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oudboy_linux_w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推进课改实验的过程中,笔者广泛深入学校,走进课堂,积极参与课改实验的调研与指导,通过对课改实验教师教学行为的诊断与分析,发现农村小学阅读教学与课改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现撷取两个具有普遍性的教学案例,略作分析,并由此引发出对阅读教学的一点思考。
  【案例一】
  《掌声》(第二课时)教学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英子原来是什么样子?
  生:英子原来很忧郁、自卑。
  师:谁能用忧郁、自卑的语气来读第1自然段?
  (师抽生读第1自然段,学生没能读通顺、读正确,教师没作任何指点,就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师:后来英子变成了什么样子?
  生:后来英子变得快乐、自信。
  师:那么我们快乐、自信地读读第1自然段。
  (生齐读)
  【评析:教者旨在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抓住描写英子前后性格变化的段落,形成整体印象。但整体感知必须以具体的语言文字为依托,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学生粗略地感知几个零星的段落怎能形成整体印象?】
  师: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第2、3自然段,思考:(1)课文几次响起了掌声?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2)边读边勾出有关语句。
  (生读相关段落)
  师:找一找第一次掌声响起前描写英子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英子的内心活动。
  (生读相关语句)
  师:英子是怎么想的?她为什么把头低下去?
  (生读句子,回答上述问题。)
  师:你能把她的害怕读出来吗?
  (生读)
  师:英子为什么犹豫?你能把她的动作表演出来吗?
  (生表演)
  师:请同学们把英子的伤心、难过朗读出来。
  (生读第3自然段)
  师:学习第二次写掌声的句子。这次掌声带给英子的是什么?英子有太多的想法对同学们说,她会说什么?
  (生说)
  【评析:教者本想抓住描写英子前后心理变化的语段,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英子的内心变化,感悟掌声带给英子的巨大力量,但是读来读去,都在同一个层次上徘徊,学生的朗读水平没能得到提高。虽然教师多次强调要把英子的“伤心、难过”用读表现出来,把她“害怕”的心情读出来,但是学生的读只是一遍比一遍响亮而已。】
  (教师随后让学生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和第1自然段。整堂课就在这样频繁的交替、循环的折腾中结束了。)
  【评析:近年来,教师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理念有所领悟。多读已被广大语文教师所认同,但是读的目标不明确,读的要求不具体,读的指导犹如雾里看花,一片朦胧。课堂中不能融理解与感悟于一体,不能将“导”与“练”有机结合,结果是:学生课文没能读通、读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标被遗弃;对文章内容的解读肤浅,犹如蜻蜓点水,学生感悟不深;“双基”训练不到位,学生犹如看故事书。】
  【案例二】
  《给予树》(第二课时)教学
  (生读第1、2自然段)
  师:孩子们高兴的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圣诞节到了。
  师:妈妈担心的是什么?
  生:她担心的是她只攒了一百美元,要分给五个孩子,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好的礼物呢?
  师:妈妈为什么要孩子互相买礼物呢?(稍微停顿了一下)他们买礼物是为表现他们之间的友爱、亲密。
  师:妈妈要他们买礼物表现了妈妈对孩子的什么?
  (师不停地提示:妈妈对孩子的关心、疼爱。)
  师:那么课文第1、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生零散地说了几句,师便带着学生匆匆进入到了下一环节。)
  师:孩子们拿着妈妈给的钱,买了些什么礼物呢?(读第3自然段)
  师:为什么金吉娅沉默不语?
  生:因为哥哥、姐姐都买了精美的礼物。
  生:因为金吉娅只买了一些棒棒糖。
  师:那么课文第3自然段写的是什么?第1、2自然段写“购物”,第3自然段写——(稍停,随后说出答案)“归途
  表现”。
  师:为什么妈妈不高兴呢?(再一次追问:为什么生气?)从课文中找句子回答。
  生:那是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
  师:大家再把第4自然段读一下。
  (整堂课就在这样频繁的一问
  一答和教师琐碎的追问与提示中结
  束了)
  【评析:整节课都是教师喋喋不休地问,学生忙于从书中找答案。教师所有的追问与提示都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梳理,所提问题缺乏探究意义,失去了课文原有的文本价值。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客体。】
  【症结】
  上述两则案例是农村小语阅读课堂教学的一个缩影,反映出带有普遍性的兩种倾向:一是教师知道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感知、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但理解肤浅,操作盲目,不知道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二是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教师总觉得自己不问,学生不答,便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一问一答的被动学习方式仍然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流。出现这两种倾向的原因是教师对课标的误解或不解,缺乏年段目标的指引,没能把握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是教学中一种盲目的、随意性的做法,必须予以纠正。
  【导航】
  如何引导教师摆脱上述两种倾向的束缚,把教学引向课改的理想境界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加强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与理解,牢固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课程设置的三维目标,并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八个关系: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的关系;教材的整体与部分、积累知识与阅读感悟的关系;朗读训练与默读勾画、读文归纳、概括的关系;学生对教材的个性化理解与教材的价值取向的关系;学生自选学习内容与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关系;学生质疑问难与教师梳理、引导的关系。   二是要熟悉学段目标,在学段目标的统领下实施教学。在“阅读教学”板块,除共性目标外,学段目标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从下表可以看出。
  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根据学段目标的要求确定课时目标,力求使每一堂课能够做到依“标”守“本”。
  三是阅读教学要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里的“有法”就是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根据系统论的阐述,整体总是大于各部分之和。因此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走个来回,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就一篇课文而言,精读课文应按照“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的流程进行。略读课文一般要安排“一读,读通读顺,口诵心惟;二读,画画批注,初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积累语言”这样的教学环节。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年段要求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差异,课文特点有区别,教学的具体环节也会灵活多变,这就是教学中的“无定法”。
  案例一《掌声》的教学,可这样设计:(1)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提示,课文中的掌声是给谁的?谁给他(她)掌声?他们为什么要给他(她)掌声?学生在回忆的基础上,练习说课文的大致内容,进一步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分段细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教师可让学生在自由、充分读议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和理解。如细读第1自然段,理解英子的忧郁、孤獨、自卑的内心世界;默读第2、3自然段,揣摩英子的内心痛苦;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体会英子后来变得活泼、开朗,愿意与别人交往的内心感受。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感悟和理解,通过教师的恰当点拨、激情诱导和多种形式的读,能够进入文中的角色,进入想象的情景,读出理解的意思,读出文中人物的内心,读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实现自读自悟、培养语感的目的。(3)拓展延伸,升华情感。由动情诵读全文,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掌声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爱,联想到爱的不同表达方式,进而诱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献出自己的爱,写出自己的“爱心计划”。
  案例二《给予树》的教学可这样设计:(1)细读课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2)勾出课文中描写母亲心情变化的语句读一读,想一想金吉娅的母亲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和同桌交流交流。(3)说说你对课文最后一段话的理解。(4)回忆生活中具有善良、仁爱、同情、体贴的故事,与同学分享这样的故事。这样,学生通过读课文,讲述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品读人物心情变化的语句,抓重点段落的理解,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回忆生活中的有关故事,在分享身边故事的同时,让学生受到思想的熏陶、情感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总之,确定精准的教学目标,锁定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拾级而上,是有效课堂的前提;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语文实践,是有效课堂的关键;遵循母语规律,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是有效课堂的根本保障。只有将三者有机结合,融会贯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明显提高。
  (作者单位:重庆市巫溪县白马
  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一、抓住题眼明主线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  生:《黄山奇石》。  师:从课题你知道黄山的石头有什么特点吗?  生:很奇特。  师:如果要表达黄山石很奇特,怎么读呢?  生:黄山奇石。(朗读侧重“奇”字)  师:你看,朗读的侧重点不同,传递的信息也不同了。  二、连词成句练语言  师:课前预习读了几遍课文?  生:5遍。  生:很多遍。  师:那老师要检测一下,看看课文中带生字的字词你们是
李斌老师提出的“为思维而教”,无疑是具有相当的学理价值和实践意义的。他的这一教育主张,与我对语文教育的理论直觉和实践经验不谋而合。我为他超凡的实践勇气感到高兴,同时也为这项宏大的研究感到忧虑。好在他聚焦到“小学思维写作教学实践研究”,并成功立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这样便有了开展规范性科学研究的可能。本文是我所了解到的李斌老师及其团队已有的实践,同时也对下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随文阅读、做动作、拓展等方法,在语境中学习“酪、捡”等12个生字,理解“奶酪、小哥儿俩、拌嘴”等词语的意思,学会写“奶”等4个生字。  2. 能借助关键词梳理课文主要内容,并通过聚焦故事起因和结果中的语言和动作感知狐狸的狡猾,初步感知熊哥儿俩的斤斤计较。  3. 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师生对读、同桌互读等形式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并通过朗读、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排比句的气势。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感受和积累描写二泉风光、乐曲旋律的词语,能从凝练的词语中触发想象、联想故事、体会情感,体会文本语言的特点。  3.能从文本信息中获知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缘由,结合课外资料,进一步感受阿炳的苦难生活,以及生活与创作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  一、音乐卡片串全文  师:同
四年级下册“词句段运用”的第2题,都是“照样子”“仿照”等类似的练习活动。教学时,教师要抓住“照样子”和“仿照”,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特点的发现”走向“语言文字的运用”。  一、紧一紧,无缝对接  “照样子”“仿照”的“照”是依据的意思,它的前头是“样子”,它的后头是“运用”,教师要将这“两头”无缝对接。  如,第四单元“词句段运用”第2题编排了三个带有“冒号”的例句,要求体会冒号的作用。一般来说
文本解读  《羿射九日》是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神话属于民间文学,乃远古时代人民群众的集体口头创作。“羿射九日”在《山海经》《淮南子》《天问》等中均有记载。故事塑造了英雄后羿在大地干旱、民不聊生时,挺身而出,历尽千辛万苦,射掉九日,为民除害,大地重生的故事。全文7个自然段500多字,情节离奇,想象神奇,可读性强。  课文以“很久很久以前”开篇,尽显神话滋味。这一节创设了恢弘的故事背景:世界最东边的海
文本解读  《一块奶酪》是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根据略读课文的特点,围绕学习提示“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一块奶酪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说一说,你喜欢文中的蚂蚁队长吗?理由是什么?”展开教学。  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在学生初步把握故事大意后,重点引导学生在默读圈画后,充分交流有感受的词句,如描写蚂蚁队长动作、心理、语言的词句等,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移情想
教学目标:  1.认真听老师讲《老鼠嫁女》的故事,能听懂故事内容,记住故事主要情节。  2.能借助图片讲故事,讲述故事的主要内容。讲故事时能做到声音响亮,大方自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我说你做”,游戏激趣。  同学们,我们来做“我说你做”的游戏。  “站如一棵松,双手贴裤缝,坐如一口钟,背直肩放松。”  “语文书放在书桌的左上角,练习本放在语
语文课堂高耗低效,备受指责,笔者认为,如果语文课堂有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那么课堂的魔力将会让学生欲罢不能。基于一线教学的实践,笔者发现因语文学习的特殊性,语文深度学习时时处处发生着——  一、 生字新词学习时的引导  笔者曾参加统编本教材培训,听到专家介绍一篇篇课文选文的背景,深切感受到一篇文章被选入教材成为课文实属不易,既要文质兼美,同时又要承载多重任务,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承担生字词的学习。每篇课
9年前,刚刚走出象牙塔的我有幸成为冯永老师手下的一个“兵”,在他担任校长的学校里教语文,在他的悉心指导和鞭策下,我快速地成长起来。  还记得我工作后的第一节公开课上的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冯老师听后,鼓励我说,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能把语文课上成这样很不错。鼓励之后他又提了一些建议。紧接着11月份又听了我讲的一节《飞上蓝天的恐龙》,这回他不淡定了,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上班两个月了,课和第一次相