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殷鉴”思想形成于西周初期,是周人借鉴夏商易代、殷周易代的经验教训来巩固西周政权的一种政治策略,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周王朝的长治久安,而且“殷鉴”这种以史为鉴的方法开启了我国史鉴传统的先河。故本文将通过讨论“殷鉴”思想产生的背景,结合《尚书·周书》中谈及夏商兴起破灭以及周人政治改革的具体篇目来分析“殷鉴”思想的内涵。
关键词:《周书》,“殷鉴”,背景,内涵
“殷鉴”思想是指西周初期的统治者在全面反思总结三代兴亡的历史,深入探究殷亡周兴的历史的基础上,结合周初的政治社会现实提出的政治思想主张。此时正值周人建国初期,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殷鉴”思想的提出不仅是为了吸取殷商灭亡的历史教训,更是要学习其治理国家的有效政策,摒弃殷商亡国的恶政,使周王朝长治久安。本文拟从周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尚书·周书》中的具体篇目入手来讨论“殷鉴”思想的具体内涵。
一、“殷鉴”思想产生的背景
殷商末期,由于商纣王严刑苛罚、荒淫无道,商王朝的统治出现了危机,而当时远在西隅的小邦国周以德治国,其他小国纷纷依附于周。《尚书·西伯戡黎》篇中对此有所体现:西伯文王战胜了黎,纣王之臣祖伊感到惶恐,担心殷商王朝的统治受到威胁,便告诉商纣王自己的担忧,并劝诫说“惟王淫戏用自绝”、“乃罪多… …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说明商王不得民心,殷商内部已产生矛盾。西周兴起的标志是文王接受天命,再经过牧野之战,武王取得胜利并获得天命,开始了周王朝的统治时期。但周从小邦国变成天下共主的大国,它所面临的政治局势并不稳定,不仅要解决统治集团内的矛盾纷争,还要安抚殷商遗民、旧臣等等,这一切都使得周王朝不得不以史为鉴,改革政治措施,以巩固大国地位。
二.“殷鉴”思想的内涵
“殷鉴”是《尚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召诰》篇对此有如下总结:“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今王嗣受厥命,我亦惟兹二国命,嗣若功”,显示了周初统治者对于借鉴夏商兴亡历史的高度重视。
(一)周人对“天命”的重视
西周虽然取代了殷商,建立了政权,但殷周两代的思想与文化是有连续性的。殷商是注重鬼神天命的,即使国家快要破灭了,商纣王依旧痴信天命(“我生不有命在天”)。相对来说周人的天命观就更加理智了,正如朱凤瀚在《商周时期的天神崇拜》中所说:“商人的上帝看不出具有理性,恣意降灾或降佑,但周人却赋予上帝主持正义、有明确的是非观念的品格。这样做首先是克商后政治形势的需要,是为了将自己的信仰与商遗民的上帝信仰顺接起来,并改造后者。”所以他们一方面感到天命不可信(“惟命不于常”),需要个人不断修养德行去维持天命,另一方面又认为周代商执政是天命所为,这种“天命观”在《多士》、《多方》两篇中有所体现。《多士》篇讲周公用成王命诰殷之众士以安慰民心。告诉殷民殷商的灭亡是天之命,而周取代殷商也是天命,不可违背。《多方》篇是周公对殷商遗民的训戒之语,通过回顾三代天命转移的历史背景,告诫殷民认清天命,老老实实服从周王朝的统治。
(二)明德慎罚、移风易俗的治国策略
殷人国破除了天命的原因外,最重要的便是商纣刑法残忍、酗酒荒淫。周人以此为鉴,提出了明德慎罚、移风易俗的治国策略。《康诰》是周公平定三监叛乱之后,将殷商遗民封给康叔,并以成王命对康叔治理封地予以告诫,而其告诫康叔治理殷商遗民的方法也是“以殷为鉴”,即寻求殷商时期的贤人君子长者,探问殷商之前之所以昌盛繁荣的原因,借鉴殷先哲王之道来治理殷民,即彰显文圣德“克明德慎罚”。即惩罚不知悔改的罪犯而赦免因过失犯罪的人,不滥刑杀 且刑罚断狱反复斟酌,考察他们犯罪的动机及认罪的态度,充分体现了周公德刑并用 、慎用刑罚 、以道德教化为先的政治思想。
由于康叔所治理的殷民受到商纣王酗酒淫逸之风的影响,沉湎于酒,所以作《酒诰》宣布戒酒措施,周公告誡庶邦只有祭祀的时候可以饮酒,庶民、群臣也只能在适当的场合饮酒,总结了殷先哲王以戒酒而能长享国祚,诸侯百官亦无暇“湎于酒” ,勤勉辅助君王。《无逸》则教导成王要“知稼穑之艰难”,“知小人之依”,要“克自抑畏”,“怀保小民”,不可逸豫荒政。
(三)统治阶层的政治革新
周公在借鉴了殷商灭亡的教训之后,也学习了殷先哲王治理统治阶级内部的方法。《君奭》篇讲要选择有贤德的人来担任官职、辅佐君王。“我闻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在太甲,时则有若保衡。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巫咸乂王家。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在武丁,时则有若甘盘。率惟兹有陈,保乂有殷,故殷礼陟配天,多历年所”,说明殷商世代有格人辅佐,所以才能长久地祀祖配天,而后嗣易天灭威,故被取代。《立政》是周公归政于成王之后所作,他总结了夏、商两代设官的经验教训,向成王提出一套设立、任用官员的制度,强调君主不要刑狱司法程序,要由相关人员全权负责。
三、结语
周初所推行的“殷鉴”思想,其劝谏的对象不仅是诸侯要臣(《大诰》、《康诰》、《酒诰》、《君奭》),还包括殷商遗民(《多方》、《多士》)和周王朝的统治者(《召诰》、《无逸》《立政》),不仅对西周产生了深远影响,成就了被人称道的“成康之治”,而且春秋时期孔子、孟子正是在殷鉴思想中德政思想的影响下,提出自己的德治思想。此外,“殷鉴”思想所包含的敬德保民、明德慎罚、尚贤使能等思想成为后代统治阶级政治思想的蓝本。
参考文献:
[1] 曾运乾.尚书正读[M].北京:中华书局,1964.
[2] 过常宝.先秦散文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李建.“殷鉴”思想论略——以《尚书·周书》为中心的探讨[J].史学研究,2009(2).
[4] 郭旭东.试论《尚书·周书》中的“殷鉴”思想[J].史学月刊,1996(6).
[5] 左琳琳《周初殷鉴思想研究》,河北大学博士论文2017年,第3页。
[6] 朱凤瀚《商周时期的天神崇拜》,《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第13页。
关键词:《周书》,“殷鉴”,背景,内涵
“殷鉴”思想是指西周初期的统治者在全面反思总结三代兴亡的历史,深入探究殷亡周兴的历史的基础上,结合周初的政治社会现实提出的政治思想主张。此时正值周人建国初期,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殷鉴”思想的提出不仅是为了吸取殷商灭亡的历史教训,更是要学习其治理国家的有效政策,摒弃殷商亡国的恶政,使周王朝长治久安。本文拟从周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尚书·周书》中的具体篇目入手来讨论“殷鉴”思想的具体内涵。
一、“殷鉴”思想产生的背景
殷商末期,由于商纣王严刑苛罚、荒淫无道,商王朝的统治出现了危机,而当时远在西隅的小邦国周以德治国,其他小国纷纷依附于周。《尚书·西伯戡黎》篇中对此有所体现:西伯文王战胜了黎,纣王之臣祖伊感到惶恐,担心殷商王朝的统治受到威胁,便告诉商纣王自己的担忧,并劝诫说“惟王淫戏用自绝”、“乃罪多… …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说明商王不得民心,殷商内部已产生矛盾。西周兴起的标志是文王接受天命,再经过牧野之战,武王取得胜利并获得天命,开始了周王朝的统治时期。但周从小邦国变成天下共主的大国,它所面临的政治局势并不稳定,不仅要解决统治集团内的矛盾纷争,还要安抚殷商遗民、旧臣等等,这一切都使得周王朝不得不以史为鉴,改革政治措施,以巩固大国地位。
二.“殷鉴”思想的内涵
“殷鉴”是《尚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召诰》篇对此有如下总结:“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今王嗣受厥命,我亦惟兹二国命,嗣若功”,显示了周初统治者对于借鉴夏商兴亡历史的高度重视。
(一)周人对“天命”的重视
西周虽然取代了殷商,建立了政权,但殷周两代的思想与文化是有连续性的。殷商是注重鬼神天命的,即使国家快要破灭了,商纣王依旧痴信天命(“我生不有命在天”)。相对来说周人的天命观就更加理智了,正如朱凤瀚在《商周时期的天神崇拜》中所说:“商人的上帝看不出具有理性,恣意降灾或降佑,但周人却赋予上帝主持正义、有明确的是非观念的品格。这样做首先是克商后政治形势的需要,是为了将自己的信仰与商遗民的上帝信仰顺接起来,并改造后者。”所以他们一方面感到天命不可信(“惟命不于常”),需要个人不断修养德行去维持天命,另一方面又认为周代商执政是天命所为,这种“天命观”在《多士》、《多方》两篇中有所体现。《多士》篇讲周公用成王命诰殷之众士以安慰民心。告诉殷民殷商的灭亡是天之命,而周取代殷商也是天命,不可违背。《多方》篇是周公对殷商遗民的训戒之语,通过回顾三代天命转移的历史背景,告诫殷民认清天命,老老实实服从周王朝的统治。
(二)明德慎罚、移风易俗的治国策略
殷人国破除了天命的原因外,最重要的便是商纣刑法残忍、酗酒荒淫。周人以此为鉴,提出了明德慎罚、移风易俗的治国策略。《康诰》是周公平定三监叛乱之后,将殷商遗民封给康叔,并以成王命对康叔治理封地予以告诫,而其告诫康叔治理殷商遗民的方法也是“以殷为鉴”,即寻求殷商时期的贤人君子长者,探问殷商之前之所以昌盛繁荣的原因,借鉴殷先哲王之道来治理殷民,即彰显文圣德“克明德慎罚”。即惩罚不知悔改的罪犯而赦免因过失犯罪的人,不滥刑杀 且刑罚断狱反复斟酌,考察他们犯罪的动机及认罪的态度,充分体现了周公德刑并用 、慎用刑罚 、以道德教化为先的政治思想。
由于康叔所治理的殷民受到商纣王酗酒淫逸之风的影响,沉湎于酒,所以作《酒诰》宣布戒酒措施,周公告誡庶邦只有祭祀的时候可以饮酒,庶民、群臣也只能在适当的场合饮酒,总结了殷先哲王以戒酒而能长享国祚,诸侯百官亦无暇“湎于酒” ,勤勉辅助君王。《无逸》则教导成王要“知稼穑之艰难”,“知小人之依”,要“克自抑畏”,“怀保小民”,不可逸豫荒政。
(三)统治阶层的政治革新
周公在借鉴了殷商灭亡的教训之后,也学习了殷先哲王治理统治阶级内部的方法。《君奭》篇讲要选择有贤德的人来担任官职、辅佐君王。“我闻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在太甲,时则有若保衡。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巫咸乂王家。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在武丁,时则有若甘盘。率惟兹有陈,保乂有殷,故殷礼陟配天,多历年所”,说明殷商世代有格人辅佐,所以才能长久地祀祖配天,而后嗣易天灭威,故被取代。《立政》是周公归政于成王之后所作,他总结了夏、商两代设官的经验教训,向成王提出一套设立、任用官员的制度,强调君主不要刑狱司法程序,要由相关人员全权负责。
三、结语
周初所推行的“殷鉴”思想,其劝谏的对象不仅是诸侯要臣(《大诰》、《康诰》、《酒诰》、《君奭》),还包括殷商遗民(《多方》、《多士》)和周王朝的统治者(《召诰》、《无逸》《立政》),不仅对西周产生了深远影响,成就了被人称道的“成康之治”,而且春秋时期孔子、孟子正是在殷鉴思想中德政思想的影响下,提出自己的德治思想。此外,“殷鉴”思想所包含的敬德保民、明德慎罚、尚贤使能等思想成为后代统治阶级政治思想的蓝本。
参考文献:
[1] 曾运乾.尚书正读[M].北京:中华书局,1964.
[2] 过常宝.先秦散文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李建.“殷鉴”思想论略——以《尚书·周书》为中心的探讨[J].史学研究,2009(2).
[4] 郭旭东.试论《尚书·周书》中的“殷鉴”思想[J].史学月刊,1996(6).
[5] 左琳琳《周初殷鉴思想研究》,河北大学博士论文2017年,第3页。
[6] 朱凤瀚《商周时期的天神崇拜》,《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