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境的探问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k3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恋母记》是谷崎润一郎在“恋母”的情感驱使下的产物,是他在母亲去世后,出于对母亲的思念以及遭遇创作“瓶颈期”,对一种新的创作体裁的尝试而创作的。而意象分析可从更微观的层面了解《恋母记》的内涵和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谷崎润一郎 《恋母记》 梦 母亲
  日本唯美主义作家谷崎润一郎的作品创作主题无外乎两个:一个是女性崇拜,一个是恋母情结。《恋母记》被视为谷崎表现浓郁“恋母情结”的开篇习作。作品塑造了在不同的图景下的两个“母亲”的形象。谷崎虽然在小说中也给出了他思慕的母亲形象,但却并不是最接近他现实中因病去世的母亲,而对年轻时母亲的如教徒般虔诚的爱慕与崇拜之情是谷崎式的美意识的来源。
  一
  谷崎润一郎幼年生活富裕,父亲仓五郎入赘谷崎母亲家并继承了家业,母亲气质高贵,当时家业兴旺,全家生活奢侈。仓五郎是个老实本分之人,分家之后,由于不善理财,致使家道中落,最后破产。家庭生活中经历了早年的富足安定与后来的颠沛流离的谷崎,在作家的道路上,同样是跌跌撞撞后才凭《文身》而一举成名。他早期作品中展现的对本能欲望的强大体味,使其有“恶魔主义”之称。继《文身》之后,他还创作了《麒麟》、《恶魔》等有影响的作品。
  《恋母记》是谷崎进入大正年(1912)之后的作品,描写的是在梦中邂逅还如姐姐般年轻的母亲的故事。这部小说在近代小说手法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梦”的形式,描写出一个浑然天成的艺术世界,像日本的传统画卷,虽自成一家,却又彼此联系,并巧妙地利用了触觉听觉的作用,使在梦中出现的人物更加具体和生动,构建出谷崎独特的艺术世界。谷崎的作品总能给读者这样一个印象:在幻觉中产生摇荡着的情绪,展现弥漫着音乐的既非天堂又非人间的幽灵般的梦幻世界。
  谷崎的母亲在大正6年(1918)由于患“丹毒”引发心脏病去世。之后不久,谷崎自传体小说《异端者的悲哀》发表,他鲜见地为这部小说写下了《序》,在《序》中,谷崎记录了母亲的去世:“母亲是4月下旬发病的,在我的记忆中从来身体都很好的母亲染上了丹毒,经过一周的治疗有所好转。不论医生还是我们都认为她不久就会痊愈,5月上旬,我受邀杂志社去伊香保期间,母亲死于心脏麻痹。”
  从这看出,母亲去世,谷崎并未见到最后一面,不仅如此,在母亲生病期间他也只去看了一次。在《晚春日记》记录母亲生病期间情况,他这样写到:母亲面色白晰,眉清目秀,时常被别人说是自己的姐姐。现在却口鼻浮肿,脸上涂抹着黑色的药膏……这篇日记写出了谷崎当时的心情,可能由于丹毒而使母亲的面容发生严重变化,对于这种变化怎么也不能接受的谷崎只好选择逃避。而在《幼年的记忆》中,对于母亲的去世时已恢复原来的面庞,他感叹到:“如果还以那样的面孔去世,以后再想起她来,那种感觉可不那么好”“生前屡屡惊讶地赞叹说是我姐姐的、俊俏无比的母亲的面庞,已形同白蜡,显得清爽而纯净。”关于母亲的美貌,谷崎曾多次提到:即便是和招贴画上美人相比,母亲也绝对是这些美人中的“大关”(大关:相扑的级别;喻优秀人物)。
  其实,对母亲的美貌感到自豪,是在谷崎小时候父亲生意兴隆、家境富裕的那段时期。随着父亲生意失败、家里的生活陷入困顿,家也不得不从高级繁华的日本桥搬到了陋室居住,那是他7、8岁的事。谷崎心中的幸福生活被定格在那个时候,而之后就是被贫穷所纠缠的生活,到了青春期,他对使家里生活陷入悲惨境地的父亲非常反感,时常离家出走,过着放荡形骸的生活,甚至有时会担心自己是不是会自杀。长大之后,谷崎对那时的不孝深感悔恨,特别是母亲生病期间没去探视陪伴以至于没法再对母亲行孝而悔恨不已。在母亲去世后发表的《异端者的悲哀》的序中,谷崎写到:“死是Nothing,而生总的来说是Something。比起Nothing来说,Something总是要好些。我想要的是我的母亲在我的作品中作为Something而重生。”
  正是有这样的想法,在先有了《异端者的悲哀》这篇自传体小说后,谷崎又写了一系列“母亲”形象的作品,《恋母记》就是其中之一。但是谷崎在谈到母亲形象上也说到:“在我的脑海中亡母的印象却并不是临终时的母亲,到底是什么时候的面容我也不是很清楚,大概是我7、8岁时候的样子吧。也许那时的母亲是最美的吧,那是我认为的女性的崇高的感觉。”
  二
  谷崎早期创作了《文身》、《麒麟》等多部短篇小说,得到了前辈永井荷风的盛赞。谷崎能一举成名得益于这些作品选材新颖别致,构思精妙奇巧。但进入大正年代之后,他的作品创作却处于了停滞状态。使他不免对自己作品的艺术性产生了怀疑与不安,这期间他广泛涉猎各种门类的书籍,从其给弟弟谷崎精二书信中可以看到当时的状态:
  “为兄看来不得不多读一些书了。7月以来重拾已经忘记了大半的德语,现可以阅读了。我现在准备涉猎各种门类的书籍,如文学、哲学、科学等,……现在对我来说,即便可以说自己是艺术家,但却是最迷茫和最痛苦的时候……”
  从这些书信中可以看出谷崎对现状并不满意,并认识到为了拓展自己的创作领域而在多方面学习的必要性。正是在这期间他开始翻译了柏格森的《梦》,而在这期间创作的多部小说都开始有了梦境的描写,如《异端者的悲哀》(1918年),主人公在梦中看到一个奇异的裸体女子一边如随风袅娜的轻烟般飘然起舞,一边展示各种各样的媚态;而在《病床的幻想》(1917年)中,有主人公患牙髓炎而发烧时,梦到发生大地震的情节等,在柏格森的《梦》中有这样的描写:“像月光这样由于连续而柔和的光而产生的梦境是不一样的。月光轻抚睡梦中人的眼睛可以使人产生出现妙龄少女的梦的力量。而除了视觉之外,触觉和听觉也会走入梦境,对本是由视觉的控制的人的形象产生影响。”可以说,谷崎那段时间的创作受益于阅读各种门类的书籍,特别是柏格森的《梦》。但谷崎对梦境也做出了他的独特的解释:在《恋母记》中巧妙在梦境中运用了视觉、听觉等感觉,顺应创作的人物形象,构建出了他独特的艺术世界。   三
  意象由文学作品中拼合在一起的基本元素组成。《恋母记》作为一篇诗化特征明显的小说作品,主要由一些常用意象结合在一起。我们从小说中剥离这些意象元素,并对其分析,可以抽取其蕴涵的深层意义,从细微的角度审视作品全貌和作家的创作心态。“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这一点是无可争辩的。”在《恋母记》中,白色的街路、夜、古沼、残荷、老媪组成作品中的第一组基本意象,月影、大海、三味线、母亲是作品中的第二类意象。两组意象除了提供各自所具有的效果外,在内在的意义功能方面相互连接,把作品的深层原因与作家心情等特定层面联结起来,构建出一个丰富的文化实体。
  作为开头语作者写到:天空阴沉沉的,月亮正处于浓云的深处,然而亮光还是从什么地方漏出来了吧,室外沐浴在银色光亮中。(略)这光亮不禁惹人想及离人间无比遥远、无比遥远的国土。
  在小说最后作者写到:突然,我醒了过来。枕旁被泪水浸湿了,可见我在梦中真的哭了。我今年34岁,而我的母亲已在前年夏天离开了人世……当我的脑际涌出这一想法时,新的眼泪便滴落到枕头上了。
  作品首尾呼应,实际上构建出一个“充斥着梦幻气氛的光亮的世界”。“离人间无比遥远的国土”营造出一个非现实的景象。在第一组意象中,梦中的我只有7、8岁,当时正经历家庭“急骤败落的悲惨命运”,“那位于繁华的日本桥中心区家——不得不迁到这偏僻的的穷山村来”。因为家里再也雇不起奶妈,连我也不得不每天做父母的帮手,7、8岁的“我”不得不在月夜孤独地走在白色的街路上。与走夜路的恐惧心情相比,倒不如说是那种令人难以排遣的悲哀占据了我幼小的心胸。一边听着似老人嘶哑无力的謦咳声的沙哑的声响,一边往前走。终于看到了一片平地,而这一片平地却是一个很大的古沼,古沼里种着许多的荷花。荷叶枯萎得如同纸片似的。一旦有风吹过,荷叶便发出沙沙的响声。两眼顺着古沼向前方望去,横在眼前的,只有古沼和荷叶,望不到尽头,它们在远处同阴沉朦胧的天空相连。而内心感到悲哀的“我”在看到古沼边上的农家茅屋,听到绳帘背后的食具洗溜池里水声不断,好象是在洗着什么东西似的。檐前的小窗中升起一缕淡淡的炊烟,感到有一股十分熟悉的酱汤的香味扑鼻而来,还飘来了鱼烤焦时溢出来的香味。在这里,古池、老媪、残荷联系在了一起。正是荷叶发出沙沙的响声似老人嘶哑无力的謦咳声。而老媪穿着胖鼓鼓的又脏又旧的布面棉衣,外罩一件破旧的蓝点花纹的背心,佝偻着身体却像古沼一样使人害怕。古沼特别大,“我”像是面临着暴风雨之夜的茫茫大海,只是这大海中有那么一小点红光在闪烁,就像海面上有人点起的渔火。“我”以为像古沼一样的老媪是我母亲,但她确实不是我的母亲。小说中写到,“不管怎么落魄,我的母亲还不至于这样老呀!”
  在独自转念走出老媪的家门后,“我”沿着白色的街路走到山下。这时荷花池的沙沙声都听不到了,不过大海的咆哮声还在震天地轰响。而明月从海面上升起来了。在这种不停闪烁的反射光亮中,海水的表面好象在柔软地膨胀,波涛在一味上涌,气势澎湃,这真是一幅绝美的景色。“我”伫立不动,一时感到有些恍惚。离开了让人窒息的古沼,来到了海边,这第二个意象给人一种张力十足的美,表现出了极为丰富的色彩。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一个年轻的女性,她头上戴着一顶从前沿街弹着三味线卖唱女子所戴的草笠,也许是因为月色明亮的关系吧,她的发际显得惊人的白。年轻的女子还拥有浓艳厚抹的妖冶的脸。而且还边走边弹“新内节”(“新内节”是净琉璃说唱艺术的一个派别,特点是哀婉动人)三味线,“新内节”三味线的声音正是“我”住在日本桥,家境富裕时被妈妈抱在怀里时听到的声音。这个具有梦幻色彩的女子的出现为后面与母亲的邂逅埋下了伏笔。这个“我”想称为姐姐的年轻女人是“我”的母亲。而妈妈在“我”认出她后把我紧紧地搂在怀里,站着一动也不动。“我”也拼命依附着母亲,寸步不离。母亲怀里的甜美的乳香温暖地包围着“我”……
  两个母亲的形象被作者刻意营造的梦的意境和氛围下,第一个是一个脸颊和前额都堆起深深的皱纹老态龙钟的老人,她虽然和得了“丹毒”去世的母亲最为相似,但我却排斥她、害怕她;而对第二个意象中的年轻女子,这个代表年轻时母亲的女人却相当依恋。梦意象可以从一个独特的的角度来反映人的内心隐秘和情感归属。与年轻母亲相认相互拥抱在一起,流着眼泪享受重逢的喜悦时,反映出谷崎心目中的母亲形象:是幼儿时期抱着自己的被美化了母亲。这种对于母亲的恋慕之情几乎伴随了谷崎一生。
  参考文献:
  [1] 野村尚吾:《谷崎润一郎的作品》,六兴出版社,1974年版。
  [2] 曾真:《论谷崎润一郎唯美主义文学特质》,《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3] 谷崎润一郎,汪正球译:《饶舌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
  [4]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许明玲,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 《边城》虽然外表看似是一首牧歌,但是实际上却是一个悲剧。尽管在描述着边城人民真善美的淳朴性格,展现着他们身上洋溢出的传统农业文化气息,但是这些优秀的品质是与时代精神相背离的,暗示着在中国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传统农业文化逐渐消退的局面。《边城》在文化的内涵上,是在展现人真善美的品质,作者从一个乡下人的角度描绘出理想社会,充满着对百姓心灵上的洗涤。  关键词:《边城》 人性美 悲剧 叙事特征  《边
期刊
编者按:  由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所主办,花城杂志社、作家杂志社、诗歌月刊杂志社、读诗杂志社等单位协办的“李森诗集《屋宇》研讨会”,于2013年12月21日至24日在云南腾冲举行。沈奇、张曙光、耿占春、李亚伟、雷平阳、潘洗尘、默默、张柠、敬文东、张桃洲、李笠、树才、黄梵、夏可君、余旸、王晓渔、颜炼军、张光昕、李海英、一行等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共五十
期刊
摘要 武侠小说似乎就是二元对立的世界:正与邪,正义与非正义,二者泾渭分明。但在《笑傲江湖》里,作家给我们传达出的是另外一种信号,“正未必正、邪未必邪”,正邪之分不在于外相,而在于事实,道德优越感是皮相,淡泊之心才能触摸正义的本质。  关键词:正义与非正义 正邪之分 淡泊之心与道德优越感  一  王朔曾批金庸:“……最不能忍受的是给他们的暴行戴上大帽子……扯淡就是扯淡,非要扯出个大原则,最恶心。”暂
期刊
摘要 澳大利亚小说《荆棘鸟》着重刻画了一位牧师和一位普通女子之间跨越宗教伦理束缚的爱情悲剧,反映出男女主人公在对上帝的爱和世俗欢愉之间艰难选择的心理成长过程。本文将采取解构主义的视角对小说加以解读,从而揭示小说中神性之爱与世俗之爱对立的主题以及对传统价值观念的解构。  关键词:解构 神性之爱 世俗之爱 二元对立  《荆棘鸟》是女作家科林·麦卡洛的代表作品,小说自1977年问世以后,迅速成为风靡全球
期刊
摘要 爱情是人类历史上永恒不变的话题,是人类文学创作中经久不衰的题材。许多赫赫有名的文学家都把自己对爱情的独特看法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创作出了许许多多关于爱情的佳作。欧·亨利的《爱的奉献》、《麦琪的礼物》便是这样的两篇作品。本文通过对这两篇作品中人物心理和故事情节的层层剖析,逐渐探寻和了解欧·亨利独特的爱情观。  关键词:欧·亨利 《爱的奉献》 《麦琪的礼物》 爱情观  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批判现
期刊
摘要 《蝇王》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威廉·戈尔丁的成名作,它是一部寓言小说,以探索人性恶为主题。戈尔丁运用象征主义艺术表现手法,将人物、情节和主题巧妙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人类在不受文明约束时邪恶的内心世界。在世界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人类面临着更大考验的今天,重温《蝇王》所揭示的主题思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寓言 人性恶 象征手法 战争 《蝇王》  《蝇王》是当代英国著名小说家威廉·戈尔丁
期刊
摘要 劳伦斯以其独到、敏锐的目光,发现工业革命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的严重问题,且于文学作品内进行了大量的揭露与批判。劳伦斯除了在小说中揭露了“工业文明”对自然的摧毁的同时,还寄托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在劳伦斯看来,人类需与自然和谐共处方能获得发展活力。论文以“生态批评”理论视角对劳伦斯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并以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儿子与情人》、《恋爱中的女人》三部小说为例
期刊
摘要 英国作家路易斯·卡罗尔写于19世纪的著名小说《爱丽丝梦游仙境》和《爱丽丝镜中奇遇》是新颖且高于时代特色的作品,其中对主人公爱丽丝的描写颠覆了传统的维多利亚时期成年女性和女孩的形象。正是爱丽丝身份的多重性才使作品拥有适合不同阅读人群的永恒魅力。  关键词:爱丽丝 女人 女孩  一 爱丽丝的新女性形象  路易斯·卡罗尔笔下带有无理性和超现实主义色彩的小说《爱丽丝梦游仙境》和《爱丽丝镜中奇遇》就像
期刊
现代化的道路给人们带来了便捷而又多彩的生活,与此同时,在这个日趋复杂的大环境中,青年人的成长也经历了更多的“烦恼”,而从精神文化层面上来说,人的真正成长也只有经历过烦恼才能使人走向成熟,它对于我们的人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 教育小说中的成长  成长可以跨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个体成长中的内外因素是个体经验的扩展,是一个充满着困惑和痛苦的过程,其历经的阶段和不可逃脱的烦恼体验,构成了生命本体的
期刊
摘要 成长是人类发展和文学创作的永恒话题。自英国文学史肇始以来,成长主题贯穿其发展的始终。本文将结合理论与案例,采用历时和共时的研究方法,梳理当代英国有影响的成长小说作家及其作品,探讨他们笔下英国青少年的生存状况和精神面貌,以及建构自我、确立自我身份的成长历程。  关键词:英国 成长小说 作家  一 引言  英国是一个具有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国家。17世纪至19世纪,笛福、菲尔丁、狄更斯等作家纷纷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