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大概在近50岁的时候,不经意间看到过这样一句话:“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作为过来之人,看到这句话,回观我的青春时代,此言犹信!
上帝给我的“第一个青春”很单薄,很肤浅。我出生于1963年;我读的小学是五年制,初中两年制,高中也是两年制;高中毕业后参加了1979年的高考,我成为了一名中师生;1981年毕业后边工作边进修,专科上了电大,本科读了函授。
在为“第二青春”努力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矛盾、焦虑与徘徊中慢慢前行着。回望来路,我终于懂得了“我的青春我做主”的含义。我的青春经历很“慢”很“难”,但没有“停”,于是,我在追求青春的路上也终于遇见了“庆典”。
我的青春日记(1993-1999年),记录了我的青春历程。
1993年1月1日
俗话说:“三十而立。”如今,我已三十,然是否“立”呢?这要看从什么角度讲。娶了妻,生了子,有了职,从一般角度来说,也算是“立”了。但是,事业如何?平平淡淡。为此,也曾经奋发过,努力过,然而总是一曝十寒,虎头蛇尾,未成大器。
如今,又一个十年开始了,从社会环境来讲,这是一个海阔天空的时代,从自身条件来说,也是年富力强。我想,也该干它一干,这也是因为壮心未泯的缘故吧。
十年后,就到了2003年,那时将如何?这很难说,或许“风景旧曾谙”,或许“南辕北辙”,或许遇上“好年景”,收获颇丰。这十年,将是短暂而漫长的十年,披荆斩棘的十年,崎岖坎坷的十年。
古人云:十年磨一剑。我相信,任何人,只要十年坚持不懈去做某件事,总会成功的。
悠悠岁月,如今不困惑。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
俗语云:“一年更比一年好。”但愿如此。
等到2003年,再续新篇。我能成功。
1993年12月25日
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了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他递给我几本书。
魏书生是我崇拜的人。我听过他的报告和示范课。他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锐意改革的探索精神、脚踏实地的奉献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激励着我。他的报告录音,我一遍一遍地聆听。我多么想成为一名魏书生式的教师。
但是,我和魏书生的距离太远了,远得简直无法可言。我没有他的意志,没有他的毅力,没有他的坚韧,没有他的动力;有的是懒惰,是懈怠,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这就是我。
今夜,我梦见了魏书生,这是上帝对我的鞭策,对我的鼓励。我将珍惜这难忘的梦见。
1994年1月1日
总结从教十多年来的教训,自己最大的弱点是对事业缺乏恒心,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对此,我早有所悟。在我刚迈入而立之年,也就是1993年的时候,我就发誓要大干一番事业。然而,年终算账的时候,发现又是说归说、做归做。转眼间,一年又过去了。到如今,我方才深刻地体会到“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的含义。我就属于“常立志”者,我对自己伤透了脑筋。
我在十年前就有“面壁十年图破壁”的愿望,然而十年已过,我不但没有“破壁”,似乎都未曾好好地“面壁”。缺乏恒心,缺乏毅力,缺乏脚踏实地,缺乏刻苦勤奋,这是我十多年来的老毛病。
然而,我对教育教学却从没有厌烦过,而且我越来越觉得,教学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因而我从来没有对教学失去信心和兴趣。我常常生活在一种矛盾之中,那就是一边想大干一番,一边又害怕吃苦;一边想把精力倾注在教书育人上,一边又想着轻松玩乐。为此,我常常懊恼,常觉空虚,常觉碌碌无为虚度此生。
新的一年又开始,我将怎样化解心中的矛盾?我将继续发扬优点,保持对教育教学的热爱,对学生深厚的爱。这是崇高师德的表现,这是干出事业的基础,失去它,我將一无所有。我要坚定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坐下身来,静下心来,使出劲来,多看点书,多动点脑子,多一点教育实践,多一点教育理论探索,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勤奋、勤奋、再勤奋,学习、学习、再学习。
1994年,我的工作重心就是在教育教学中多研究,多探索,多实践。
如果可能的话,我把今天作为我开始从教的第二个十年的开头。1994、1995、1996……继续奋斗,继续努力。我坚信,在灌南教育史上也能出现个魏书生,那就是我,那就是前十年朦胧、后十年发奋、再十年有为的我。
在事业上我还很“贫困”。扶贫靠自己,脱贫在勤奋。我一定要摆脱贫困的面貌,在一穷二白的白纸上,描绘更新更美的人生图画。
1995年1月11日
一年一大步,步步扎实。1995年我的工作要点主要是:第一,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进一步积累经验,努力探索,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与协调能力;第二,把“构建农村初中大语文教学模式实验”进一步落到实处,力争初具规模;第三,主动认真地参与“班主任与学校德育研究”课题的研究;第四,认真阅读教学书籍与报刊,且勤动笔;第五,抓住机遇,踊跃参加县、市、省乃至国家级的各种竞赛。
1995年8月15日
这几天,在青岛参加了全国青年语文教师联谊会成立大会,感慨良多。
多出来走走真好。一来能够接收许多新的信息,开拓视野,启发思维;二来了解了解语文教学以外的世界,这对语文教学也有好处;三来可以见到我结识许久但只知其名而未见其人的优秀语文老师,这也是好处。
于漪老师不愧为教育界的老前辈,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对语文教学的深刻思考和精辟理解,无不使我折服。听她的报告,不仅使我有大彻大悟之感,更使我热血沸腾。她的报告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次,我特地请于漪老师为我签名留念,她为我写了“追求卓越”四个字。我要珍藏,以作纪念,以作楷模,以作鼓励。
每一次出来参加类似的会议,听到老师的报告和公开课,我都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对自己的教改之路也充满信心。他们的报告、他们的课令我振奋,催我前进。 努力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魏书生的这句话,我结合自己的体验来看,很有道理。我更记住了于漪老师的话:“追求卓越!”
1996年3月1日
我究竟能做些什么?我时常这样扪心自问。回答当然显得苍白和无力,然而现在到了非要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一个人究竟能做些什么,我觉得,一是要看自己的兴趣,二是要看自己的实际能力。
我是官当不了,学问搞不了,生意做不了。那么,我究竟能做什么呢?看来还得量力而行,不能好高骛远,因为我注定是个普通的人,只能做一点普通的事,我能做的事也无外乎是教教书而已,低层次的,低水平的。
但我有一个心愿,我不甘心做低层次中的低层次,低水平中的低水平;我想做低层次中的高层次,低水平中的高水平。唯有如此方能心安。我想这才叫做实现我这个平庸之人的人生价值。
1996年12月30日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1996年又过去了。1996年似乎没有什么惊喜,平平淡淡又一年。
要说收获,也只是一点点而已。第一,5月份,《对“大语文教育”的几点认识》获得了三个奖项:苏鲁豫皖中语会论文评选三等奖,《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当前语文教学突破性改革”征文三等奖,中央教科所全国中小学教师论文评选二等奖;第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六性”和“六法”》被收入《班主任与德育》一书;第三,《班集体建设与教育现代化》在全国班主任研究中心第二届年会上交流。
1997年2月25日
我越来越觉得,在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还应该多做一些研究性的工作。第一要做好教育的调查工作,在调查中使自己进一步提高对教育教学实际的认识,形成自己的观点;第二要搞一些语文教学的改革实验,通过教改实验来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对教学规律的把握;第三要多阅读教育书刊,大量接受全新的理念与外界的信息,從而通过分析综合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些都是必要的。
1997年5月18日
这段时间,我参加了灌南县首届中学青年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有不少人对我参加这样的比赛不理解,认为像我这样的中学副校长、中学一级教师,该有的什么都有了,没必要这么认真、这么烦神了。
说实话,我在教学方面得到的荣誉已经不少了,但话说回来,其实正因为如此我才不满足,我总认为我的功底还比较薄弱,我还需要经过几番敲打。另外,我对语文教学很感兴趣,很想干出点成绩来,我不愿意碌碌无为。从心理学上来说,这就是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成就需要”吧。我需要耐下性子,静下心来,名副其实地做点教研。教书育人的学问颇深,得须下些功夫才好。
1997年7月5日
今天收到《连云港教育》编辑部寄来的30元稿费。这是我第2次获得稿费。第一次是《淮阴教育》编辑部寄来的,只有5元钱。我想,这只是开始。
1997年7月18日
近来,我将几年来写的十几篇论文汇集成册了,书名为《耕耘集》。
就《耕耘集》这本小册子,我想说两点:一是我热爱教育事业;二是我热衷教学研究。事实上,正因为如此,才有《耕耘集》。
我热爱教育事业,这不是虚话,这是实话。我在内心深处,没有对做教师产生过厌倦。尽管有时心里也有过一些不平衡,但我始终没有失衡。我对教育工作似乎情有独钟。看书读报,我最爱看的是教育类的;看到什么新东西,我总爱往教育上联系;我每天头脑里想的,多是有关教育的事;我喜欢每一个学生,哪怕是“双差生”;不欲改行,只觉得搞教育是自己最乐意的事,学校是我的乐土。我聆听过魏书生、钱梦龙、于漪、欧阳黛娜、洪宗礼等等教学名师的教诲,我很崇拜他们,我也是“追星族”中的一员。最使我难忘的是1995年夏在孔子故里、泰山脚下,在全国青年语文教师联谊会上,认识了语文教坛上的一批新秀:程翔、许建国、李震、张国生……我从内心敬佩他们。我的这些同龄人凭着自己执着的追求、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有了16年教龄的我,对教育的感情越来越深,我的内心总存着一个雄心:灌南就不能出个魏书生吗?过去的年代有过这样的话: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这话曾被批判过。不过我想,这话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我也明白,“想到”和“做到”之间的距离是多么的远呀!缩短距离的办法只有一条:那就是倾心努力。我相信,不管什么人,只要十年坚持不懈地去做某件事情,就一定会取得成功。我曾撰写过一副对联以自勉:“学魏书生当面壁十年图破壁,师陶行知再耕耘卅载乐奉献。”在教育这块乐土上,我愿意继续耕耘,我希望有更大的收获。
我还热衷于教育教学研究。当然,我在这方面所做的事情确实太少了,取得的成绩也微不足道。但我对教育教学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早在十年前,我就有“教研兴校”的思想,可惜实践太少,未成气候,但我初衷不改。省教委副主任周德藩在给《洪宗礼语文教育论集》的题词中写道:“一个普通的教师,只要坚持边教学边研究边著述,终可成为教育家。”1995年泰山脚下,于漪老师给我的签名题字“追求卓越”我也至今不忘。她告诫我们说:青年同志,血管里流淌着青年人的热血,要不甘于平庸,而应该去探索,应该去进取,勇于追求,追求创造,追求卓越。如今,追求创造,已化为我的信念;追求卓越,已化为我的高标。我不愿做教书先生,也不愿做教书匠,我要做教育行家。
《耕耘集》的问世,对我来说,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过去的16年,以《耕耘集》的问世划上了句号,未来的岁月则是以《耕耘集》为新的起点。
1998年12月31日
我对我过去20年的简要反思就是“心有余而拼不足”。
即将跨入新的世纪了。在跨入新世纪的再一个20年里,我的理想是“做一名教育专家”,实现理想的措施就是认准目标,埋头苦干,不食己言。从1979年(我进入师范学校)到1998年,这是我打基础的20年,从1998年到2018年正是自我突破的20年。我将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为一名教育专家。
1999年11月16日
今天获悉我被评为江苏省德育工作先进个人。获此殊荣,又高兴又惭愧。
在语文教学及研究方面,我更需努力。所以,有必要给自己再定几条规矩:1.每日读书50页;2.力争每日写千字文,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3.认真上好每一节课;4.每周进两次阅览室;5.每季度能投稿一篇;6.每学期都能坚持做一个教学改进专题。
我坚信,行动就有收获;坚持必有奇迹。
年近花甲,岁月的青春只能铭刻在我的文字里,但青春的生命却永远绽放在我的眼眸里。
所以,我常向当下的年轻老师们讲述我年轻时候的成长故事,因为青春是可以接力的。
(作者单位:江苏昆山市兵希中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
上帝给我的“第一个青春”很单薄,很肤浅。我出生于1963年;我读的小学是五年制,初中两年制,高中也是两年制;高中毕业后参加了1979年的高考,我成为了一名中师生;1981年毕业后边工作边进修,专科上了电大,本科读了函授。
在为“第二青春”努力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矛盾、焦虑与徘徊中慢慢前行着。回望来路,我终于懂得了“我的青春我做主”的含义。我的青春经历很“慢”很“难”,但没有“停”,于是,我在追求青春的路上也终于遇见了“庆典”。
我的青春日记(1993-1999年),记录了我的青春历程。
1993年1月1日
俗话说:“三十而立。”如今,我已三十,然是否“立”呢?这要看从什么角度讲。娶了妻,生了子,有了职,从一般角度来说,也算是“立”了。但是,事业如何?平平淡淡。为此,也曾经奋发过,努力过,然而总是一曝十寒,虎头蛇尾,未成大器。
如今,又一个十年开始了,从社会环境来讲,这是一个海阔天空的时代,从自身条件来说,也是年富力强。我想,也该干它一干,这也是因为壮心未泯的缘故吧。
十年后,就到了2003年,那时将如何?这很难说,或许“风景旧曾谙”,或许“南辕北辙”,或许遇上“好年景”,收获颇丰。这十年,将是短暂而漫长的十年,披荆斩棘的十年,崎岖坎坷的十年。
古人云:十年磨一剑。我相信,任何人,只要十年坚持不懈去做某件事,总会成功的。
悠悠岁月,如今不困惑。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
俗语云:“一年更比一年好。”但愿如此。
等到2003年,再续新篇。我能成功。
1993年12月25日
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了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他递给我几本书。
魏书生是我崇拜的人。我听过他的报告和示范课。他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锐意改革的探索精神、脚踏实地的奉献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激励着我。他的报告录音,我一遍一遍地聆听。我多么想成为一名魏书生式的教师。
但是,我和魏书生的距离太远了,远得简直无法可言。我没有他的意志,没有他的毅力,没有他的坚韧,没有他的动力;有的是懒惰,是懈怠,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这就是我。
今夜,我梦见了魏书生,这是上帝对我的鞭策,对我的鼓励。我将珍惜这难忘的梦见。
1994年1月1日
总结从教十多年来的教训,自己最大的弱点是对事业缺乏恒心,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对此,我早有所悟。在我刚迈入而立之年,也就是1993年的时候,我就发誓要大干一番事业。然而,年终算账的时候,发现又是说归说、做归做。转眼间,一年又过去了。到如今,我方才深刻地体会到“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的含义。我就属于“常立志”者,我对自己伤透了脑筋。
我在十年前就有“面壁十年图破壁”的愿望,然而十年已过,我不但没有“破壁”,似乎都未曾好好地“面壁”。缺乏恒心,缺乏毅力,缺乏脚踏实地,缺乏刻苦勤奋,这是我十多年来的老毛病。
然而,我对教育教学却从没有厌烦过,而且我越来越觉得,教学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因而我从来没有对教学失去信心和兴趣。我常常生活在一种矛盾之中,那就是一边想大干一番,一边又害怕吃苦;一边想把精力倾注在教书育人上,一边又想着轻松玩乐。为此,我常常懊恼,常觉空虚,常觉碌碌无为虚度此生。
新的一年又开始,我将怎样化解心中的矛盾?我将继续发扬优点,保持对教育教学的热爱,对学生深厚的爱。这是崇高师德的表现,这是干出事业的基础,失去它,我將一无所有。我要坚定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坐下身来,静下心来,使出劲来,多看点书,多动点脑子,多一点教育实践,多一点教育理论探索,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勤奋、勤奋、再勤奋,学习、学习、再学习。
1994年,我的工作重心就是在教育教学中多研究,多探索,多实践。
如果可能的话,我把今天作为我开始从教的第二个十年的开头。1994、1995、1996……继续奋斗,继续努力。我坚信,在灌南教育史上也能出现个魏书生,那就是我,那就是前十年朦胧、后十年发奋、再十年有为的我。
在事业上我还很“贫困”。扶贫靠自己,脱贫在勤奋。我一定要摆脱贫困的面貌,在一穷二白的白纸上,描绘更新更美的人生图画。
1995年1月11日
一年一大步,步步扎实。1995年我的工作要点主要是:第一,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进一步积累经验,努力探索,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与协调能力;第二,把“构建农村初中大语文教学模式实验”进一步落到实处,力争初具规模;第三,主动认真地参与“班主任与学校德育研究”课题的研究;第四,认真阅读教学书籍与报刊,且勤动笔;第五,抓住机遇,踊跃参加县、市、省乃至国家级的各种竞赛。
1995年8月15日
这几天,在青岛参加了全国青年语文教师联谊会成立大会,感慨良多。
多出来走走真好。一来能够接收许多新的信息,开拓视野,启发思维;二来了解了解语文教学以外的世界,这对语文教学也有好处;三来可以见到我结识许久但只知其名而未见其人的优秀语文老师,这也是好处。
于漪老师不愧为教育界的老前辈,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对语文教学的深刻思考和精辟理解,无不使我折服。听她的报告,不仅使我有大彻大悟之感,更使我热血沸腾。她的报告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次,我特地请于漪老师为我签名留念,她为我写了“追求卓越”四个字。我要珍藏,以作纪念,以作楷模,以作鼓励。
每一次出来参加类似的会议,听到老师的报告和公开课,我都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对自己的教改之路也充满信心。他们的报告、他们的课令我振奋,催我前进。 努力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魏书生的这句话,我结合自己的体验来看,很有道理。我更记住了于漪老师的话:“追求卓越!”
1996年3月1日
我究竟能做些什么?我时常这样扪心自问。回答当然显得苍白和无力,然而现在到了非要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一个人究竟能做些什么,我觉得,一是要看自己的兴趣,二是要看自己的实际能力。
我是官当不了,学问搞不了,生意做不了。那么,我究竟能做什么呢?看来还得量力而行,不能好高骛远,因为我注定是个普通的人,只能做一点普通的事,我能做的事也无外乎是教教书而已,低层次的,低水平的。
但我有一个心愿,我不甘心做低层次中的低层次,低水平中的低水平;我想做低层次中的高层次,低水平中的高水平。唯有如此方能心安。我想这才叫做实现我这个平庸之人的人生价值。
1996年12月30日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1996年又过去了。1996年似乎没有什么惊喜,平平淡淡又一年。
要说收获,也只是一点点而已。第一,5月份,《对“大语文教育”的几点认识》获得了三个奖项:苏鲁豫皖中语会论文评选三等奖,《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当前语文教学突破性改革”征文三等奖,中央教科所全国中小学教师论文评选二等奖;第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六性”和“六法”》被收入《班主任与德育》一书;第三,《班集体建设与教育现代化》在全国班主任研究中心第二届年会上交流。
1997年2月25日
我越来越觉得,在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还应该多做一些研究性的工作。第一要做好教育的调查工作,在调查中使自己进一步提高对教育教学实际的认识,形成自己的观点;第二要搞一些语文教学的改革实验,通过教改实验来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对教学规律的把握;第三要多阅读教育书刊,大量接受全新的理念与外界的信息,從而通过分析综合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些都是必要的。
1997年5月18日
这段时间,我参加了灌南县首届中学青年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有不少人对我参加这样的比赛不理解,认为像我这样的中学副校长、中学一级教师,该有的什么都有了,没必要这么认真、这么烦神了。
说实话,我在教学方面得到的荣誉已经不少了,但话说回来,其实正因为如此我才不满足,我总认为我的功底还比较薄弱,我还需要经过几番敲打。另外,我对语文教学很感兴趣,很想干出点成绩来,我不愿意碌碌无为。从心理学上来说,这就是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成就需要”吧。我需要耐下性子,静下心来,名副其实地做点教研。教书育人的学问颇深,得须下些功夫才好。
1997年7月5日
今天收到《连云港教育》编辑部寄来的30元稿费。这是我第2次获得稿费。第一次是《淮阴教育》编辑部寄来的,只有5元钱。我想,这只是开始。
1997年7月18日
近来,我将几年来写的十几篇论文汇集成册了,书名为《耕耘集》。
就《耕耘集》这本小册子,我想说两点:一是我热爱教育事业;二是我热衷教学研究。事实上,正因为如此,才有《耕耘集》。
我热爱教育事业,这不是虚话,这是实话。我在内心深处,没有对做教师产生过厌倦。尽管有时心里也有过一些不平衡,但我始终没有失衡。我对教育工作似乎情有独钟。看书读报,我最爱看的是教育类的;看到什么新东西,我总爱往教育上联系;我每天头脑里想的,多是有关教育的事;我喜欢每一个学生,哪怕是“双差生”;不欲改行,只觉得搞教育是自己最乐意的事,学校是我的乐土。我聆听过魏书生、钱梦龙、于漪、欧阳黛娜、洪宗礼等等教学名师的教诲,我很崇拜他们,我也是“追星族”中的一员。最使我难忘的是1995年夏在孔子故里、泰山脚下,在全国青年语文教师联谊会上,认识了语文教坛上的一批新秀:程翔、许建国、李震、张国生……我从内心敬佩他们。我的这些同龄人凭着自己执着的追求、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有了16年教龄的我,对教育的感情越来越深,我的内心总存着一个雄心:灌南就不能出个魏书生吗?过去的年代有过这样的话: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这话曾被批判过。不过我想,这话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我也明白,“想到”和“做到”之间的距离是多么的远呀!缩短距离的办法只有一条:那就是倾心努力。我相信,不管什么人,只要十年坚持不懈地去做某件事情,就一定会取得成功。我曾撰写过一副对联以自勉:“学魏书生当面壁十年图破壁,师陶行知再耕耘卅载乐奉献。”在教育这块乐土上,我愿意继续耕耘,我希望有更大的收获。
我还热衷于教育教学研究。当然,我在这方面所做的事情确实太少了,取得的成绩也微不足道。但我对教育教学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早在十年前,我就有“教研兴校”的思想,可惜实践太少,未成气候,但我初衷不改。省教委副主任周德藩在给《洪宗礼语文教育论集》的题词中写道:“一个普通的教师,只要坚持边教学边研究边著述,终可成为教育家。”1995年泰山脚下,于漪老师给我的签名题字“追求卓越”我也至今不忘。她告诫我们说:青年同志,血管里流淌着青年人的热血,要不甘于平庸,而应该去探索,应该去进取,勇于追求,追求创造,追求卓越。如今,追求创造,已化为我的信念;追求卓越,已化为我的高标。我不愿做教书先生,也不愿做教书匠,我要做教育行家。
《耕耘集》的问世,对我来说,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过去的16年,以《耕耘集》的问世划上了句号,未来的岁月则是以《耕耘集》为新的起点。
1998年12月31日
我对我过去20年的简要反思就是“心有余而拼不足”。
即将跨入新的世纪了。在跨入新世纪的再一个20年里,我的理想是“做一名教育专家”,实现理想的措施就是认准目标,埋头苦干,不食己言。从1979年(我进入师范学校)到1998年,这是我打基础的20年,从1998年到2018年正是自我突破的20年。我将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为一名教育专家。
1999年11月16日
今天获悉我被评为江苏省德育工作先进个人。获此殊荣,又高兴又惭愧。
在语文教学及研究方面,我更需努力。所以,有必要给自己再定几条规矩:1.每日读书50页;2.力争每日写千字文,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3.认真上好每一节课;4.每周进两次阅览室;5.每季度能投稿一篇;6.每学期都能坚持做一个教学改进专题。
我坚信,行动就有收获;坚持必有奇迹。
年近花甲,岁月的青春只能铭刻在我的文字里,但青春的生命却永远绽放在我的眼眸里。
所以,我常向当下的年轻老师们讲述我年轻时候的成长故事,因为青春是可以接力的。
(作者单位:江苏昆山市兵希中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