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性之爱与世俗之爱的对立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k1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澳大利亚小说《荆棘鸟》着重刻画了一位牧师和一位普通女子之间跨越宗教伦理束缚的爱情悲剧,反映出男女主人公在对上帝的爱和世俗欢愉之间艰难选择的心理成长过程。本文将采取解构主义的视角对小说加以解读,从而揭示小说中神性之爱与世俗之爱对立的主题以及对传统价值观念的解构。
  关键词:解构 神性之爱 世俗之爱 二元对立
  《荆棘鸟》是女作家科林·麦卡洛的代表作品,小说自1977年问世以后,迅速成为风靡全球的“国际畅销书”,先后改编成电影,拍成电视连续剧,是整个80年代最佳畅销书之一。该小说以荆棘鸟的传说为引子,整个故事照应这个这样一个主题:“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故事以克利里一家三代人在澳大利亚德罗海达牧场的生活和情感经历为背景,着重在于描述梅吉·克利里和牧师拉尔夫之间深挚的爱情,以及他们在对神性之爱与世俗之爱的选择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理挣扎。
  解构主义的始祖雅克·德里达提出了“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这一术语,并将其总结为“相信有一种终极现实或真理的中心作为我们所有思想和行为的基础”。这种起源于亚里斯多德的无矛盾(noncontradiction)原则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暗示了思想上的二元对立关系,并且总是承认二元对立中一方优于另一方,即承认一种恒定不变的中心地位。在西方哲学中延续至今的传统不断创造二元对立的思想。而逻各斯中心主义恰恰是德里达和其他解构主代表人者所要反对的。“在研究文本的过程中,解构的方法在于找出二元对立的双方,通过对其进行位置转换,以及中心过渡到边缘,边缘过渡到中心的方式对传统的哲学思想甚至观念进行解构,”并在解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观念。在西方传统的二元对立观念中,灵性之爱历来占据重要地位,而世俗爱情则只能屈居于边缘位置。在《荆棘鸟》中,两种情感间的战争本身体现出对这种二元对立的挑战。以两种情感之间的博弈为重点考察对象,本文将采用解构主义的视角对小说中灵性之爱与世俗之爱的冲突主题进行分析,以揭示小说如何实现对传统西方观念的解构。
  纵览整部小说,对神的灵性之爱和对世俗情欲的贪恋作为冲突双方,力量跌宕起伏,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并成为贯穿故事的主线。在故事的开始为读者呈现的是对上帝的爱与敬畏完全占据上峰的态势。梅吉的父亲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受其影响,梅吉从小就对上帝存有敬畏之情。15岁时初见拉尔夫,她对拉尔夫的感情只是一种单纯的崇拜和感激,甚至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对神的爱。在新西兰生活时,她曾因为家庭贫穷和对教会少量的捐赠遭受教会学校里面修女的不公待遇。因此梅吉对于神职人员的印象并不怎么好,甚至可以说充满恐惧。一家人搬至澳洲定居后,结识了负责当地教区的拉尔夫神父。渐渐地,梅吉在他身上看到了不同于其他神职人员的特有气质。拉尔夫神父仁慈地对待教区内所有民众,并尤其对梅吉关爱有加。在拉尔夫的保护下,梅吉日渐适应了寄宿学校的生活。他为梅吉解释生活中各方面的知识。不仅如此,当最心爱的哥哥弗兰克离家出走,弟弟哈尔不幸离开人世时,也唯有拉尔夫能抚平她心理的伤痛。在梅吉眼里,拉尔夫就是“她心中所爱戴和崇拜的偶像,是她天空中初升的太阳”。每当梅吉仰视拉尔夫时,“像是瞧着上帝似地傻呆呆地瞧着他”。
  对拉尔夫而言,从他与梅吉相识时起,他就以一名神父的身份无私地爱着梅吉。一方面,作为博爱的上帝在人间的化身,拉尔夫认为向信众施予爱是他的职责。拉尔夫对梅吉的好确实有别于他人,但也是出于怜悯和心疼。年纪轻轻的女孩儿,面临的是极为艰难的生活环境和在一个男权家庭中被完全忽视的双重困境。拉尔夫只是想帮助她度过成长中的一道道难关。如果真要说拉尔夫对梅吉有那么点世俗的想法,也是因为她可爱、清纯的外表与脑袋里那些单纯无暇的想法,足以和那些对拉尔夫百般亲近示好的轻佻成熟女人形成鲜明对比。而最最吸引人的,莫过于梅吉对残酷现实生活的接受力和忍耐力。这种天赋却是一个虔诚基督徒毕生所要追求和练就的本领。梅吉的所有特质都牵引着拉尔夫的注意力,尤其因为他是一个神父。由此可见,男女主人公的初识和日渐熟知阶段中并不存在太多情感的冲突和挣扎,所呈现的只有纯洁的灵性之爱,和对神的敬畏。
  梅吉的姑姑玛丽·卡森是德罗海达最富有的孤孀,她爱慕拉尔夫,而拉尔夫为了实现自己的权力梦,不得不经常与之周旋,其实心里十分厌恶她。梅吉的姑母看到拉尔夫对待小梅吉的特殊态度,十分记恨,决定寻机报复。而玛丽·卡森的生日舞会则揭开了小说中神性之爱与世俗之欢冲突的序幕。此时的梅吉已成为一个年方18岁的亭亭玉立的姑娘。而“她对拉尔夫神父的崇拜已经变成了一种少女的迷恋”。她不再将拉尔夫视为曾经作为少女而尊敬的对象,而是看作了一个令女人心生爱慕的男人。她的内心经历了许多起伏变化。起初,她时常梦见拉尔夫,并用非常浪漫的方式憧憬和想象和他在一起。被拉尔夫婉拒之后,她内心竟生出一丝轻微的疼痛。当拉尔夫离开德罗海达后,梅吉就生活在无尽的回忆和想象中。她开始从日夜梦到拉尔夫,到渴望得到他,而后总会有一种无法得到的哀伤涌上心头。梅吉痴迷地渴望拉尔夫成为她的丈夫。尽管她清楚地明白找一个教士作丈夫或情人都是被禁止的,但是“她本人并没有信仰宗教的需要”,因此她无法理解教士职业对拉尔夫而言有多重要。从这里开始,世俗欢愉成为梅吉唯一在乎的事情,拉尔夫的教士身份已被她抛到九霄云外。
  渐渐地,当梅吉对拉尔夫的渴望变成失望,她终于意识到在上帝面前,自己多么渺小。于是她开始质疑甚至恨上帝。当突如其来的大火烧毁家园的时候,她把上帝比作魔鬼。与女人相比,上帝只是“无生命的东西”。梅吉极不情愿地嫁给了卢克,而后她日思夜盼的婚姻生活却十分不幸。与拉尔夫在一起的梦幻与残酷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彻底将梅吉推向了绝望的边缘。她将一切不幸的根源归咎于上帝,控诉上帝剥夺拉尔夫的爱以及给她带来的痛苦:“你是个骗子……是个令人畏惧的恶神……都是你的错。”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梅吉的态度转变是在数年与艰辛的生活状态和悲惨的情感世界抗争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即使对上帝的仇恨已经使其置身于绝望之中,她仍然没有放弃抗争。即使被打败、被伤害,她仍然在争取作为一个女性应得的世俗快乐。这种不屈的勇气和不懈的抗争如同一束光环环绕着她所追求的现实欢愉,光芒甚至胜过灵爱对人类的指引,从而颠覆了它的中心地位。   与梅吉对爱情的坚定相比,拉尔夫的个性则是复杂,甚至虚伪的。事实上,一方面,他热衷于教会,热衷于权力;另一方面,他的情欲使他躁动不安。在上帝之爱和世俗之爱之间,他承受了由心理冲突导致的巨大的痛苦,使得两种情绪之间的博弈加剧。拉尔夫原本一直以为“要做男人就不能做教士”。而且他从来都认为自己是一名教士,而非普通男人。所以当梅吉试图进入他心里时,他首先选择了拒绝和逃避。于是他离开了德罗海达,希望时间能够抚平心中的躁动。
  离开后的拉尔夫心里并不平静。每当想起梅吉,内心的冲突就会被激发。一方面,拉尔夫否认自己对梅吉的爱已经跨越至俗人的范畴,因为这威胁到他对上帝的忠诚;另一方面,他的真实情感又给以有力回击。当一场大火之后,他再度回到德罗海达与梅吉重遇时,这种心理冲突则展现到极致。他的意志力仿佛被一条蛇紧紧缠住,疼痛和上帝都被抛到九霄云外。在无数次情感与理智的挣扎之后,拉尔夫最终背弃了他对上帝的誓言,成为了梅吉的情人,并坦言心中积蓄已久的爱:“我确实爱她!我一直爱着的是她身上那些富于女子气质的东西。”拉尔夫直面自己真实的情感,并意识到他曾经对世俗的爱是多么的缺乏认识。他在最后的忏悔中才承认自己对梅吉的爱远远超过爱上帝。这忏悔来的很迟,却象征着世俗爱情的胜利和对传统二元对立等级的彻底解构。
  当神性之爱与世俗之爱的冲突发展到小说第三阶段时,显得尤其微妙。如果说此前男女主人公情感的复杂性主要来源于对世俗之欢本能上无法抗拒,以及对上帝心存敬畏之情的话,那么当故事发展到高潮时,梅吉则开始了与上帝的对抗,从而成为冲突的控制者。梅吉的小“诡计”得以实现,生下了拉尔夫的儿子戴恩。她由衷感到欣喜,因为她“已经得到了教会决不会从拉尔夫身上得到的那部分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她战胜了上帝。只是梅吉根本没有预料到作为一个母亲将要付出的代价。戴恩成人后下决心追随上帝,做一名牧师,并在抢救落水妇女的意外中丧生。与上帝抗争的结果却是留给一位母亲的巨痛。
  正当神性之爱至上的传统观念将又一次得以重构时,小说却以主人公自始至终的坚韧和不屈为这组对抗的力量画上句号。故事的结尾,荆棘鸟飞来,成为带着巨痛的符号。不同的是,在荆棘刺进胸膛的一瞬间,鸟儿并没有意识到死之将临;而“我们把荆棘扎进胸膛时……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样做。”对现世幸福的追求在上帝面前丝毫不是软弱的。正如一些学者所评价的那样,小说中悲剧性人物身上那种无望而不懈的抗争给人以另一种震撼。灵性与世俗的爱之间没有纯粹的胜与败。原本处于中心地位的神性之爱在小说中逐渐被世俗欢愉去中心化,对西方传统二元独立的解构成为小说结尾再次应扣的主题。
  不仅如此,在解构的过程中,对二元对立的一种新诠释似乎也得到重建。这种诠释将神性之爱与世俗欢愉之间的博弈视作伴随人类成长的永恒冲突。在这场战争中,两者均不能武断地被贴上优或劣的标签。他们只是不同性质爱的代表,有着不同的诉求。将对上帝的爱置于等级顶端的传统价值观暗藏偏见。事实上,拉尔夫的心理缺陷已经代言了这种偏见。他从来都将自己视作教士,而梅吉却只是一个“低人一等的人”。拉尔夫强烈的自傲将他自己从普通人的范畴中隔离出来,并使他高高在上地俯视善男信女,俯视他们的世俗之爱。毫不夸张地说,拉尔夫给自己和梅吉带来心理伤痛的根源就是他的偏见,以及永远无法承认一个现实:自己首先是一个凡人。拉尔夫所得到的教训对那些屈服于绝对神性权威的人来说,都是值得思考的:只有懂得欣赏建立在世俗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真爱以后,才能真正理解神性之爱的伟大。
  注:本文系2011年度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业务专项青年教师基金项目“差异与趋同——欧盟及其成员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对比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11ZYQN26。
  参考文献:
  [1] Bressler,Charles E.Literary Criticism[M].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99.
  [2] [澳]考琳·麦卡洛,曾胡译:《荆棘鸟》,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3] 李贵和、向晓华:《遭遇荒诞:不懈抗争的现代悲剧女性——论小说〈荆棘鸟〉的悲剧艺术成就》,《西华大学学报》,2007年第8期。
  [4] 叶继宗:《灵与肉的搏斗——谈〈荆棘鸟〉中的拉尔夫神父》,《外国文学研究》,1993年第2期。
  (何蓉,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 从古到今,人们都非常重视血缘关系,进而形成尊祖敬宗的传统观念。在现代,“祖宗”连言,本指高祖,但更多的时候是泛指高祖以上的本族先人。正是由于“祖宗”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根,是血缘关系的基础,所以谈宗法,首先必须谈“祖宗”。在古代,“祖”和“宗”有其特殊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宗法 祖 宗 文化内涵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把中国古代社会称为宗法社会,这种说法,从社会发展的阶段划分来看,当然是不
期刊
摘要 中国国画的艺术精神之一便是对于“空”的追求,本文拟从“空”之气韵美、“空”之空幻美、“空”之清雅美三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中国国画的艺术精神,以期对中国国画中“空”的文化意蕴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国画 艺术精神 空 气韵 空幻 清雅   国画,其实并非只是“画”,国画之“空”,也并非仅仅是“空”,其实质是一种艺术精神的体现。国画的艺术精神之一便是对于“空”的追求,对于“空”所呈现的文化
期刊
摘要 大方彝族漆器是中国西南彝族漆器的重要分支,但在部分器型及装饰手法上与其他地区彝族漆器仍有一定的差异性。本文将重点针对大方彝族漆器的造型、装饰手法及功能性等特征,深入分析该地区彝族漆器的审美特征,并对大方彝族这一分支的艺术形态差异做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三色 大方 彝族 漆器 审美文化   色彩,是人类认识和感知世界的一种特殊载体。早在原始时期,人类就对大千世界的色彩有着独到的认知和体验
期刊
摘要 母亲是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一个身份标志,也是文学创作中的永恒话题。随着社会时代的飞跃和文学创作的革新,作家们也力求以全新的视角来刻画母亲形象。而在莫言笔下,“母亲”的文学形象得到了全新的阐述,以生活的笔触刻画了处在艰难岁月中的伟大母亲,同时也深入挖掘了母亲形象中的丑恶一面。本文主要通过对莫言小说中塑造的母亲形象进行解读,分别从美善与丑恶的视角来探析莫言对母亲形象的重构。  关键词:莫言 母亲形
期刊
摘要 迟子建对萨满教的描写经历了一个从一般性描绘到浓墨重彩渲染的过程。本文从叙事内容和叙事艺术两方面分析了萨满教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总的来看,萨满教赋予其小说飞扬灵动的想象力、瑰丽奇幻的神秘色彩以及深沉苍凉的终极意识,独特的“异域”气质,是“寻根”思潮的深化。  关键词:萨满教 迟子建 小说  一 萨满教与迟子建创作的关系  萨满教为中国东北通古斯民族和蒙古族所广泛信仰的一种原生性的原始宗教。其主
期刊
汉语诗歌何以可能,这是一个汉语自身中生发出的问题。“汉语的”并不意味着方块字排列出来的诗的样式或者以汉语为表达工具的“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汉语的”不是作为“诗歌”的修饰词,“汉语”处在主格的位置上,任何汉语的诗意言说都被汉语统摄着并从中释放出来。无可置疑的事实是,汉语诗歌从非汉语诗歌取来了足以大幅度修改汉语地貌的东西,这些东西即便经过诗人很好的转换也未必就能在汉语中植根。这并不是说诗意只能固置在
期刊
摘要 方方小说通过对平凡人生存状态中的物质与精神困境的不断展示进而对个人命运走向进行深层思考,认为人命运走向的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环境、个人性格心理、捉摸不透的偶然性以及一种不可改变的人类互相制造困厄的群体特征等动因,在这种展示与探索中,传递出对生命的朴素关怀。  关键词:方方 生存状态 命运动因 生命关怀  方方的小说,从乡村到城市,从底层人到所谓“精英”的知识分子,从现实世界探入精神领域,有
期刊
摘要 《边城》虽然外表看似是一首牧歌,但是实际上却是一个悲剧。尽管在描述着边城人民真善美的淳朴性格,展现着他们身上洋溢出的传统农业文化气息,但是这些优秀的品质是与时代精神相背离的,暗示着在中国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传统农业文化逐渐消退的局面。《边城》在文化的内涵上,是在展现人真善美的品质,作者从一个乡下人的角度描绘出理想社会,充满着对百姓心灵上的洗涤。  关键词:《边城》 人性美 悲剧 叙事特征  《边
期刊
编者按:  由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所主办,花城杂志社、作家杂志社、诗歌月刊杂志社、读诗杂志社等单位协办的“李森诗集《屋宇》研讨会”,于2013年12月21日至24日在云南腾冲举行。沈奇、张曙光、耿占春、李亚伟、雷平阳、潘洗尘、默默、张柠、敬文东、张桃洲、李笠、树才、黄梵、夏可君、余旸、王晓渔、颜炼军、张光昕、李海英、一行等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共五十
期刊
摘要 武侠小说似乎就是二元对立的世界:正与邪,正义与非正义,二者泾渭分明。但在《笑傲江湖》里,作家给我们传达出的是另外一种信号,“正未必正、邪未必邪”,正邪之分不在于外相,而在于事实,道德优越感是皮相,淡泊之心才能触摸正义的本质。  关键词:正义与非正义 正邪之分 淡泊之心与道德优越感  一  王朔曾批金庸:“……最不能忍受的是给他们的暴行戴上大帽子……扯淡就是扯淡,非要扯出个大原则,最恶心。”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