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教学中道德情感的培养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azhivv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来看《新商报》的一则报道:一头气喘吁吁的黑熊在前面惊慌逃跑,一辆满载游客的旅游车在后面紧追不舍,车头每顶撞一下黑熊的屁股,笨拙的黑熊就会摔一个趔趄,游客在车上随之爆发出一阵哄笑……这是黄金周期间,记者在辽宁省旅顺狮虎园看到的一幕。在这场游戏中,所有和善良、仁慈、恻隐之心之类的有关道德律令都不在场。在场的律令只有一条:强者可以肆意凌辱弱者。这条可怕的律令,在充满欢笑的追逐游戏中,被司机和游客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下来。我想在这群爆笑者中可能会有我们的未来的“国之栋梁”,难道他们不知道这种行为是不符合道德准则的吗?不,他们知道!但他们不愿去遵从,因为他们缺乏的是激活这些道德知识和行为的道德情感,他们不愿意感动。功利化的社会使人们的道德情感世界荒芜,因此想要我们的学生现在或将来不至于演绎同样的悲剧,我们语文教育者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固”好道德情感这个“根”,这事关民族兴衰存亡!
  下面我们再来审视时下最时髦的新课改。中学语文在坚持教育创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课程与教材的变革正在受到空前的重视,但是作为实施教改主渠道的教学,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课堂实践却有些滞后,甚至于相当多的课堂仍然是“涛声依旧”。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认真分析当前令人担忧的教学状况,进而确定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真正跟课程标准、新教材内容演奏出和谐的旋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课程改革对新型公民的成长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备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感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过去课程的主要功能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新课程的功能在于“培养人”,在这样的课程改革总体目标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义无返顾地定位到“人的教育”,定位到培养有道德情感的人。
  所以,无论是社会现状还是课程改革目标,都一反一正地从两个方面共同发出呼唤:语文教学应当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在道德情感的内容上,可分为公正感、责任感、自尊感、羞耻感、友谊感、荣誉感、集体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等等。道德情感的养成是道德教育的更深层次的目标,它比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更重要。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道德情感呢?
  教师在备课时要“目中有人”,要善于从教材中发现贴近学生实际、触及学生心灵的“感点”,挖掘教材中的道德情感的载体。
  《离骚》展现了屈原的人格魅力,那种“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对高尚美德的向往,那种“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对心中理想的执著,对于身处易使人迷茫的社会中的学生来说是一笔很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责任感、爱国主义情感的载体。《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不计个人私怨,毅然“夜,缒而出”只身前往秦营,他的行为、他的精彩的说辞无不承载着以国家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感。类似的还有《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的“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品德;《鸿门宴》中项伯对张良知恩图报的做人准则;《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劝谏艺术的高超是源自他对国家、对人民的挚爱,其良苦用心日月可鉴 !学生也应该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秋水》中有关伯夷的典故,那是一种对于自己人生价值的执著追求的精神;《我与地坛》史铁生对生命的重新认识,对自我人生价值的思索,就是对生命的敬畏。如果我们的学生真正地为这样的文章感动的话,那么又有谁会对黑熊生死悬于一线的“摔一个趔趄”的姿态“随之爆发出一阵哄笑”呢?又有谁会“残忍地将一瓶高浓度的硫酸泼向黑熊”呢?
  上述这些是学生读完文章后便能悟出的“道”,你传也好,不传也罢,语文毕竟是思想的现实,“一个儿童学习民族语言的过程就是民族精神对他作为一个精神个体进行孕育的过程,教学民族语言就是传输民族的精神,铸造民族的灵魂”。而教师的职责并不只是单单地在将这些明白晓畅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传给学生,还应当在“愤”、“悱”之时“启”之。
  因此,语文教学中道德情感的渗透还要有点灵气,这个过程并不像给幼苗浇水、施肥那样机械。
  首先教师要较为准确地预测出学生思想实际与教材中道德情感之间的距离,铺路架桥,使学生受教获益。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融情于景,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其“淡淡的哀怨淡淡的愁”,而这是高一学生较难把握的,执教时简介一下《沉沦》,朗读一下主人公投海前发自内心的呼唤,可缩短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距离。平时的教学中多一些这样的敲打,是对学生心扉的扣击,就语文课本身而言,其人文价值、美育价值也会有较大的提高。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是顾及学生心灵的教育。
  其次教师还应以辩证科学的态度面对现实生活中比较敏感的问题。社会大学校,学校小社会,社会上的各种思潮无时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学生,而教师一味回避或漠视这些问题,就会使教学成为脱离学生实际的空中楼阁。书要真正教到学生心上,必须巧妙地引进时代的“活水”,更要注意对这些“水”进行必要的净化处理。
  朱自清的《绿》中有一组博喻,形神皆备,色彩鲜艳,但课本编者去掉了其中的一句“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少女的心”。我要求学生补上。初读时,学生窃窃而笑。我知道,这是学生对“初恋的少女的心”几个字产生了联想,于是我来了一段独白:“稚子之心,美在无邪;少女之心,美在无瑕;志士之心,美在无私;壮士之心,美在无畏;绿得像少女的心,使人想到的是纯洁、美好、热烈、真切,这个比喻,比出了绿的情愫,比出了绿的灵性,朱自清先生的笔的确包蕴着与众不同的趣味。”此时,学生颔首沉思,我想:作为高一学生,他们这时学到的该不只是朱先生高超的艺术技巧了。
  课文《秋水》中有关于伯夷的典故,我在介绍这个典故时,听到有几位男生自言自语地用方言说“他痴的”,我当时就意识到这几位学生是对伯夷誓死不食周粟的做法非常不解甚至反感。于是我顺带又介绍了《礼记·曾子寝疾》中曾子临死前要求换掉季孙所送的华丽的卧席(《学习与评价》中的一道文言题)和《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手指示意为节省灯油要掐灭一根灯芯的故事,然后让学生比较这二者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经过讨论他们一致认为,严监生此种行为露出十足的守财奴的嘴脸,吝啬的本性至死不改。而曾子的举动却不是出于悭吝,而是以言行维护他所信奉的“礼”——不是大夫的身份不得受大夫的礼遇,曾子的“换”与严监生的“掐”有着质的不同。紧接着我郑重地讲到:“曾子换席的做法不可仿效,但他的精神大可借鉴。为了维护自己的信念,他慎终如始,严于律己,直至去世。精神源于信念,信念是对自己所确认的价值和意义的执着追求。没有信念做支撑,可能凭兴之所至地做一些事,却不可能始终如一,不可能在大大小小的事上都表现出完全的一致性。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也正在于心中要有自己的信念、自己的追求。”至此再让学生想想伯夷的做法,此时他们才真正认识了伯夷誓死不食周粟的“大义”。最后我微笑着问刚才那个学生:“你现在是不是对‘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句话有了更切身地体会呢?”此时所有的同学包括他都会心地笑了,我想这笑不是嘲笑而是谦虚的笑。而这谦虚也正揭示了《秋水》的主要寓意。我想:作为高一学生,他们这时学到的该不只是给文言文加注解的能力了。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教材内有哪些道德知识、道德行为,更要灵动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潜移默化地在学生的灵魂深处扎上道德情感之根,从而使他们逐渐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参考文献:
  1.杨九俊、吴永军主编《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通识卷)》,江苏教育出版社。
  2.马智强《语文教学的世纪性思考》,《中学语文教学》1998年4月。
  3.王尚文《语文学科的性质之迷》,《语文学习》1996年11月。
  
  (作者单位:通州市刘桥中学)
其他文献
邻居家的孩子上九年级了,基本上没有听她读过课文。她妈妈知道我们是语文教师,总与我们提起这事。说孩子回家学习就是做作业,看看报纸。这些报纸基本上也是第二教辅,都是题。中学生不仅存在“哑巴英语”的问题,“哑巴语文”现象也愈演愈烈。归咎原因,也许从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就能略知一二。请看以下课堂实例:  例1:上课铃没响,教室里响起“大河向东流”的好汉歌,原来这节课上的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学生的情绪是高昂
缘起    作文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作文评改教学又是制约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笔者从随堂听课和与教师的交谈中发现,一般作文教学的模式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教师的评改往往耗费大量的心血,然而作文发下去后,学生只关注几句评语,评语如不讲求技巧、不是平等沟通,学生往往会心灰意冷,收效甚微。教师长达七八个小时的批阅成了出力而无所收获的苦果。有的教师把个人思维方式
近日,工信部发布《关于下达2018年国家重大工业专项节能监察任务的函》(以下简称“《任务函》”),《任务函》称,经统筹考虑行业特点、企业规模、所在地区和监察内容等因素,研究确定
泛在网络将传统网络的概念扩展到更为宽广的领域,能够实现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任何人(Anyone)、任何物(Anything)的通信网络。因此泛在网络中的移动性管理非常重
杜甫《登岳阳楼》诗,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以意境的开阔宏丽历来为人激赏。殊不知,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尤有令人咀嚼之处,一“无”一“有”,词淡蕴意丰,韵味无穷
近年来,卫星辐射资料在数值天气预报(NWP)系统中的直接同化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为了利用TIROS业务垂直探测器(ATOVS)的辐射资料,必须对卫星观测辐射值的系统性偏差进行订正。在ECM
“不容置喙”与“不容置疑”两个成语相差一字,仔细辨别,意思却不相同,极易引起误用。如以下几个误用的例子:  (1)为了实现司法的公平和正义,为了实现每一个人作为人与生俱来的权利,设置正当法律程序约束权力,赋予权利在对抗权利不容置喙的正当性和可能性。 (《论正当法律程序原则》光明网 2013-04-01)  (2)而所谓概念,无非是标签上的附加代码,当这些附加代码被提及和运用的时候,其所对应的客观之
在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次表层构造了一个气候上的海温距平极值曲面(接近由20℃定义的温跃层曲面),分析了1960~2000年海温距平在这一曲面上演变的统计行为,指出,在这个曲面上
在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创新基地开发的GRAPES基础上,建立了热带气旋路径预报系统(GRAPES_TCM)。并对2002、2003年热带气旋进行了一系列时间为48h的路径后报试验,对2004年的热带气
在对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及中南半岛陆面过程的可能影响进行了诊断分析的基础上,应用MM5/NOAHLSM模式,研究了中南半岛陆-气相互作用对2004年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的可能影响。结果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