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的学”的语文教学策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的前提应该是相信学生是可以自学的,即使有的问题不能自主完成,也要相信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完成。基于这样的理念,笔者在实践中的语文教学设计都是基于“学生的学”而进行的系统设计,努力把每一个导学案都设计成学生的思维导图;把每一个活动模块都设计成学生能力发展的支架;笔者在课堂上的穿插导引就像导航仪里的提示语,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
  课堂的组织和管理也是基于“学生的学”,先是学生按导学案自主学习,然后两人小组讨论发现问题,两人解决不了提交到四人小组探讨,四人小组也解决不了的提交出来,由可以解决的小组帮助解决,都解决不了的,再由老师解决。在组织教学过程中,笔者的主要作用就是点评、追问和规范。本文就以下几种课型,结合本人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感悟,以期抛砖引玉。
  一.基于真情——诵出感情,悟出大美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人们称上学为读书,朴实的话语揭示了语文教学和学习的精髓。然而,目前很多学生不愿读书、不会读书,读书的节奏感不强,分不清轻重缓急,大多数学生读诗读美文仅仅是在读文字,可想而知在阅读中就谈不上什么感情流露了。实际上诵读是语言的学习、语感的培养、情感的熏陶三者有机结合的纽带,所以培养学生的朗读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学不应纯粹从工具视角教语言文字,还应成为引导审美的过程,带领学生走进语文之美,让他们感受美的情境,领略美的意蕴,受到美的熏陶。
  苏教版《散步》一文有这样的片段: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篇文章不长,但是语言优美,写得情趣盎然,很有波澜。文章围绕一个矛盾点“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最后由“我”决定:“我”背着母亲,妻子背儿子走小路。矛盾得到完满的解决,矛盾的解决进一步突出了一家人之间的深厚感情。本文是一篇散文,语言极富表现力。需要学生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尝试读出各个人物的语气、感情,在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内容,学生只有在朗读中才会去感受作者的细腻情感,才能够感受到作者炼意达情之纯,并且只有在反复朗诵之中才能走进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交流。
  二.基于用心——赏析语言,点化生命
  在新课程的学习中,语言是学习语文的立足点。品味语言的魅力,就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表现之一。我们应从语言的角度出发,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将生活的感悟与语言的品味表达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
  以《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的一些行为为例:
  “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吃茴香豆,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细细品味鲁迅先生的一系列措辞就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特征,一个“罩”字不仅能够写出孔乙己的迂腐、恐惧心理,更能够表现出孔乙己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在这样的课程中,教师就必须将一些特殊的字词挖掘出来,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和学生一起细细品味,感受作者笔下人物的内心情感。
  再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忽然”一词切入问题,通过小组合作,细细品味,其实放入原文中便会发现,这钟声是在韩麦尔先生争分夺秒地教,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时突然响起的钟声,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强加于人的钟声。这钟声充分显示了作者对最后一节课结束的不舍,在无形中增强了文章悲怆的气氛,师生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也从侧面突出了师生的形象。
  三.基于随心——口语训练,思维花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学习。”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拓宽学生的交际范围,让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生活化、情境化,为每一个学生营造一种活力四射的口语交际大环境。由于语言表现的庄重场合远离学生的生活,所以教师可以选择将口语交际与名著阅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
  下面以汤姆·索亚之追悼会情景表演为例:
  学生甲:“今天是一个晴朗的日子,我们和主都应该高兴。但是,主却让我们坐在这里,参加汤姆·索亚这个年轻生命的追悼会。下面请我们的主持来给大家讲一下汤姆·索亚的一生吧!”
  学生乙:“我既高兴又悲伤地站在这里。也许在大家的眼里,汤姆是一个聪明而又调皮的孩子,但是,他却有一颗善良、纯洁的心。他很爱动物,尤其是他家的那只猫。一次,猫病了,他便将自己的止痛药喂给它吃——尽管猫被喂得疯疯癫癫。他也很乐意为家里做事,虽然效果不好,不是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就是把屋顶拆了。可是,我们应该觉得庆幸,一个这么小的孩子就可以做到这些。但是,他却英年早逝,令人惋惜。”
  学生丙:“呜……汤姆你死的好惨啊!!!”
  学生丁:“别伤心了……让我们来祝福汤姆吧……”
  全体起立,为汤姆索亚默哀一分钟!
  学生甲:“汤姆·索亚这么早就走了,的确,令人遗憾。在这里,我们虽不能为他做点什么。那就让我们再一次为他祝福,祝他能在天国过上好日子。让我们站起来吧!”   所有人再次站了起来,唱圣歌,在胸前画上了十字。
  汤姆·索亚是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人物,选择葬礼这个场合,学生不了解,但是如果与名著相结合,学生设计起来就有据可循。他们在钻研名著的同时,了解了情节的发展及人物的性格特点,又要发挥想象进行排练,在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对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投入到自己的角色中,文明、大方地互相交流,对答自如,就这样在老师搭建的真实、自然的平台中,激发了交际的兴趣,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口语交际的能力。
  四.基于真心——技巧让位,直抒胸臆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他们关注现实,感受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新课程强调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要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写作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新课程的主旨在于发展学生对于生活的情感体验,要求学生将自身的精神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与社会融为一体。着眼于培养学生开放的写作心态和博大的人文视野,基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基于自己的真情实感,基于责任心和科学精神,有个性、有创意地自我表达。
  下面是两位学生的作文的片段:
  “江南小镇的清晨,是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窄窄的弄堂,却黑压压地挤满了人,人头攒动,叫卖声此起彼伏。街边摊上的蔬菜缀满了澄澈的露珠,好不新鲜。鱼虾也不安平静,在水中翻腾、跳跃,溅起无数的水花。鸡鸭时不时从笼中探出脑袋,瞧瞧外面的人,听听外面的事。三三两两的孩童,蹦跳着穿过一条又一条街,银铃般的笑声撒满了大街小巷。早起的老人在河边晨练,你追我赶的小燕子,落在屋檐上,落在柳树上,叽叽喳喳,交口称赞江南清晨的繁华。”
  “那是一个深秋的傍晚,我独自悠闲地漫步在林间小道上。小径两旁有两排高大的树木。阵阵瑟瑟的秋风吹来,树发出了“沙沙”的声响,一片片枯黄的树叶缓缓地飘落下来,就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展现着自己柔美的身姿。但是,落叶却并没有在空中停留,而是毅然选择回归大地,落在温暖的土地上。是的,树叶选择了自己的结局,同样,它也选择了自己生命的意义。细细体会这生命的意义,我从中发现了树叶的生命之美。”
  这些文字完全来自生活,是作者仔细观察的感悟,写作的内容正是我们对生活实践思考的结果。这样的写作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思考生活,更能够帮助我们从生活中脱离出来,来审视自己,认识自己。而学生在写作时也能够一次次进行着内心的精神洗礼,以便不会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自己。因此,笔者要求学生写作时应从生活点滴入手,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细节,捕捉感悟,表达真情。可以这么说,写作把人们与人们生活的世界分开,又不断吸引着人们更加接近自己的真实生活。写作的意义就是在写作中对生活思考,离开生活的写作是枯燥的、乏味的。
  基于“学生的学”的课堂设计和组织,也要注意不能为了追求课堂的活跃,讨论形式用得过多,从而导致学生“行”动,“神”不动,没有引起学生的思考。这就要求设计的问题和引导语能贴近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能够把学生的思维聚焦到有价值的问题上来,这样的语文课,才是灵动的、有效的。
  曹秀娟,教师,现居江苏江阴。
其他文献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互动平台,能使学生在合作与交往、思考与研讨中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笔者就语文教学中合作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  主动是现代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它与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式区别在于:前者表现为“我要学”,后者则表现为“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
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课标”“考纲”与“教材”,命题往往“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在高考语文备考中,应该重视回归教材,认真研究高考试题在语文教材中的显性与隐性呈现。只有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真正地提高复习的效率。那么,如何回归教材,让语文备考有的放矢呢?  一.关注教材内容在高考试题中的显性呈现  所谓“显性呈现”,是指试题直接出自教材或明确要求联系教材作答的试题。这类试题需要考生在备考中仔细梳
一.教材情况分析  1、本文语言优美但篇幅较长,所以宜片段朗诵,不宜全文诵读。  2、本文用了不少引起回忆的衔接句,但片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不明显,所以宜由教师点拨,使学生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学生多半能体验思乡情绪,也能感受到文章很美,但往往“眼前有景道不出”“心中有情不会抒”,所以教学本文意在启迪如何以我手写我情。  三.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触景生情的构思特点,理解本文选材真实、
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阶段骨干学科之一,在新疆多民族地区,汉语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语文学科教学的基本任务,而且是促进民族融合发展、增进国家认同、引导基层社会多元文化适应发展的重要纽带。汉语作为“国语”,在新疆抓好汉语语文学科教学有着现实而长远的意义。   一、新疆多民族多语种社会构成分析   (一)多语种环境。新疆现有47个民族成分,其中世居民族达到13个,随着经济发展加速人类活动的相互渗透,新疆早已成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好人”,而这样的好人不仅仅是技能化的,更需是人格化的、精神化的。那么,如何利用自己的语文课来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认真地思考,均应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灵活地尝试。   我们所教的学生是一代跨世纪的青年,他们是幸运的、幸福的、个性鲜明的,他们敢想、敢说。这是一群有着新风貌、新气质、精神焕发、神采飞扬的青年。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了生命的亮丽,感受
我发现教师智慧示弱,是激活学生的一剂良药。近几年的课堂实践中,我将示弱的范围扩大,做个“笨”老师、“懒”老师,适当放手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具体活动措施如下:   一、自主预习(先学)我能行   预习是学习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了“预习方案招标会”,各个小组拿出自己的预习方案进行评比,再由全班同学选出最佳预习方案。学生按自己设计评选出的预习方案从朗读课文,到
创造思维是有创见的思维,包括想象,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在思维领域追求独到和超越,在前人和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培养想象力   想象与思维关系密切,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思维。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现进行加工,进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的突出特征是在已有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创造出没有经历过,现实生活中尚未
文言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重视文言文教学。可是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知识缺乏等因素,文言文教学就成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以往遇到文言文都是有老师在课堂上“字字落实,句句过关”,费力讲解,尚且教学效果仍不理想。如今按照新课改要求要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学习中的疑难。这文言文教学就确实成了问
本文就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展开专门论述。   一、重视朗读,从兴趣开始   很多老师认为只要学生掌握具体知识就已经足够了,出于对课堂教学的考虑,很少的老师要求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读,这种观念就是不正确的。要想学生重视朗读,老师是领头者,要逐步引导学生。我们可通过进行朗读比赛,实行有奖制,并且颁发奖状。同时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时应该多次主动进行朗读的示范激励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进行了二次学习
两分钟能做些什么呢?听一首歌?看一页书?还是能写几个字?在这短短的两分钟里,似乎做不了什么有用的事情。静下心来,仔细琢磨琢磨,这两分钟不可忽视。叮铃铃,课前预备铃一响,孩子们立刻争先恐后地跑回座位,等待老师上课。难道时间要在等待中白白浪费掉吗?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与摸索,我们班的课前两分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小小儿歌背起来   二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儿歌琅琅上口,易读易背。课前,我把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