充分渲染气氛,营造兴趣,产生“磁化”效应
  所谓“磁化”,就是增加教学的吸引力。罗伯特?特拉费斯说过:“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与其它的表演艺术,这是由于教师与那些观看表演的人的关系所决定的。”体育课表演的技巧性、和谐性和美感愉悦性的特点,就是教师内在的人格显露。教师的表演同演员一样在声、神、行等方面具有艺术修养,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真实情感,只不过不象演员那样“自我”罢了。我认为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与其责怪学生,不如反问自己。要使体育教学有实效,第一要紧的是要把学生的心“磁化”过来,使学生乐学。这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便形成合力,产生“磁化”效应,从而产生师生间的情感共鸣。
  二、进行小群体教学, 创设交往情境, 培养合作意识
  小群体教学在体育课程中是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 在教师的指导下, 同组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通过互动、互助、互争,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针对学生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 突破原有教学组织形式的束缚, 创设学生通过交往而获得提高和成功的机会, 增加学生的交往, 采取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相适应的小群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互动能力、交互能力和社会适应性的发展以及健康个性的养成。通过把学生组成条件相同的小组或小群体, 有利于学生积极进行组内交流, 互帮互助, 提高合作能力; 异组间学生的竞争可以发展学生的竞技能力和对困难的挑战能力, 同时异组之间的相互帮助, 更容易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人之间的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启发学生发现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探究欲望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在教学过程中带有探索性问题的情境因素,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能开启学生求知的心扉,点燃学生对知识与技能追求的热情。体育教学的过程需要采用一定的情境以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促进师生双边活动的有效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或教师设置一些特定的问题, 引起学生的质疑, 产生探究的欲望, 主动去发现问题。一种是依据教材背景和学生的( 年龄、知识经验、智能水平等)特点创设问题情境, 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在教直道快速跑时, 先让学生回想在数学课中所学到的直线知识, 再设计直线和非直线的两种路线, 让学生发现两种路线距离的长短和消耗体力大小, 使学生从中悟出直道跑时路线一定要跑得直的道理。另一种是在教学过程之初针对所学教材, 由教师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在学习中探究问题的答案, 如教蹲踞式跳远时,先设问助跑的节奏是怎样的? 助跑的距离应怎样量? 这个技术动作的关键是什么? 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练习,让学生去自行“发现”,使学生从中体验到“自己作为发现者的权威感”,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就必然会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提高。
  四、提倡合作探究学习, 创设合作探究情景, 培养创新思维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大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建设的创新人才。
  创造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 需要一定的知识; 创新能力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 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 更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 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少年儿童的灵性也就是学生的天性, 他们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灵性的世界, 他们也是天生具有创造力, 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激发。在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发展的空间, 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 在合作中探究, 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一些教材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尽量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 促使学生被动地去“主动”思考, 推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必须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如果教学总是沿着教师指出的确定前提出发, 经过合乎规定的学习过程, 再得出确定的结论, 势必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妨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更多自主的空间, 鼓励学生合作探究。
  五、创设困难磨练情景, 学会放弃, 敢于失败
  在体育教学中, 也并不全是让学生体验成功与胜利的感受, 在一些时候, 让学生承受失败与困难也是相当必要的。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和提高要求, 加大困难度等方法, 让学生承受一定的生理、心理负荷, 来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 敢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勇敢顽强、努力拼搏的精神是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目标之一, 但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 反而造成某些过于自信的人不愿直面挫折, 不敢接受失败的心理, 因而也往往采取更为积极、竞争、冒险的行为, 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 如果任其这样继续下去, 会引起心理扭曲, 造成肢体伤害, 这时教师可侧面引导他们暂时放弃, 敢于失败。劝诫他们“世上没有常胜将军”、“失败乃兵家常事”,事后帮助他们认真分析原因, 潜心锻炼, 等时机成熟, 以备再战。
  六、评价多样化, 创设评价情境, 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带来全新的教学思想、教育目标、教学结构与教学方法, 也必然导致全新的评价方法改革, 从只看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关注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转变, 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诊断与分析功能, 强调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学习动力。一是在教学中注意创设外在和内在的评价情境, 运用相应的形成性评价方式, 及时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 如在进行排球教学活动时, 针对某个学生的学习认知活动进行评价时, 让同班同学参与评价( 外在评价) , 通过多元化参与式评价, 可以查明学生在掌握一定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及智力活动与实际活动方面的进步, 学生的努力程度和实际学习结果; 也可以学生本人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内在评价) , 来分析取得成绩的主观因素。通过内外评价, 不仅可以真实地反应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另外是按学生的原有基础, 创设不同性质的评价情境。通过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学习提高的效果, 进行各种方式的评价, 以鼓励素质差的学生, 促进条件好的学生。因此,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各种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不断自我完善.
  在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 正确把握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学情境的创设,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可以成功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形成了生龙活虎的互动局面, 使学生在教学中能够轻松地获得全面的发展。
其他文献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将是人类运用高新科技,激烈竟争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还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利用迁移规律,诱发创新意识  迁移是指运用自己已经习得的概念、规律去解决问题或将已经习得概念、规则或解决问题方法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1、知识的迁移:教材中相当一部分内容或是
期刊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班级是一个学校最基本的组成单位,一个班主任就是几分之一个校长,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学校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怎样才能做好学校基层工作,胜任班主任呢?我当了十几年班主任,对此体会颇深,说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学生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班级工作的灵魂。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就是习惯。学习优秀的学生,几乎人人都有良好
期刊
怎样帮助学困生学习有价值的化学知识,获得必须的化学能力?怎样才能让这些学困生喜欢化学、学好化学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想方设法提高学困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专家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对象有兴趣是,大脑中有关学习的神经细胞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而无关则处于抑制状态。学生一旦对某一学科本身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愿望和求知欲。学困生如果对化学学习有兴趣,就会
期刊
期刊
适时运用“激趣、启思、导疑”,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式学生思维,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一、目的激趣  要使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从学习目的上进行启发。教师的教育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奏效,而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中达到;特别是在当
期刊
特级教师李吉林说教学成功的诀窍是以情感为纽带。我们应十分明确,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儿童”。人小情多,说儿童是“情感的王子”并不夸张。我常常觉得,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可以不断地感受童心、童贞,这人世间最纯贞的情和爱的熏陶,是何等的一种幸福。儿童的情感会形成一种驱动的“力”。聪明的语文老师应该利用儿童的情感,成为他们主动投入、参与教学过程的“力”;责任心强的语文老师更应该培养发展儿童的情感。情感素养是人的一
期刊
期刊
教育部新制订的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中对英语的听力提出了以下要求:  能根据语调和重音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能从中提取信息和观点;能借助语境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能听懂接近正常语速的故事和记叙文,理解故事的因果关系;能在听的过程中用适当方式做出反应;能针对所听语段的内容记录简单信息。现在虽然听力在中考中不是考试内容,但是课文的每个部分都渗透着听力,它对课堂教学起着辅助、突破重
期刊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该从朗读训练抓起,尤其是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朗读无疑是学习语文的金钥匙.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学习语文必须重视朗读训练。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受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熏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什么是朗读?朗读是指运用普通话准确、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把文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