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筠:花七年跟拍奥运的“狠角色”

来源 :风尚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ue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有一些人是为历史的大场景而生的。
  譬如《华氏911》导演迈克尔·摩尔,完成对历史的再度凝视。
  也譬如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导演顾筠,全面阐释了中国人的奥运梦想。
  2001-2008,7年,顾筠一个人全程跟踪筹备中的北京奥运会;
  8月8日-8月24日,16天,顾筠掌控近20个摄制组全面记录北京奥运会。
  


  “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想一下子做成一件大事,可生活慢慢告诉你,不是这样的。到我这个年龄,就只想把事情做扎实做好,走一步就是一个脚印。”
  
  新影厂的红色四层楼里,一间简单到简陋的办公室,一张大长条桌,一块小黑板,黑板上写满奥运比赛的每天日程、分组拍摄路线,顾筠在这里一呆就是七年。窗外,她最早提着行李报到时还是嫩芽的爬山虎,而今蔓延盘绕,绿荫遮蔽;远处大门外的北三环修整翻新,新店林立;更远处北京、中国都在奥运筹备的七年以来日新月异地变化着……
  “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想一下子做成一件大事,可生活慢慢告诉你,不是这样的。到我这个年龄,就只想把事情做扎实做好,走一步就是一个脚印。”
  
  呕心沥血“筑梦”
  “七年并不漫长,当你真正投入时会过得很充实,因为每一年都有每一年想做的事,并不是无奈地等待。”
  2001年7月13日,中国申奥成功了!天安门广场上沸腾的人群欢笑、跳跃、尽情释放着喜悦和兴奋,默默用摄影机记录这一刻的顾筠被深深感染,她想或许可以为北京奥运的筹备拍点什么:“不久后新影厂在一个创作会议上说我们要做这个事情,我不知道有没有其他人报这个题材,反正我马上报了。”
  用胶片记录中国人第一次筹办奥运会的重任就这样落在顾筠的肩上,“我开始根本就没想过七年就这样做下来,真做起来也不觉得七年很慢,你真正投入进去时不觉得是一年一年地在熬,而是每一年都有每一年想做的事情,并不是很无奈地等待。”顾筠选择以鸟巢的诞生为主线,跟拍高大妈一家、跨栏运动员刘翔、中国女子体操队和特警战士四组人物,七年里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和被拍摄对象生活在一起。“纪录片要有亲和力。尤其你采访的对象是普通人时,你需要贴近他,而不是控制他,要给人一种真诚的东西。”在这七年里,实际拍摄只占了她工作时间的40%,其他60%都用在了和各部门的协调上,最多时她为了拍一个镜头被拒绝过20次!为了拍摄刘翔,除了要耐心等待得到他和有关部门的同意,顾筠还特意找来跨栏运动员,详细了解了110米栏的有关知识,力求在最短时间内拍出最好效果以节省运动员的时间。当刘翔和教练孙海平第二次见她时,惊奇地发现她几乎成了跨栏方面的专家,不由刮目相看。
  遇到各种困难都很好脾气的顾筠,被身边的人称为“以柔克刚”的典范。“可能我有时候是挺厉害的吧,我很执着,我认准想好的事情一定会去做,哪怕再大的困难我也不信克服不了,我不信那种‘这事儿没可能的’说法。处理方式上,我不一定‘柔’,也有正面交锋的时候,那不是吵架,是把自己的想法进一步表达,以理服人,我不太会和人们发生冲突。”
  可是到了后期剪接时,顾筠就一点也不“柔”了。2008年5月封镜时,《筑梦2008》素材长达50个小时,先剪到5小时,然后3小时、2小时,越到后面越折磨,到了从2个小时剪到1个小时的阶段,顾筠花了整整3个月。为了1分钟的画面,她和剪接师反反复复地比较,剪接师都快被“逼疯”了,等最后一天顾筠告诉剪接师好了时,剪接师回家哭了3个小时。
  把伙伴“逼”哭的顾筠,自己很少在同伴面前崩溃过,被问到脆弱时怎么办她总是轻描淡写:“还是得自己想明白,这是你自己的选择,就要承担这一切,包括钱的压力、创作的压力,想开就好。(找人倾诉么?)也会倾诉,但这事儿都是靠自己,谁都帮不了你。”
  2008年奥运前夕,《筑梦2008》正式公映,一个小时的胶片凝聚了七年的光阴,普通人被奥运改变的命运、运动员为奥运做出的努力和牺牲、鸟巢从无到有的筑成,一个宏大的主旋律题材被顾筠拍得细腻感人:“很多人告诉我说他们看了不止一遍,这让我很感动,因为我的确是花了很大功夫,呕心沥血地做这件事情。”人生没有几个七年,再多一点抗战都胜利了,当世人都在急功近利、恨不得今天播种明天收获时,顾筠却埋头做这一件事。
  
  女承父业拍电影
  “电影和电视不一样,电视可以一边织毛衣一边看,在电影院灯一黑,你会全身心地投入在里面,开始一段梦幻的旅行。”
  踩着父亲走过的印迹,顾筠开始了自己的电影之路。
  顾筠出生于电影世家,她的父亲汪灿宏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一手创建了浙江电影制片厂。从小顾筠家里来来往往的都是老一辈电影人,谢晋是“伯伯”,秦怡是“姨娘”。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时候,每当父亲架起摄影机拍电影时,小顾筠就会跟在父亲屁股后边跑来跑去。每次影像在胶卷上定格、在荧幕上重现的过程,对小顾筠来说比亲眼看到魔术师从帽子里变出一只兔子还惊奇。“之所以高中毕业时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就是因为我从小就对电影既熟悉又充满想象。”
  初来北京,干燥的天气和四季分明的气候让来自上海的顾筠有些不适应。四年后她已经是半纯正的北京人,宽阔复杂的北京马路再不能困扰她,校里学的专业和工作反而让她不适应。“因为我父亲是拍故事片的,所以我学的也是故事片。可我毕业后只跟过一个拍故事片的剧组,我觉得我不适合做这个。”只和故事片“亲密”接触一个月,顾筠就分到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这是新中国专门制作纪录片的圣地:“做纪录片特别有意思,很真实。我们当时还要做记者,拿着话筒去采访,有声音有画面。每次做一个纪录片,就会接触一个全新的行业,学习新的东西。”
  最开始顾筠主要是给中央电视台制作纪录片,先后为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世纪回眸》、《纪录片之窗》等栏目制作了《迷人的天台山》、《青春有约献八连》、《百年南京路》、《贺绿汀》、《神奇的思茅》等纪录片,短时间内赢得了各方的肯定和赞赏,但她内心对胶片的欲望始终蠢蠢欲动。“电影和电视不一样,电视的观赏条件是家庭,画面很小,你会禁不住喝口水、走来走去或者一边打毛衣一边看;电影不一样,影院灯一黑,你会全身心地投入在里面,开始一个梦幻的旅行。所以对于电影制造者来说,你不允许你的画面有一点瑕疵,不允许你的音乐有任何问题,要知道看电影的观众是全神贯注的,这对你要求也更高。”
  渴望着挑战更爱挑毛病的电影观众,渴望着用最大的尺寸呈现最完美的作品,进入而立之年的顾筠做好了一切心理准备,她只是没想到被天上掉下的馅饼砸到后,需要七年时间才能消化。
  
  精致的非纪录片生活
  “因为精力都放在电影上,错过很多女儿成长的过程,觉得很遗憾,有时候猛然发现她已经长大了。”
  2001年,奥运会来到中国时,顾筠迎来了自己生命里最重要的一个人——女儿的诞生,但显然顾筠对另一个“孩子”《筑梦2008》付出的精力更多。刚开始几年顾筠还可以在工作与生活中找到平衡:“因为题材就在北京,所以大多数时间我都在北京,有比较正常的生活,今天去采访明天思考提纲,边拍边思考,到点儿还是能回家,有空也会做做饭。基本上每天都能和丈夫女儿见到面。”但每当纪录片需要时,顾筠还是会毫不犹豫地工作第一,像为了拍摄电影里高大妈一家过年的场景,她就舍弃了和自己家人团聚的机会,所幸“拍的過程是很享受的,真的,当你和那些体操运动员、和高大妈在一起,很快乐很有意思。”
  最后两年,当《筑梦》和官方电影两部片子搅在一起时,顾筠就无法兼顾了。她没有时间关注女儿,几次答应了女儿要去开家长会,到最后都临时有事忘了:“孩子现在7岁,因为精力都放在电影上,错过很多她成长的过程,而过了这个年龄后,就再找不到这个感觉,很遗憾。”还好女儿很乖很懂事,有时候顾筠会猛然发现她已经长大了。“有一次我去机场忘了带身份证又跑回来,就忘过这一次,结果以后每次出门她都会提醒我,妈妈你别忘了带身份证,坐飞机的时候又提醒妈妈手机有没有关机。”
  都说剧组是个小社会,或许成天和摄影、灯光、录音等大老爷们儿打交道,女导演像许鞍华、李少红往往在公众眼里都被磨平了性别。顾筠却不是,来自上海的她说话和声细气,女人味十足。“或许是小时候在上海杭州两个地方长大的缘故,江南生活状态对我性格有很大影响,比如我做事比较细致。”顾筠说刚来北京时,最受不了北方人洗菜:“我到北方就吓一跳,怎么他们洗菜用自来水一冲就洗完了?在我们家乡,小青菜小油菜都是要一棵一棵掰开来洗干净。我妈妈会绣花,会织毛衣,会做衣服,北方人好像就没会这么多。我小时候没那么多餐馆,我记得我舅舅在70年代就會做炸猪排,那个时候又没有面包粉,他就买了面包一点点掰细,猪排的刀工也讲究,把肉切得口感非常嫩。”
  奥运结束、官方电影拍完了,顾筠会不会选择重归自己精致的江南生活?“大部分女性都不是很喜欢有压力的,能够休闲一点生活就好。我选择的这种创造性的工作,必须有压力。当然我得先好好调整休息一下。”休息时会也在厨房露一手么?“我最拿手的其实是发明新菜,比如我每次做饭都不一样,喜欢即兴做。看今天有什么原料和佐料,想怎么搭配味道好,就会临时发明。我享受这种配菜、给它一个新的组合新的味道的感觉,我做传统菜不地道,喜欢改良。”
  


  
  对话
  保持好奇心,像纪录片一样生活
  
  《风尚周报》:北京奥运官方电影现在进行得如何?
  顾筠:官方电影没有拍摄结束,还在补充内容。我们刚去了上海,又采访了一下刘翔,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和他求证,再思考如何在屏幕上体现。关于这个人物怎么表现,我现在还没完全想好。总体来看大段拍摄已经结束,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剪接。
  《风尚周报》:奥运官方电影和其他纪录片有何不同,包括哪些内容?
  顾筠:奥运会官方电影代表国际奥委会对这届奥运会进行一次总结,通过影像展示这届奥运会盛况及其精神理念,所以选择的人物都是最能体现奥运精神的。同时它也有一般纪录片的特点,即边拍摄边思考,拍的过程里丰富和完善剧本。格林斯潘的电影都是赛场上才开始记录,我们之前就开始准备,这里面肯定有押宝的成分。有时候押的不会那么准,像这届最重要两个人物——博尔特和菲尔普斯,博尔特是我们前期跟踪的人物,菲尔普斯就没有,我们只是比赛中间拍了一些,还需要补充。奥运会不完全是胜者的故事,还有奥林匹克精神的反映。比如美国游泳队一个队员是睾丸癌症患者,为了不错过国内预选赛,在查出癌症后不手术坚持比赛;阿富汗的女银行职员是冒着被追杀的危险参加北京奥运会的……这些都是我们在后来才丰富搜集的素材,我们会进一步采访补充。
  《风尚周报》:和《筑梦2008》相比,哪一个剪接难度更大?
  顾筠:不相上下,官方电影的素材还是很多,甚至超过了《筑梦》。《筑梦》等于是我一个人拍的,官方电影是那么多分组导演同时在进行工作,素材量并不少。此外你必须一个个和分组导演沟通他们拍摄时的第一感受是什么,综合地去考虑整个剪接,后面的工作还会很复杂。
  《风尚周报》:什么时候能看到这部官方电影?名字想好了么?
  顾筠:计划明年7月份出片,名字还没想,得把素材全部捋完,结构出来才能知道,就像孩子一样,还在孕育之中。现在离谈对官方电影的期待太早,更多是感觉做事挺难,像预算问题,现在还在申请钱呢!(有没有自己贴钱?)搭钱当然会有,不想这些事儿了,反正是很麻烦,资金永远是我们最紧要的问题。
  《风尚周报》:《筑梦2008》的各方反响那么好,会不会让你做官方电影时更有压力?
  顾筠:压力肯定是有,我这个人容易减压,努力做到最好就行。每部电影手法不同,没有什么可比性,每个新项目都是从零开始。官方电影是主要在16天里完成,相比7年拍一部来说,是完全不同的要求。前者考核的是总导演的“总”字,是集体合作、协调和沟通能力,最多时候我们会有十五六个现场同时在在记录,你不可能同时都在。两部纪录片分别创造了中国纪录片两个记录,时间最长和最短。
  《风尚周报》:官方电影的拍摄,让你有什么变化?
  顾筠:变化是渐进的,倒不是这16天一下形成。比如对体育的看法,对运动员的看法,甚至对“审美”的取向。以前对于“美”,身条形体是一个标准,现在则是另一个标准,人体肌肉的力量、女运动员的肌肉的美,而不是瘦弱的美。
  《风尚周报》:拍完这个作品之后你有什么打算?
  顾筠:等到剪完上映是一年以后的事了,我现在想的肯定是不想马上接什么片子。但肯定还得做纪录片,但是当家庭主妇我从来没想过。我是新影厂的职工啊,不是说走就走。
  《风尚周报》:你以后还会拍和奥运或者和体育有关的纪录片么?
  顾筠:还是有可能再拍体育方面的题材,作为一个纪录片导演,你不能给自己设定范围。我喜欢纪录片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会不断给你打开知识之门。每次拍摄一个新行当,就会去学习这个对象的知识奥秘,你觉得永远有新的东西,有好奇心的人干这一行非常适合。
  《风尚周报》:你会考虑去拍摄别的电影么,比如说故事片?
  顾筠:纪录片是以真为真,故事片是以假乱真。我更想做前者,不喜欢像故事片那样去编排别人的生活。拍故事片对生活的积累足够多以后,去掌控编排,发生什么都是事先设定好的,没有什么机动的。拍纪录片是只有在发生的时候才能知道会出现什么,会有冒险性,可能和你期待的不一样。但不管怎样都是真实的发生,是真实的结果。
  
  采访手记
  梦游的顾筠
  
  “七年奥运梦”在顾筠身上产生的副作用,就是在日常生活里酷爱梦游。别看谈到奥运纪录片时,顾筠语调从容、逻辑严谨,“首先其次最后”分得清清楚楚,一到工作以外的私生活上就“丧失”了身为导演的控制力,我们前后分两次采访她,亲眼目睹她的梦游境界。
  第一次,当助理扛着沉重的道具箱爬上四楼、摄影记者蓄势待发时,顾筠穿着一件很随意的短袖衬衫就出现了,头发凌乱,没有化妆,看到我们的摄影长枪大炮地端着,她一惊,本能地捂着脸:“我脸肿了,不能拍照!”活脱脱一个十六岁惧怕青春痘的小姑娘。在我们保证不拍后,她才把手放下,曾经的尖下巴果然鼓了起来,整个人不停打喷嚏流眼泪。原来那是奥运结束后第二天,坚持半个多月密集拍摄官方纪录片的顾筠终于撑不住病倒了。回答问题时神游物外,采访没结束就跑去医院挂号。第二次,在约好的老故事吧门口,她躲进汽车里半天没出来,好奇地跑去看,原来她临阵磨枪地在化妆,一脸羞涩地对记者解释:“再等会儿,他们帮我买发卡去了,临出门太着急头发都没梳。我平时根本不化妆,对形象特别不注意。”说着她想从化妆包里找口红,却翻出一大堆钥匙、纸巾、女儿的彩色头绳……
  顾筠对自己的“梦游”是这样解释的:“作为导演又是制片,我的时间从来不受自己控制,本来只想安排一个事做,总是不时地有新工作安插进来,预算、剪片、看素材,所有的事都要你一个人完成。可能有一天不做项目了,这种凌乱才会结束,只要有一天肩上还背着项目,就不得不一再地被打断。”那一刻很想问,七年来记录全体中国人奥运梦的顾筠,自己到底有没有睡过一个完整的觉、做过一次完整的梦?■
其他文献
一本绝对称得上是老字号的杂志,因其创刊于1976年9月,日本。在杂志界朝生夕亡的世界,风云30余年算是命数长。但它虽然30有余却并未显露半点老态,到是越发生猛起来。杂志创刊最初,它的样子是A3尺寸,8页纸的报纸型杂志,后来编辑团队几经更换,杂志也经过了几次巨大的改变,最终变为现在的样子,比A4大一点,厚书纸,号称多媒体混合杂志,每期不厌其烦地做着亚文化特辑。如果长期购买则会发现好似有种规律在其中,
期刊
如果你还没有被9月份的奶粉毒弹以及日见缩水的荷包财富预期打击得精神涣散的话,听我再提奥运会啊,体育比赛啊,应该还不至于反感。毕竟,这会是放假的时间,享受愉悦总比愤怒好。  这次推荐的图,乍看之下很简单,再看,也还是很简单:搭配得恰到好处的鲜明色彩,集中的中心构图,干净而传统得,简直没有让我炫技评论的余地。因为简单,所以不需要解构;因为简单,所以余味悠长,玩味细节;因为简单,反而强烈。  照片来自摄
期刊
影视、平面和广告作品里面,都喜欢将女人塑造成女神,将男人塑造成猥琐男。这种意淫,这种低级趣味,大家都明白并且乐此不疲。  “高素质的生活”一说已经提了很久,衣食住行,无一样不跟文化品质搭边。现代人,衣食无忧,文化层次不算很低,素质也开始直追欧美礼仪:开始请私人管家了。事真多。但为的还是让自己活得真开心吧。  所以,明明是老创意,大家还是乐见,还是觉得能投射心中的自己。  一个男人在外出時带上其女性
期刊
看《I Am Legend》(中译:我是传奇)原来有2种选择。  看电影,即大片(片名都说明白了,英雄自称传奇),有帥哥(Will Smith),有场景(火爆、3D特效),有潮流话题(生化危机),总之具备了商业片应该具备的一切,电影版比较主旋律就是了。  第二个选择,是两出改编自小说原著某些章节的动画片,虽然没有看过这部科幻小说,但网上评论认为电影拍不出小说深刻的思考和价值取向上的微妙。短片没有真
期刊
對旅游者来说,朝鲜可能是最“神秘”的目的地。  近日,中国政府正式确认朝鲜为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  法国摄影师Eric Lafforgue也是以旅游者的身份踏足平壤,这个几乎拍遍全世界的人自然也会在旅行中狂按快门。他在2008年4月份受参观的邀请去了2个星期,在刚刚过去的9月份,以个人游的申请又去了一次,他说他被朝鲜迷住了:  “照片不是偷拍的,它们的确是我途中所见,也是朝鲜政府所允许并希
期刊
3月中旬,在瑞士海拔1800米的恩嘎丁,成千上万的人参加了一年一度的恩嘎丁滑雪马拉松赛(engadin-ski marathon),为后冬季的滑雪季节揭幕。这是瑞士最引人入胜的群众滑雪马拉松赛,路线从Maloja到S-chanf,共42.2公里。每年都有数十万的游客蜂拥至结了冰的斯尔斯湖畔,一睹这万人雪上竞技。    春光明媚的雪上马拉松  《拯救女兵林奇》的美国导演彼特·马寇(Peter Mar
期刊
欧洲文化遗产日到今年9月,已经举办了二十多年,和很多节日一样,遗产日也是法国人最先想出来的。也难怪,法国人确实有足够的文化历史底蕴,一个小小的巴黎,处处都有人类文化遗产,几百年前的生命风采依旧。这次,塞纳河上的桥梁为我们讲述它们的历史和故事。    中国传统中有桥神一说,这些神灵在桥上守护着河水和居民的安宁。  在2000多年前,有那么一群人聚居在法国西岱小岛上的渔村里,他们自称为巴黎人,为了方便
期刊
洁尘:女,作家,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报社文化记者、副刊编辑、出版社编辑等职。现居成都,从事职业写作。出版有散文随笔集《碎舞》、《华丽转身》、《提笔就老》、《草莓的亲戚》、《禁忌之恸》,长篇小说《酒红冰蓝》、《中毒》等近二十部作品集。    最近老有媒体在问未来世界这个话题,其实我并不感兴趣。这跟我的历史观有关。  我的历史观是非主流的,不甚乐观的,甚至是比较悲观的。在我的历史观里,人类社
期刊
创意商机  Tikict to Mind:帮你准备好一年的礼物      我们都愿意偶尔送份小礼物给朋友或者亲人一份惊喜,也希望能在屬于他们的节日里送上祝福。可是,却往往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挑选礼品,或者,总是不小心忘记某个重要日子。轻则无法很好表达自己的心意,重则闹得老婆情人不开心,实在让人苦恼。  巴西商人从中发现了商机,有了一个点子:您一口气支付多件礼物,我们按您定的日子帮你送货上门。这个取名
期刊
国际时尚摄影大师  Marc Hispard     法国人,摄于巴黎    这么帅的一个男人,人如其工作,拍摄的影像都是非常优美悦目的。  Marc Hispard 生活很简单,爱妻子爱女儿,拍漂亮图片。一身都是经典 : 用Hermes 记事簿,Billingham550号相机袋用作日常出入袋, Paraboot皮鞋、Persol眼鏡、Trussardi大褛、 Armani衬衣、Bottega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