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处着手 解剖文本

来源 :中学语文·大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xy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学作品的音韵之美、用字之妙、语义之丰、情感之切等都需要通过细读才能感受到;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和交流也只有建立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高中语文教材编选了许多长文,而高中语文教学课时有限,如何让学生走入文本,充分的接触、品味、揣摩、咀嚼语言,领会言语的内在精细微妙之处,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进而感受其艺术魅力?“小处着手,解剖文本”不失为一条好途径。
  [关键词]阅读教学 解读文本 作品细读 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部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高中语文教材编选了许多长文,而教学课时有限。为了赶进度,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忽略学生对文本的细读,用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思考或把教参上的观点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阅读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更无从体现。如何在高中教材篇目较长、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精读细品?教学“失街亭”使我认识到:“小处着手,解剖文本”不失为一条好途径。
  
  一、教学案例回放
  
  2007年开封市语文优质课比赛,我抽到了《失街亭》一课,这是一篇长文,为了准备比赛,我反复阅读教材,决定从一个小的角度切入,通过学生的细读带动对课文的深入挖掘。
  1 小处着手
  《失街亭》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小说,以单元学习重点为依据,可以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鉴赏人物形象及语言。本着小处着手的原则,我紧扣标题《失街亭》中的“失”字来安排教学,预设了四个教学环节:
  (1)围绕“失”字理清情节。
  恐“失”街亭一果“失”街亭一“失”后处置一“失”后安排。
  (2)围绕“失”字析人物(细读诸葛亮三嘱三哭、马谡三笑的片段)。
  (3)围绕“失”字辨责任(诸葛亮、马谡谁负主要责任)。
  (4)围绕“失”字写赠词(分别送给诸葛亮、马谡一句忠言)。
  紧扣一个“失”字,引导学生自读,通过读、说、辨、练带动学生对小说内容及人物的深入理解:更重要的是小的切入点为学生深入挖掘,解剖文本提供了时间的保证。
  2 解剖文本
  上述四个教学环节的预设,我都安排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或粗读(理情节、辨责任、写赠词)或细品(析人物)。尤其是细品部分,我从解剖文本人手,强调三突出:突出重点语段、突出重点语句、突出重点词语的咀嚼。
  重点语段的品读,让学生反复阅读开头诸葛亮的“三瞩”,一嘱二嘱马谡,三嘱王平。让学生充分体会诸葛亮的谨慎细致、深谋远虑。对对手了如指掌,对形势分析透彻:战略上高度重视,战术上部署周密。
  重点语句的品读,让学生找出刻画马谡“三笑”的语句,品味思考,马谡“三笑”笑谁?透过马谡“三笑”,你认为马谡“失”在何处?马谡“三笑”:“一笑”诸葛亮过分小心;“二笑”王平见识短浅;“三笑”司马懿不敢围山。马谡之失失在狂妄自大、麻痹轻敌、死守教条。
  重点词语的品读,抓住小说结尾的“变色”、“挥泪”、“流涕”、“大哭”等词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的深层内涵。
  细读细品让学生看到了一个做事谨慎、深谋远虑、勇于自责、有情有义、聪明一世也有糊涂之时的诸葛亮,也让学生见识了一位自大狂妄、死守教条、不知变通的马谡。
  
  二、案例思考
  
  阅读教学的根本是文本的细读。学生只有品味语言,才能够领会言语的内在精细微妙之处,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进而感受其艺术魅力;教师也只有让学生充分阅读,才能使课堂交流不流于形式。
  细读文本,教师首先要善于选择“切口”。一篇长文可讲的东西很多,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要大胆取舍,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要问题,通过环环相扣的启发,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步步深入。切口要立足求小:有利于学生深入挖掘:小的切口,也能为学生细读提供时间的保证。切口求小并不意味着忽视整体而求局部,因为文本细读必须立足于文本整体,否则会窄化文本,曲解文本。教学《失街亭》围绕“失”字理情节,让学生整体感知了文本:然后围绕“失”字析人物,从局部进行细读。抓住了标题中的“失”这个“切口”,既立足于整体,又能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细读。
  理会文字要强调“三突出”:突出重点语段、突出重点语句、突出重点词语的咀嚼。以《失街亭》教学重点词语的品读为例,抓住结尾的“变色”、“挥泪”、“流涕”、“大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才能理解诸葛亮的复杂心理:因对失职者愤怒而变色;因爱惜人才而挥泪;因军法无情不得不斩马谡而流泪:因有负先帝重托责己而大哭。阅读教学离不开细读,细读的关键是从小处着手,解剖文本,从而准确把握和理解文本的主旨。
其他文献
【摘 要】高考实质上是为高等学校录取新生服务的选拔性考试。因此,高考命题应以贯彻“公平、公正”的选拔原则为首要目标,命题的指导思想是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以及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同时又能对中学教学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对照这一标准,细心研读,可发现2010年江苏高考语文卷并非一份难得的好卷子,某种程度上说,它可能是一份有失公平、公正的卷子。  【关键词】高考命题 信度 效度 区分度 导向作用  
【摘要】教材只是范例,一篇文章就代表一类文本。学生如果能自主学习好一篇文章,那就能增强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如果能活学活用、触类旁通,那就能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推理能力,更能为学子们适应多彩世界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自主学习 文本研究 质疑    对教材稍有研究的教师都知道,人教社编的统一教材,有一个特点——每个单元都安排有1~2篇自读课文,并且在教材前的“说明”中明文指出:“自读课文
【摘 要】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充分考虑到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个性的平台,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努力帮助学生建立起健康、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个性 人格    翻阅学生的作文,你会感到千百个大脑,却有着大体相同的思维模式,精神套路和趋同话语,长期的个性钳制窒息了学生的文学才情,学生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从“统一
【摘 要】当下的高考作文大多以议论文为主,因此在复习备考时加强对议论文体的备考训练,很有必要。本文从审题立意、组织材料、语言表达、创意构思等角度,论述了议论文写作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考作文 议论文 备考    根据近几年的阅卷统计来看,高考作文中有90%以上是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因此把议论文作为备考的重点无疑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一篇高考议论文,能否从“普通”的层面跃入“优秀”甚至“标杆
【摘要】本文对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修改病句题进行了详细的归纳整理,并提出了如何解答这类题型具体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语文高考 病句 复习备考 语文教学    对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进行全面的分析,可以有效地导航2009年的高考语文复习备考工作。2008年对考点“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考查整体情况如下:    一、题量、题型与分值    今年高考的旧课程地区的14份加上新课标实验区的4
【摘 要】利用经典课文来让学生感悟生活,体验情感,从而获得思想上的熏陶与养成,在学习与思考中变得有思想,看到更多的人间美好。在文本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去感受文本中的思想与情操,在与文本的碰撞、交流、融会中,结合自己的生活来写出自己真实的体验。  【关键词】文本 体验 思想    当下由于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很多学生急功近利的“仿、套、抄”导致了在作文中抒假情、言庸志、叙荒唐事,使文章从事、情、
【摘 要】写高考议论文,应当熟悉几种议论文模式,供考场写作时借鉴参照。“‘五段三论’,主论‘三分’”是写作规范议论文的一种基本模式。  【关键词】高考议论文 写作模式 写作要诀    眼中有样,写作不慌;心中有型,写作就赢。朱熹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借鉴和模仿比较成熟的作文范型,是重要的写作方法,也是创新作文的基础。因此,写高考议论文,应当熟悉几种议论文
【摘 要】议论文的写作讲究举例论证,用好举例论证的关键在于有丰富的素材积累。临考的高三学生有必要整理和扩充自己的素材库,为高考考场上的良好发挥做好充分准备。整理扩充素材库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分门别类的整理手头现有的素材,注意素材的覆盖面,查漏补缺,完善资料库;二是学会多角度开发素材,尤其是教材中的素材,做到一材多用,从而扩充素材库;三是学会用多种形式使用素材,从而提升素材的质量。如此训练,学生
【摘 要】近年来湖北籍作家群体在文学创作上成就斐然。他们的获奖作品无一不体现着作家的英雄情结与悲悯情怀。对于广大中学生而言,多阅读这类优秀作品,对其文学素养的提升大有禆益。  【关键词】文学鄂军 英雄情结 悲悯情怀 文学素养  近些年来,“文学鄂军”创作的优秀文学作品在“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文学大奖中频频获奖。爱好文学的广大湖北读者和“文学作者”欣喜地看到:近几年湖北文学
【摘 要】现代散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本文以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为例,论述了针对不同的文章如何确定教学内容的方法,即做好引导铺垫,打破学生与文本的隔膜;有真意的阅读往往比有创意的阅读要珍贵;从品读语言与结构特色深入情感内核。  【关键词】现代散文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    现代散文教学,一直是个难点。它既不像文言文教学,可以由“言”到“文”,也不像古典诗词教学,可以由“意象”到“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