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从而决定了它的教学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它带给我们的必然是一种开放性的教育模式,我们应该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所以,活动时,除了体现自主性、综合性、过程性、个性化等几个特点外,还必须体现开放性。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谈谈我对《品德与生活》课开放性特征的理解。
一、教学活动形式的开放性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课程目标主要通过老师指导下的各项活动来实现。可以说,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深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在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中都强调师生的互动,教师只是孩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让孩子在与教师的平等对话中感悟和体验。本课程经常采用的教学形式有: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性、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这些活动形式多样,充满儿童情趣,愉悦儿童身心,放飞儿童情思,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全身心地感受,在自然和谐中潜移默化地提高道德认识。
二、教学时空的开放性
“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可以灵活机动,根据主题、内容,可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这样,就给教师捕捉课题,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留有空间。同时,一项主题活动的开展,可以有课前准备阶段,也可以有课后延伸活动,这是不受时间限制的。“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决定了我们应该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框,到大自然中去欣赏、观察,到工厂、农村去参观访问,到社会上去调查了解。总之,只要是教学活动的需要,哪里都可以成为教学活动的课堂。
三、人力资源的开放性
1.校内的人力资源
例如,在进行一年级第一册第一单元的几个主题活动时,可以针对学生刚从幼儿园来到小学学习,及对学校各方面既新鲜又好奇的特点进行组织。表面上的东西,可以通过参观的形式解决;对于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可以让学生大胆地向学校里的任何一个人请教,帮助一年级新生更快地了解学校。
2.校外的家庭成员
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里的许多活动都跟家庭有关,可通过学生与家长的共同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从中受到各种教育。
3.社会及社区人员
春天,可以到田里,向农民伯伯请教种庄稼和蔬菜为什么要备垄;秋天,请教一下要收获蔬菜及庄稼的哪一部分。另外,银行、邮局、医院、超市、公园等许多公共场所里的管理人员都是可以利用的人力资源。学生通过观察、询问、思考,就会深切地感受到各行各业和自己生活关系的密切。
四、环境与气氛的开放
品德与生活课本内容本身就与儿童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他已绚丽多彩的图画、简练的文字、鲜明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因此,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应由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社区、社会、大自然中去,通过看一看、问一问、听一听、说一说、画一画、演一演等多种形式来完成。
1.从教室走向校园
低年级的活动内容很多都涉及到校园里的人和事,景和物。开展活动时,教师应该把学生领出去,到校园各处去转一转。例如,一年级在进行“了解我们学校”这一主题活动时,可带领学生真正参观一下高年级的教室、多媒體教室、语音教室、舞蹈房、大队部、实验室等,还可到操场上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切身体验,亲身感受。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加各项活动的欲望,急切地想成为一名少先队员,而这种愿望对他们的下一步学习乃至终身学习都有很大的益处。
2.从校园走向社会和自然
走向社区。通过访问、调查、参观等形式,了解社区的公共设施及其与自己生活的密切关系,只有明白其功能,才能发自内心地去爱护它、保护它,才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提出各种建议。
走向工厂和机关。学校可以在假期组织学生到父母单位上一天班的活动,假期结束后,结合有关教材内容,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并说给小组同学或班级同学听,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了自己父母单位的工作性质,体验到家长工作的辛苦,还通过多个同学的介绍,了解了更多的单位,热爱父母的情感就会从内心深处流露出来。
走向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黄金周和寒暑假是学生随父母探亲与旅游的好时机,乘各种交通工具到不同的地方,听一听各地的方言,这些都可以成为“我爱祖国”“祖国真美丽”中的美好话题。
走向大自然。季节的变化,既有规律,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让学生从身边花草树木的变化、附近庄稼蔬菜的播种与收获、气候的变化、自己和家人衣服的增减等诸多生活中的现象,来充分地说感受、谈体验,这比教师的直接介入效果要好得多。
五、课程评价的开放
“品德与生活”课程在评价功能上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评价目的是为了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因此,它关注每个学生的活动过程,重视儿童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和行为表现,重视儿童在活动中付出努力的程度及探索、思考、创意等。或许,在某项活动中,儿童花费了许多的精力,到最后却没有什么结果,但在活动过程中,他却学到了许多相关知识,增长了才干,锻炼了意志,有了深刻的体验,这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的回报,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本课程的评价采用灵活多样、开放性的评价方法,它多以描述和记录为主,真实、细致地再现学生活动、发展的过程,如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儿童作品分析等。另外,评价的主体、评价的角度、评价的尺度也变得多样而灵活。在评价尺度上,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儿童,关注每一个儿童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给每个孩子成功的喜悦、成长的快乐、探索的自信。
正因为有了各种形式的开放,品德与生活课程才有了延伸的空间,也才促使学生智慧地、创意性地去发展。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谈谈我对《品德与生活》课开放性特征的理解。
一、教学活动形式的开放性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课程目标主要通过老师指导下的各项活动来实现。可以说,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深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在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中都强调师生的互动,教师只是孩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让孩子在与教师的平等对话中感悟和体验。本课程经常采用的教学形式有: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性、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这些活动形式多样,充满儿童情趣,愉悦儿童身心,放飞儿童情思,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全身心地感受,在自然和谐中潜移默化地提高道德认识。
二、教学时空的开放性
“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可以灵活机动,根据主题、内容,可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这样,就给教师捕捉课题,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留有空间。同时,一项主题活动的开展,可以有课前准备阶段,也可以有课后延伸活动,这是不受时间限制的。“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决定了我们应该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框,到大自然中去欣赏、观察,到工厂、农村去参观访问,到社会上去调查了解。总之,只要是教学活动的需要,哪里都可以成为教学活动的课堂。
三、人力资源的开放性
1.校内的人力资源
例如,在进行一年级第一册第一单元的几个主题活动时,可以针对学生刚从幼儿园来到小学学习,及对学校各方面既新鲜又好奇的特点进行组织。表面上的东西,可以通过参观的形式解决;对于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可以让学生大胆地向学校里的任何一个人请教,帮助一年级新生更快地了解学校。
2.校外的家庭成员
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里的许多活动都跟家庭有关,可通过学生与家长的共同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从中受到各种教育。
3.社会及社区人员
春天,可以到田里,向农民伯伯请教种庄稼和蔬菜为什么要备垄;秋天,请教一下要收获蔬菜及庄稼的哪一部分。另外,银行、邮局、医院、超市、公园等许多公共场所里的管理人员都是可以利用的人力资源。学生通过观察、询问、思考,就会深切地感受到各行各业和自己生活关系的密切。
四、环境与气氛的开放
品德与生活课本内容本身就与儿童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他已绚丽多彩的图画、简练的文字、鲜明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因此,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应由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社区、社会、大自然中去,通过看一看、问一问、听一听、说一说、画一画、演一演等多种形式来完成。
1.从教室走向校园
低年级的活动内容很多都涉及到校园里的人和事,景和物。开展活动时,教师应该把学生领出去,到校园各处去转一转。例如,一年级在进行“了解我们学校”这一主题活动时,可带领学生真正参观一下高年级的教室、多媒體教室、语音教室、舞蹈房、大队部、实验室等,还可到操场上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切身体验,亲身感受。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加各项活动的欲望,急切地想成为一名少先队员,而这种愿望对他们的下一步学习乃至终身学习都有很大的益处。
2.从校园走向社会和自然
走向社区。通过访问、调查、参观等形式,了解社区的公共设施及其与自己生活的密切关系,只有明白其功能,才能发自内心地去爱护它、保护它,才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提出各种建议。
走向工厂和机关。学校可以在假期组织学生到父母单位上一天班的活动,假期结束后,结合有关教材内容,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并说给小组同学或班级同学听,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了自己父母单位的工作性质,体验到家长工作的辛苦,还通过多个同学的介绍,了解了更多的单位,热爱父母的情感就会从内心深处流露出来。
走向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黄金周和寒暑假是学生随父母探亲与旅游的好时机,乘各种交通工具到不同的地方,听一听各地的方言,这些都可以成为“我爱祖国”“祖国真美丽”中的美好话题。
走向大自然。季节的变化,既有规律,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让学生从身边花草树木的变化、附近庄稼蔬菜的播种与收获、气候的变化、自己和家人衣服的增减等诸多生活中的现象,来充分地说感受、谈体验,这比教师的直接介入效果要好得多。
五、课程评价的开放
“品德与生活”课程在评价功能上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评价目的是为了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因此,它关注每个学生的活动过程,重视儿童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和行为表现,重视儿童在活动中付出努力的程度及探索、思考、创意等。或许,在某项活动中,儿童花费了许多的精力,到最后却没有什么结果,但在活动过程中,他却学到了许多相关知识,增长了才干,锻炼了意志,有了深刻的体验,这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的回报,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本课程的评价采用灵活多样、开放性的评价方法,它多以描述和记录为主,真实、细致地再现学生活动、发展的过程,如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儿童作品分析等。另外,评价的主体、评价的角度、评价的尺度也变得多样而灵活。在评价尺度上,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儿童,关注每一个儿童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给每个孩子成功的喜悦、成长的快乐、探索的自信。
正因为有了各种形式的开放,品德与生活课程才有了延伸的空间,也才促使学生智慧地、创意性地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