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设有效的矛盾情境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jlk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当系统处于远离平衡的非稳态时,更加有利于信息量的输入,从而达到更为有序的状态.提高系统有序度的关键是系统的开放,只有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系统才具有勃勃生机,才能不断完善.
  创设矛盾情境能促使学生的思维系统远离平衡状态.而当学生的思维产生不平衡时,就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并自觉进入解决问题的思维通道,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1 利用思维定势的负面效应创设矛盾情境
  在教学时,教师经常希望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但人的思维常常也会受某一固定模式的影响,形成思维定势.比如解完一道题, 若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时, 往往就会使用以前的经验和办法.但问题往往是变化的, 产生问题的成因和条件也随之而变化,此物非彼物.如果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不去考虑情境的变化,就会适得其反,出现差错,就会让人掉入问题的“陷阱”,这就是思维定势的负面效应.
  学生往往不知道通过物理过程的分析去还原物理问题所依赖的模型,容易落入“陷井”. “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因此,教师可以有意地利用思维定势的负面效应,巧设“陷井”,制造“矛盾”,借此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非平衡状态,把教学调整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最佳发展高度上”.
  例如,关于物体浮沉的“条件”,学生在日常生活存在思维定势,认为“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为此教师采取如下形式: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个实验,这是两个体积相等的铁块和木块(出示实物),它们谁重?(埋下伏笔)
  生:铁块重.
  师:现在我把它们浸没在水中,请同学们观察出现什么现象.(教师演示)
  生:铁块下沉,木块上浮.
  师:铁块为什么下沉,木块为什么上浮呢?(设疑)
  生:因为铁块比木块重.(陷入知识圈套)
  师:现在我再把它们浸没于水中.(演示)结果是木块上浮,而铁钉下沉.重的上浮而轻的下沉了.这是为什么呢?
  生:(略加思考后回答)因为铁的密度比木材的密度大.
  师:是不是密度大的物体一定下沉,密度小的物体一定上浮呢?请看,我把这个铁盒和木块放入水中(演示:二者都漂浮).铁的密度大,为什么铁盒却不下沉呢?
  上述实验说明,物体的浮沉既不决定于物质的密度,那么物体的浮沉究竟由什么决定的呢?当旧知识不能解决呈现在眼前的新问题时,好奇心、求知欲使得学生的思维系统有效达到非平衡状态,就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 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学生的认知随着矛盾的解决从而进入更高的有序状态.显而易见,学习新知识,这样曲折的“过程”,要远远胜过那种直接的“端出”.
  2 适时展示实验事实创设矛盾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看作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尤其强烈.”实验的直观性、新奇性往往能使矛盾直露,学生的感受也最为直接.实验中引发的矛盾,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意料之外的直觉,能迅速打破思维系统的平衡状态.
  在电功率的复习教学中,为了说明灯泡的亮暗是由什么决定的.可做如下两个实验:
  实验一,标有“220 V 100 W”和 “220 V 40 W”的甲乙两灯,并联后接到220 V的电路中,发光较亮的是哪一盏灯泡?如果串联后接到220 V的电路中,发光较亮的是哪一盏灯泡?
  实验二,有三盏电灯,L1标有“220 V 25 W”,L2标有“110 V 40 W”,L3标有“36 V 60 W”,则三盏电灯都正常发光时发光最亮的是哪一盏灯泡(通过可调变压器提供电源)?
  实验结果显示,第一个实验并联是100 W比40 W要亮而串联后40 W比100 W亮,第二个实验“36 V 60 W” 最亮.这就与学生原有的认知(功率越大越亮,电压越高越亮)产生了矛盾冲突.
  此时,教师设问:灯泡的亮暗究竟由什么决定?学生就会进入了一种矛盾情境状态,思维便开始处于一种强烈的非平衡状态,它自然而然地激起学生的深度反思,去寻找产生矛盾的根本原因.这样的层层推进,这样的从现象到本质,使得学生的思维系统在远离非平衡状态之后达到更高的有序状态.
  3 制造认知矛盾创设矛盾情境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在认知的过程中,会出现现象与已有知识相矛盾的情况,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而这些矛盾使学生思维远离原有平衡的状态,产生认知矛盾,从而激起他们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的愿望.在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这一理论,创设矛盾情境,让学生形成“认知矛盾”,制造新的不平衡,实现从有序到无序的转变.
  在学习了“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这一知识后,笔者提出下列问题:一只普通的灯泡(出示),上面标有“220 V 100 W”字样,这表示什么意思?如何利用它来计算电阻?学生通过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P=U2/R计算电阻为484 Ω. 再问学生,要测量电阻,通常情况下用什么方法?学生回答伏安法.教师利用伏安法演示实验,直接测出灯泡电压和电流,根据欧姆定律R=U/I,电阻值是48 Ω左右.结果完全出乎于学生的意料之外,与定律发生了矛盾, 学生的好奇、议论、猜测油然而生.这时教师利用学生的预期和事实产生的矛盾的巨大刺激,引导学生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巨大的差异,从而使他们形成新的有序结构,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
  4 体验反生活事件创设矛盾情境
  在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到许多与科学有关的生活事件,形成了科学学习的前概念和相应的认知结构,其中有许多与自己前概念和认知结构相矛盾的体验和相应的问题.恰到好处地让学生体验反生活事件,诱导学生进入思维的不平衡状态,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实现认识的飞跃.
  一天,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远洋轮船——“奥林匹克”号正在大海上航行,在离它100米远的地方,有一艘比它小得多的巡洋舰“豪克”号与它平行地疾驶着.可是却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小船好像被大船吸了去似的,一点也不服从舵手的操纵,竟一个劲地向“奥林匹克”号冲去.最后,“豪克”号的船头撞在“奥林匹克”号的船舷上,把“奥林匹克”号撞了个大洞.学生的好奇之火被点燃,平衡的思维系统立刻被打破,达到更高层次的非平衡状态,这就激起了他们非弄清楚而后快的学习热情.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创设矛盾情境是一种课堂教学的艺术,当然所创设的矛盾情境中蕴含的知识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只有在这种教学情境的引领下,学生才有可能通过探究等活动实现最大限度的思维系统开放,打破原有的平衡状态,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和不断的自我发展,从而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临界问题、极值问题、瞬时问题和终态问题是中学物理习题中经常出现的“四大问题”,这四类问题往往涉及物理过程较多,所给物理情景较复杂,且要运用较多的物理规律求解,因而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这四类问题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时有出现,并将逐渐成为高考的热点问题之一,有必要引起高度重视.  1临界问题  当某种物理现象变化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物体从某种特性变化为另一种特性时,发生质的飞跃的转折状态,通常叫做临
在物理高考试题中,每年都有几道分值很高的综合试题,这些题目所涉及的物理过程环环相扣,前一个过程的结果往往是后一个过程的条件,一个环节出错,可能全盘皆输,在阅卷过程中,这类题目的得分往往出现两个极端,要么很高接近满分,要么很低,几乎不得分.  世界上有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一只木桶盛水的容量,决定于它最短的一块木板的长度;一条铁链的承受力,决定于它最脆弱的那一环的强度.这一理论告诉我们,桶里的水的
新课程与旧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教学理念.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所以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等新型的学习方式,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但是它控制不好就会使课堂变得“乱”,所以教师要注意把握分寸,才能真正让课堂“活”起来.这就是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学新面貌.在新课标平台上构建的课堂教学,寄希望于教师:为
期刊
实验教学在物理学科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何搞好实验教学,是大多数物理教师研究的课题.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以我校学生情况分析,笔者认为农村中学搞实验教学应有所不同,应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我校是一所普通中学,拥有自己的硬件设施,但由于具体情况不同;如:缺少一般实验材料,气候影响,学生的差异等等,决定了实验教学的具体实施应有自己的特点,有效地在农村学校中实施物理实验教学.  1 克服困难,创造条件,
一题多解,既可拓展学生的物理思维,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习题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将一题进行多解.本文将就一道习题的五种解法进行正误辨析.  例一辆长为L1=5 m的汽车以v1=15 m/s的速度行驶,在离铁路与公路交叉点s1=175 m处,汽车司机突然发现离交叉点s2=200 m处有一列长L2=300 m的火车正以v2=20 m/s的速度向交叉点驶来.若汽车司机立刻采用使汽车改做匀变速直线
1原题及一般解答  习题1如图1所示,在理想变压器左边线圈中接一电阻,右边线圈上接两个平行导轨,导轨之间存在着与导轨平面垂直的匀强磁场.金属棒MN与导轨接触良好,当金属棒运动,在R中产生向下方向的电流,关于金属棒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向右匀速运动B.向右加速运动  C.向右减速运动D.向左匀速运动  习题2如图2,一平行金属导轨处在匀强磁场中,导轨左端与金属环a想连接,金属棒MN在平行导轨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掌握方法,认真探究,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  1 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HT]  1.1 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基础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
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涉及到地球卫星沿椭圆轨道运动的问题不是很多.但有关的一些问题容易使师生产生理解上的偏差.本文就此类问题中经常出现的几个误区,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例题如图1所示:地球位于卫星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F上,圆轨道1和圆轨道2分别与椭圆轨道相切于A1和A2点.椭圆的半长轴为a,半短轴为b,半焦距为c.  误区一:轨道半径等同于运动半径  在卫星沿椭圆轨道运动问题中,有两个不同的长度值.
下雪的天空灰蒙蒙的,云朵像被冻僵了一般,飘浮在如河般寂静的空中。冰雪厚厚地掩盖着整座城市,也掩盖在我心头。早上因不爱吃早餐,和妈妈争吵了,心情如同毫无生机的雪中的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