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绿色教育”活力,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andrat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山东省威海市古寨中学以“让每个生命绽放最美的自我”为办学理念,聚焦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和遵循生命成长规律,建构了“绿色教育”一直憧憬与描绘的——GREEN教育图景。学校通过打造“健康向上、和谐共荣”的生态圈、构建“修身、启智、尚美”三个维度的“‘绿色教育’生长课程”体系、立足发掘智慧生命深度的绿色课堂并实施“三度六星”绿色评价体系,以“守望”之姿,深层激发“绿色教育”内涵活力,唤醒学生的自我成长,实现学校“尚和谐绽活力逐梦想”的育人目标,推动学校特色品牌发展,让生命自在成长,成就美丽人生。
   [关键词]“绿色教育”;唤醒;课程融合;生命成长规律;可持续发展
  只要遵循生命的成长规律,用“全纳”的心态去唤醒生命的自我成长,生命就会绽放最美的自我,成就最美的人生。基于此,学校聚焦学生发展的核心素養和遵循生命成长规律,经过历年传承与发展提升,构建学校“绿色教育”一直憧憬与描绘的教育图景,以“尊重学生生命成长”为出发点和核心,通过打造“唤醒自然生命的温度、滋养精神生命的厚度、发掘智慧生命的深度、激励个性生命的广度”的“四度空间”,塑造每个人格的健康完整,让每个生命绽放最美的自我,实现我校“尚和谐绽活力逐梦想”的育人目标。
  一、弘扬生态文化,唤醒自然生命的温度
  只有和谐发展,才能共同发展。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现有的植被生态,通过“六个一”生命场和校园植物志的研究和引领,唤醒学生的“为学”品质和精神信仰,学生有信仰,成长有力量,未来就有希望。从而彰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同生共长的美好样貌。
  为唤醒教师和家长的心灵自觉,学校构建了“353”绿源教师团队培养模式,确立“春笋—萌芽成长,劲竹—植根成长,成竹—绽放成长”3个梯队发展路径,结合教学评比等活动,唤醒专业成长自觉;以书香、心育、党建、科研和共育“5”基因唤醒教师自觉践行“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并通过“3”类评价和“绿源修学院”学分管理,将自我专业发展,纳入过程积分,以正向评价激励教师向上向善的生长力量。
  除此之外,学校创新家校沟通新载体,每季度发放《家校共育静待花开》校报,成立“社区文明督导岗”,实施“四个家庭”美德建设工程,打开家校透明窗,精心打造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来营造“健康向上、和谐共荣”的“生态圈”。
  二、建设生长课程,滋养精神生命厚度
  学校构建了“绿色教育生长课程”体系,先后开发了100多种满足生长需求的校本课程,为学生个性成长和综合素养提升提供了多元化营养,把生命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实现自我发展,掌握逐梦能力。
  (一)修身课程,让身心健康成长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文明修身礼仪教育”与“绿梦剧场心理教育”整合,精心设计“知书达礼、明理感恩、自强自立、励志励行”四大课程主题,分年级开发“礼立理励”四大课程,利用每日一刻钟“四LI”操——每周一节“四LI”教育课——每月一次“四LI”主题活动——每学期一次“四LI”标兵评选,广泛播撒“四LI”种子,涵养德性,让文明素养与生命共同成长。
  (二)启智课程,让智慧自觉生长
  国家课程是学校课程的主体,学校通过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的调适取向和创生取向,让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生活化,依托四个“融合”,促进学生自主、有个性地发展,让学生在未来遇见已来。
  一是将各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融合。遵循“三主题三课型”的实施原则,围绕“走进与探索自然、体验与融入社会、认识与完善自我”三个主题对课程内容重组研究;上好三课,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科整合的质量,即上好“综合实践与学科整合课”中的“开题”课,跨学科综合性学习;上好“研学旅行实践课”中的“指导”课,生成性学习;上好“总结交流汇报课”中的“展示”课,形成研学报告,展示研学成果。
  二是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融合。以实验教学“问题导学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为切入点,通过自制教具和创新实验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见证学生智慧生命生长。
  三是将各学科与研学课程融合。基于核心素养跨学科融合项目,开展“兴趣选题—调查研究—展示交流”研究性学习,精心筛选研学课程路线,探索跨学科课堂小研学和研学大课堂,开设“科技体验之旅、乡土文化之旅、理想信念之旅”等系列主题研学课程,研前确立研点、研中过程跟进、研后反思提升,创新研学学习方式,注重体验评价,以游促学,让学生在行走中开发思维、开启智慧,行有所获,研有所得,让教育因生长而丰厚。
  四是将国家课程与STEAM创客课程融合。围绕“创智慧天地探自然奥秘”的主题,构建“天之奥”“地之秘”“人之慧”绿色创智空间,推行“321”创客教育发展模式,唤醒学生的“创意、创新、创造”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尚美课程,让心灵美好生长
  为充分发挥足球传统项目优势,促进“以球健体,以球育人”效能,推行足球“121”育人模式,即课程普及为“一主”,将足球文化由单科与国家三级课程、校园活动等多科常规融合,自主开发,编写“古寨中学绿茵足球课程”,每周开设一节足球课,全员普及,提高技能;文化滋养、特长培育为“两翼”,以足球为核心元素,融合雕塑、绘画等文化艺术元素,让孩子于无声中爱上足球,喜欢上足球。
  为促进选手足球可持续发展,古寨中学牵头成立“北方区域足球发展联盟”,借助联赛提升这“一载体”,开展校园、协作区、山东省足球邀请赛,以赛提品。让学生从“选手足球”走向“全员足球”;教师,从“专门”走向“专业”;课程从单科走向多科融合;价值取向从“足球精神”奔向“学校精神”。
  三、打造绿色课堂,发掘智慧生命的深度
  绿色课堂在继承“导学案引领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引领合作学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立“问题导向,思维开放”的生长点。   (一)课前:建章立制,制度保障
  制定《“聚焦思维激扬生命”课堂评价标准》对教师授课行为,对标评价;制定《小组合作学习和管理模式操作指南》,依据多元智能,尊重差异,均衡合理划分小组,对学生学习行为,对标落实。
  开发《思维碰撞,质疑导学课堂观察量表》,从教师提问、学生活动、小组合作、目标落实、评价反馈等多个维度,开展基于“问题导向,思维开放”的课例观察,为课堂把脉问诊。
  (二)课上,学校构建“自学—互学—展学—悟学”课堂模式
  自学:思维触发,自主思考。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课前自主探究问题、发现和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进课堂。营造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以情境化问题切入课题,触发思维,激发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究的生命潜能。
  互学:思维碰撞,互学合作。将自学生成的问题,带着思考走向合作互学。师生帮扶解决低阶问题;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小组提出,教师点拨或全班助力共同解决高阶难题。通过思维碰撞,情感共鸣,培养学生求异、逆向、发散、辩证等思维素养。
  展学:思维开放,交流展示。小组互学合作后,教师将讲台还给学生,把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在展示中享受思考带来的成就感。“我来展示、我来补充、我来质疑、我来答惑……”等生命成长之音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智慧”,迸发了生命成长的力量。
  悟学:思维聚合,反思提升。引导学生将学习成果应用到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思维导图将思维过程和结果可视化。以“知识树、概念图、类比表”等形式,实现点状、线状、整体、系统思维的有机整合。
  (三)课下,提升推广“班中班—班中排—班中组—组中友”自主管理模式
  将课堂效果迁移至课后,各班级建立班中班管理制度,小班主任值周制、值日班长制、师生帮教制、部长管理制,形成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人人有人管、人人都管人”的自主管理的氛围。实现了课上、课后和校内校外自主管理的无缝衔接。“班主任促学生自我管理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扎实推进,“班中班自主管理模式”榮获山东省创新成果。
  四、推广绿色评价,激励个性生命的广度
  学校遵循“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个性发展的学生”的评价理念,构建了“三度六星”的“绿色评价体系”,使其成为引导和培养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催化剂”和“加油站”(见上表)。
  (责任编辑:朱福昌)
其他文献
[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微信的出现,以其应用的方便、快捷、经济等众多优势,成为家校协同教育的首选。   [关键词]家校协同;微信;应用  教育孩子不仅是学校的义务,也是家长的责任,只有家校形成合力,才能让孩子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微信,因为它的众多功能,众多优势,迅速取代家校协同的其他方式,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
[摘 要]实施“家校一体化”德育模式,对于加强学生的教育,促进家、校深度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从教育的实践来看,要充分发挥“家校一体化”德育模式的实践效应,则必须坚持“原则导向”,这样才会保证家校在教育实践中能够“手牵手”“心往一处想,劲向一处使”。从实践经验看,实施“家校一体化”德育模式应该坚持“计划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和“实效性原则”三个原则。   [关键词]“校一体化”;计划性原则
[摘 要]“两性一度”的“金课”理念是当前高校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杜绝“水课”,建设一流课程的重要导向和评价标准。“互联网+PBL”学习策略和教学模式符合“金课”建设的教学理念,它将以问题为导向的师生合作学习情境置于信息化时代的动态环境之中,通过“问题呈现—分析问题—沟通解决方法—分工搜集资料—合作解决问题—成果展示与分享—反思与批判—问题呈现”等一系列循环往复的学习环节,不断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摘 要]溧阳市永平小学立足于传统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和学校实践基础之上,用乡贤文化润心、传统因子润情、信息技术润行、丰富课程润品,积极开展智慧德育,用智慧的方式丰盈学生的人生,启智增慧,培根铸魂,照亮学生精彩童年,落实党和国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智慧德育;乡贤文化;传统因子;信息技术;丰富课程  智慧德育是学校德育的永恒追求。学校的智慧德育立足于传统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和学校实
[摘 要]积极响应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积极促进“互联网+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基于“大学英语”这门课程自身的特点,尤其是对于实操性强的口语教学,针对如何更好地实现线下课程和线上课程的相互补充和对接,更好地实现教学经验的开放与共享,更有效地践行“课程思政”理念,形成协同育人效应,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提高育人效果。笔者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尝试“课内课外相结合,线上线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的自主发展也已成为新时代的必然要求。要想打造一所有特色的好学校,就必须有一个能够引领学校发展的高素质的好校长。在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的角色扮演十分重要,他不仅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学生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校长;角色;扮演  现实中,校长的角色定位是多样的,在不同的情境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一位校长不是作为单一角色出现的,而是一个“角色的合集”
[摘 要]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如何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本文介绍了学校把“五美”作为德育永恒的追求,用“美”润泽儿童的心灵,用“美”的方式教育“美”的儿童,塑造“美”的儿童,用“五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的身體、心理、行为和道德等方面都处于健康发展的状态。   [关键词]美育;教育价值观;德育品牌;童心  近年来,我校探索出一条“五美润童心”的德
[摘 要]教师人格矛盾在现行中小学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这种状况与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核心的德育发生强烈碰撞,成为中小学德育不如人意的重要原因。因此,深入剖析教师人格矛盾的原因及表现,准确把握教师人格矛盾与德育困境的关系,为找出解决方案提供依据,是教育从业者的责任所在。   [关键词]教师;人格矛盾;德育;困境  人格矛盾是指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身份及人格状态反复交替控制着个体思维,使一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根植于民族传承、浸润于历史演变,是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文明的核心支撑。与白话文相比,古诗词当中的传统文化“养分”更加充足。因此,分析小学在古诗词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问题,探索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古诗词中的渗透策略,能够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对于立德树人的关键支撑作用。   [关键词]古诗词;传统文化;文化育人;当前问题;渗透策略  古代詩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积淀的精华,
[摘 要]在学校文化理念的引领下,重构学校发展新形态,激活学校管理新思路,探索“家长大学”建设,引领学生家长成为教育的同盟者。一所小学里的“大学”,家、校、社会相互合作、一起进步、共同成长,才能形成“教育命运共同体”。“家长大学”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更能促使家长更好地认识到家庭自身的教育责任,提升自身的修养和教育能力,涵养学校教育生态,打造有温度的教育共同体。   [关键词]小学;“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