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临安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zhen0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安印象
  车子驶出萧山机场,驶向高速,驶向美丽的临安方向。长途跋涉后稍有些疲惫,我坐在车子里,慵懒地靠在座椅上,眼睛偶尔朝着车窗外望去。已然是清秋,但美丽的临安依然还是青上绿水,没有一丝萧瑟的景象。我静静地坐着,想着。临安会带给我怎样的惊喜呢?
  忽然,一片竹林出现在我的视线里。离我很近,很近,就在公路两旁的半山腰上。顿时,周身的疲惫一扫而光,我探起身子,伸直了脖子,努力地想看清楚那片竹林,满眼都是翠绿翠绿的。车子一晃而过,我还没有来得及仔细欣赏,那片竹林就迅速退出了我的视线。
  于是,我的目光开始搜寻,寻找车窗外的竹林。
  不久,又一片竹林进入我的眼帘。我的心里暗喜。这一片竹林比刚才看到的要粗的多,大约有碗口那么粗。它们一个个亭亭玉立、虚心有节。端正、笔直,直入云霄,翠绿翠绿的竹叶正在微微的秋风中肆意地摇摆。透过车窗,我似乎都能感受到那些高大、笔直的竹子是多么的毅力盎然。
  邂逅临安,从邂逅竹林开始。
  车窗外,清澈的湖面,在秋风的吹拂下,泛起一层层涟漪。不远处,巍巍的山上时不时能看到一片片竹林,还有很多我不知道名字的树,都在风中摇曳,轻快地跳跃着。忽然,一户户人家,一座座院落,进入了我的视野,或在半山腰上,或在竹林深处。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的脑海中瞬间闪现出一句话:竹林深处有人家。那一座座具有江南水乡风格的别致的房子,错落有致的在竹林深处延伸。这不正是我们所向往的山居田园式的江南水乡生活吗?
  就這样,从萧山机场到天目山庄的路上,几个小时的车程,我一直都在静静地望着车窗外,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美景,更害怕错过任何一片竹林,错过竹林深处的诗与远方。
  午后,车子驶进天目山庄。天目山庄,依山傍水。这里很安静。我轻轻地推开窗户,看到院子里有好多棵大树,也许是桂花树吧,我不知道。院子里还有几条石阶小路伸向远方。不远处巍巍的山上,放眼望去,一片翠绿。静听,能听到水的声音,能听到风的声音,能听到虫鸣的声音。在天目山庄,静谧、迷人的天目山夜色,尽收眼底。
  在天目山庄,我已经感受到了浓浓的天目山夜色,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临安的美丽和临安人的热情。
  天目归来不看树
  黄山归来不看山,天目归来不看树。
  画家笔下的天目山,浓墨重彩,宛如世外桃源;作家笔下的天目山,静谧芬芳,仿佛人间天堂。久闻天目山的景观奇特,特别是去天目山看树成为梦想已久的事情,直到因这次文学活动,我才有幸来到天目山景区,目睹了天目山的美景,感受到了天目山的独特魅力。
  恰逢九月九,登高望远。清晨,我们都早早地起来,收拾好登山所需物品,迫不及待地期待启程。上午十时许,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登上了盼望已久的天目山。
  沿着蜿蜒的小路走进天目山景区,两旁的树木越来越茂密,花草青绿,一切都是那么的幽静。那山、那水、那树、那寺,所有的一切仿佛都置身于幽静中。天目山上的水,绿得清澈,绿得透明,没有一丝的杂物。用竹勺舀起,似乎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面而来。秋风吹来,水面上泛起一层层涟漪,让我微微一醉。天目山上的空气,清新而又湿润,轻轻地吸一口气,仿佛整个人都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地畅游,感觉无比的美妙。就连天目山上的泥土,似乎也充满了清香。
  天目山,大树名山,国之瑰宝。天目山森林景观以“古、大、高、稀、多、美、奇”称绝,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登上天目山,走进天目山,眼前全部都是树的世界,五彩斑斓的大树的世界。
  在天目山上,我看不到天空的样子,也看不到云彩的脸庞。透过浓雾放眼望去,满眼全部都是笔直高大的树,只有树。各种各样奇特的大树枝繁叶茂,一直伸向天空,伸向远方。脚下,庞大的树根盘交错,根系上布满青苔,更加显出天目山独有的幽静。
  在天目山上,我仿佛置身于美轮美奂的仙境中。站在开山老殿寺外放眼望去,能清楚地看到浓浓的雾气在半山腰上缭绕,缠绕在巍巍的群山中,缠绕在奇特的大树上。恍惚间,我以为自己来到了仙境中,悠然自得,恋恋不舍。久居北方的我,习惯了“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景象,看惯了袒裸的山脊,看惯了荒芜的田野,也看惯了灰蒙蒙的天。眼前不可言说的景色,让我经久麻木的视觉神经突然一下子变得敏感起来。天目山上似乎根本感受不到秋天的凋零,大树的世界都是五彩斑斓的,有翠绿、有火红、还有金黄。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无尽的一抹亮色,树叶变得斑驳。我的世界瞬间变得多姿多彩,旅行的疲惫烟消云散。刹那间,我都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天目山到底有多美!
  天目山上,有生生不息的朝气;天目山上,有幽静淡然的意境;天目山上,有诗与远方的未来。天目山上,有最古老的银杏树、最大的柳杉,最高的金钱松……天目山上,有太多迷人的色彩,有太多神奇的景象,置身何处都是美不胜收的景色。
  天目山上有世界上最古老的银杏树。银杏叶异常的美,那是一种极致的美。古老的银杏,将它的枝枝叶叶高高地伸向天空,伸向远方。在辽阔的天际展现着它诗与远方的无限魅力。仰望,阳光从银杏叶的缝隙中照射下来,金黄金黄的银杏叶,熠熠发光,随着微风的吹拂显出别样的美,让我陶醉。微微地闭上眼睛,让阵阵秋风轻轻地拂过面颊。我已然与这古老的银杏融为一体,幻化成天目山上最美的风景。
  你听说过金钱松吗?你见过金钱松吗?很多人会说见过,更不要说听说了。其实不然,天目山上的金钱松,树形巨大,体态独特,树干的表面尤为独特,好像一枚枚钱币错落有致地排列在一起。我惊讶于它的别致,更惊讶于它的美名。我端详了好久好久。
  树是有感情的。天目山上,我看到了有感情色彩的大树。天目山景区内拥有世界罕见的大柳杉群落。大柳杉那笔直、粗壮的树干直入云霄,枝繁叶茂,可遮天蔽月。大柳杉的树根交错盘绕,布满青苔,幽静而又深远。我亲眼见到了“夫妻树”、“得宠树”与“失宠树”才知道,树也是有感情的,大树也是重情重义的。   所谓“夫妻树”就是两棵大树紧紧地连在一起,从树根到树干,从底部到顶端,一直紧紧地连在一起。上百年来,彼此相互依偎着,永不分离。只要有人能有幸来到天目山目睹这棵“夫妻树”的真容,一定会叹为观止的!我听惯了人世间太多凄美的爱情故事,也见惯了人世间太多恋恋不舍地分离,但与眼前的这棵“夫妻树”相比,这些是否都逊色了很多?“夫妻树”一起经历阳光雨露,一起经历风霜雨雪,一起经历岁月的消磨,最后留下的是坚实而有力的足迹。尘世间的一切情缘在天目山的这棵“夫妻树”面前都会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除了这棵“夫妻树”,还有“得宠树”与“失宠树”。得宠?失宠?你不由得会想到皇室的嫔妃。“得宠树”与“失宠树”还有一个源远流长的传说呢。只见树牌上面这样写道:万物皆有灵性,大自然是神秘而奇妙的。此处左右原各有一株千年古柳杉,为开山老殿山门路口护寺树。长得高大茂密。1998年,邵逸夫和安子介两位名人游览天目山至此,顺眼望见左边这株柳杉。“哇,真大啊!”安子介急忙邀邵逸夫联手上前拥抱此树,并拍照留影。不久,右边这株与左边一样高大的柳杉竟莫名其妙地倒塌。事后传闻,左边这株柳杉因受名人青睐而“得宠”,右边这株柳杉因“失宠”、嫉妒被活活气死。翌年,著名作家金庸至天目山,听说此事,专门在右边这株“失宠树”的树桩上拍照留念,以示对它的“安抚”,并在树桩的中间栽下了这棵小柳杉。这便是天目山“得宠树”与“失宠树”的由来。是啊,大树也懂得荣辱,大树也喜欢夸奖与赞美。何况人呢?人又何尝不是在利益的争夺中,时而骄纵时而落寞呢?
  天目山之行,我最大的收获是看到了大树王。
  远远地就望见“大树王”,我们一个个都惊呆了!众人欢呼雀跃。我热情地张开双臂,想去拥抱大树,可惜我一個人太渺小,于是,众多游客联手拥抱。站在“大树王”底下,我们都不再说话,静静地感受这“大树王”的沧桑与神奇。有人向我们讲述了这千年古树的历史:天目山以“大树华盖”闻名于世,拥有世界罕见的柳杉群落。“大树王”早在宋代即被称为“千秋树”,树龄长达两千余年。乾隆南巡游览西天目山时,被封为“大树王”。从此,传说这棵大树的皮可治百病,游人香客竞相剥取,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枯死。
  如今,虽然这棵大树王枯死,但死后七十余年仍傲立不倒,永葆大树王的高大与粗壮。更让人惊奇的是,这几年树干上又寄生出一棵翠绿的新枝,可称中华一绝。这就是天目山上的“大树王”,荣沐皇恩,为名所困,死而不腐,枯木可春。这棵“大树王”果然是历经沧桑、经过千锤百炼的。枯而不死的“大树王”给静谧的天目山增添了一种更加神秘的色彩。久久地仰望“大树王”,我的心里肃然起敬,所有的一切在“大树王”面前都显得黯然失色。我轻轻地坐在年代久远的树桩上,想去感受它的温度,轻舞飞扬的清秋里,我尘封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洗礼。
  走千年古路,看千年古树,忆千年古人。在天目山上,在神奇的大树世界里,让我明白,大树可以是五彩斑斓、多姿多彩的;大树也是有感情的,还可以枯而不死、屹立不倒。
  美轮美奂的天目山景色,让人流连忘返,让人不忍离去。
  从天目山归来,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对于天目山的大树、奇树,除了敬佩,还是敬佩。天目山上的树,没有因为秋的到来而有一丝的凋零。天目山上的树,依然是肆意的金黄,灿烂的火红,抑或是茂密的翠绿。在天目山上,我看到了世界上最高的金钱松,最古老的银杏树,还有世界罕见的大柳杉群落。在天目山上,我惊叹金钱松的奇特,惊叹它的表面犹如一枚枚钱币错落有致地排列在一起;在天目山上,我仰望古老的银杏树,仰望它高耸入云、一直伸向天空的枝枝叶叶;在天目山,我热情地拥抱大树王,品味它的沧桑与传奇。
  真想久久地沉醉在这静谧、迷人的世界里,幻化成天目山上的一棵大树,永远感受天目山独特的气息,呼吸天目山清新的空气,在辽阔的天际无限地伸展,伸向诗与远方的未来
  竹林深处的村落与民宿
  告别天目山,我们又来到五星村,感受临安那别具一格的村落与民宿。
  山峡谷村,品铜锅饭美意。
  铜锅饭是临安当地的一种特色,早出晚归的农人为了节省回家做饭吃饭的时间,就将米、锅带到地里,生火做饭,逐渐形成了现在特色的铜锅饭。
  我们在村长的带领下,来到民宿附近的梯田。只见一层层梯田错落有致的在半山腰出现,依山而造,向远处延伸。这是世世代代的临安人民勤劳与智慧的见证啊!一片片梯田高低错落,犹如滚滚的波浪一般。我们一个个都高兴得像个孩子,从这块梯田跑到那块梯田,再从那块梯田跑到更远的梯田里,或是站在梯田里向远处挥手,扯着嗓子喊道:
  “嗨!我——在——这——儿”!
  “嗨!我——也——在——这——儿”!
  就在这美丽的梯田里,我们要烧铜锅饭喽!在村长的带领下,大家用竹竿搭起高高的支架,把盛着米的铜锅吊在支架上,再捡来一些树枝或落叶,点燃,噼里啪啦,被点燃的枝叶发出清脆的响声。我们高兴地说着、笑着,蹦蹦跳跳地去捡树枝、添火,这时,不知谁提议:“咱们来比赛吧!看哪个铜锅饭最先熟!”于是大家更加热情高涨,抱回大捆的树枝,将火苗拨得更旺。火烧得越来越旺,烧得越来越欢,熊熊燃烧的火焰就更欢快地跳跃着。我们也越来越激动。不一会儿,铜锅开始发出滋滋的响声。
  “我们的铜锅饭快要熟喽!”
  终于,在我们的等待与期盼中,铜锅饭香喷喷的味道迎风而来,闻着都觉得好香啊!
  晚餐,我们吃到了自己亲手烧的黏黏的、软软的、甜甜的铜锅饭,真的能吃出米的香气,可口,醇香。那么大一锅,瞬间就被我们吃完了。
  晚饭后,众人不约而同地出去走走。在五星村的乡间小路上,大家漫无边际地走着,说着,笑着。金黄的树叶在秋风中摇曳。晚风轻轻吹来,树叶沙沙作响。我们站在树下,想编织成一道美丽的风景。
  不经意间,一片竹林又出现在我的视野里。竹林!竹林!刹那间,我的心里微微一颤,脚步不由自主地迈向那片竹林。我走近竹林,走到竹林深处,轻轻地抚摸着一根根笔直的竹竿,光滑、坚实。仰望着这些四季常青、坚韧不拔、傲雪凌霜、不惧严寒酷暑的竹子,我的心里肃然起敬。翠绿的竹叶在晚风中轻轻摇摆,随风起舞,我在竹林深处低声吟唱。
  夜幕下的五星村,更加静谧,更加迷人。我们坐在竹子制作的藤椅上,吃着山核桃,喝着山泉水浸泡过的山茶,在浓浓的夜色中静静地品味临安的美。
  秋风轻轻吹来,拂过脸颊,也佛过每一个人的心田。烧铜锅饭时的那熊熊燃烧的火焰又在我的脑海中浮现,火苗在跳跃、在起舞、在飞翔,犹如一支美丽动人的舞蹈,舞出临安最美的姿态!
其他文献
1975年,我在西安美术学院就读,为创作毕业作品,我们五位同学在老师的带队下,前往西安市东郊白鹿原下一个名为东李村的地方采风。当时我们的带队教师是后来成为陕西国画院创建人的著名山水画家苗重安先生,苗老师那年37岁,精干、瘦削,充满对艺术教育的热情与想法,他在学院中国画教学中倡导建立了新的学科——连环画专业,选了一部小说改编为连环画脚本。他选的这部《高家兄弟》描述的是灞河岸边一对农村弟兄为上大学名额
期刊
一  这个叫马多的男孩,从铁塔下开始起跑,又返回到铁塔下。在偏远的乡下,他并不知道自己每天跑了多远。从他的神情和满头的汗水中,我看出他已经筋疲力尽。很多时候,他脸上的盐颗粒挂在汗毛上,白花花地扎眼。这样的情景有五十多天时间,我记着日子,一天也不会不错。  马多十几岁,在小学六年级读书。马多家的院子在铁塔后边,是一栋两层小楼,孤零零的一座房子,小楼的外墙全用瓷片砌了,一合棕红色的大铁门,关起来严严实
期刊
到上星期五,花了一周多时间,断断续续重读完《女史》。  说是“重读”,是因收入本书的篇章,之前在“枯山水”和“风月大地”两个网络论坛里大部分已读过,连后面所附的杨典记录女儿咿呀学语的八十一则“玄瞳絮语”,也曾在他的微博上点过赞。但这次一字一句细读完毕,印象却仍是模糊不定。  这几天就滞留在这样的印象里,竟一时无从起笔。  之所以很难总括性地将我的理解贯通起来,因为很显然,杨典的诗文具有我目前读到的
期刊
一  我从未像读《白鹿原》这样强烈地体验到,静与动、稳与乱、空间与时间这些截然对立的因素被浑然地扭结在一起所形成的巨大而奇异的魅力。古老的白鹿原静静地伫立在关中大地之上,它已伫立了数千载,我仿佛一个游子在夕阳下来到它的身旁眺望,除了炊烟袅袅,犬吠几声,周遭一片安详。夏雨,冬雪,春种,秋收,传宗接代,敬天祭祖,宗祠里缭绕着仁义的香火,村巷里弥漫着古朴的乡风,这情调多么像吱呀呀缓缓转动的水磨,沉重而且
期刊
为弘扬柳青“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精神,2020年10月30日上午,由陕西省作家协会、中共吴堡县委、吴堡县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等单位承办的柳青文化园开园仪式暨纪念《创业史》出版60周年全国文化名家走进柳青故里采风活动在陕西吴堡县举行。来自中国作家协会、陕西省作家协会、榆林市、吴堡县和中省市的各大主流媒体的记者等二百余人出席了开园仪式。随后,与会作家、学者走进毛泽东东渡纪念公园、黄河
期刊
在处理现实与艺术的关系时,我选择的方式是从现实生活中寻找问题,再把这些现实的质素揉搓进象征搭建起来的艺术文本世界。  小米家的亲人关系与生活环境在当下社会中再普遍不过了,甚至不需要读者特意去寻找小说背后的原型。你在街道上与之擦肩而过的某个女生,兴许就是小米,抑或曾经是小米。她或许也曾把自己爱吃的糖醋排骨让给弟弟,她或许也曾和弟弟为抢跳棋而撕破脸。“你今后就要当姐姐了,你开心吗?”这个问题在弟弟出生
期刊
电影《少林寺》,使少林寺棍僧救秦王(李世民)的历史故事,重又鲜活在了世人的眼前,让人对有担当、重义气、舍生忘死为国家的十八武僧,不禁感慨流涕,更是敬仰落泪。但谁知道,就在隋末唐初这一历史时期,道家远祖李耳讲经论道的楼观台,在道长岐晖的运筹帷幄下,八十七道兵,出生入死,血战隋家关中留守阳世林,迎接唐王李渊入潼关,进长安,登基建立大唐盛世的故事?  隋唐史对此记载得非常明白。  因为道家鼻祖姓李名耳,
期刊
李肖锐,复旦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有评论作品发表于《大众文艺》《中华诗词研究》等刊。  小说的叙事以琐碎的家庭日常为主,通过不断闪回的方式展现弟弟从出生到在家里占据主导地位,挤占姐姐的生存空间。姐姐离家出走是贯穿首尾的事件,其余小事都看似独立地穿插在行文中。道具跳棋和玻璃棋子贯穿全文,把一件件小事勾连起来,串联起姐弟二人一次又一次的争执。跳棋本是由外人送给姐姐的,弟弟却将其视为自己之物。第一次弄坏,
期刊
丹尼尔·埃文斯,女,1983年出生于美国北弗吉尼亚州,专门从事短篇小说创作。《纯洁》这个短篇在2007年《巴黎评论》秋季卷头题刊出后,被选入《2008年美国最佳短篇小说集》和《2010年美国最佳短篇小说选集》。丹尼尔·埃文斯现在在华盛顿特区美国大学教授文学创作课程。  我,茉莉,迈克尔三个人正在汤普森先生的游泳池旁闲逛。我们都是十五岁,这是开学后的第一个周末,我和茉莉肩挨肩地坐在汤普森先生割成绿白
期刊
当我在创作时,厌倦一个环境,我的创作就要中断。  我现在正创作一部长篇小说,为了能有个好的心情,以便产生更好的灵感去创作,我决定换个环境。故而,我从海南三亚转移到四川成都。  素有“天府之国”之称的蜀地,不仅人杰地灵,山清水秀,而且民族众多,物产丰富。令我早已耳闻的是川菜,川妹子……  刚到成都时,我一直待在宾馆里创作,没有出去溜达,因为我觉得自己内心还有一丝冲动的灵感,所以就老老实实地待在房间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