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榕树》教学设计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o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材情况分析
  1、本文语言优美但篇幅较长,所以宜片段朗诵,不宜全文诵读。
  2、本文用了不少引起回忆的衔接句,但片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不明显,所以宜由教师点拨,使学生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学生多半能体验思乡情绪,也能感受到文章很美,但往往“眼前有景道不出”“心中有情不会抒”,所以教学本文意在启迪如何以我手写我情。
  三.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触景生情的构思特点,理解本文选材真实、典型的特点。
  2、品味优美生动富于抒情色彩的文学语言,体会作者真挚的思乡之情。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独具匠心的构思,优美生动富于抒情色彩的文学语言所展现的景、事、情交融的意境。
  2、围绕主旨选择真实、典型的材料,抒发真挚的思乡之情。
  五.教学方法、电教媒体组合和选择
  以教师点拨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构建知识向能力迁移的动态系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思乡曲》)
  关山难越,却阻不断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岁月易逝,却冲不淡游子对家乡的眷恋。千百年来,游子们留下了无数的思乡作品,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不胜举。《故乡的榕树》就是这样一篇带着浓浓乡情的优美散文,作者选择了故乡榕树下的人、事、景,寄托那无形的、不可触摸的乡情。
  二、鉴赏结构之巧
  (一)作者怀念故乡的榕树,选择了哪些真实、典型的材料来表达思乡之情?
  阅读第4——10节。用“在那里,有……”句式,学生分组讨论。
  1、在那里,有清澈的小溪,彩色的鹅卵石,洗衣和汲水的少女,追逐欢笑的鸭子;?
  2、在那里,有洁白的石桥,兀立的石碑,光滑的小石狮子;
  3、在那里,有我和小伙伴划“榕”船的情趣;
  4、在那里,有玉帝烧蛇精的神奇传说;
  5、在那里,有象榕树一样垂着长长胡子讲故事的有趣老人;
  6、在那里,有祈“榕”福的虔诚女人;
  7、在那里,有母亲为给孩子求药治病的慈容;
  8、在那里,有蹑着“三寸金莲”的祖母用我折下的榕树枝祭祀祖先神灵的古朴风习;
  9、在那里,有辛劳一天之后乘“榕”凉的纯朴农人;
  10、在那里,有我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童年。
  (二)文章的触发点、联系点
  一开始是什么触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1、住所左边的土坡上的两棵苍老蓊郁的榕树。(榕树是文章的触发点)
  2、儿子的“哨笛”声。是儿子的“哨笛”声把我从眼前的榕树引入对故乡榕树的回忆,结尾又是“哨笛”把我从回忆中拉回来。(“哨笛”是文章的联结点)
  全文采用“眼前—回忆—眼前”的圆形结构,按照“触景生情——寄情于事——直抒胸臆”的次序,以“故乡的榕树”为线索,将自然风物、社会生活、神话传说、民俗场景等真实、典型的材料组成一个条理清晰、内涵丰富的整体,形虽散而神不散。
  三、体会情感之真
  散文应该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不精不诚,不能感人”。作者的感情是真挚的、热烈的,蓄积在胸,不得不发。榕树写得愈美,爱乡、思乡之情就愈加跃然纸上。虽是写景,却“句句是情、字字关情”。无论是写景、写物,还是写人、写事,无不渗透着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
  四、品味语言之美
  (一)善用叠音词写景状物,摹声绘色,纤细入微。
  1、写声音的,如老祖母的“三寸金莲”经过石板桥时“笃笃笃”的声音,溪水从桥底流淌而过的“滔滔”“汩汩”声等。
  2、写颜色的,如小黑狗的“乌溜溜”的眼睛、“黑黝黝”的榕树影等。
  3、写形态状貌的,如“毛茸茸的尾巴”“片片碧玉”“袅袅秋风”等。
  4、写感觉的,如“凉飕飕”“胀鼓鼓”等。
  (二)巧施比喻、拟人、设问等辞格,生动形象,真切诚挚。
  1、“如水的月华给山野披上一层透明的轻纱”。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山村月色之美。
  2、“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用拟人手法表现乡村夏夜的宁馨,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故乡的眷恋。
  3、“苍苍的榕树啊,用怎样的魔力把全村的人召集到膝下?”用设问辞格讴歌老榕的博爱的胸怀。
  五、盘点收获
  作文时,我们常常会遇到“眼前有景道不出”“心中有情不会抒”的情况,那么在散文写作上,你得到哪些启示?
  1.选材:真实、典型。(真实才能感人,典型才有代表性)
  2.结构:思乡之作,常常以“眼前→回忆→眼前”或“现实→梦→现实”的方式结构全文。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3.语言: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4、情感:真挚、感人。
  欧阳梅,教师,现居江西吉水。
其他文献
中国教育在线消息,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今年1月开始在全国联网试运行,并开展全国跨省转学业务办理。转学时,家长只需向转入学校提出申请,不再需要各地间往返奔波,转学办理最快的只用52小时就完成了。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就是要给全国2亿的中小学生每个人都设定唯一且终身不变的一个学籍号码,类似我们平常使用的身份证,只是这是用在上学期间的学籍证。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的副司长杜柯伟就曾经介绍说:这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表征,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一撇一捺伸展着铿锵的意志,一横一竖诉说着雅正的品格。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字所无法比拟的,我们常说“字如其人”,可见,一手漂亮的字体对于一个人来说多么重要。低年级课标对写字教学的要求是:1、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2、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素养的概念,包括“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从上述表述可
新修订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2版)对写字教学的目标要求总共有4条,写字教学建议有1条,写一手漂亮的汉字,不仅是语文学习书写工整的需要,还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体现。  一.起笔:学生意识不足之因探寻  学生书写意识不强,缺乏练写字的兴趣。为什么要写好字?对于这个问题,不少学生的认识模糊化。在模糊意识的驱使下,难以建构写字的目的性,更不用说写字兴趣的培养了。没有目的,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学生情感
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而学生则需要老师的指导与辅助。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堂,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合作。有效的师生互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提高了课堂的质量。在这之中,对于学生自信心的提高也有着关键作用。这属于老师和学生的双赢。   一、师生互动的关键性所在   为了我们更深层次理解语文学科,有效的师生互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途径。师生互动,有老师,有学生,关键在哪?兴趣点和活跃点。学生是
教过多年的中学语文,近十来年也一直担任小学高级、中学高级(小评中高)教师的职称评审。对于语文教学,我始终有着一份特殊的情结,常常在关注语文教学发展走向的同时,更愿意和同行交流自己的一些感受和思考,努力用自己微薄之力为青年教师在前行的道路上点亮一盏心灯。  ◆课堂上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我们常说要“还给学生时间权”,但我发现,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总觉得时间不够用,40分钟的课堂对他们而言似乎太短,
读书,思考,质疑,表达——这是语文教师最应该重点培养的习惯,也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最应该养成的习惯。但学生越来越萎缩的问题意识使最艺术化最富有激情的语文教学变得机械、枯燥、乏味,甚至让学生讨厌。学生不愿思考,提不出疑问,进而不爱读书更不会表达。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导致目前的现状。  一.教师的问题  1、教师是否具有问题意识。  极端的“满堂灌”,早就被我们视为落后于时代的教法而抛弃。但现
一.案例背景  《不自由,毋宁死》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的第四专题“走进语言现场”第一篇课文。帕特里克·亨利的这次演讲,极大地鼓舞了美国人民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战斗的激情,他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奋,“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本演讲指导课的教学要求和学习方式为“活动体验”,让学生“在演讲厅”中“走进语言现场”。本案例着重讨论的话题是“活动体验”有效开展的“本”(文本研习、语言品味)和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互动平台,能使学生在合作与交往、思考与研讨中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笔者就语文教学中合作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  主动是现代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它与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式区别在于:前者表现为“我要学”,后者则表现为“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
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课标”“考纲”与“教材”,命题往往“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在高考语文备考中,应该重视回归教材,认真研究高考试题在语文教材中的显性与隐性呈现。只有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真正地提高复习的效率。那么,如何回归教材,让语文备考有的放矢呢?  一.关注教材内容在高考试题中的显性呈现  所谓“显性呈现”,是指试题直接出自教材或明确要求联系教材作答的试题。这类试题需要考生在备考中仔细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