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都的晚秋,梧桐树金黄的叶子悬在枝桠, 满眼的菊花清雅高贵,岁月静好无声地流淌着。就是这样的日子里,我们认识了一群特别的人:他们是自发成立的志愿者公益团队,以一己之力,照顾了成百上千的老人。这支队伍成立16年,成员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去照顾年纪更大的或有困难的另一群老人。这是一个让人为之心动泪湿眼眸的故事。
2013年10月13日,又一个重阳节,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在这一年正式实施。我们走近了他们,感受着他们特别的爱和慈祥,感受着他们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和撞击……
十六载热线,爱是一年一年的陪伴
一切都源于一个打错的电话。1997年,肖文星才49岁。他本是射击教练,由于一只耳朵出现问题,不得不病退在家。一天,他接到一个电话,是一个苍老迟缓的声音,他一听就知道打错了,于是想挂掉。可电话那头,老人急切地说:“请不要挂,我就想找个人说说话。”原来,这位老人的孩子在国外,他一个人在家孤独寂寞,实在没办法,才给陌生人打电话,找人倾诉。肖文星和老人通话两个多小时,孤独和无奈丝丝缕缕地从电话那端传来。
这件事给肖文星的触动很大。后来和朋友们聊天时,他提议大家成立一个助老协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全国第一家义务助老社会团体在成都市成华区成立了。协会开通了热线电话(028-84319110),成为全国首个老年“110”。从此,知心热线通过电话沟通、现场接待和上门结对等方式,对需要帮助的老人实施心理慰藉、法律援助、扶贫助困等服务;协会根据老人晚年精神生活需求陆续开设了电脑班、英语班、音乐班、国画班等义务教育班;帮助孤独老人寻找伴侣;为痴呆症的老人赠送“求助卡”……这个特别的团队一坚持就是16年,而且不断有新的志愿者加入进来。
田丰美是心理咨询师,当年走进知心热线,是因为她的外公外婆。田丰美的外公外婆独自生活在重庆,所有亲人都在外地。每到中秋节、春节,就是两位老人盼着大家回去的日子。每次看到外公外婆因亲人回家而露出的笑脸,她就格外心酸。后来,两位老人在90多岁的时候去世了。但老人晚年期盼的眼神总是闪在她的记忆里。她在做心理咨询时,听一位老人说:孤独猛于虎啊。这位老人整整两个星期因为找不到人说话而没说过一句话。那一刻,田丰美的眼睛里盈满了泪花。
总要为这些老人做点什么。让她决定马上把想法付诸行动的,是她的母亲。田丰美的母亲丧偶多年。她曾鼓励母亲参加老年活动,甚至再婚,但母亲不愿意。后来她把母亲接到身边一起生活,却发现无论她怎么努力,还是不能走进母亲的内心深处。她能感到母亲心里深深的落寞。于是,田丰美把母亲也带到了知心热线,而她自己每周固定一个时间为老年人开展心理咨询,让老年人说出心里话。她说,让年轻人的活力和积极的心态去感染老年人,让他们重焕青春,远远要比几位老年人聚在一起感叹日暮好。
81岁的吴雪舫是知心热线的老志愿者,也是一位独居的空巢老人。吴雪舫的家在成都西体路,要坐半个多小时的公交车才能到知心热线办公地点。好几年时间,她每天都要到知心热线值班,和大家一起聊天。很少有人想到,这位宽慰别人的老人,其实也需要关怀。吴雪舫说,有一次到银行取钱,她忘记了密码,急得不行,心都急痛了。又如,老年人做一顿饭很麻烦,却吃不了多少,很需要社区开办“老年饭店”诸如此类。老人家说:其实每个上了年纪的人都有一大堆问题,真的需要别人帮一把,需要整个社会的援助意识。
74岁的李婆婆,患有高血压,心脏装有起搏器。她喜欢唱京剧,巧手会竹编,是一位很热爱生活的老人。李婆婆有两个女儿,也50多岁了,喜欢唱歌跳舞,退休后参加了艺术团,到处演出,没有时间去看望独自居住的母亲。有一天,李婆婆高兴地做好饭,给女儿打电话,叫她们回家吃饭。结果两个女儿回家都抱怨母亲,她们那么忙,母亲又没什么事,还叫自己回家吃饭。女儿的话让李婆婆很伤心,女儿走后,她独自落泪,心里很是悲凉。想来想去,她拨通了老年知心热线,在电话里,和志愿者乔灵玲说着说着又哽咽起来。
那天,乔灵玲在电话中安慰了李婆婆好久。隔了两天,她还不放心,又主动打电话请李婆婆到热线来散心。参加了几次热线组织的活动之后,李婆婆渐渐快乐起来,还动手编了好几个花篮送给热线。每次来新人,乔灵玲都会告诉别人这是李婆婆编的,老人多么心灵手巧啊,每每这时,李婆婆的脸上都会浮出幸福的红晕。乔灵玲在老年知心热线已经做了十多年志愿者,被老伴“抱怨”是“电话专业户”。她有两个手机,每月的电话费至少两三百元几乎都花在和老人的通话上。
知心热线还接到过不少越洋电话,都是在国外的子女请志愿者上门照看自己的父母,慰藉老人心灵的。16年来,他们接到老人物质求助的电话越来越少,但精神慰藉的需求却不曾改变。
如今,热线常态化的志愿者有50多人,全部志愿者有1000多人,包括大学生、中小学生、上班族等等。不久前,协会重新选举,7个会长中有2个是年轻人。
“当你的手拉着我的手,团结的力量彼此感受。有方向,有决心,有节奏,一起牵着手,向前走……”每次热线组织大家聚会都会唱这首歌,而每当这个时候,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每个人都会升腾起希望和温暖、抚慰和力量。
就算爱情黄昏时才降临,也是美好的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老年人要找老伴,比上青天还难。”这是很多跑到热线来求助的孤寡老人常说的一句话。那天,在双林路55号成都老年知心热线亲情牵手活动现场,30多位老人敞开心扉,道出自己再婚的艰难历程。牵手活动开展数年了,在此登记的有700多位老人,合法结为夫妻的却只有30多对,老年人的再婚面临尴尬境地。
喻大爷81岁,他认识了61岁的张婆婆,两人一见钟情,聊得非常开心。经过几次交往,二人产生了结婚的念头。但喻大爷的女儿坚决反对父亲再婚,还把父亲的户口本藏了起来。最后父亲到单位开了证明,把公房过户给女儿后,喻大爷的女儿才把户口本拿出来,父亲和张婆婆领到了结婚证。喻大爷随后搬到了张婆婆位于隆昌的老家去住,尽管张婆婆的儿女对他很好,生活也很开心,可老人还是很想念自己的孩子。去年春节,喻大爷和张婆婆回成都。谁知,一到喻家,儿孙们对张婆婆冷眼相对。“下水道堵了,说我是故意的。给他们做饭,他们却嫌菜不合胃口。反正是鸡蛋里挑骨头”。在喻家受尽委屈的张婆婆最终还是带着喻大爷重新回到了隆昌生活。
2013年10月13日,又一个重阳节,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在这一年正式实施。我们走近了他们,感受着他们特别的爱和慈祥,感受着他们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和撞击……
十六载热线,爱是一年一年的陪伴
一切都源于一个打错的电话。1997年,肖文星才49岁。他本是射击教练,由于一只耳朵出现问题,不得不病退在家。一天,他接到一个电话,是一个苍老迟缓的声音,他一听就知道打错了,于是想挂掉。可电话那头,老人急切地说:“请不要挂,我就想找个人说说话。”原来,这位老人的孩子在国外,他一个人在家孤独寂寞,实在没办法,才给陌生人打电话,找人倾诉。肖文星和老人通话两个多小时,孤独和无奈丝丝缕缕地从电话那端传来。
这件事给肖文星的触动很大。后来和朋友们聊天时,他提议大家成立一个助老协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全国第一家义务助老社会团体在成都市成华区成立了。协会开通了热线电话(028-84319110),成为全国首个老年“110”。从此,知心热线通过电话沟通、现场接待和上门结对等方式,对需要帮助的老人实施心理慰藉、法律援助、扶贫助困等服务;协会根据老人晚年精神生活需求陆续开设了电脑班、英语班、音乐班、国画班等义务教育班;帮助孤独老人寻找伴侣;为痴呆症的老人赠送“求助卡”……这个特别的团队一坚持就是16年,而且不断有新的志愿者加入进来。
田丰美是心理咨询师,当年走进知心热线,是因为她的外公外婆。田丰美的外公外婆独自生活在重庆,所有亲人都在外地。每到中秋节、春节,就是两位老人盼着大家回去的日子。每次看到外公外婆因亲人回家而露出的笑脸,她就格外心酸。后来,两位老人在90多岁的时候去世了。但老人晚年期盼的眼神总是闪在她的记忆里。她在做心理咨询时,听一位老人说:孤独猛于虎啊。这位老人整整两个星期因为找不到人说话而没说过一句话。那一刻,田丰美的眼睛里盈满了泪花。
总要为这些老人做点什么。让她决定马上把想法付诸行动的,是她的母亲。田丰美的母亲丧偶多年。她曾鼓励母亲参加老年活动,甚至再婚,但母亲不愿意。后来她把母亲接到身边一起生活,却发现无论她怎么努力,还是不能走进母亲的内心深处。她能感到母亲心里深深的落寞。于是,田丰美把母亲也带到了知心热线,而她自己每周固定一个时间为老年人开展心理咨询,让老年人说出心里话。她说,让年轻人的活力和积极的心态去感染老年人,让他们重焕青春,远远要比几位老年人聚在一起感叹日暮好。
81岁的吴雪舫是知心热线的老志愿者,也是一位独居的空巢老人。吴雪舫的家在成都西体路,要坐半个多小时的公交车才能到知心热线办公地点。好几年时间,她每天都要到知心热线值班,和大家一起聊天。很少有人想到,这位宽慰别人的老人,其实也需要关怀。吴雪舫说,有一次到银行取钱,她忘记了密码,急得不行,心都急痛了。又如,老年人做一顿饭很麻烦,却吃不了多少,很需要社区开办“老年饭店”诸如此类。老人家说:其实每个上了年纪的人都有一大堆问题,真的需要别人帮一把,需要整个社会的援助意识。
74岁的李婆婆,患有高血压,心脏装有起搏器。她喜欢唱京剧,巧手会竹编,是一位很热爱生活的老人。李婆婆有两个女儿,也50多岁了,喜欢唱歌跳舞,退休后参加了艺术团,到处演出,没有时间去看望独自居住的母亲。有一天,李婆婆高兴地做好饭,给女儿打电话,叫她们回家吃饭。结果两个女儿回家都抱怨母亲,她们那么忙,母亲又没什么事,还叫自己回家吃饭。女儿的话让李婆婆很伤心,女儿走后,她独自落泪,心里很是悲凉。想来想去,她拨通了老年知心热线,在电话里,和志愿者乔灵玲说着说着又哽咽起来。
那天,乔灵玲在电话中安慰了李婆婆好久。隔了两天,她还不放心,又主动打电话请李婆婆到热线来散心。参加了几次热线组织的活动之后,李婆婆渐渐快乐起来,还动手编了好几个花篮送给热线。每次来新人,乔灵玲都会告诉别人这是李婆婆编的,老人多么心灵手巧啊,每每这时,李婆婆的脸上都会浮出幸福的红晕。乔灵玲在老年知心热线已经做了十多年志愿者,被老伴“抱怨”是“电话专业户”。她有两个手机,每月的电话费至少两三百元几乎都花在和老人的通话上。
知心热线还接到过不少越洋电话,都是在国外的子女请志愿者上门照看自己的父母,慰藉老人心灵的。16年来,他们接到老人物质求助的电话越来越少,但精神慰藉的需求却不曾改变。
如今,热线常态化的志愿者有50多人,全部志愿者有1000多人,包括大学生、中小学生、上班族等等。不久前,协会重新选举,7个会长中有2个是年轻人。
“当你的手拉着我的手,团结的力量彼此感受。有方向,有决心,有节奏,一起牵着手,向前走……”每次热线组织大家聚会都会唱这首歌,而每当这个时候,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每个人都会升腾起希望和温暖、抚慰和力量。
就算爱情黄昏时才降临,也是美好的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老年人要找老伴,比上青天还难。”这是很多跑到热线来求助的孤寡老人常说的一句话。那天,在双林路55号成都老年知心热线亲情牵手活动现场,30多位老人敞开心扉,道出自己再婚的艰难历程。牵手活动开展数年了,在此登记的有700多位老人,合法结为夫妻的却只有30多对,老年人的再婚面临尴尬境地。
喻大爷81岁,他认识了61岁的张婆婆,两人一见钟情,聊得非常开心。经过几次交往,二人产生了结婚的念头。但喻大爷的女儿坚决反对父亲再婚,还把父亲的户口本藏了起来。最后父亲到单位开了证明,把公房过户给女儿后,喻大爷的女儿才把户口本拿出来,父亲和张婆婆领到了结婚证。喻大爷随后搬到了张婆婆位于隆昌的老家去住,尽管张婆婆的儿女对他很好,生活也很开心,可老人还是很想念自己的孩子。去年春节,喻大爷和张婆婆回成都。谁知,一到喻家,儿孙们对张婆婆冷眼相对。“下水道堵了,说我是故意的。给他们做饭,他们却嫌菜不合胃口。反正是鸡蛋里挑骨头”。在喻家受尽委屈的张婆婆最终还是带着喻大爷重新回到了隆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