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际交往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幼儿的人际交往会受到年龄的限制,表现出以同龄人为主要交往对象、交往内容生活化、交往媒介游戏化等特点,其特点更加突出游戏这一主题。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在幼儿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利于幼儿理解他人、掌握向他人表达善意的技巧,并且可以锻炼幼儿的合作能力,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长远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人际交往的特点采用正确的策略,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游戏;幼儿教育;人际交往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2-0004-02
引 言
研究表明,受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当前的幼儿教育不仅普遍存在小学化情况,在家“宅”的现象也较为常见。在紧张感和压力感不断提高的同时,幼儿的性格开始变得孤僻,呈现出不会与人交往的状态[1]。游戏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消除这些负面情绪,还可以让幼儿形成理解他人的能力,从而体验与人交往的快乐。幼儿期是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情况直接关系着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一种春风化雨的过程,能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交往技巧,在兴趣的助推下变得更加自然、舒适。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在社会领域应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幼儿体验与人交往的快乐。因此,利用游戏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是必然趋势,是幼儿的兴趣使然。
一、幼儿人际交往的特点
(一)幼儿的人际交往以同龄人为主
幼儿交往的对象有父母、教师、幼儿,但自进入幼儿园以后,幼儿接触的人主要是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同伴,同龄人之间的身心发展水平相近,更容易发生交往行为[2]。例如,大班的幼儿多以合作游戏为主,在合作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可以丰富幼儿的词汇,在使他们配合更默契的同时,能够逐渐减少争吵现象。随着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不断发展,这种交往技巧会逐渐迁移到幼儿与陌生人的交往过程中,使其在交往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
(二)交往内容生活化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发展了语言能力,无论师幼交往还是幼儿间交往都以日常生活为载体。很多游戏是成人世界的缩影,如在角色游戏及表演游戏中,幼儿人际交往源于其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在游戏中,幼儿能够通过使用道具及表情、语言,进一步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发展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生活。
(三)交往媒介游戏化
游戏深受每位幼儿的喜爱,通过游戏,幼儿可以很快实现与他人的交往。在游戏中,幼儿往往会展现自己最自然的一面,从而更容易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游戲中,幼儿也会慢慢地从使用单词句到使用双词句、从使用简单句到使用复杂句,语言词汇的丰富成为幼儿进行人际交往的助推器。
二、游戏对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促进作用
(一)游戏可以使幼儿形成理解他人的能力
所谓“理解他人”,是指知道他人的想法、情绪。年龄较小的幼儿往往缺乏这种能力,常会表现出以自己为中心,难以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教师不必大惊小怪。研究表明,幼儿的自我中心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游戏来解决。
游戏存在于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说明交往也常常蕴含其中。由于游戏的角色有限、分工明确,小班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经常会因为争抢玩具出现吵架、打人等现象。例如,在建构游戏中,幼儿操作蒙氏教具时,一位幼儿用粉红塔搭建了一栋高楼,而另一位幼儿刚拼完拼图,突然用手把“高楼”推倒了。第一位幼儿号啕大哭,一气之下把拼图打乱了,两位幼儿都开始大哭。这时教师介入,问道:“自己努力的成果被别人破坏后心情是怎样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幼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体会到破坏他人成果是错误的,并懂得了换位思考,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
培养幼儿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非常重要,能够敏锐地感知他人的消极情绪的幼儿往往会有很多朋友,更受大家的喜欢,其人际交往能力会快速发展。此外,教师及家长通常希望幼儿能保持积极的情绪,实际上,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往往是喜忧参半的,但在游戏中,幼儿会逐渐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
(二)游戏可以使幼儿掌握向他人表达善意的能力
游戏是成人环境的缩影,幼儿通过游戏能够感知善意,但往往无法自如地向他人表达善意,甚至可能因为错误表达造成相反的影响。心怀善意是幼儿在教师和家长的一言一行中懂得的,由于只是通过听或看,幼儿大多将这些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实践经验,且常常给别人带来困扰。
“实践出真知”对幼儿的成长非常适用。例如,在“医生、病人”游戏中,幼儿扮演发烧的病人,寻求医生的帮助,出租车司机赶紧带着病人去医院,到了医院后还搀扶着病人找到医生。医生开始给病人量体温、开药方并认真叮嘱病人要多喝热水、按时吃药。事后病人说了“谢谢”,这句话温暖了医生的心。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幼儿逐渐掌握了如何向他人表达善意,善意有时候就是一句简单的“谢谢”和“多喝热水”。正是在这样的你一言我一语的游戏过程中,幼儿逐渐掌握了如何关心、帮助他人。又如,当看到幼儿穿衣服有困难时,教师可以先征求他的同意,再提供帮助,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幼儿学会表达善意。
生活中的各种游戏都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幼儿向别人表达善意的技能。学会表达善意的幼儿能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适应陌生的环境,从而不断完善自身。 (三)游戏可以锻炼幼儿的合作能力
游戏是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常常遇到需要合作完成的任务,这时,幼儿必须想办法获得其他幼儿的帮助。在这种情境下,幼儿会在游戏过程中自然产生合作行为,因此合作行为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是幼儿发展的必经阶段,在此阶段,幼兒会主动寻求同伴的帮助,乐于与同伴分享玩具,共同实现目标。例如,在角色游戏中,幼儿自己无法完成整个游戏,只有多名幼儿分工明确,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而在建构游戏中,在搭积木时,幼儿想要搭得很高,常常需要同伴的帮助,如果几名幼儿共同合作,就能达到目标。我们可以看到,有的幼儿的性格较为急躁,在分组玩雪花片的游戏中常会因为自己无法成功拼出图形而着急、生气,导致比赛失败。当看到其他组的幼儿在良好的分工合作中拼出完整的图形时,性格急躁的幼儿会懂得合作的重要性,进而逐渐学会合作。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幼儿从刚开始的陌生到逐渐变得熟悉,并且配合默契,而这就是幼儿合作行为的发生过程。
在游戏中,幼儿能够逐渐降低自我中心性,知道遇到困难时要寻求伙伴及教师的帮助,从而促进自身交往能力的发展。这种合作能力对改善幼儿自我为中心的情况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能够促进性格内向幼儿的成长及改变。
三、利用游戏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策略
(一)营造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一些需要同伴合作的游戏,在游戏中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并以积极的话语和开放的态度宽容地对待幼儿,促进幼儿之间的互动。在游戏中,教师应融入更多的合作因素,鼓励幼儿与同伴交往。另外,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充分尊重幼儿,为幼儿营造轻松、愉快、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幼儿敢于表达、乐于行动。
(二)仔细观察,灵活把握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积极观察,发现幼儿喜欢的游戏类型及所需的游戏材料,真正从幼儿角度出发设计游戏,从而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游戏情境,采用不同的策略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游戏中,一些幼儿会出现难以融入集体的情况,教师可以借助参与者的身份或者其他策略,邀请幼儿参与,对幼儿进行鼓励,引导其参与集体活动。每名幼儿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表扬,游戏结束后,教师也可以结合游戏中的情况给予幼儿有针对性的表扬。比如,“你们团队配合得真默契”“小明在游戏中主动帮助别人”等,用带有激励性的话语引导幼儿积极地与同伴交往。
(三)玩具的投放应适量
玩具的投放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玩具过多,可能导致幼儿各自游戏,难以发生交往行为;玩具过少,将导致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不利于营造和谐的氛围,更不利于幼儿交往行为的发生。因此,玩具的投放应适量,目的是让幼儿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在需求的推动下,幼儿会与其他幼儿分工合作,在促进自身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能够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进而促使自己与其他幼儿更好地进行交往。
(四)适当进行跨班游戏
小班幼儿往往渴望与年长于自己的幼儿交往,因此,教师在引导幼儿开展角色游戏及户外游戏等时,可以邀请一些中、大班幼儿参与其中,组织混龄游戏。与小班幼儿相比,中、大班幼儿的情绪更加丰富,语言表达也更加流畅,跨班游戏能使小班幼儿更好地理解不同的情绪,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使幼儿之间积极地交流互动,提升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结 语
欧洲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假使一位幼儿未曾学会交往之道,他必定会走向孤僻之途,并产生牢固的自卑情绪,严重影响他一生的发展。”人际交往是通向新时代的必经之路,幼儿作为新时代的主人,必须灵活、熟练掌握人际交往技能。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因此教师应顺应幼儿的发展规律,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及家长应充分利用游戏,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使幼儿拥有快乐的童年。
[参考文献]
胡睿.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0(02):60-61.
魏宏菁.如何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J].心事,2014(05):46.
作者简介:林田雨(1996.1—),女,山东临沂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幼儿心理学。
李婉男(1998.5—),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幼儿心理学。
关键词:游戏;幼儿教育;人际交往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2-0004-02
引 言
研究表明,受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当前的幼儿教育不仅普遍存在小学化情况,在家“宅”的现象也较为常见。在紧张感和压力感不断提高的同时,幼儿的性格开始变得孤僻,呈现出不会与人交往的状态[1]。游戏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消除这些负面情绪,还可以让幼儿形成理解他人的能力,从而体验与人交往的快乐。幼儿期是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情况直接关系着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一种春风化雨的过程,能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交往技巧,在兴趣的助推下变得更加自然、舒适。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在社会领域应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幼儿体验与人交往的快乐。因此,利用游戏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是必然趋势,是幼儿的兴趣使然。
一、幼儿人际交往的特点
(一)幼儿的人际交往以同龄人为主
幼儿交往的对象有父母、教师、幼儿,但自进入幼儿园以后,幼儿接触的人主要是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同伴,同龄人之间的身心发展水平相近,更容易发生交往行为[2]。例如,大班的幼儿多以合作游戏为主,在合作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可以丰富幼儿的词汇,在使他们配合更默契的同时,能够逐渐减少争吵现象。随着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不断发展,这种交往技巧会逐渐迁移到幼儿与陌生人的交往过程中,使其在交往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
(二)交往内容生活化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发展了语言能力,无论师幼交往还是幼儿间交往都以日常生活为载体。很多游戏是成人世界的缩影,如在角色游戏及表演游戏中,幼儿人际交往源于其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在游戏中,幼儿能够通过使用道具及表情、语言,进一步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发展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生活。
(三)交往媒介游戏化
游戏深受每位幼儿的喜爱,通过游戏,幼儿可以很快实现与他人的交往。在游戏中,幼儿往往会展现自己最自然的一面,从而更容易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游戲中,幼儿也会慢慢地从使用单词句到使用双词句、从使用简单句到使用复杂句,语言词汇的丰富成为幼儿进行人际交往的助推器。
二、游戏对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促进作用
(一)游戏可以使幼儿形成理解他人的能力
所谓“理解他人”,是指知道他人的想法、情绪。年龄较小的幼儿往往缺乏这种能力,常会表现出以自己为中心,难以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教师不必大惊小怪。研究表明,幼儿的自我中心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游戏来解决。
游戏存在于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说明交往也常常蕴含其中。由于游戏的角色有限、分工明确,小班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经常会因为争抢玩具出现吵架、打人等现象。例如,在建构游戏中,幼儿操作蒙氏教具时,一位幼儿用粉红塔搭建了一栋高楼,而另一位幼儿刚拼完拼图,突然用手把“高楼”推倒了。第一位幼儿号啕大哭,一气之下把拼图打乱了,两位幼儿都开始大哭。这时教师介入,问道:“自己努力的成果被别人破坏后心情是怎样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幼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体会到破坏他人成果是错误的,并懂得了换位思考,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
培养幼儿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非常重要,能够敏锐地感知他人的消极情绪的幼儿往往会有很多朋友,更受大家的喜欢,其人际交往能力会快速发展。此外,教师及家长通常希望幼儿能保持积极的情绪,实际上,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往往是喜忧参半的,但在游戏中,幼儿会逐渐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
(二)游戏可以使幼儿掌握向他人表达善意的能力
游戏是成人环境的缩影,幼儿通过游戏能够感知善意,但往往无法自如地向他人表达善意,甚至可能因为错误表达造成相反的影响。心怀善意是幼儿在教师和家长的一言一行中懂得的,由于只是通过听或看,幼儿大多将这些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实践经验,且常常给别人带来困扰。
“实践出真知”对幼儿的成长非常适用。例如,在“医生、病人”游戏中,幼儿扮演发烧的病人,寻求医生的帮助,出租车司机赶紧带着病人去医院,到了医院后还搀扶着病人找到医生。医生开始给病人量体温、开药方并认真叮嘱病人要多喝热水、按时吃药。事后病人说了“谢谢”,这句话温暖了医生的心。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幼儿逐渐掌握了如何向他人表达善意,善意有时候就是一句简单的“谢谢”和“多喝热水”。正是在这样的你一言我一语的游戏过程中,幼儿逐渐掌握了如何关心、帮助他人。又如,当看到幼儿穿衣服有困难时,教师可以先征求他的同意,再提供帮助,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幼儿学会表达善意。
生活中的各种游戏都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幼儿向别人表达善意的技能。学会表达善意的幼儿能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适应陌生的环境,从而不断完善自身。 (三)游戏可以锻炼幼儿的合作能力
游戏是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常常遇到需要合作完成的任务,这时,幼儿必须想办法获得其他幼儿的帮助。在这种情境下,幼儿会在游戏过程中自然产生合作行为,因此合作行为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是幼儿发展的必经阶段,在此阶段,幼兒会主动寻求同伴的帮助,乐于与同伴分享玩具,共同实现目标。例如,在角色游戏中,幼儿自己无法完成整个游戏,只有多名幼儿分工明确,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而在建构游戏中,在搭积木时,幼儿想要搭得很高,常常需要同伴的帮助,如果几名幼儿共同合作,就能达到目标。我们可以看到,有的幼儿的性格较为急躁,在分组玩雪花片的游戏中常会因为自己无法成功拼出图形而着急、生气,导致比赛失败。当看到其他组的幼儿在良好的分工合作中拼出完整的图形时,性格急躁的幼儿会懂得合作的重要性,进而逐渐学会合作。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幼儿从刚开始的陌生到逐渐变得熟悉,并且配合默契,而这就是幼儿合作行为的发生过程。
在游戏中,幼儿能够逐渐降低自我中心性,知道遇到困难时要寻求伙伴及教师的帮助,从而促进自身交往能力的发展。这种合作能力对改善幼儿自我为中心的情况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能够促进性格内向幼儿的成长及改变。
三、利用游戏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策略
(一)营造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一些需要同伴合作的游戏,在游戏中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并以积极的话语和开放的态度宽容地对待幼儿,促进幼儿之间的互动。在游戏中,教师应融入更多的合作因素,鼓励幼儿与同伴交往。另外,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充分尊重幼儿,为幼儿营造轻松、愉快、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幼儿敢于表达、乐于行动。
(二)仔细观察,灵活把握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积极观察,发现幼儿喜欢的游戏类型及所需的游戏材料,真正从幼儿角度出发设计游戏,从而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游戏情境,采用不同的策略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游戏中,一些幼儿会出现难以融入集体的情况,教师可以借助参与者的身份或者其他策略,邀请幼儿参与,对幼儿进行鼓励,引导其参与集体活动。每名幼儿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表扬,游戏结束后,教师也可以结合游戏中的情况给予幼儿有针对性的表扬。比如,“你们团队配合得真默契”“小明在游戏中主动帮助别人”等,用带有激励性的话语引导幼儿积极地与同伴交往。
(三)玩具的投放应适量
玩具的投放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玩具过多,可能导致幼儿各自游戏,难以发生交往行为;玩具过少,将导致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不利于营造和谐的氛围,更不利于幼儿交往行为的发生。因此,玩具的投放应适量,目的是让幼儿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在需求的推动下,幼儿会与其他幼儿分工合作,在促进自身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能够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进而促使自己与其他幼儿更好地进行交往。
(四)适当进行跨班游戏
小班幼儿往往渴望与年长于自己的幼儿交往,因此,教师在引导幼儿开展角色游戏及户外游戏等时,可以邀请一些中、大班幼儿参与其中,组织混龄游戏。与小班幼儿相比,中、大班幼儿的情绪更加丰富,语言表达也更加流畅,跨班游戏能使小班幼儿更好地理解不同的情绪,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使幼儿之间积极地交流互动,提升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结 语
欧洲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假使一位幼儿未曾学会交往之道,他必定会走向孤僻之途,并产生牢固的自卑情绪,严重影响他一生的发展。”人际交往是通向新时代的必经之路,幼儿作为新时代的主人,必须灵活、熟练掌握人际交往技能。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因此教师应顺应幼儿的发展规律,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及家长应充分利用游戏,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使幼儿拥有快乐的童年。
[参考文献]
胡睿.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0(02):60-61.
魏宏菁.如何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J].心事,2014(05):46.
作者简介:林田雨(1996.1—),女,山东临沂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幼儿心理学。
李婉男(1998.5—),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幼儿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